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常见的植物“附子”是什么植物?有什么作用?
附子在我国农村广大地区确实很常见,包括四川、陕西、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云南、甘肃等都有分布及种植。
但附子的主产区为四川和陕西,尤其是四川的江油地区,为附子的道地产区。
事实上,附子和乌头都是同一种植物乌头的根,乌头的母根为乌头,子根为附子。
附子,作为中药,在中医里有“附子最有用,附子最难用”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利用这个回答,从中医对附子功效认识发展的路径,谈农村常见的附子是一种什么植物,有什么作用?
附子,是一种什么植物?如上图,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其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
附子气味辛温,性走而不守,可以温经逐寒,能彻内彻外,为宣通气血第一利器,为其他药物不可比拟的回阳救逆的功效,其能起沉疴、拯垂危,为古今中医各派所推崇。
但中医也有“附子最有用,附子最难用”的说法,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附子在中医中药发展历程中人们对其功效的认知。
附子,有大毒,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下品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说:
附子,一名茛,味辛。温,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癓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生山谷。
而且,附子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下品,应该是因为其有大毒的原因。
但是在《黄帝内经》中有:“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的说法,《神农本草经》把附子列为下品,应该有也有附子只适合用来“祛病”的意味而在。
因此,在《黄帝内经》中也有对附子这样类似的药物使用有一个原则:“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意思就是像附子这样的有大毒的药物,在实际使用时,一定不要长期或过量使用,仅须在治病时使用即可,不能过度“祛病”,以防止过度使用而伤及正气。
还因为这个原因,《神农本草经》还认为既然为下品之药的附子,在配伍时尽量当做“佐使”来使用,主要用来治病,解决当下问题即可,有大毒,就不能久服。这个认知,就将附子的应用范围界定了。
至于附子的性味辛温,辛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但品尝过附子的人大多还认为有辛辣的味道。
附子的味甘,初尝附子的人不会有这个感觉,久服之人,才会有味甘。
中药辛入肺,甘入脾,且“心甘发散为阳”,所以可把附子看做性“阳”的药物。
久服附子味甘,应该有温中的功效,或者服用附子后有热的感觉,可以把附子的这个功效归为“甘”。
因为附子还有苦味,《黄帝内经》认为,“酸苦涌泄为阴”,所以附子还有“阴”的药性,附子的这个药性,就成为后来人们认为的附子是“阳中有阴”之品。
综上所述,附子味辛兼甘为主,苦味为此,所以形成了附子“辛甘发散”为主,“苦泄”为辅的阴阳药性。
到这里,你应该能理解,吃了附子后,大便中量比较多,就是因为附子辛走肺、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同时附子的苦泄药性,可以促进泄浊功效。
关于附子的功效,要数清代医家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中的论述最为全面到位,引用如下——
《本经》云:风寒咳逆邪气,是寒邪之逆于上焦也;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是寒邪著于下焦筋骨也;癓坚积聚血瘕,是寒凝血,血滞于中也。...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宣。
最后还总结出主治特性:“阳气不足,寒气内生”,这就提示附子的功效可以概括为:祛除三焦节血肉筋骨营卫之间的寒气——散人体之寒邪:散寒气,助阳气。
张仲景认为,附子:散寒气,助阳气其实中医界中,张仲景是使用附子第一人,谁让他是《伤寒论》作者呢,在书中,张仲景用到附子的就有21个方,在《金匮要略》中,用到附子的就有11个方,但其善用附子,却对附子的解说较少。但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两个规律——
1.以回阳救逆为主的方剂,比如四逆汤:附子配干姜、炙甘草等,以四肢厥冷为主症。
2.以真武汤、附子汤为代表,具有温阳除湿散寒为主要功效。可以看出,张仲景也是沿用了《神农本草经》中附子的功效:散寒气、助阳气。
附子:味甘,百病之长之后的年代,人们对附子认知越来越深刻,对毒性也理解界山。
陶景弘认为附子:“味甘,大热,有大毒..为百药之长。”
既然认为附子和内经中认为的风药为百药之长,那意思是说附子和风药的药性一样,其走窜之性是其他任何药物不可比拟的,无法替代的。附子在发挥药效时可以在身体的所有部位上下左右无处不在,无处不到,这种特点也只有人体的阳气才有,更验证了附子助阳的功效。
元代医家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认为附子:“浮中沉,无所不知。附子味辛大热,为阳中之阳,故行不止。”
进一步完善了附子的辛热助阳的药性。
到了清代,人们已经把附子通行十二经、扶助阳气的功效,发展的很完备了。
关注我,用严谨态度,科普健康;用爱心,传递快乐。农村常见的植物“附子”是什么植物?有什么作用?
根据我了解的情况,“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加工品,是中药名,不是植物的名称。
一,农村常见的植物“附子”是什么植物
准确的说,应该是生长附子的植物乌头长什么样,因为附子是乌头的根的一部分。乌头这个名称来源于《神农本草经》,在《中国植物志》中确定为正式中名;别名很多,在《本草经》中还记载为附子;在我国西南、广西、华东叫草乌;在太白山叫川乌、乌药;在四川、陕西叫盐乌头、乌药;在四川峨眉山叫鹅儿花、铁花;在河南叫五毒等。
乌头的外形特点:一是为多年生草本,高度50-160公分,茎直立,上部有少数分叉;块根1-3根,倒圆锥形,长2-3公分;二是茎下部叶开花时枯萎,叶片厚纸质,茎中部叶有长柄,叶片轮廓五角形,3全裂或多全裂,裂片三角形,具有二回裂片;
总状花序顶生,花序轴有毛,花冠蓝紫色,9-10月开花;
蓇葖果直立,长1.5公分左右,表面有毛,顶部有喙,种子三棱形,10月果实成熟。
乌头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及以南各省区,通常生长在山坡草地和灌丛中。
乌头的主根叫乌头,不生幼根的叫天雄,附生的侧根叫附子。就是说附子是乌头这个植物的附生侧根。
二,附子有什么作用
附子作为植物乌头属于根系的一部分,具有吸收和贮藏作用;
作为中药是一种有毒中药,生品禁用,一般用制品,因为它含有乌头碱和中乌头碱等成分,其味辛、甘,性大热,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功效。药用时请遵医嘱。
农村常见的植物“附子”是什么植物?有什么作用?
农村常见的植物“附子”是什么植物?有什么作用?
我来解答这个问题,“附子”这个词可能绝大部分人都没听过,更别说看过了,让大家也云里雾里的不知该如何回答,非常荣幸受邀来回答这个问题。
“附子”这个词是地方植物方言,如何知道的?这种植物在我们这里春末夏初的季节就开始种植,盛夏就成熟了,基本上十户人家有七八户种的,要问我是哪里人?江苏连云港!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附子”?上图“附子”的生长周期非常快,和南瓜吊瓜属于一类,都是同一时间种植,成熟周期都一样。“附子”能长五六斤那么大,四五十公分的长度,长大了食用口感不好,一般都是在二斤左右的时候摘下,炒菜熬汤都可以,友情提示:如果是炒菜记得别放水,这瓜水分十足!我们这边最多的做法就是熬汤,老一辈的人都说喝这个汤可以清肺、顺气、预防中暑,还有止渴效果非常好!
“附子”现在全国各地都有零售,价格非常便宜,在我们这实在是太多了,从小吃到大,想吃最正宗的“附子”吗?来吧,连云港欢迎您!
农村常见的植物“附子”是什么植物?有什么作用?
附子回阳救逆!看看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我在工作中对附子较为重视,它功效强大,却需要注意很多问题,否则还真危害到人体,在一些农村,它的原植物分布较多,尽管认识这味药,很多人其实是不敢用的。
附子的处方用名颇多,包括附片,淡附片,炮附片等等,它是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经过加工后成为不同的品种。
说到这种植物,农村还真是不少。它和艾草略有相似,却比艾草要高,大概有一米多,叶子呈五角星的形状,生长于温暖潮湿处,每年夏季便可以采挖根部,进行各种加工。在我们单位,使用的药材就是黑顺片,直接入药,不像淡附片这些需要再做处理。
附子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它的作用离不开这三点。
回阳救逆的作用,就体现在亡阳证了,古时候,对于快要西去的人,用附子的话,往往能让他们多活几个钟,脉微欲绝,四肢寒冷,此时阳气不足,就需要附子来补阳。除了补阳,对寒湿引起的痹痛亦有帮助。
附子就是一种神奇的中药,可是人们可不敢轻易用,为什么呢?
第一点就是毒性强,其中含有乌头碱,一般要先煎煮两个钟方可服下。第二个就是有配伍禁忌,和瓜蒌类,白芨,半夏等药材是不能同用的。
还有一点就是孕妇慎用,这种大辛大热的中药材,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用的,正是因为该注意的问题太多了,一些村民不敢使用它,使用不当就有生命危险。朋友们要记住这种中药材,碰到了可别尝试,愿老邪的分享对您有帮助。关注老邪,了解更多农村中药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