为什么孔子活着的时候他的理想实现不了?你怎么看?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春秋时期就有著名的五霸,说明当时各诸侯国兼并不断,互为称雄。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周游了卫、曹、宋、郑、陈、蔡、楚、齐等国,主张“克己复礼”,孔子的“礼”就是周礼。由于孔子与周公旦相差有六百年的时间,再怎样信仰周礼好古,想恢复它,以不合时宜。

孔子在鲁国曾担任过司寇,将少正卯给杀了,并将他抛尸街头,罪名是“妖言惑众”,就是不允许别人说话。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变法成功的国家,都是由低层善辩士作为。譬如:齐国的管仲、楚国的吴起、魏国李裡、秦国商鞅、后来的秦国李斯,等等。当时是百家争鸣,庶民乱议的年代。所以当孔子周游列国失败原因之一,离不开孔子的那次杀戮。

(汉代孔子的画像)

孔子出生在鲁国的曲阜,曲阜是周公旦的封地,周公旦的周礼对孔子的影响深刻。孔子的儒家是从周礼的“巫、卜、占、祭、礼”等分化出来的,孔子的“儒”字意思,就是人人都需要的葬礼。孔子弟子三千、有教无类、尊尊亲亲,就是办了一所丧葬学校,他对弟子们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就是一边学习繁文缛节的葬礼,一边赚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所以墨子骂孔子,自己赚的盆满钵满,别人破产。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有诸侯国想接纳孔子,傍边的人提醒,孔子的葬礼要使自己的国家破产的。所以,诸侯国看到他害怕,不敢接纳他。

(明代孔子的画像)

孔子的思想大部分来源于春秋早期齐恒公的相国管仲的“华夷之辩、尊王攘夷、君臣父子”,华夏与夷狄之分、尊重周天子抵御蛮夷、君臣之间的等级制度,等等。以至于形成了一套从上到下的等级制度,那就是孔子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周礼的延伸,为中国历代皇权统治者所颂扬的。但是孔子时代只有钟鼎文(金文),还没有竹牍写字,所以孔子述而不作,他的《论语》也是由弟子们口口相传,到了汉武帝儒家鼎盛时期,由儒生们集思广益而汇编而成,时间相隔有三百年,有多少孔子本人的东西,只有当时的儒生自己知道。最著名的孔子儒家著作《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汉代形成的;《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是南宋的作品。

孔子最大遗产留给中国人的有二样,一是世俗化、另一样是秩序化。孔子的丧葬礼义是为了赚钱,周游列国是为了做官。所以当时一位老者在回答子路的话题时会说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人?(谁是你的老师?)说明当时的人对孔子并不是很友好,并且贬低他的人格,认为他太实际,太世俗化;与此同时,皇权统治者认为孔子是所有庶民乱议中最为讲究“秩序”的人,所以历家朝代就有人出来捧出孔子的儒家,并添油加酱的将儒家扩大到孔子本人都不好意思“儒家思想”!汉代的大量伪书和神话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南宋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和《五经》巩固了儒家的思想。清朝康熙的“万世师表”,将孔子的秩序贯彻到底!

孔子的年代确实不适合孔子儒家思想的发挥,各国都想变法做强,兼并它国,怎么会考虑到要恢复孔子的周礼秩序呢?各国在兵荒马乱中,孔子的赚钱和做官的世俗化太明显,所以遭人唾弃!

为什么孔子活着的时候他的理想实现不了?你怎么看?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思想将永存!

孔子活着的时代没有实现他的理想,主要原因是国家处于混乱时时,二是自已没有权利,孔子活着的时代怎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孔子的伟大思想主张有教无类,不管是高官还是平民百姓,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为什么孔子活着的时候他的理想实现不了?你怎么看?

孔子,名丘,子仲尼,是今山东曲阜人,是古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很重要性地位。从汉武帝开始,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绌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儒家思想开始在中国历史上传承发展而经久不衰。

1.孔子在政治上,倡导德治,为政之道,在于德行。

2.孔子在教育上,提倡“教育无类”,打破了教育的等级制度,使低层百姓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3.孔子创立道德学说。以仁为核心,待人真诚宽厚,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重要思想。

4.孔子创立“礼”之学。规定了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社会家庭规范。

当然,孔子的思想极其丰富,被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

诚然,孔子在三十岁时,就有了小名声,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诸侯推荐倡导儒家思想,但是都没有得到采纳、实施。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年。此时,是诸侯形成期。

2.法家思想是主流。当时,诸侯各国 为了扩充地盘,建立军队,相互争霸,法家思想利于当时的诸侯统治。

3.生产力低下,新兴的地主阶级数量较少。

4.群雄逐鹿,天下战火不断,老百姓饱受战争的摧残。

由于孔子的思想不利于诸侯的争霸,老百姓生活贫困没有精力去尊得其思想等原因,使儒家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受到青睐。

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学,为后人尊崇,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处世之智慧。

为什么孔子活着的时候他的理想实现不了?你怎么看?

任何人的理想都实现不了,人的一生一死太短了。都会有遗憾无奈的死去。一死百了,不死做不完的理想。

为什么孔子活着的时候他的理想实现不了?你怎么看?

天时、地利、人和是一个事件成功的关键。下面,我们从这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孔子在他活着的时代为什么他的理想实现不了?

首先,孔子是生活在春秋末期鲁国人,此时,五霸争雄,群雄并起,为了争夺天下硝烟四起,不断挑起战争,而孔子的思想其核心是"仁",试问,在战火纷乱时期,大家都相互要对方的命,你去给人推销"仁",显然是不合不合时宜的。

第二,孔子提倡"君臣之道",即君对臣施以礼,臣对君报以忠。这在和平时期最能得到统治者的认可,而战乱时期统治者讲的是尔虞我诈、巧取豪夺、攻城掠地,这时候的统治者十分的强势,一呼百应,谁敢不服,君臣之道往往被忽略了。

其次,俗话说衣食足而知礼节,仓檩足而知荣辱。在战火硝烟的季节里、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孔子提倡有理有节,温文尔雅,谦逊低调。可见孔子的主要思想不但统治阶级难以接受,就是普通的黎民百姓、贩夫走卒也难以做到。

还有就是孔子的思想刚刚提出来,早期并没有多少影响力,而我们知道一个事物的发展壮大,往往需要的时间,当时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各种思潮犹如洪波涌起,人们去认识去分辨需要时间,也需要时间的检验。以及当时人们思想认知的局限性等等,各种各样的因素,也制约了孔子思想的被接受和发展。

总的说来孔子的思想理想主义的东西比较多一些,而在春秋末期五霸争雄的时代,法家、战略家、谋士、军人往往处于时代的前列,更容易彰显出光芒。

为什么孔子活着的时候他的理想实现不了?你怎么看?

谢邀请:第一个家庭不行。第二处在那时的社会必须得超"人"的智力,"会玩嘴或心眼”,实打实的没几个能实现理想的。

他就捧着书本算对了,不然就是有个一官半职的说不定啥样呢,也许连命都没了。虽然理想没实现也完成了他一生的愿望儒学四书五经春秋周易,最后还闹个孔夫子孔圣人,挺好的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