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现在的婆媳关系总出现出力不讨好的现象?

清官难断家务事,婆媳关系是否融合关键是包容心。体谅心,孝顺心,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互相包容,互相体谅。婆婆也不可依老卖老,年轻人也不能仗势欺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为什么感觉现在的婆媳关系总出现出力不讨好的现象?

因为现在的岳父岳母就没有教育过自己的女儿怎样做儿媳妇,怎样和婆家人相处。

为什么感觉现在的婆媳关系总出现出力不讨好的现象?

因为现在的儿媳妇,在娘家都是宠着长大的人,她习惯了一切,婆婆再出钱出力可能都没自己娘家父母给的人力物力多。所以现在婆婆出钱出力都不讨儿媳妇的好。

为什么感觉现在的婆媳关系总出现出力不讨好的现象?

婆婆惯的,对一个没家教没爱心不知感恩知足的媳妇来说,用钱,力讨好本身就是弱智行为。不如放手让她自己经历人生坎坷与磨难,扛起自己的责任,义务与担当过程中成长起来。回过头来看看,当今的婆婆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老人照顾管好自己,存点钱养老,就是在减轻子女们的负担,老人尽量少参和介入到孩子们的婚姻家庭中去,家和才万事兴。

为什么感觉现在的婆媳关系总出现出力不讨好的现象?

我说点家庭矛盾中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家庭内部权力的角逐。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构成,总是伴随着权利结构产生的。

就像是一个家庭。

比如说有父母有子女。那么父母是掌握权力的一方,而子女则是被管理,被供养的一方。这种家庭结构就像是一个T型,比较稳定。

当代许多人都推崇的小家庭。就是这种成人与儿童所组成的家庭,权力分配方式比较简单,自然。

成人负责给未成年人提供供养,而未成年人要服从成年人的管理,这天经地义,无可厚非!

但问题是,如果这个家庭是三层结构,上面有两层都是成年人。公婆一层,子女一层,下面是孙辈,那么这样的权利应当如何分配呢?这就是个问号了❓

认识一个大妈,向我诉苦。

她悲悲戚戚的对我说:“儿子,我养的那么大,培养的那么优秀,是个研究生,如今在科研企业工作,人人都羡慕我孩子争气,可是只有我知道,自己心里满是酸楚和委屈。”

怎么呢?大妈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得到的却很少。

当初为了孩子的学业,她毅然决然的和丈夫分居。带着孩子去了郑州,一个非常好的中学里借读,(要知道河南高考的内卷,全国闻名)后来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哈工大,老太太这才收兵,回到了自己位于鹤壁的老家和丈夫团聚,夫妻俩这一别就是五年呀!

为了让孩子能够在成绩上拔尖,妈妈决定给他请家教,花掉了家里很多积蓄,这个普通工人家庭培养出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实属不易呀!

后来呢?后来孩子大学毕业了,漫长的大学生涯,足足八年的时间,而在这八年里,这老两口又像是变魔术一般,为孩子变出了一套天津的婚房。

原来,当初妈妈为了陪读辞去了公职,在儿子上大学之后,妈妈又一头扎进了商海,和亲戚开了个小饭店,自己日夜忙里忙外。又是灶上又是跑堂,累弯了腰。当然,收入也是不菲,但这钱,妈妈根本就舍不得花,每月里一叠一叠的票子都被送进了银行,预备着给儿子攒着娶媳妇。

这位河南妈妈,是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个妈妈的缩影,无论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云贵,四川……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无数个勇于奉献,竭尽所能的妈妈,是她们托起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与腾飞!

儿子如今结婚了,婚房也有了,装修也办好了,汽车买的也不错,儿媳也娶进门了,和儿子是大学同学,两个人和和美美的组成了小家庭。

没多久就生了娃,一个漂亮的大孙子落地了,老太太乐得什么似的,这辈子总算是有奔头了,大孙子一落地,她就赶紧从老家收拾收拾到天津来伺候月子。

这是之前说好的事儿,这次妈妈来不仅了带来了两万赞助,还带来了一手好厨艺,当然还有这位妈妈的满腔热情。

她把饭馆转手了,如今,新的历史使命又在向她发出召唤。

这位妈妈像是奔赴大庆的石油工人,

像是奔赴前线的我军战士,

像是奔赴南极的科考队员,

像是奔赴太空的宇航英雄,

这位伟大而平凡的大妈,这样怀揣着全社会,全家族的重托,奔赴了看娃第一线。

但是,没多久,媳妇儿就给她泼了一盆冷水!

首先,媳妇儿给她立了几个规矩。

进门之后要洗手还要洗脚。

拖鞋每天要用热水烫一遍,

抱孩子之前要先穿上专用的衣服,等等等等。

儿媳妇说:“这是为了孩子好,我们是科学育儿。”

但是婆婆心里却总是很别扭,这不就是上户当保姆了吗?让人家女主人挑三挑四的。进门洗手,这事儿还不知道。我干了那么多年饭馆,哪个客人吃拉肚子了?而且还得洗脚烫拖鞋,也不知是为什么,可能是自己头一天来坐火车的时候出了点汗,媳妇儿嫌她脚有味儿。

再者说,给她准备的那个白大褂似的“抱娃工作服”,她也穿不惯,还有那种种的规矩,婆婆觉得很委屈。

大妈是个要强的女人,看了看自己的儿子。看他对这些事情是如何表态的?

当初的儿子,那个坐在她身边认真写作业的小男孩儿,此时已经荡然无存了,变成了一个躲在媳妇儿后边,唯唯诺诺不言不语的丈夫。

明摆着儿子是向着儿媳妇,也同意她对母亲的要求。

婆婆好像也就剩“服从管理”这四个字了,

家庭地位天旋地覆的倒转,让这位要强了一辈子的婆婆感到非常伤心。自己从一个家长变成了一个保姆。在这个对自己没有那么尊重,但是又需要自己为之付出的家庭里,婆婆觉得自己的角色非常可悲。

媳妇儿有的时候说话大嚷大叫的,非常没有礼貌。

比如说有一次这位大妈困了,抱着孩子就在沙发那睡着了。此时宝宝已经一岁了,她爬来爬去的,在地上自己玩的挺欢,儿媳下班之后看到了这一幕,朝婆婆大喊:“我让你在家看孩子,你在那儿睡觉,孩子出了事儿怎么办?我就这么一个儿子,要有了个三长两短,你赔得起吗?”

显然,在这个家里,权力的最高峰上坐着的儿媳妇。因为她是儿子生活的第一伴侣。而且也是这个家的权利掌控者。

对于婆婆,儿媳妇给她的定位就是“暂时的短工”。就像是麦收的时候雇来割麦子的麦客,摘棉花的女工,反正儿媳妇其实并不希望婆婆出现在这个家里。但是因为顾不起保姆,自己妈妈又不管看,这才不得不让婆婆出现在这个家里。

毕竟在看孙子这件事情上,她能够和婆婆达成统一意向,这就像是国共合作打鬼子。合作是合作,但是摩擦不断,根本利益有冲突啊!

很多年轻人都呼吁,老人应当从他们的生活中退出。

其实很多老人现在也想开了,愿意退出。但问题是年轻人在需要老人帮着带娃这件事情上又很矛盾。

一方面,觉得老人可以给自己的小家庭提供服务。另外一方面又希望老人向传统民间故事里的“田螺姑娘”一般,需要她的时候从水缸里钻出来,干这干那。不需要她的时候,“滋溜”钻进水缸变成田螺,不声不响的处于这个家庭里。

只是服从管理,不发表任何意见。这种角色,说实话,很多婆婆干不来。究其本质是,很多成年人无法接受自己在家庭中,依然处于被管理的未成年人状态。而且管理自己的还是一个“外来户”。

这位大妈就是如此。

住的时间稍微长一些了,她也想宣示自己的主权。

比如说孩子吃辅食,她坚持要给孩子吃一种老家带来的,用小麦做成的一种糊糊。说吃了这个孩子以后肠胃好。她儿子小时候就吃了,但是儿媳却认为这种食品不适合婴儿,婴儿只能吃婴儿米粉。

还有婆婆认为,孩子应该被裹得严严实实的,这样他睡觉的时候才安稳。可儿媳妇儿认为,孩子不能够裹得那么严,要很松散的把他放在床上,上面盖个小被子就行了。

表面上,儿媳妇和婆婆在争论这两种方法谁对谁错?实际上,她们所争夺的就是能够掌握育儿的权威性。就是能够在这个家里处于比较高的位置。

孩子是吃米还是吃面?这事儿根没有定论,东西方婴儿的餐谱是不是应当一致,这事儿也没啥准确的医学报告,反正吃这两样孩子都没闹肚子。

至于是不是要把孩子裹严,心理学家说,裹严了好。因为孩子在子宫里,也是周边充满填充物的,这样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但是皮肤科医生又说:“临床上裹严了不好,因为会长痱子。”

这种争论根本没有权威的答案,纯属浪费口舌。

但是谁掌握了孩子,谁就掌握了权利!在家庭地位结构中,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双方都挥舞着自己的育儿理论作为大棒,向对方展开攻击。

往往在这种战争中真正落败的人,都是婆婆。

因为,第一年轻人拥有更新的育儿话语权,所谓科学,都站在她们这一边。

第二,母子之间天生有联系,天天伺候孙子的奶奶,也闹不清,孩子为什么见了一下班的妈妈就直接往怀里钻,其实这也简单呀,他是那儿的“老住户”,他在那儿住了十个月呢!

再也一点,婆媳关系影射的也是夫妻关系。

只有一种情况下,婆媳之间能够相处的简单稳定。那就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丈夫,和一个非常乐于处于从属状态的妻子。

就像我弟弟和他的妻子一样。我弟媳一进门就伺候婆婆。因为当初她就是受到婆婆的青睐,而从众多追求者中脱颖而出的,所以现在她要紧紧地抓住婆婆,以巩固自己在家里的地位。

而弟弟呢,他最看重的一点,就是自己的妻子能够孝敬老娘,他觉得娶媳妇儿,就是为了孝敬老娘,就是为了给这个家庭添砖加瓦,增添新生力量,而不是给这个家添上一个权利的角逐者。

换句话说,在权力一边倒向丈夫的家庭里,婆婆的地位都比较高。

就是说,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高权利的男性并没有摆脱原生家庭。也压根不想摆脱出来。他们还是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和他们的感情纽带依然非常深。

媳妇是一个锦上添花的角色,当然这“花”添的很重要,因为她还连着传宗接代呢。这就是传统中国女性家庭地位的顺序所在。

在传统家庭中,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生活的。你看红楼梦里的权利中心是谁?是贾母。王夫人年龄再大,级别再高,贾母吃饭,她也得站着伺候。

那王夫人怎么就那么倒霉呢?诶,她也不倒霉。等她的儿子贾宝玉娶了媳妇儿,她就算是能坐下来了。

“千年的媳妇儿,熬成婆”。古代给妇女安排了这样一条路,他规定了权利的交换第次,是应当走这样的流程。

可如今,走这一条流程的人太少了。像我弟弟这种家庭情况在城市里比较少见了。

这样的模式,一般只出现在,家族意识强的高净值家庭中,或是底层的农村传统家庭中,因为往往传统文化最坚固阵地,就在这两极。

新的岔路口摆在妇女们面前了。这是老青两代妇女的新选择。 脚下的路走乱了,角力就出现了……

那个河南大妈伤感的对我说:“咱们呀,两头都赶不上。往上,咱们是传统妇女,伺候公婆,受气正常。往下,咱们是新时代婆婆,出钱出力,还得看儿媳妇眼色。都说甘蔗没有两头甜,可咱们是,耗子钻风箱,两头受气呀,哪说理去?”

唉!没法子, 大时代的转折被这位大妈赶上了……

为什么感觉现在的婆媳关系总出现出力不讨好的现象?

因为唠叨,婆婆总是想把儿媳妇改造成她喜欢的样子,整天又要儿媳妇漂亮高挑有学历有家庭背景在外面是挣钱好手回家是家政服务能人,也不看看自己儿子什么德行[灵光一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