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阻击飞利浦空调,洋品牌为何在中国频频“出租”品牌?

其实格力空调河北总经销商改投飞利浦空调一事,,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国产空调与洋空调争夺市场的一次激烈交锋,我们更应该看成是格力空调集团内部管理层之争,最终引发的干部出走,并改投竞争对手的恶性事件。

应该说这个事件先从内斗开始,之后是出走,并且拉起干部找寻新的品牌直接选择对抗,此事品牌选择中才引出了飞利浦空调。但是飞利浦空调过去市场影响力很低的,仅仅一个格力河北总经销商,就能在竞争中完胜格力吗?如果正面对抗,那么在空调这方面,飞利浦应该还不是格力的对手。

其实董明珠的强势和强硬,全国民众应该都能感受出来。她自从2012年成为格力董事长之后,确实带领着格力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之路。但是很多格力的内部人发现,董明珠在淡化以前的管理干部影响,并且也开始以以格力创始人自居,在格力内部形成了唯我独尊的管理风格。

作为格力空调河北总经销商的徐自发,他之前可不仅仅是与格力合作的经销商,而且曾经也是格力集团的内部重要人员。河北也是格力空调一个重要的市场区隔,曾经徐自发也掌握过京津冀的格力经销权。其实他确实是格力营销网络中的重要力量,没想到此次也是倒戈一击。我仔细又看了一下,情况好像他不是改投飞利浦电器,而是购买了飞利浦空调品牌使用权。难道这是全面向格力开战的信号吗??

听说23日晚,徐自发在河北大宴宾客,喝的是15年的茅台,没桌子还给了10万元现金,就是这么简单粗暴,朴实无华的对格力的原来经销商团队进行挖墙脚。听闻他已经购买了飞利浦的空调品牌使用权,而且成立了飞利浦空调中国公司,疑似原格力董事兼执行总裁黄辉会出任董事长。这在一定程度上真的是让格力的内斗矛盾激化在全国民众面前。

对于飞利浦来说,其实将品牌出借给徐自发也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如果靠自己开展市场竞争,飞利浦是远没有可能,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但是徐自发又不可能改投飞利浦,成为飞利浦的正式人员,那么打击了竞争对手,就是给了自己品牌以市场机会。,在此情况下,出租品牌给徐自发,成功了,那飞利浦空调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失败了不也就回到原样吗?

这几年中国制造在全球大放光彩,因为不但质量可靠,而且价格也非常有竞争优势。但是更重要的是靠着所有营销团队的努力,以及我们坚韧的市场竞争决心。,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上总是会有内斗的,每一次内斗都是削弱中国品牌的严重损害。不论未来格力空调与飞利浦空调之争谁赢谁输,也不论董明珠与徐自发之间谁对谁错,但是希望格力未来的格局大一些,如果想成为百年品牌,家天下是没有出路的。

格力阻击飞利浦空调,洋品牌为何在中国频频“出租”品牌?

飞利浦根本不是做空调的,国人要睁大眼睛,从格力离职另立山头的一些高管,拿洋品牌忽悠国人,很有可能是昙花一现,售后服务可能没有保障,建议国人还是支持本土的格力 TCL等民族品牌,质量 服务都有保障!

格力阻击飞利浦空调,洋品牌为何在中国频频“出租”品牌?

前几日,针对河北格力总经销商同时代理飞利浦空调的双代理模式,格力表现出“不容忍”的态度,放出“二选一”政策,要求代理商在格力和飞利浦之间做出抉择。

作为国内空调行业三大巨头之一,在外人看来,依然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格力能力挽狂澜,最终迫使河北经销商放弃代理飞利浦空调的念头。

然而,结局出乎意料,河北总代理徐自发却在一次活动上公开表示“不做格力了,转做飞利浦”;几乎与此同时,格力方面传出停止对河北经销商供货,并着手筹备河北新销售公司的消息。

两家的决裂似乎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格力宁愿放弃河北早已成熟的代理网络和渠道,也要对飞利浦空调进行阻击,仅仅是为了保住格力空调的销量和市场份额吗?所谓的飞利浦空调到底是何方神圣,与百年老品牌“荷兰飞利浦”究竟有几分关系?

提到“飞利浦”,现在大家对他产品的印象集中在“小家电”领域,比如电动牙刷、剃须刀、吹风机、咖啡机、空气净化器等。

然而时间倒推40年,80年代初入中国市场的飞利浦,核心业务还是“大家电”,比如飞利浦电视机、收录机都是最早打开中国市场的电子产品。

不过时过境迁,随着大家电领域民族品牌的崛起,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荷兰飞利浦这一“洋品牌”审时度势,识趣的早于前些年就退出了中国大家电市场的角逐,自身定位也从“家电公司”转为“健康科技公司”。

以空调市场为例,如今国内三大巨头是格力、美的和海尔,无一例外都是民族品牌,三家市场总份额占80%以上,“洋品牌”的存在感越来越低。

既然飞利浦早已放弃大家电市场,那么近期“重见天日”的飞利浦空调又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荷兰飞利浦又在重新布局中国空调市场了?

其实还真不是,飞利浦近些年来的家电业务鲜有增长,常年维持在22亿-24亿欧元之间,几乎已经处在停滞状态,很难复苏。

然而,飞利浦商标毕竟有着130多年的历史,知名度和受众还是很有基础的。正因如此,当飞利浦推出家电业务出售计划的时候,全球范围内吸引了一众竞购者,其中就包括格力电器大股东高瓴资本。

高瓴资本如愿以偿,在去年以近340亿人民币的高价将飞利浦小家电业务收入囊中,同时拿下的还有为期15年的全球品牌授权。

也就是说,如今我们看到的飞利浦牌小家电,其实并非荷兰进口,准确地说应当是“贴牌”,就像是早已被消费者广为人知的“南极人”,生产厂家利用的不过是品牌这一“空壳子”罢了,技术、团队、生产技艺与荷兰飞利浦实际毫不相干。

当然,高瓴资本拿下的仅仅是“小家电”业务,对其入股的格力在空调等大家电领域无法形成竞争和冲击。

尽管高瓴资本不涉足飞利浦大家电,但飞利浦空调还是在2019年在中国市场“出道”了。掌门人不是别人,正是另一家空调国产品牌,即金兴空调的原负责人陈立平。

陈立平是“飞利浦空调中国运营总部”的第一任CEO,后来的飞利浦空调又经历了易手,最终由上海飞荔接手,由占股49%的大股东南京智浦负责运营,而美博空调又是南京智浦的股东之一。

如今市场上能见到的飞利浦空调,实际正是美博空调代工的,再贴上飞利浦的授权商标,产品定位也延续了美博空调“高性价比”的一贯定位。

所以还真不能说飞利浦空调是实打实的“洋品牌”,只不过是借用了品牌授权而已,除了商标,其他似乎跟荷兰一点关系都没有。

洋品牌为何在中国频频“出租”品牌?

其实不止是飞利浦,其他洋品牌在国内“出租”商标或品牌的例子也很常见,比如早些年日本的三洋电视机其实也是“贴牌货”,三洋把品牌授权给了国美,国美再找国内厂商生产电视并贴上三洋的品牌,然后再在国美渠道进行销售。

至于为什么洋品牌纷纷“出租”,原因无外乎一个“利”字:

家电领域,随着国产品牌的崛起,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大,外资品牌近些年来接连选择退出国内市场。

但是,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家电消费国,洋品牌在退出的时候自然不甘心于就此“打住”,而是借用其前期建立起来的品牌影响力,想重新捞一把“商业利益”,又鉴于一些消费者对洋品牌有“谜”一般的迷恋和购买欲望,于是洋品牌和国内厂商就不谋而合了,国内厂商负责生产、洋品牌负责授权,一条看不见的生产和销售链条就此达成了。

所谓的洋品牌能从中捞一笔品牌“授权费”,何乐而不为呢?正如高瓴资本花费7亿欧元获得飞利浦15年品牌授权那样,这7亿欧元对于飞利浦来说,岂不是“白捡”一般?

这种商业链条和商业模式本身无可厚非,只要授权方和被授权方在法律框架下执行即可。

但是对于消费者而言,往往在面对洋品牌的时候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误认为产品是依附于国外的技术和生产工艺,甚至以为产品进口自国外,比国产品牌更具含金量和性价比,但实则除了“贴牌”,一切与“洋品牌”没有任何关系,难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和困扰,花了大价钱购买的商品,仅仅是“贴牌”?谁能接受?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格力阻击飞利浦空调,洋品牌为何在中国频频“出租”品牌?

飞利浦其实是借尸还魂的,都是国内代工,卖商标的贴牌货,飞利浦在中国大陆小家电、显示器、电视业务已全卖了,飞利浦已是江河日下,昨日黄花,还来一个借尸还魂的飞利浦空调,飞利浦在历史上没有过生产过空调这一项,会有脑残的人买单吗?经销商抛开格力卖飞利浦空调,有点脑洞大开了!估计走不远!

格力阻击飞利浦空调,洋品牌为何在中国频频“出租”品牌?

飞利浦空调老大是董明珠开除了的原格力创始人之一的二把手,人家在格力干了29年剩几个月退体被董明珠开除掉了这事放谁身上都会和她斗,董明珠己经把她接班人有危机感的人物都已经开了,那些人具说都跑飞利普去了,证明董的强势好斗人才留不住

格力阻击飞利浦空调,洋品牌为何在中国频频“出租”品牌?

说一个外资公司收购中国品牌的事。TCL集团名下一家做开关插座的,叫“TCL国际电工(惠州)有限公司”,已经做到中国开关插座第一了。TCL由于收购外国电视导致亏损,就想把最赚钱的TCL国际电工卖掉。当年TCL国际电工的温尚霖没有当成董明珠,被迫出走。TCL国际电工被李冬生给卖掉了。好了,一个响当当的国内第一品牌的开关插座,被法国罗格朗收购了。国内很多开关插座都是租国外的洋品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