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总下雨口腔溃疡也总犯,也是上火吗?怎么办?
都以为口腔溃疡都是上火导致的。
但是,夏天——尤其是今年的夏天总是下雨、阴雨天多,不应该上火,口腔溃疡也不会发作才对,可是口疮却偏偏发作了。这是什么原因?又该怎么办?
夏天下雨多,口疮为啥也会反复发作?是上火吗?我们先来看看西医和中医认为口腔溃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到目前为止,西医认为口腔溃疡的发病原因尚不确切——简单理解应该是致病原因不明或发病原因不十分清楚。
不十分清楚,不代表没有原因,事实上西医研究的口腔溃疡的发病原因还很多,呈现为多因多路径一果的疾病——认为口腔溃疡的发生与遗传、免疫、内分泌、激素、营养素匮乏、细菌和病毒感染(微生态紊乱)、系统性疾病、物理刺激、药物、不良修复体、精神和情绪因素等密切相关。
而且西医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复发性口腔溃疡之发生与免疫因素关系密切,有的患者表现为免疫性缺陷,有的患者表现为自身免疫反应。
而且口腔溃疡还有着鲜明的“红、黄、凹、痛”的临床特征,溃疡中药凹陷、表面覆盖淡黄色假膜、周围粘膜充血红肿、触痛刺痛阵痛自痛的灼烧样疼痛。
还有着周期性、复发性和自限性的特点。
周期性和复发性就不说了,就是隔一段时间会反复发作,而自限性和我们俗话说得“口无三日疮”类似,意思就是你要是能忍受其灼烧疼痛,不治疗,口疮也会在少则三五天多则十来天不治自愈,这就是自限性。
你看,不管是特点还是致病原因,夏天总下雨口腔溃疡也犯,和上火没有一点关系。
事实上,上火,是一个中医名词,关于中医上的上火——我以前在一个问答里做过详细解读,感兴趣的可以点击阅读《长期处于上火状态,怎么调理?》。
你看完就会知道,你心里所想的上火和中医给你解读的上火,也许完全不是一回事。
因为你理解的上火之火可能只是热、燥、暑。但是中医里不但包括你所说的三个能变成火以外,湿可化火,水可化火,瘀可化火,浊可为火,痰可化火;阳也可火(阳盛可生火,阳虚也能有火),阴也能火;内可生火,外可致火;上可有火,下也可有火,中焦也可聚火...
所以古往今来,中医对于口疮一直以“火热”论治。
那中医认为顽固口疮(就是西医里所说的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病多余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天生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厚味醇酒或恣食生冷之品)、困倦劳顿或久病亏虚导致的。
现在知道夏天即使下雨口疮也多发吗?从外感六淫的六淫来说,夏天都能外感——夏天之暑、湿(下雨多湿、夏日湿度大)、燥(酷夏骄阳之燥)、火(就是我们经常所认为的火)都能引发口疮外,还有风——下雨之风、总是喜欢吹电扇之风,寒(人们因为避暑总是喜欢待在空调屋里)都能引起口疮。
再加上——从中医理论理解,从立夏开始,阳气上升,天气逐渐升温,如果这个季节人们还是喜欢多吃油腻、火锅、烧烤(再配上啤酒,就是让脾胃经受冰火两重天的损伤)这些容易上火的食物,就会造成身体内、外皆火,从而出现口疮。
而那些身体畏寒之人,或脾胃虚寒之人,或身体阴虚之人,也会导致因为亏虚、阴虚而火旺,熏蒸口舌也会发为口疮。
另外一个夏天可以导致口疮频发的因素,就是精神和情绪因素,原本就有情绪急躁或情绪抑郁的人经常口疮就不说了。在这里,我只是解读下夏天容易产生或加重情绪因素从而引发口疮的原因。
夏季高温,因为天热,人们的睡眠质量较差,这会使人的精神状态不好,而诱发口疮。
夏季昼长夜短,人们喜欢熬夜等温度下降后睡觉,睡眠时间短,也会导致情绪和精神状态不佳,这都会促使肝郁化火、火炎上行熏蒸口舌而发为口疮。
所以,从上面的解读可以看出,夏天口疮发生,可不仅仅因为多雨,也不仅仅因为上火(就按照你理解的上火来说),很多复杂的因素都会诱发口疮发生。
那么,夏日口疮该怎么办呢?
夏日口疮频发,该怎么调理?事实上,上面既然分析了导致口疮的病因,如何调理其实就比较简单了。
针对病因,有以下这些方案——
1.保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不以睡眠而影响精神面貌和情绪。
2.保持正向情绪,开朗乐观,不急躁,不低落,情绪不大起大落。
3.不嗜食辛辣肥甘厚味醇酒,不要经常火锅海鲜烧烤加啤酒,也不总是频频恣食生冷之品,不要总是冰奶茶、冰淇淋、冰红茶...饮食要营养全面均衡,低碳水低脂低盐低热量高蛋白。
4.不要总是加班熬夜,生活不规律,不要让自己劳倦困顿免疫力下降,损伤肝肾,导致阴虚。
5.不要总是待在空调屋子里,不要总是吹电扇;而要进行中强度的室外运动,强化心肺功能,强身健体强健筋骨,提升免疫力,增加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你把自己锻炼成金刚不坏之体百毒不侵之身,口疮还会光顾你吗?
6.保持排泄通道畅通(脾胃功能强健,大便不干不稀),保持排毒通道的畅通(肝肾功能强健,小便不黄而赤也不请而溲)。
7.如果口疮复发,就要辨证治疗,看看是心脾积热,还是脾胃湿热,亦或是阴虚火旺,还是肝郁化火...分型而治,再配合上口疮患处局部用药(比如我推介的美生溃乐)加强疗效,这样就能轻松健康度过这个夏天。
关注我,用严谨态度,科普健康;用爱心,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