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的中医病因是什么,中医治疗脚气效果如何?
首先,我们要明白脚气和脚气病不是一回事,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
脚气,是脚癣的俗称,也就是医学上的足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真菌皮肤病。真菌多寄生在足趾或两趾间,表现为两趾间皮肤的浸软,脱皮并伴有裂隙,有难闻的臭味,足部多汗,奇痒无比,所以经常抓挠,常可引起细菌感染,继而红肿、化脓,不易治愈。
脚气病,就是西医上的维生素B1缺乏症,患脚气病后,神经系统受累最严重,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多常见,表现为下肢感觉迟钝,触觉痛觉减退,肌肉酸疼,肌力下降甚至行走困难。也可累及循环系统,表现为心慌,气短,继而心动过速,下肢水肿,如不及时治疗,则可发生右心衰竭,甚至猝死。
从症状的表现看,脚气病相当于传统中医学的脚气。
中医上之脚气,最早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于脚气的描述,最早可见于东汉年代医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原文是这样的:“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这里还提到脚气的症状,疼痛不可屈伸,以及治疗的方剂——乌头汤方。
从张仲景的症状描述,就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脚气与今天人们心中普遍认为的脚气(足癣)是不同的,而与脚气病(VB1缺乏症)类似。
较早对脚气进行描述的可见东晋医学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所说的“脚气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得之无渐,或微觉疼痺,或两胫小满,或行起忽弱,或小腹不仁,或时冷时热,皆其症也。 ”
葛洪的论述,还说明了脚气这个疾病在我国的蔓延路线,且得病开始并无不适,慢慢地出现胫部、小腹已有不适,并且行走也偶感无力。 从晋朝开始,关于脚气的论述开始增加,尤以唐、宋、明时期为最甚。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医的脚气与当今人们认为的脚气(足癣)就完全不同,而与VB1缺乏症类似。
到了唐代,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关于脚气症状的论述如下:“夫有脚未觉异,而头项臂膊已有所苦;有诸处皆悉未知,而心腹五内已有所困。 ……,或小腹不仁,此皆脚气状貌也。”
在孙思邈的描述中可知,脚气病并不仅仅有下肢的不适,同时臂膊也有“苦”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脚气等同于脚癣,但脚气作为中医领域的疾病,主要表现在下肢的肿痛、麻木,接着是头部、项部、肋、臂膊、腰、腹等部位也都受其影响而出现不适症状。
对于脚气的治疗,千百年来历代中医学家都积累了很多历经实践的经方,疗效也得到了证实。
脚气的中医病因是什么,中医治疗脚气效果如何?
脚气和人的脏体息息相关,我脚气很重有段时间身体不舒服找中医也没说看什么,只说开几付药调理一下身体,医生也没问,把脉,开方,一剂药十八元吃了十几副脚不臭了,头上的白头发也没了,一个以前的土郎中
脚气的中医病因是什么,中医治疗脚气效果如何?
脚气就是脚气,中医里没表示什么,脚气形成也就是一些厌氧菌,中医治疗脚气有很多方法,关键是治好后个人卫生习惯要做好。
脚气的中医病因是什么,中医治疗脚气效果如何?
中医对“脚气”(脚出汗、脚趾间脱皮瘙痒、出汗潮热、伴随两腿发软无力),口渴不欲饮,舌红,太腻。脉象浮数,脚膝肿疼,诊断为湿热下注、湿热萎痞,也就是(脚气)。这类脚气可以用中药,炒黄柏,炒苍术,牛膝,薏米仁等组方治疗。疗效确切,配伍适当,坚持疗程完全可以彻底治愈!
脚气的中医病因是什么,中医治疗脚气效果如何?
痰湿下注即为脚气,应以清淡饮食为主,每天晚上坚持盐水泡脚,一个月就会有所改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