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有人说:年轻去世的子女,父母最好不要去送最后一程?
看到这个沉重的话题,这让我想到陈老师的独生儿子陈峰。
这个是真事,现在想起来还唏嘘不已,毕竟他走的时候太年轻了。
陈峰是我小学同班同学,也是陈正茂老师的独苗苗。
陈老师是我们小学数学班主任,和蔼可亲的一个老师,教学水平一流,说话风趣幽默,大家都打心眼里十分尊重他,敬爱他,喜欢他。
图文无关
陈峰走的时候才25岁,年轻,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挺可惜的。
陈峰是由于车祸离开的,是因为司机醉酒驾驶,撞上了陈峰骑的电动车,连人带车压到车轮底下,人在送医途中就走了。
陈峰走的时候,还有个正在交往的女友,两人正打算明年领证结婚,想不到,人说没就没了,徒留在世的亲人悲伤。
这件事情发生在17年,那时我刚结婚,还在乡镇供电所做事。
当时,好像是上午,我正在山里巡线,突然手机铃声响起,赶紧从裤兜里掏出手机,一看来电显示,是小学发小。
我接了电话:小伟,怎么了,有事吗?
小伟是我的小学同学,也是我们一个镇的,关系好的不得了。
陈峰走了,小伟带着哭腔说道。
谁?陈峰?去哪里?我一时还没反应过来。
陈老师的儿子,我们同班同学陈峰,前晚出车祸去世了。
什么?陈老师的儿子,我当时听了呆在原地,半天没回过神来。
怎么回事,你说清楚?
被一个酒驾的司机给撞了,连人带车被卷进车轮下,人当场就不行了,送医途中就离开了。
怎么会这样,瞬间我的眼泪夺眶而出,陈老师就这一根独苗,他以后该怎么办啊。
我当时做事的心情也没有了,跟同事说了一下,自己不舒服,就开车直奔陈老师家。
脑海里又闪现出陈峰的画面,帅气的脸庞,一米七二的个,说话抑扬顿挫,很有节气。
上次见到陈峰还是两个月前,当时我正好回镇上办事,碰巧遇到陈峰骑着摩托车经过。
嗨,老同学,怎么这么巧,去哪里?今晚有空去吃烧烤如何?
张潇,陈峰面露喜色,老同学,好久不见,有空,老同学请客,怎么不去。
晚上,我们在镇上一家烧烤摊,把酒言欢,尽是叙述我们小时候的事,当时我们还商量,多找几个小学同学,大家一起聚聚。
想不到的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才两个月不到,就物是人非了。
想起了陈峰,我的眼泪再一次流出来了。
开了一个半小时,我就到了陈老师家。
只见陈家大门早已用松柏装饰,白色挽联对应左右,陈峰的遗像挂在正中间。
图文无关
照片中的陈峰一脸微笑,刘海的头发遮不住帅气的脸庞。
透过陈峰的遗像,往里面看,一副黑黢黢的棺材赫然出现在眼前,令人毛骨悚然,棺材两边是摆满了花圈,棺材前燃烧的蜡烛,香,正随着微风飘摇。旁边有一个火盆,里面正在燃烧着纸钱。
我看到这一幕,突然鼻子一酸,眼泪瞬间止不住。
张潇来了,是陈老师,沙哑的声音,只见陈老师神情落寞,满头花发,一脸愁容,眼睛微肿,不知道是伤心还是难过,脸上毫无血色。
所有的语言不足以描述老师当时内心的痛楚,那种强压着的痛楚,隔到现在我都能感受到。
陈老师,陈峰。。。陈峰他。。。你节哀顺变,保重身体要紧。我顿时说不出话,心里难受,陈峰这么年轻,就这么突然走了。
我不敢看陈老师的脸,赶紧进去,跟陈峰上香,重重的磕了三个响头。
不多时,有客人陆陆续续来了,当中也有我们的小学同学。
师母呢,她在哪里?
我正要寻找师母,突然一阵撕心裂肺的声音传来,我的儿,你怎么这么狠心,然后就是一顿沙哑的声音。
我知道是师母,这时陈老师也已经在师母身边,正在搀扶已经瘫软的师母。
老师并没有大哭大嚎,显得有点木讷,眼睛呆呆的,都是一些近家属在帮衬着。
我看这一幕,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这真是白发人送黑发人,陈老师是那么一位好老师,怎么上天这么不公平,要把陈峰带走。
老天爷,你真的不公平。好人难道真的没有好报吗?
过后两天,就是陈峰的出殡日,我一直忙前忙后,也主动提出送陈峰最后一程,抬棺材。
可是,陈老师和师母却没有跟随出殡的队伍一起送陈峰最后一程,留在了家里,由亲友照顾,独自伤心。
图文无关
处理完陈峰的丧事,我跟陈老师和师母告别,斯人已去,活着的人也不必过于伤心,毕竟生活还得过。
看着丧子之痛的陈老师和师母,内心久久不能言语,只能捡些话语安慰他们,就开车离开了。
事后,我了解到,肇事司机醉酒驾驶,是以交通肇事罪被法院起诉,而不是以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罪起诉的。
这点,我到现在都不明白?明知道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个定律耳熟能详,可肇事司机喝酒开车撞死人,难道不是罪加一等吗?难道不应该重判吗?
肇事司机家属给陈老师赔了80万,肇事司机最后被判了七年有期徒刑。
可是,再多的钱怎么能弥补失去独子的悲痛呢?
自从陈峰走了后,听说师母过后精神有点不正常,恍恍惚惚的,整日嘴里念念叨叨。
而陈老师呢,又要照顾师母,还要教学工作,头发已经全白,已经没有了以前的精气神,也许经历了丧子之痛的人,才能真正体会那种滋味吧。
但愿陈老师和师母以后平平安安,身体健康,一帆风顺。
再次回到话题,年轻去世的人,父母最好不要送最后一程,是有一定道理的。
就像陈老师和师母没有送陈峰,是因为白发人送黑发人,那是非常惨烈的一幕,基本要了父母的半条命,这种痛,锥心刺骨,不死难忘!
不是有句老话说,世界上最悲哀的是,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太残忍了。所以不让父母送孩子最后一程就是那伤心的老人不看那个场面。
子女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做父母眼睁睁看着子女离世,那是怎样的一种撕心裂肺的痛,那种撕裂的残酷有几个父母可以承受?
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对父母的打击是致命的,终身的,特别是步入晚年的父母,也许在有生之年,很难从丧子之痛中解脱出来。
另外就是,父母最好不要送最后一程,特别是对农村流传的风俗而言,子女英年早逝,舍不得父母,怕在出殡的时候也把父母一起带走,主要是怕父母看后更加悲伤。
当然,父母之爱子,人之常情,绝大部分父母都会去送英年早逝的子女最后一程的。
看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下方区留言讨论[送心]
为什么农村有人说:年轻去世的子女,父母最好不要去送最后一程?
我们那就是不去送,并且要走的远远的或者是在家待着不要出门,一般等亲戚送走去世的子女后才出门,去世后连子女的墓地都不会靠近半步,经过都会绕道而走。
9年前,我堂哥因为车祸去世了,去世时才20出头,那个时候还准备过年了,大家都忙里忙外的,婶婶听到消息大哭了起来,叔叔却不让她哭泣,怕影响别人过年的气氛。
就在堂哥去世后的第三天,几家村里亲戚替堂哥简单办了丧事,就大家一起让他入土为安,至于吊丧都省略了。如果不是村里人传出堂哥去世的消息,我想大部分村里人都不知道堂哥不在了。
堂哥去世不但没有请远方亲戚朋友,连叔叔婶婶都没有送他最后一程,刚开始我觉得叔叔婶婶太冷漠了,自己的儿子走了也不去送他,叔叔还自己去了山上砍柴,婶婶却在家里不出门,两个人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后来我才知道,他们不是不送,是不能送,是当地的风俗的约束。
原来,在我们老家,白发人送黑发人是很不吉利的,子女这么年轻就走了,对于父母来说这是非常痛心的事,因此这在农村很多都简单操办,首先这毕竟不是什么好事,对于不去送子女很多都是流传下来的风俗,白发人送黑发人不光彩,作为父母的他们脸面无光,无脸面对祖先。其次就是失去子女已经是很痛心的事了,就没有必要再去面对送他这样的场景了。虽然失去了子女但生活还要继续,他们不得不装作坚强面对现实。
为此,在农村说年轻子女去世父母最好不要去送最后一程,其目的也是为了父母着想减轻他们的痛苦,再者就是这年轻的子女去世不光彩,作为长辈的他们觉得脸上无光,没必要去送,送了怕再有这样的事发生,这也是很多地方流传下来的风俗,大家也都跟着这么做了。
为什么农村有人说:年轻去世的子女,父母最好不要去送最后一程?
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地痛苦对父母地打击是致命地,终身地,特别是步入晚年地父母,也许在有生之年,很难从丧子之痛中解脱出来逝世。
另外就是,父母最好不要送最后一程,特别是对农村流传地风俗而言,子女英年早逝,舍不得父母,怕在出殡地时候也把父母一起带走,主要是怕父母看后更加悲伤逝世。
当然,父母之爱子,人之常情,绝大部分父母都会去送英年早逝地子女最后一程。
为什么农村有人说:年轻去世的子女,父母最好不要去送最后一程?
为什么要设立这样的话题?令老年失去子女的疼不欲生,虽然我没有也不想有这种经历,但拿出这样的话题让大家讨论回答,是否有些残忍?
为什么农村有人说:年轻去世的子女,父母最好不要去送最后一程?
送亲人最后一程,都是一个痛苦不堪的人生经历,更别说白发人送黑发人了。俗话说:子女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做父母眼睁睁看着子女离世,那是怎样的一种撕心裂肺的痛,那种撕裂的残酷有几个父母可以承受?这种不幸对父母的打击是致命的终身的,会使已步入中老年的父母,在有生之年很难从丧子之痛中解脱出来。所以,为了活着的父母好好的活着,为了让孩子活蹦乱跳的形象永远陪伴父母,最后一程不送也罢了。唉,现实中又有几个父母不去送子女最后一程?太残酷了!
当然,也有人会用别的现象来诠释这个说法。
为什么农村有人说:年轻去世的子女,父母最好不要去送最后一程?
不是有句老话说,白发人送黑发人人吗,应该是太残忍了吧。所以不让父母送孩子最后一程就是那伤心的老人不看那个场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