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而汉族比较沉闷?
中国有14亿人口,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2%,有12亿人口是汉族。为何有那么多的汉族?那就是汉字、汉姓、汉文字(儒释道)功劳,就是说我们是一个融入民族,是胡杂!最大的功勋其中就有儒家的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论。
中国历史上唐朝李氏和北宋的赵氏最为宽容和开放!众所周知,唐朝的李氏来源于鲜卑的拓跋,拓跋与西域回纥同出一源;赵氏来源于沙陀,沙陀来源于突厥别部,被称为处月,处月来源于畏兀儿“维吾尔”,上溯到回纥或回鹘。回纥有一部分来源于大月氏,大月氏来源于欧洲的黑海,(大月氏尊重女性)从高加索到达蒙古高原和西域北部,成为北疆的回纥。他们是通过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进入中原。
不说唐朝的父亲娶儿媳、母亲嫁儿子的乱性,整个唐朝都是乱性的;也不说北宋的赵祯时代还有女子相朴。(女子赤身裸体下面兜块布,进行相扑。)说明北宋以前对人的约束力是相当低的。宋仁宗赵祯的监察御史包拯(包公),直颜面谏,唾沫横飞,赵祯只不过一边擦脸一边接受包拯的谏言。没有犯上作乱之说,说明北宋期间对人的宽容度是相当高的。南宋儒家的“程朱理学”以后,开始有女子三寸金莲之说,当时可能为了女子的美观,以后逐步发展成约束女子的“性”行为的一种方法。
蒙古人灭女真和南宋,他们带着色目人一起进入中原,不说他们的杀戮,就说他们将中国人分为“四等十级”高压制度,是中国的“严酷和专制”的开始。蒙古人与色目人同出一源,这一源的源头就是蒙古高原的突厥。(蒙古人的前身就是突厥)突厥人一部分信仰摩尼教,另一部信仰伊斯兰教,蒙古人信仰喇嘛教,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严酷和冷血。
明清两朝都信仰儒家,但是在明初朱元璋开始就严酷和残忍。朱元璋喜欢剥皮、活人殉葬、灭九族、等酷刑。朱元璋祖先是钦察.土土哈,他自己也信仰摩尼教,夫人马皇后是马大脚,应该说夫妻两人是色目人,只不过明朝建立朱元璋信仰了儒家,成为了道统,变成了“炎黄子孙”了。清朝建立延续了明朝统治制度,也是“严酷和专制”,这些都离不开儒家的“世俗化”,那就是对女性的约束和对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君臣父子”。
明清的等级制度和严酷影响到当今社会,使汉族沉闷和寡语不善言谈,更不喜欢能歌善舞。如果男性能歌善舞,就会被认为“为男不尊”,女的能歌善舞“疯疯癫癫”。这些观点在少数民族地区不可能存在,少数民族与汉族信仰不同,他们没有儒家的“公序良俗”一说,也没有对女性的约束和男性的等级制度的影响。所以会“能歌善舞”的放飞自己!
为什么有人说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而汉族比较沉闷?
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不是有人说的,而是事实,从北方的蒙古族、西北的维吾尔族、西藏的藏族、云贵川的彝族、苗族,广西的壮、侗等的少数民族,无一不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而汉族却比较沉闷,不善歌舞。少数民族为什么具有能歌善舞的天性,而汉族却比较沉闷呢?从表面看,是生活环境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若要深究,那就是文化差异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
自古以来,在中国广袤的领土上,就居住着汉族和众多的少数民,但从文化形式上,却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华夏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繁荣景象。汉代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应用“儒家学说”作为统治国家的思想武器,起到国家和社会稳定的作用。而儒家思想的特点就是“礼制”,“礼制”的内涵就是用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来限制人的言行举止。
《论语》就是儒家学说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著作,是孔子教育世人如何做人的语录集成。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就是根据《论语》等各种儒家学说发展而来,是民国以前的启蒙教育课本。《弟子规》的中心思想,就是教人如何“听话”,如何按照礼仪和道德规范做人,但是,由于《论语》或《弟子规》这类东西一味地强调“服从”和听话,从而遏制了人的天性。古代到近代的汉族人都是读着《论语》或《弟子规》长大的,文化基因里自带着一本正经,中规中矩。
少数民族则不然,他们有的生活在草原,有的生活在群山,自古就被中原文化视为蛮、夷、狄、戎,从文化上与中规中矩的中原文化有很大差距,天性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在古代,中原人会说这是“缺少教化”。
从今天开放的眼光看来,这只不过是文化的差异而已。任何民族都有自身特点的文化,也有他们自己的“教化”方式,但因生活环境不同,产生的文化特点也就不同。不同的文化特点塑造出不同的人物性格,汉族人内敛和沉闷皆与儒家文化有关,而少数民族则少了这个羁绊,于是就呈现出奔放性格,能歌善舞当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为什么有人说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而汉族比较沉闷?
所有民族都会经历游牧阶段,这是一个人类的低级阶段。在游牧阶段,好多民族能歌善舞,但那不是发达的体现和证明,恰好说明了落后。
有人说汉族沉闷?那是它没有看到汉族的发明和创造,自以为是。人类的发展不是依靠歌舞就能发展下去的,更多的是依靠科学技术!科技的发达才是唯一值得自豪的技艺。
为什么有人说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而汉族比较沉闷?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深刻,学者郭沫若——今天对郭沫若的评价很有争议,这里不涉及——有过很精彩的论述,以下是郭沫若的观点的整理:
中国在经历了春秋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之后,至战国末期,学术界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大量庞杂的“百家言”,被整合到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寥寥几支。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学术界又出现了不同流派学说的“合流”,其中,大量墨家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被整合到儒家当中。汉之后,中国的读书人都自称儒生,但其生活方式其实和孔子时代的“儒”有非常根本性的区别。学者多重视苦行禁欲,反对娱乐,提倡节俭,所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比如孔子时代的儒家,似乎是非常重视音乐和舞蹈的。困于陈蔡,孔子高歌,子路援干而舞。孔门的六艺非常重视"乐",所以有“子贡问乐”“孔子学《文王操》”传说。按照《论语》的记载,孔子自己就会鼓瑟、吹笙、击磬,是个很多才多艺的人。
但到了汉之后,学者能够弹琴的非常少了,能够跳舞的就更少。之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带来了来自东北亚和中亚的文化,使得中国的舞蹈在隋唐又繁荣了几百年,比如今天被视为华人象征的舞狮子,实际上来自于中亚,源于北凉沮渠蒙逊引进的西域狮子舞,唐朝的时候文人之间见面要“拜舞”,公孙大娘的剑舞可以“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舞蹈家受到尊重。在这种文化气氛之下,当时的中国人也很能歌善舞。
但唐后至两宋,舞蹈再度消沉,特别是随着理学的兴起,学者对苦行的提倡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舞蹈被视为贱业,“正襟危坐”“老成持重”成为读书人的理想形象。大家读《儒林外史》,里面被作者推许的所谓“真儒”“纯儒”,个个形象都很死板僵硬,远不如严贡生、匡超人,景兰江这些小丑生动有趣。其实这些东西追溯源头,都不是儒家的思想,而是来源于墨家。
为什么有人说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而汉族比较沉闷?
怎么说呢,音乐歌舞的出现,最初就是为了酬神娱人,也就是在宗教和祭祀仪式上与鬼神唱和沟通的一种表演仪式。其实,直到今天我们仍能从各类宗教和民间信仰中找到大量音乐歌舞元素,从基督教的唱诗班到村子里跳大神的大仙。
所以,在宗教信仰曾经或现在比较发达的地方,音乐歌舞差不多也比较发达。
不敢说所有情况都是这样,但大多数情况应该差不多。
事实上,汉族在其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发展出非常发达的宗教信仰,而是选择理性功利地度日。宗教信仰在汉族人看来,都是临时抱佛脚的东西,有用的就拜一下,没用立马扔掉。所以,你不能指望汉人把宗教信仰看成天,信得一塌糊涂,失去理智,能拜一拜就不错了,还要唱起来跳起来?这也太麻烦了。
可能除了天和祖宗,汉人并没有真正信过别的。即便是这两样,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信。
本来嘛,孔夫子都说了,先解决活人的问题,再说死人和神仙的事情。要是所有人都彬彬有礼孝悌忠信,其实什么都不用怕,什么都不用拜。
而在儒家思想看来,音乐歌舞最大的用处,跟鬼神无关,而是为了解决现实人事和政治的需要。不同等级的人配用不同等级的音乐歌舞,这样就能上下有别,尊卑有序,以至天下太平。一旦用错了,比如天子才配64个人给跳舞,别人要是也敢用64个人,这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秩序出问题了,孔夫子可是要发怒的,正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
既然音乐歌舞只是这个作用,那大家平时也就没必要搞这些没用的了,还是踏踏实实种地攒钱生娃比较实在。有些个乡谣俚曲什么的也就逐渐埋没了,流传下来的也大多是符合统治者需要的。说白了,三俗的东西才是民间艺术的灵魂,可80%都没传下来。
所以,汉族发展到今天,就基本没啥音乐细胞,连打个节拍都错,最习惯的节拍就是进行曲,因为进行曲模拟的是军人行进的步伐,有助于培养人的服从意识,基本上从国歌到学校运动会入场式都使用进行曲,这其实也是现实政治的需要。
少数民族就不是了。不能说他们比较落后,而是说他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算太强。想要活下去,到最后只能靠拜天拜地拜图腾,希望能够获得力量,来抵抗生存的残酷。
所以你看,少数民族很多都信仰某种宗教,或是有一些独特的民间信仰留存于世。
也正是因为少数民族从物质上一直比较匮乏,所以也很难建立起真正的文明社会。很多少数民族长久以来就没有文字,靠唱歌跳舞去沟通想法,表达情绪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手段。
而且汉族为数不多的音乐歌舞元素,还是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才有的,像琵琶、胡琴、唢呐、胡旋舞、霓裳羽衣曲等等,都是从少数民族那里传过来的。
为什么有人说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而汉族比较沉闷?
因为汉族文化太丰富了,所以歌舞显得不突出。而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相比之下要单一很多,所以歌舞作为唯一的特色就突显出来了。
做个类比,说起韩国的特产,你会想到什么?泡菜,对吧?那么中国有没有泡菜呢?当然有,四川泡菜,湖南泡菜,都不比韩国泡菜差。但是韩国泡菜很出名,中国泡菜呢?在国际上基本上没人了解。
汉族有没有歌舞?当然有。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二泉映月,梅花三弄,雅可《阳春》《白雪》,俗可《下里》《巴人》,雄浑有秦腔,婉约有江南小调…单是舞蹈,也有水袖舞,踏鼓舞…数不胜数。
但是汉族的歌舞从来不是我们关注的重心。因为太多了,而且我们还有更多的好东西,足以吸引更多的目光。
所以,要论能歌善舞,没有哪个民族比得过汉族。
至于有人说,那今天的大部分汉族人并不会唱歌跳舞啊?那是环境影响。汉族人聚居区是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大家上班下班的生活已经成了一种常态,每天烦心琐事的,自然也就没有心情去唱唱跳跳了。要是让少民同胞都住到城里来,最多不过三代,他们也和大家一起刷头条了。反之,我们要是搬到大草原去,每天晚上吃饱了没事干,手机也没WIFI,还能怎么办?围着火跳起来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