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能写出那么优秀的诗词,现代人却不能?

我平时喜欢看历史书,家里面唐诗宋词元曲什么的都有,有时读到一首或者一句特别有意境的诗句时我就在想,古人是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句子出来的,想想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吧。

第一:所处时代不同,读书环境不同。

古时候的人读的书籍都是《四书五经》等这些经典文学,长期浸染在文学的海洋里,有句话说得好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而且周围的人和你看的,读的,学的也是一样的东西,所以整个大环境下都有利于诗词的创作。

现代人可就不一样了,可以看到的东西太多了,除了中国的还有国外的,什么《十大世界名著》《七大传奇小说》等等,以及各种旁门别类的著作,虽然涉猎更广了,但也因此导致不够专一,不能很好的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二:生存环境不同。

古时候的年轻人,才俊们聚在一起都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或者骑马射箭,这些都是创作诗歌的素材,很多好的作品不都是偶然得之嘛,这人一开心,那种情绪一上来,真的是下笔如有神。

现在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干嘛呢,去网吧打游戏,讨论干什么赚钱,哪只股票有潜力,哪个姑娘漂亮等等,谁还去读诗写诗啊,就算想写也写不出来。

第三:自然环境不同。

古时候很多地方都是原始状态,自然的山,自然的水,自然的树木,田野,庄稼地等等,美好的风景总是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情绪,也能激发诗人的创作情绪,更关键的是那些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都是免费的。

如果换成今天,徐霞客不可能写出《徐霞客游记》,光过路费,门票就够他受的了,李白也不可能朝辞白帝彩云间,哪哪都要收费,这谁受得了。

当然以上说的都是现在的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再往前倒个几十年,也还是有好的作品的,比如毛主席老人家当年就写过很多大气磅礴的诗词。

好像社会越进步,科技越发达,文学创作,诗歌等就越落,反而是网络小说,快餐文学越发达,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时代下的产物吧。

你还读诗吗?

为什么古人能写出那么优秀的诗词,现代人却不能?

这个问题,过于厚古薄今了。我的格律词,有很多作品,是大部分宋代词作者比不了的。下面贴几首我的作品,以佐证。

01、《春词》

春雨春风春气寒,春花春草春阑珊。

春啼春柳春江外,春望春山春意绵。

咏春诗词,能达到我这水平的,翻遍唐宋,也鲜有其人其作吧?我这首诗,罗列了十二个带春字的名词,仅仅加了“寒”、“阑珊”、“外”和“绵”五个字,就将春境界给写活了,不仅有静态,也有动态;有视觉,也有听觉,还有感觉;不仅景色优美,而且情思绵远婉约。一首二十八个字的诗,光“春”字,就有12个,几乎占了一半,却毫无累赘之感。

02、原创《行香子 》

春雨绵绵,如梦如烟。望归魂、犹在天边。不曾理会,仍上眉尖。笑有时痴,有时痛,有时欢。

竹弄轻寒,叶舞翩跹。动离情、风满人间。个中况味,别样酸甜。问几分辛?几分苦?几分咸?

这首《行香子》,是我婉约风格的代表作。翻遍两宋明清,该词牌的词作质量,以我这首为冠,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秦观的皆不行。唯有晏几道的,庶几可以与我这首相媲美。这首作品,是我新婚不久,因为外地工作,与妻子分处异地时,由简单的离愁别恨,上升到对人生的苦和愁追本溯源,进而产生出的无奈和无力之感叹。其中“笑有时痴有时痛有时欢”与“问几分辛几分苦几分咸”,并不输于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吧?

3、原创《满江红•代拟辛稼轩》

十论中兴,天心怯、靖康情结。堪恨也、一隅偏乐,更无豪杰。光影陆离迷醉眼,画船摇荡氤氲月。不堪听、铁骑正猖狂,胡尘阔。

旌旗折,强弓歇。晨风劲,寒光彻。痛驱的卢快,镆铘空拔。气盖世兮时不适,志平胡也词尤烈。今世愿、回马啸中原,英雄血!

这首《满江红》,是我豪放风格的代表作。除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再无作品可与我这首《满江红》相媲美。这首作品,以辛弃疾自诩,借辛弃疾之口,抒发抑郁不得志之感慨。其中有些评者说我的词作无意境、无境界,请问“晨风劲,寒光彻;痛驱的卢快,镆铘空拔”句,把辛弃疾不能上阵杀敌,收复中原,只能在荒山中宝剑空拔,徒自虚拟冲杀练习的抑郁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不知他们是选择性失明?还是真的没有这个文化底蕴,懵然看不懂?我没用什么晦涩难懂的词吧?不知他们所要的意境是什么?是否真的理解意境二字?

如果以上作品还不够直观,下面我贴出宋代词人的同词牌作品,与我的作品相比较。下面这首《唐多令》,是我步韵南宋词人刘过的作品,客观地说,我的应该略微胜出一点点。

4、《唐多令·步刘过韵》

白鹭落沙洲,绿鸭逐细流。正斜阳、怅倚西楼。望里渚烟空缱绻,深梦醒、正清秋。

雁过柳稍头,月明沉醉否?叶纷飞、洒遍闲愁。独自黄昏凭玉笛,曲未尽,已神游。

下面是南宋刘过的原玉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原本只贴了以上四首作品,被很多读者批评没有现代感。其实,很多反映现实的作品,众多自媒体平台是不让发的。下面我补贴出来的几首,已经被“审核未通过”一次,再修改,应该能审核通过了吧毕竟没有非“非正量”的东西和敏感的字眼。不让通过,说不过去吧?

5、江城子

千金难买举家欢。望乡关,盼团圆。望断经年,未卜何时还?惯似风花难自主,瞒病苦,报平安。

人生十事九难全。为长欢,暂离欢。惟待功成,不再负家园。设若荣身无后患,同皓首,共婵娟。

6、江城子

经年离散梦中人。恨沉沉,怅难分。方自归来,何忍又出门?只是冗躯非己属,难自主,不由身。

乡关梦断最消魂。日纷争,夜伤神。劳力劳心,独自苦沉沦。任是有悲无诉处,除远祝,未则声。

7、江城子

为图生计苦奔忙。日东方,夜西方。花好月圆,可怜了新娘。含恨含娇谁会理?惟独自,守空房。

人生苦短几星霜?欲担当,怕思量。发秀颜红,空掷负衷肠。自是无能耽日月,说甚事,误还乡。

这三首《江城子》,作为农民工的代言词,应该没问题吧?

8、民间情态

长恨膝前难尽孝,顾得老来难顾小。

山重水复水苍茫,柳暗花明花缥缈。

(后面还有四句,写出来恐审核通不过)

这首古风,写的是当前的实际情况,很多人也可能都有顾幼顾不了老的力不从心之感吧?

9、空巢老人

身影茕茕步蹒跚,终年陋室一人还。

欣逢暖日如特赦,枯守寒雨似参禅。

搭讪路人无回应,寒暄空气若攀谈。

免提原是录音放,人前强笑不孤单。

这首《空巢老人》,是不是反映出了当前空巢老人的真实情态呢?当然,留守儿童也差不多,只是题材相似,没有重复写而已。无论哪朝哪代,都存在孤寡老人的问题,可就连有着诗史之称的诗圣杜甫,都没有写出类似“对着空气寒暄”,用事先录制好的来电提示音,通过免提播放出来,以向经过身旁的路人,强装自己并不孤单,这样一种近乎被遗弃的凄凉情状,更别说古代的其它诗词作者了。还能说我没有创新吗?

本来还贴了一些关于时事政局社会现象的一些诗词,无奈审核通不过,只能删除。

希望提出批评的读者,能够有理有据,而不是空口白牙、说些空洞的没有佐证的胡乱打击的话。打字不易,既然无益,何必为之?既然为之,必应有益。本人不介意有理有据的批评,但介意谩骂。用文字与我对战,我相信大多数人是班门弄斧、以卵击石!

为什么古人能写出那么优秀的诗词,现代人却不能?

就是文采不够。不需要什么好词的组合,辞藻华丽堆砌是没有水平的吊书袋。不信你看黄霑。

沧海笑

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苍天笑

纷纷世上潮

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

烟雨遥

涛浪淘尽红尘俗世几多娇

清风笑

竟惹寂寥

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

苍生笑

不再寂寥

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为什么古人能写出那么优秀的诗词,现代人却不能?

1.古人心静,不浮躁;

2.古文人才艺多,琴棋诗画样样行;

3.古文人学业专一,只学国学,其他门类较少;

4.古文人赶考均步行,一路可以感受生活,了解民情,看山望水。

等等……

为什么古人能写出那么优秀的诗词,现代人却不能?

之所以古人能写出这么优秀的诗词,而现代人很难写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读书多少不同。古人读书多,读书深,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多少都能来两句;而现代人也读书,只不过读的不够深入,经典也少。第二,生活境遇不同。古人的生活水平普遍比较低,大多经历丰富,甚至坎坷,面对不同的境遇,感受也不同。现在的人生活水平高了,很少有人再有那么深刻的感慨了。第三,重视程度不同。古代识字的人少,文人尤其受尊重。解放初期,俺村一个小学毕业的人都能当会计。那时候的文人越受尊重,是不是越要摆出一副酸样?现在有文化的人多了,知识也就不那么受尊崇了,大家反而喜欢上快餐文化了,经典文学也就丧失了土壤。第四,古时候小孩学的科目比较少所以他们背的经典多,现在的孩子,科目很多,却很难做到学精。

为什么古人能写出那么优秀的诗词,现代人却不能?

问题:古代那么多诗词出名,为什么到现代就没了?

提问老师您好!

笔者回答如下:

《李白忘》

* 苏櫶邑

人是硬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飞流直下三千尺,银河能否当干粮?

玉米饽饽白面饼,不吃眼睛冒金星。

风吹草低见牛羊,此羊能否伴酒香?

黄牛耕地十万垧,庖丁解牛一锅汤。

此恨不关风与月,喝风餐月饿断肠。

曾经带兵演沙场,团长给我团嘉奖。

忽有新兵述衷肠:不识班长好文章。

悲哀啊悲哀,丢弃!

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应成为一个民族的思想灵魂,时刻指引前进的方向。可是,为什么偏偏有人要信手把他丢弃在灰尘混杂垃圾的路上?难道仅仅因为它不是可以充饥解馋的干粮和牛羊?

依我看,还是不丢不弃的好,看不清指路的星光,坠落山崖而身亡,如何把美味来品尝?

他是我的大侄子,三岁的时候,我教会了他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教会了他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后,我就穿上了军装扛起了枪,杀声阵阵保边疆。分别三年探家乡,气的我两眼泪汪汪:侄子把王之涣和李白忘净光。

今年大年初一开始,我歌颂白甲英雄的诗词,在“今日头条”上每天发表一章,我用微信把诗词发送给战友和亲属们,让他们学习和推广。结果,我的眼睛冒蓝光:

我的侄子,就是那位三岁的“李白忘”反馈:“老叔,你别再发了,我不看。”

叔与侄,无虚假,大实话。于是,我听话,不发了。我理解他:三岁的“李白忘”怎么会突然变身四十岁的“苏轼狂”?

我的一位抚顺地税局的战友对我每文必赞,我激动得“心脏房颤”,我感觉:深受多年“李白忘”之墙的痛苦围困,终于在沈阳开发新区方向找到了突破口,可以让我从此不再难受,我真想深情地把我的这位男战友隔空抱一抱、搂三搂。

我带过的一位新兵,是鞍山的一位拥有两台大货车、两栋大楼房的小老板,他与我的那位“李白忘”的侄子本不相识,但他的反馈竟然与“李白忘”如出一辙:“班长,你文化太高了,我一句也看不懂。”听了这句话,我不想吐饭,我想吐血!我真后悔:当年,只知道教他们这些新兵们“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只知道教他们“指哪打哪十环中”,怎么就不普及普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否则,“今日头条”里今天的我,是不是会多一个人的关注量、阅读量、点击量、评论量、银子量?

还好,关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英雄精神的传播虽然未大获全胜,也有“外捞”:原来,那位抚顺的“地税局”战友与这位鞍山的“车老板”战友经常微信聊天。聊到我的“战疫诗词”的时候,“地税局”告诉“车老板”:“他也不看。”

完了!彻底崩溃!这条信息,与其获悉不如不获悉!在不获悉的状态之下,最起码还可以让我光辉灿烂无比荣耀地活在胜利的不知不觉的虚无之中。这回可倒好,真实无情地用尖刀捅醒善良的假象,自尊与自信的神经让我的文学之躯疼痛的死去活来痛不欲生!

我的另一个新兵是银行行长,能力很强。他宣誓要把我的“战疫诗词”在他全国的十余个、人数多达万人之众的朋友圈里推广。激动之余,我天天瞪大1.5视力的眼睛,希冀看到犹如“日全食”美丽天象出现一般的关注量增长状态的出现,结果是:茫茫宇宙,漆黑一片,昨夜怎么黑,今夜还怎么黑,永远都看不到十五的月亮。

我知道:不是银行行长不卖力,而是“李白忘”们不买账。

至此,我终于“破案”:“李白忘”现象,不仅仅是我侄子、“地税局”、“车老板”以及银行行长“朋友圈”们的个别传统文化丢弃现象,而是社会性的一次集体文化丢弃现象。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父母是为他言传身教的启蒙老师,先生是为他答疑解惑的文化专业老师,社会是于无声处对他塑模定型的不老老师。孩子丢弃传统文化,要向谁追责?是“李白忘”的爹娘、科班先生、还是社会?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这两个节目办得真好,我将之视为是其发动全社会对传统文化丢失的一次大规模“寻亲”。丢了东西的孩子们,是否愿意跟随这两位“节目老师”走回原路,把丢失的东西捡拾回来?

千万别酸楚,人间之事总是这样:有丢弃就有捡拾。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标识在日本捐赠武汉疫区物资外包装显赫之处的一句诗词,出自一位名曰“长屋”的日本亲王之手。

对此次中国传统文化的被“抢注”,一时之间,“加油”们、“必胜”们议论纷纷。为什么要把这次文化现象比喻成“抢注”?因为“律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创、专利。

传统文化如果因丢弃而失去了传承和发展,那么,最初的创造发明也就失去了其本真的意义。

多少年来,捡拾我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可真不少,有的甚至都捡拾到了央视“春晚”的舞台上,每一位中国人都倾尽热情不遗余力地在观众席上为捡拾自己丢失之物的洋人们尖声称绝鼓掌叫好。

我真想:有一天,爬上珠穆朗玛峰之巅,对着“李白忘”们高声呐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是垃圾,是国宝,不要丢!

(作于2020·4·19)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