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的主体是殷商的后裔还是周人的后裔?
河南人大部分都是混杂各时期的胡人后裔!尽管甲骨文在河南安阳被挖掘,殷商遗址二里头在河南堰师。但是,河南是中原地区,就是说河南是游牧民族通过河西走廊、河套地区、山海关进入中原(河南)聚集地。每一个朝代的游牧民族进入中原,都是先杀戮后融合,再杀戮再融合的结果。所以说,河南不存在殷商和周人的后代。
西周灭亡,东周的周平王东迁至今天的河南洛阳,春秋开始。春秋时期,在河南的国家有秦国、晋国、宋国、郑国、卫国、陈国、鲁国、许国、蔡国、滑国、中山国、南燕等国。到了战国,河南地区还有宋国、郑国、鲁国、卫国、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秦国等。这是周朝在河南最辉煌的时候。就是说,是西周的姓姬和姓姜的诸侯国留下的后裔,也就华夏民族,以后就成为了胡人汉化的聚集地!
三国时,蜀吴魏都喜欢屠城,杀得千里无人迹。魏晋时期,大量的胡人被引进。西晋八王之乱,在中原的胡人开始造反,大量的屠杀汉人,历史上发生了“五胡乱华”。第一次“衣冠南渡”以后,胡人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十六个游牧民族的政权。前秦苻坚(氐人)在淝水之战被东晋所败,回去后被杀。鲜卑拓跋珪崛起,在山西大同建立北魏。到了鲜卑孝文帝拓跋宏时期,迁都今河南洛阳,大举汉化,使鲜卑人在河南(中原)站稳了脚根。尽管鲜卑人隋文帝杨坚建都长安,但是隋炀帝杨广迁都河南洛阳。
鲜卑人唐高宗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建都长安,武则天时迁都河南洛阳。五代十国时,沙陀人只有后汉建都在山西太原,其它建都在河南。后梁、后晋、后周建都在河南开封,后唐建都在河南洛阳,沙陀人赵匡胤建立北宋建都也是河南开封。女真灭契丹(辽国)和北宋,北宋有“靖康之难”,两皇帝被俘,老百姓又一次被大屠杀,历史上发生了第四次“衣冠南渡”。
前金女真在河南开封享年120年,被蒙元所灭。女真在中原自己不但被汉化,在中原的回鹘、契丹、党项、柔然、突厥、沙陀、等等胡人,都开始汉字、汉姓、汉文化(儒释道)成为汉人。忽必烈灭女真、南宋以后,分不清谁是汉人,将就在北方的汉化的胡人都认为汉人,将中国人分为四等,那就是“蒙古、色目、汉人(汉化的胡人)、南人”。这些汉化的胡人大部分都留在河南各地,成为最杂的汉人一部分!
河南人的主体是殷商的后裔还是周人的后裔?
周灭商是中国最后一次民系人口置换,河南人不是殷商后裔,但存在一点点殷商基因。
其实父系基因分布清清楚楚,北方地区汉族父系基因具有相对更纯的汉族主体基因O3。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分子人类学给你一个准确答案。下图中很明确,河南地区依然是汉族主体基因为主,个别地区存在红色部分的泰族基因O2a。泰族就是殷商后裔之一,与朝鲜的O2b都属于殷商的主流民系。
周灭商时,箕子族逃入朝鲜,后来是泰族民系的微子继承了殷商衣钵被封在殷商发源地亳州地区的宋国。历史上曹操就是泰族基因O2a,其祖源就是亳州。
周初时泰民系主体也南迁了,但也留下了一部分没有离开的人。泰民系南迁至四川还迫使杜宇古蜀昆明族被迫进入云南,昆明族也叫昆仑开明氏。他们与联合的哈尼百濮民系就是三星堆的主人了。昆明族如果不被冲击进入云南,那会如同楚地和吳地的先羌一样回归汉族,因为殷商时绕道返回的先羌与周代返回的羌系本身就是一族。殷商时绕道返回吳地的先羌还曾经与泰族基因组成过江西吳城遗址,与三星堆是同时期的,都是殷商晚期。就是说泰民系在殷商晚期已经站队到兄弟民系羌系北三苗一边了。极有可能当时主导殷商的是朝鲜基因O2b这个家族及其联合体。但朝鲜基因、泰族基因和苗瑶、羌系北三苗都是老三苗蛮系古楚人。都是帝喾帝尧后裔,所以朝鲜的檀君,帝尧陶唐氏,也符合湖南湖北地区大量谭、唐姓,符合长沙这个谭州地名。
周初时泰民系与西周发生了冲突摩擦,于是有了泼水节,意思是滚落人间着火的魔头。接着就是泰民系和扫帚星南支主体南迁。我怀疑与三监乱和淮夷乱是一回事。因为周制分封与殷商的族裔联盟差别非常大,分封制就有点半奴隶制的味道。这对于南方血亲民系是接受不了的。楚人里的苗瑶后来也一直保持着血亲平等社会的风貌,其内部是会议协商制。这也是为何楚人有强烈家国情怀的原因。
留下的泰民系分布于微子宋国和吳国境内,可能楚国也有。这部分民系中有一部分逃到了北方,就是后来的契丹人。所以你会发现辽与泰国老挝的寮是一个符号。契丹后裔的达斡尔同时存在高比例的泰族基因和羌系O3基因,并且有泼水文化。这就很明显是周代之后才逃到北方地区的。因为泼水节源于泰民系与西周的矛盾,朝鲜族又没有这个文化,只可能是在中国内地发明泼水节后的周初之后。就像泰族舞蹈明显在比划羌系桃夭的造型,就是吳字这个汉藏水袖舞造型。最有可能是楚汉相争时的项羽部众之一,是宋国和吳国的泰族民系和羌系。所以契丹存在早期羌系遗留的类似古埃及的丧葬文化,比如金敷面、金面具。后来契丹人部分去了西域建立西辽,于是泰族基因也存在于西域。但大部分随蒙古返回了,有的融入云南汉族,有的在回民里。
从泰族基因依然存在河南、安徽等地看,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汉族基因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和改变。因为秦汉之后生产力条件提高,人口暴增,与周边游牧和游猎相比人口是汪洋大海,无法撼动了。北方民系进入都有汉奸配合和加入。如果没有汉代之后引发的周边民系更愿意联合的心态,没有汉代继承残废版秦制形成的内斗文化,中原是不可能会被灭国的。因为人口汪洋不成比例。但可悲的就是汉族内部历代都有海量汉奸存在。这也使得满族那样的今天一验基因,竟然汉族父系基因占比最大,保守估计占满族37%,有的说法是接近一半。反而满族原有的C系和皇族的O1百越基因加起来只占1/3。
还有一个例子是原江浙地区的越国后裔,今天分子人类学明显显示,江浙地区百越基因占比依然是全国最多的。就是除了汉族主体基因外就是百越基因。本文第一图图浅蓝色部分就是。如果汉族基因被改变,那江浙一带没有理由保留着大比例的越国后裔百越基因。又比如南方汉族之所以汉族主体基因绝低于北方,那是因为南方汉族融入了兄弟民系,比如泰族基因。如果泰族不离开,就是一族。祖源上羌系北三苗与苗瑶畲族最近,由于畲族是先羌与苗瑶融合出的古楚人。畲族直接没有离开。其次就是泰族和朝鲜基因都是黄种老三苗蛮系。又比如,今天怒江一带的少数民族你会发现中原地区的典型面貌,因为拓跋氏逃到了怒江地区和印度东北邦。在纳西族、白族等等怒江地区少数民族里都融入有拓跋氏。所以有人就说云南大山里住着过去很多王族后裔。溃逃是一个普遍现象。进入的外族基本都被大规模屠杀过,比如冉闵杀胡令屠杀羯胡。比如朱元璋屠杀和大规模阉割南宋由海路进入的外族。被屠杀、被阉割、溃逃加自相残杀,所以本身就不多也就所剩无几了。更有趣的是古人知道民系源头,所以对本身就是同族的游牧存在接纳的现象。比如粟特沙陀人和汉武帝接纳的南匈奴羌系,就是金日磾。
最后有人可能会说北方的泰族基因可能会与契丹有关。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别说契丹,后来的女真金人主要基因是朝鲜基因,伴有斯拉夫基因和乌拉尔、基因印第安基因。但汉族里的朝鲜基因微乎其微无法纳入基因图,近乎于没有影响。
河南人的主体是殷商的后裔还是周人的后裔?
河南地区是一个各朝代民族大融合的地方。第一次大规模衣冠南渡是五胡乱华时期,大量汉人南迁和数于百万的胡人占领河南。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几百万鲜卑人改汉姓说汉语,和汉人通婚,融合在了河南。第二次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大量汉人南迁沙陀人又占领河南。第三次靖康之耻,百分之八十的汉人南迁,金人内迁几百万于河南。蒙古攻打金东西二京杀死皇族,好多金人怕死改汉姓融合到了当地。第四次在元朝时期,蒙古人内迁。因为蒙古人喜欢游牧生活,在河南地区大量农田破坏做成牧场。
河南人的主体是殷商的后裔还是周人的后裔?
河南人的主体是周人后裔,而非殷人后裔。
商人来自东方东夷。商人强大后,占据了包括河南在内的东方。盘庚迁殷,建都安阳一带,这就是殷商。
周人来自陕甘泾渭流域的华夏族。周人强大后,灭了殷商,殷人被灭了一部分,逃亡了一部分(据说箕子朝鲜就是逃亡的殷人建立的)。周灭商实行分封制,把大量周人分封到东方。而河南作为殷商首都重地,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最多,仅郑州地区就分封了十多个姬姓诸侯国。并且周人在河南西部营建雒邑,设为陪都,大量周人移民雒邑,并建立殷八师,监管殷遗民(殷顽)。
钱穆先生说,周灭商“乃是军事占领和武装移民”。这些诸侯国还得打自己的小天下,进行层层分封。姬姓正是在周人的分封中开枝散叶,发扬光大,成为万姓之祖,周人成为河南的主体民族,
所以说河南人的主体民族是周人后裔,而不是殷人后裔。
河南人的主体是殷商的后裔还是周人的后裔?
今天的河南人已经与历史上的河南人完全是两张皮。历史上的河南人是东夷与西羌苗黎的混合人,之后融入山西韩魏陕西郑人,今天的河南人主要是北方各少数民族遗民和山西大槐树人的后裔。河南人自称“西来的祖宗,东来的娘”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河南人的主体是殷商的后裔还是周人的后裔?
最早时期。陕西的周人就视河南人为殷戎
河南地区是一个各朝代民族大融合的地方。第一次大规模衣冠南渡是五胡乱华时期,大量汉人南迁和数于百万的胡人占领河南。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几百万鲜卑人改汉姓说汉语,和汉人通婚,融合在了河南。第二次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大量汉人南迁沙陀人又占领河南。第三次靖康之耻,百分之八十的汉人南迁,金人内迁几百万于河南。蒙古攻打金东西二京杀死皇族,好多金人怕死改汉姓融合到了当地。第四次在元朝时期,蒙古人内迁。因为蒙古人喜欢游牧生活,在河南地区大量农田破坏做成牧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