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全书的结构是怎样的?

自从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两汉是儒家鼎盛时期,当时有孔子的四书,那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由于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那时候只有钟鼎文(金文),就是篆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所以孔子的所有大作,只能有他的弟子口口相传,到了汉代儒家鼎盛时期由儒生们集思广益汇编而成,有多少是孔子的原话,只能天知道。因为汉武帝离开孔子的的时代有300-400年了!(等于现代相隔一个清朝,时间跨到明朝了!)

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中期有1300年没有儒家,到了南宋儒家出现了“五经”。那就是“诗经、尚书、礼记、春秋、易经”。其他的不说,据说《易经》有“周易、八卦、连山、归藏”,连山和归藏二经丢了,只留下了周易和八卦。众所周知,《周易》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是殷商时期周文王的杰作;八卦是道家的杰作。

《周易》是周文王创作,与殷商的甲骨文是相同用处,那就是“祭祀和占卜”的,与鬼神对话。只不过《周易》是用卦和爻,“甲骨文”是“卜辞”,用火烤来看裂痕的。由于当时的环境都是原始森林和一望无际的荒野,所以人的思维是相当原始的,没有现代人的思维观。打一个比方,你现在一个人到原始森林里去住上一个星期,除了对野兽的恐惧和鬼神害怕,什么空想思维都不能出来。

应该说《易经》根本不存在,只不过是儒家的首创而已,并且放大为伏羲是始祖,有8000年的历史。那么“伏羲和女娲”的神话故事放到那里去。人类的始祖、人首蛇身、是兄妹怎样说法呢?

《易经》全书的结构是怎样的?

谢谢相邀!(君子道杨善君)

《易经》全书的结构是怎样的?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易经》及《易经》的演化过程。

《易经》是什么?《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事万象变化一部经经典,也可以说是一部辩证法哲学书。是一部中民族自人类以来,生活常识的工具书。

《易经》是一套体系的总称。由《连山》《归藏》《周易》三部经组成的易学体系。当前,只有《周易》一经是比较完整的,其它两经只有只言片语留存,或有小部分师传口授之技传世。

《易经》用朴素深刻语言,阐述自然界的法则,和人文思考的辩证关系,要求天、地、人相合谐,共依存。即常说的“天人合一”。

《易经》被誉万经之首,号称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它内容含盖无所不包,无所又容。内容涉及哲学、自然、天文、地理、政治、生活、预卜、生命、文学、艺术、科学、宏观领域、微观领域等。可以说《易经》无处不在。

《易经》的演化,到今天为止,已经没人说的清楚,不管是易学专家还是易学界,都难给《易经》的演化及时间上划一个圆满符号。

在世上或方上流传较多的就是《河图》《洛书》的传说。伏羲研究《河图》演化出先天八卦,又称伏羲八卦,在那时只有图案而没有文字记载。之后,在大禹治水之时,洛阳西洛河中浮出了一只神龟,其背负着《洛书》,大禹根据《洛书》依法治水,成功后,便把华夏之区域划成九州,五岳五镇四渎都在九州这个地理范围。但真正形成天下为九州格局,应在汉代。

又到商周时代,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时期,对天地有所悟,创立了后天八卦,现称文王八卦,文王又将八卦重叠,衍出六十四卦,并为六十四卦写了卦辞。

再后来文王的儿子周公,为每个卦的六个爻分别写出了爻辞。到那时,只有图案的八卦,配上了有文字符号。

有了文字的说明,《易经》文化的传播更加容易和快速。故《易经》也称为《周易》。

再到春秋末期,圣人孔子写了十篇研究易经的文章,称之为为《易传》或《十翼》。

至于《易经》的结构是非常明确的。《易经》的构架由包括经和传或上经和下经两个部分组成。经讲的是《易经》的本文,是周文王和周公,重新排定卦序并编订了卦辞、爻辞之而流行的《周易》。一共64卦,384爻。《易经》又分为上经和下经两个部分。

《易经》上经指的是前30卦。也就是从乾坤两卦开始,到坎离两卦结束,共30个卦。其主要特点是偏重于自然之道。以讲解自然法则为主的卦理。

《易经》下经指的是后34卦。也就是从咸恒两卦开始,到既济和未济两卦结束。一共34个卦。

而下经的特点,是偏重于人文社会活动,也就是主讲人道的卦理。

本人认为,《易经》的组成结构,应该还不止于此,它的许多奥妙和意理还需考证和挖掘。让易学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不妥可忽略)谢谢!

《易经》全书的结构是怎样的?

第一,《易经》又称《周易》,自秦、汉以后,研究易学的学者对于《易经》一书的命名有不同的理解:

一种观点认为,《易经》是指《三易》,即《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周礼·春官》曰:“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而《连山易》《归藏易》在汉初已亡佚,今已无据可考,难知其详,因而,《连山》与《归藏》成为古文化中的千古之谜,只剩下了《周易》。

另一种说法认为《易经》就是指《周易》,而并非指《三易》,是中国传统经典之一。

关于《三易》,历来说法也不一样,比如:

一说是指伏羲连山易、神农归藏易、黄帝乾坤易。这种说法认为伏羲时代的易学就是《连山易》,首先以艮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之意。主要是指人类的文化和文明,皆以大地为根基,万物皆生于大地,最终又归藏于大地。

另一说指神农连山易、黄帝归藏易、周代周易。这种说法认为上古的神农氏世系名“连山氏”,又名“列山氏”。所谓“连山”,便是“列山”的音别。黄帝的世系又名“归藏氏”。《归藏易》相传为轩辕黄帝所作。周代文化的开始,便以现在流传的《周易》为宝典,首先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互动,以及天人之间的关系。

还有一说指夏朝连山易、商朝归藏易、周代周易。东汉的大儒郑玄《易赞》和《易论》皆称:“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郑玄认为夏代的易学是《连山》(故《连山易》又称《夏易》),殷代的易学是《归藏》(又称《殷易》);周代的易学便是《周易》。

其实,最大的可能是:伏羲时代创造了《连山》,神农时代在继承了《连山》的同时,又创造了《归藏》,黄帝时代将之继承之后,有创造了《乾坤》,而后来《周易》便是源于此。而夏、商、周三代依次对《连山》《归藏》《周易》进行继承和发挥,所以历史上有了各种“三易”之说。到了周代,“三易”并存,并记载于典籍,于是,有了《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并且按照“三易”分别设立了负责占卜的官员。其中《归藏易》又称《坤乾》或《坤乾易》。

《周易》

第二,《周易》是传统文化中最著名的经典之一,它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包括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对其说明的卦辞和爻辞,以作为占卜之用。

《周易》尚没有表现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直到后来因受阴阳家观念和道家观念的影响,在《易传》中才有关于“阴阳”“太极”等概念。

《易传》包括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为《十翼》,相传是孔子所编撰的。

春秋时期,特别是春秋末期,官学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发生了变化,对“易学”的研究有了各种不同的观点,随后,百家学说兴起,“易学”也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扬和注解《周易》之后,《周易》被儒家学派奉为儒学圣典,位列六经之首。而除了儒家对“易学”的解释之外,有较大影响的还有两派,一是坚持旧传统解释的“筮术易”;二是以老子为代表的以道家思想去解释《周易》的“道家易”,“易学”随之分为“儒家易”“筮术易”和“道家易”三个学派。

那么,《周易》“经”与“传”两大部分的内容和关系是怎样的呢?

“经”的部分,一般称为《易经》,包括六十四卦,其中,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分别包括卦象、卦名,以及解说卦象、爻象的文辞。“传”的部分一般称为《易传》,乃是以“经”为依据而作出阐述和借题发挥的言论,其理论性、哲理性和系统性皆比较强。

《传》是为了对《经》进行阐述的,而《经》经过《传》的阐述,其含义得到显示,二者是密不可分,《传》以《经》为依据,而《经》借《传》显示更其意义。

从《周易》形成的历史来看,是先有“筮”后有“卦”,没有“筮”也就没有“卦”,换言之,二者有着等同的意义。“筮”是指古代用蓍草占卜,实际上是以术数方式来作占算;“卦”是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

第三,《周易》卦的构成

《周易》每一卦有六爻,即由六个符号组成,而这六个符号分成两部分组成,即上卦和下卦,上卦和下卦分别取八卦中的某一卦而构成。八卦指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古人编了一个顺口溜能让人很方便的记住这八卦,这顺口溜是:

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符号是两两相叠的,构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卦画。古人对八卦之卦和六十四卦之卦进行了区分,前者称八卦为“经卦”;称六十四卦为“别卦”。如此一来,任意两个经卦相重叠便可以得一别卦。六十四卦是由八经卦相重叠而成的。从卦画来看,一个别卦由两经卦组成:居下部分称为“内卦”或“下体”,另一部分称“外卦”或“上体”。

由于八卦相重叠成为六十四卦,所以,常常用八卦卦象称呼六十四别卦。八卦最基本的象是八种自然物,即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

为了让人方便记住六十四卦卦象,以两个经卦卦象称呼一别卦。比如“天地否”,即由天地组成的卦画称为“否卦”;“天山遁”,即由天山组成的卦画可称为“遁卦”。

《易经》

第四,《周易》每一卦的组成

《周易》中每一卦除了卦画(符号)外,还有卦名、卦爻辞,按照先后次序,《周易》每一卦有四部分组成:

其一,卦画(卦的符号),即由六条符号组成,如坤。

其二,卦名,所在卦画后面的叫卦名,如乾,乾就是卦名,卦名是对卦画最简要的说明,它是这个卦的主题名称。

其三,卦辞,即在卦名后面有一段文字, 而卦辞是对一卦六爻的说明。

其四,爻辞,一卦共六爻,即由六个符号组成,每爻都有一个意思,而表达这个意思的文辞叫做爻辞。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在卦辞下,六条爻辞有“九”“六”作为爻题,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若为阳爻依次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若为阴爻依次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八卦

第五,卦爻辞的结构

《周易》卦爻辞,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以取象,说明事理;另一部分是断语,判断吉凶祸福。

所谓“取象”就是叙述一件事,或描述某一自然现象,并借此来说明一个道理。而所谓“断语”就是下判断,做结论,一般是用吉、凶、悔、吝等词来描述。

《周易》卦爻辞之所以要用两部分来构成,其原因是为了占卜问卦。在占问时,遇到某一卦或某一卦中的某一爻,一般是先看卦爻辞取象部分,表示占问者的处境,然后再看判断结果,以断吉凶祸福。

卦爻辞两部分被认为是一种因果关系,有其因必有其果,虽然在现代人看来,卦爻辞两部分的因果关系并不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此,从科学角度看,其前因并不一定能推出其结果,但是,《周易》作者却认为是有其必然性的,卦爻辞中的隐语能适用于占卜吉凶,预测未来。

值得注意的是,《周易》的卦爻辞并非每一条皆是由两部分组成,有的卦并没有取象部分,是直接下断语的,比如,《周易》六十四卦中第三十二卦《恒》,称九二,“悔亡”,并没有取象部分;而有的卦却没有断语,比如,第二十六卦《大畜》,称九二,“舆说輹”(车子与车轴脱节,指车子坏了),没有断语。

以「乾」为例,其各项要素为:

乾,符号是≡≡(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周易》卦爻辞的断语常是短而富有深意的,比如:

吉指善,福祥;利指顺利,适合;吝指很艰难;厉,指危险;悔,指悔恨,穷困;咎,指灾患;凶,指祸殃,大灾难,等等。

六十四卦

第六,六十四卦卦画排列的特点:

唐人孔颖达曾用“二二相偶,非覆即变”来概括六十四卦卦画排列的特点,这很有道理。

所谓“二二相偶”,是指《周易》六十四卦两两为对,共三十二对,比如,乾坤为一对,屯蒙为一对,按顺序依次为对。

所谓“非覆即变”,是指《周易》三十二对每一对的卦画不是颠倒,就是相反。“覆”指的是颠倒;“变”指的是相反,如“屯”倒置为“蒙”;“需”倒置为“讼”,这便是覆。“乾”与“坤”相反,“乾”之六爻全为阳爻,“坤”之六爻全为阴爻;“颐”与“大过”相反,“颐”之上下为阳爻,中间四爻为阴爻,“大过”之上下为阴爻,而中间四爻为阳爻,二者卦画完全相反,这就是变。

《周易》六十四卦三十二对,有二十八对为“覆”,有四对为“变”,即除了乾与坤、颐与大过、坎与离、中孚与小过变卦外,其它与对皆为覆卦。

据传说,《周易》是周文王被困羑里时琢磨出来的成果,他用了七年时间才完成的,而《周易》成了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各种学说的理论来源;《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的源头和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其影响十分深远。

《易经》全书的结构是怎样的?

弄懂《易经》的结构,确实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好地入门易经。

下面我就把组成易经的爻、象、数、理、辞等,一一给大家讲解清楚,让大家快速入门易经。

首先是爻

我们都知道易经64卦都是由“爻”组成的,每一个卦都有六个爻,所以也叫“六爻卦”。

什么是“爻”?,就是太极生出的两仪,分别为阴爻和阳爻,不断的线是阳爻,断开的线是阴爻,这就是易经64卦的基本构成。

易经64卦千变万化,你仔细看其中,就是阴阳爻的互相转变而已,所以易经中的“易”字,就有简易的意思,简易就是简单、容易。

所以大家也不要觉得易经很难,大道至简,它是一门简单的学问,我们要从战略上轻视它,战术上重视它,不觉得它难,慢慢地也就攻克了。

爻是怎么生出64卦的

“系辞上传”有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能有很多朋友都知道这个口诀,也有朋友可能不知道这个口诀的演变过程,现在我再为大家叙述一遍。

太极生出的这两仪就是阴爻阳爻。然后这两仪又生四象,分别是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其实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四象就是在阴阳爻上在添加阴、阳爻就生成了。

同样道理,八卦就是这样生出来的,就是在四象上面分别在添加上阴、阳爻,就生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八卦,生出的这八个基本卦我们称之为先天八卦,顺序为: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

然后这八个基本卦又互相重叠组合,组成了八八六十四卦,这样整个易经的雏形就出来了

卦辞和爻辞

我们翻开书本读易经会发现,每一个卦上,都有卦辞和爻辞,它们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是在商周时期,周文王被商纣王关在了羑里,周文王在监狱里没事干,就潜心研究八卦,他在先天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了后天八卦,并把八卦互相排列组合成了64卦。

起初这64卦只有符号并没有文字,虽然文王自己能看懂,但他怕后人看不懂,就为64卦、384爻注上了卦辞和爻辞。

卦辞就是来解释每一卦的主旨意思,爻辞是是来解释每一爻的意思。

所以我们学习易经,要明白卦象才是根本,卦辞是用来辅助我们理解卦象的,弄懂了卦象才算弄懂了易经。

但新手学习阶段还是要以卦辞、爻辞为主,既不可重卦象轻爻辞,也不可重爻辞而轻卦象,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

象辞和十翼

我们翻开书本看易经的时候,会发现卦辞,爻辞后面都会跟一句“象曰”什么什么。

比如 《乾》:元,亨,利,贞。《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初九:潜龙,勿用。《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象辞进一步的解释了易经卦辞、爻辞的含义,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去理解易经中深奥简古的文字,非常重要。

大家有不理解原文中意思的都可有通过象辞去理解。

象辞是怎么来的呢?象辞也只是十翼中的一篇,都是由孔子所整理。孔子晚年突然喜欢上了易经,并说出了“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言论。

孔子为使后人更容易读懂易经,做了十篇文章,分别为:《彖传》,分为上传和下传,《象传》分为大象和小象,《文言传》,《系辞传》分为上传和下传,《杂卦传》,《说卦传》,《序卦传》。

这十篇文章被称之为“十翼”,也被统称为《易传》,象传就是其中的一篇,于此一样重要的还有《杂卦传》,《说卦传》,《序卦传》这三篇,新手想要入门易经,也是必须要熟读的。

周易和易经

周易和易经有什么区别?我们一般认为易经是指周文王所作的64卦的部分,后来孔子作“十翼”,他把十翼和易经放在一块,统称为周易,后来就成了儒家《四书五经》之首。

所以《周易》是包含易经+易传两部分的。

全文到此结束,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剖析的易经的结构,相信大家看到这里又对易经的全貌有了一个崭新的理解,也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感谢诸位的观看。

《易经》全书的结构是怎样的?

《易经》又名《易》、《周易》,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包括两个部分:经和传。

经又分为上经和下经两个部分。上经三十卦,起于乾坤卦,终于坎离卦。乾坤为阴阳之本始,万物之祖宗;坎离为日月之道,终始万物。下经三十四卦,起于咸恒卦,讲述男女之事,夫妇之道,奉承祖先,天地之主。终于既济未济卦,申述戒慎而成王道。

上经以否泰为枢纽。明否泰剥复,皆天地自然之法象,循环之原理,君子所宜居而安也,静之象也。

下经以损益为枢纽,明吉凶失得,进退变化,全在人为,君子所以自强不息也,动之象也。

《易经》全书的结构是怎样的?

《易经》全书在结构上分“经”和“传”两部分内容。“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有三十卦,下经有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卦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