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那些集邮的人发财了吗?
关注老孟收藏不迷路,不定期更新钱币收藏价格表!
前言邮票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可能都是谈虎色变的东西,现在的邮票价格基本上就是跌破面值,首先给大家说一点邮票也是有面值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邮票现在发行以后,在卖基本上都会跌破面值才能卖出去,不然是没有人买的,这也就造成了现在的邮票市场非常的低迷,基本上没有人买卖,甚至在发行的时候都很少有人购买,现在买的人大部分都是等年册出来以后直接买一本年册留作收藏,平常发行的邮票基本上不会再购买,毕竟一本年册就蕴含了所有的本年度发行的邮票,没必要在单独购买,当然碰到自己喜欢的可能会在单独购买,但是大部分人都不会单独购买!
当年那些集邮的人发财了当年集邮确实造就了一批富人,也是听一位老玩家也是老币商说的,当年在那个时代倒腾邮票的基本上能挣上百万,大家可以想想在90年代能挣上百万是什么概念,基本上那个年代的上百万就相当于现在的过亿了,也算是赶上了一波发财的好机会,但是当年也是要有路子,如果没有路子基本上搞不出来,一些珍贵的邮票为什么流出来,就是因为当年的管理问题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导致一些邮票过早的流出后来也没能收回,这其中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祖国山河一片红!
当年那些集邮的人赔惨了集邮早年确实造就了一批富人,这些人也是赚够了,但是后来因为国家大批量的发行,也让这一批人赔惨了,很多邮票跌的都没人要了,这也就是直接导致现在邮票谈虎色变的主要原因,其实邮票之所以让这些人赔这么惨,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这些人太贪了,其实任何东西在下跌之前都有一个警示,就是价格过于高,市场上的东西存世量过于的大,这也就造成了供大于求,一些人为了快速变现必然会压低价格这也就造成了最后的崩盘!
结束语当年那些集邮的人富了一批人同样也毁了一批人,但是重新来过结局还是这样,就像现在的银元市场,始终是有一批人富了起来,但是同样的还会有一批人会被毁掉,这其中的因素也有很多,当然老孟也不是说现在的银元就不行了,毕竟银元和邮票还是有些区别的,银元属于不可再生品,也许当有一天假的能做成真的,那就是银元崩盘的一天了吧,期待这一天晚点到来!
谢谢大家的观看,欢迎大家关注@老孟收藏,大家有问题可以邀请老孟回答!
想当年那些集邮的人发财了吗?
集邮,是个人业余爱好,本质是一种文化消费,自得其乐。笔者七十年代末读初中时,受邻居大叔的影响,开始集邮,基本与之前收集烟标(大人抽烟丢弃的烟盒)是一个套路,从自家丢弃收到的信封上的邮票,到向周边亲友同学讨要,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文化消费更是奢侈,虽穿着补丁衣服,啃着窝窝头,但欣赏美追求美的心还是不灭的。待邮品多了,重复的且品相差一些的,就与别人交换,或者干脆送给小弟弟们。
进入八十年代读高中,开始买新邮票,钱从哪里来?在学校的午饭不吃,忍饥挨饿到放学回家后,饥不择食、狼吞虎咽、席卷残云般的扫荡家里的剩菜剩饭,父母感叹真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持续没两个月,被班主任发现就向家长告了状,断了这条财路,唯有从上下学乘的公交车费中开辟财源,上学为了赶时间,公交车是必须要乘的,放学可以走回家,每次可以节省5分钱,积少成多也是很可观的。偶尔胆大包天乘车逃票,一路上这个忐忑不安啊,遇见查票的,更是后悔不应该逃票,心理折磨太厉害了。
集邮最疯狂的时候,是读大学时,献血所得营养费是一笔巨资,换取心仪已久的邮票,也能开心好久。
啰嗦了这么多不靠谱的话,回到命题——想当年那些集邮的人发财了吗?这还是个问题吗?
其实就与今天的年轻人买个心仪的新手机、女孩子美个甲一样,一开始就是一种享受性的文化消费,就没想着以后会不会因此发财的。
现在手里的这些老邮票,那真是花了多少心血换来的,谈钱真是伤感情啊[泣不成声]
想当年那些集邮的人发财了吗?
90年代后发行的邮票几乎都没升值、邮市持续低迷至今未能走出困境,唯一发财的是国家邮政总局。
想当年那些集邮的人发财了吗?
这么讲吧,只传闻中,集邮的人有赚了钱的,但现实生活中,集邮的人,都成了最后的接盘侠。这也是为何,最近5年以来,中国国内集邮人群直线下跌的主要原因。
本人老家是山西的,长期工作生活在北京,1984年出生,从小学开始集邮,对山西和北京的集邮情况,相当了解。
集邮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会儿,大家通信基本上靠写信,因此,其实集邮也是伴随着写信而来的。
所以,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2008年之前,这四十年,是集邮的兴盛之年。
这四十年,人们为什么集邮:
第一,邮票用量很大,写信,寄包裹都用得到,印刷有限,但一年消耗量巨大。
第二,集邮公司不断宣传,邮票增值保值,比钱好的想法,动不动拿龙票、80版猴票这种有价无市的孤品来说事儿。
第三,投资渠道不多。
可进入2009年后,第一批集邮的人,迎来了晚年,不好听点儿说,就要马上要挂了,死了。可这批人悲剧的发现,手中的邮票,全部成了废纸:儿孙不喜欢,一辈子花了几万,甚至几十万集起来的邮票,也完全变现不了。
这种完全无法变现,自2009年开始到现在,愈演愈烈,集邮人群大量退出。
花几万,几十万,买一堆邮票,回来放着,欣赏,确实不划画,那倒不如,就买一本年册得了。
集邮,由此也回到了本源:就是集邮和欣赏,而不是收藏和想着升值。买一本年册,就得了。
想当年那些集邮的人发财了吗?
大多数集邮的人手里的邮品没有变现,等于是积攒了一笔隐性财产,是精神上的富豪。也好似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上世纪八十年代,集邮活动如火如荼,单位成立了集邮协会。有一位老兄姓宋,参加集邮活动最积极,买邮票也出手阔绰,他搞通邮政局的关系,买票都是整版的买,小型张都是整盒的拿来,羡慕死我们这些凭集邮证取票的人。
老宋在当时就属于脑筋比较活的人,经常是周六晚上坐车到西安邮市,星期天早上把手里的整版的邮票卖出,下午再坐车赶回单位。每次老宋都向我们炫耀,此番又赚了多少钱等等。
那时候,大家都鄙视老宋,认为他就是个邮贩子,钻进钱眼里的小人。很多人不屑于他的行为,集邮协会的人也懒得理他。老宋对众人的态度也不理会,反而跑的更欢了。他曾邀请我跟他一起贩票,我拒绝了。那时工资才几十块钱,也没有经济实力去捣腾。我曾见老宋整盒的《三国演义》、《梅花》小型张拿到西安邮市卖,一趟赚的差价顶我半年工资,真是羡慕嫉妒恨啊!
一九九一年我出差,在北京月坛看到老宋提着小皮箱贩票,整箱全是《韩熙载夜宴图》版票。据老宋说那是他最后一次玩邮票,赚得盆满钵满。之后,他将手里所有的邮票全部处理掉了,又开始贩卖纪念币了。
像老宋这样有经济头脑的人,当时很少。那时候人们对经商的人心理上还是排斥的,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知识分子成堆的研究所。亳无疑问,老宋在那时贩卖邮票和纪念币赚了钱,并且在邮市最红火的时候将手里的藏品全部出了手。现在想起来,感觉到老宋还是有先见之明。而我们这些老邮人,望着一堆蒙尘的邮票册,只能自叹错过了变现的最好机会。
想当年那些集邮的人发财了吗?
17岁的我92年正式集邮,工作单位不错,所以工资也挺高的。那时候没有什么娱乐,通过报章杂志知道邮票未来不断升值,我从此迷上了集邮,也因集邮把我生生的活成难民。
有次计划买一套63年16枚黄山邮票花去2个月的工资1380元,荷包剩下40元用了10天。这个是我人生中最经典的励志的例子,看出我当时的疯狂,痴迷。
21年后(2013年),由于生意需要周转忍痛到集邮市场抛售一本精心收集的邮本贱买得4万元(理想价格应8万元以上)。收购老板已种种理由评价邮品这样那样的,我当时也无心恋战仰天长叹,一路无语到家。
从此邮市不再有我身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