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亏损损害了谁?

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很多投资者不论是通过银行,还是券商,或者是信托公司,又或者基金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陆续发生了亏损。有不少投资者认为只要自己不去购买R3级,也就是中等风险及以上的理财产品,那么发生本金亏损的可能性会很小,最多也就是减少了预期收益或者没有了预期收益,但是没想到进入到2022年,一些R2级的理财产品,也就是中低风险理财产品,也发生了本金的亏损,更别说预期收益啥都没有了。

进入到2022年,也就是资管新规正式实施之后,大家会发现基本上所有的理财产品都变成净值性的理财产品,那么此时购买理财产品的正确姿势也应该随之发生改变。购买理财产品不应该再去思考本金和预期收益率了,而是应该去看目前的理财产品净值未来还会上涨吗?如果还能上涨就可以购买,如果会下跌就坚决不购买。至于理财产品的净值是高于一元钱还是低于一元钱,这并不重要。

当然理财产品净值如果低于一元,那基本上可以说理财产品发生了本金亏损。那么这种结果对于哪些方面会有损害?又有什么人得到了利益?

1.看上去投资者好像是受损失的一方,但是投资者可以用脚投票。受过一次损失怎么可能还受第2次呢,所以投资者仅仅是短期受害者,未来将会远离这种理财产品,远离理财产品的发行金融机构。

2.发行理财产品的金融机构,其实是最长期的受害者。因为投资者基本上不能要求专业性质,对于理财产品的有效管理还是金融机构的职责范围之内。对于金融产品来说,盈利就是王道,如果不能盈利,提出再多的理由都有可能让投资者丧失二次认购的信心。

3.代销理财产品的金融机构和渠道,其实也是其中的受害者。投资者有时候分不清代销渠道与管理人之间的责任划分,只要是投资,受到了亏损,有时候就会认为他们是沆瀣一气,合谋来坑害了投资者,所以未来有可能也不再会购买代销渠道发行的理财产品了。

4.理财产品的管理人,有可能是其中唯一的受益者。投资者很少会记住理财产品的管理人,只会记住代销机构和金融机构。而这些管理人平时可以拿到非常高的底薪,如果理财产品盈利,他们就可以得到高额的奖金。如果理财产品亏损,他们完全可以辞职或者更换一家金融机构,此时从理财产品的亏损中也有可能学到了一些经验教训,自身也有了有效的能力提升,后续犯的错还会少了,收入会更高了。

正因为如此,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其实更加需要关注管理人的能力,因为他们才是真正对于这些投资应该负责任的,他们的能力才是决定了理财产品是否能持续盈利的根本原因。

理财产品亏损损害了谁?

表面上是损害的广大投资者,实际上最后损害的是银行,因为人们习惯了相信银行的低风险投资,为啥不去投股市。老百姓上当一次,换来的银行失信,客户的大量流失。银行要主动承担风险才对。

理财产品亏损损害了谁?

银行理财已经打破了刚性兑付,所以说产品亏损,银行并不负责,而是由客户自己承担。但实际上银行失去形象,十四亿人民从此对银行失去了信心!银行同样不保本,那么我可以放在家里,或者去投资核心稀缺房地产、资源股股市!

理财产品亏损损害了谁?

当然是广大的投资人了。

投资的钱是他们出的,亏损的钱也是出在他们身上的。

因为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已经打破了刚性兑付,所以说产品亏损,银行并不负责,而是由客户自己承担。

当然在特定情况下,客户也可以要求银行及营销人员进行赔偿。比如,银行在售卖产品时没有对客户进行风险测评,或在销售人员诱导下完成了虚假的风险测评。

还有银行在售卖产品时,要充分揭示产品的风险,并且进行双录,否则,最终亏损的,用户也有理由要求银行进行赔偿。

不过,银行理财产品亏损的比例不会太高,尤其是风险较低承诺收益较低的产品。银行给客户展示的收益率也是业绩比较基准,而非银行到期一定给客户的收益率。

所以,我们以后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斟酌自己的承担能力,一定要改变对银行理财产品保本保收益的认识。

最后告诉大家一句话: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理财产品亏损损害了谁?

银行自以为滑头把老佰姓的财产变现亏了投资人,这样长期搞你的信誉度在那,人家亏了还上你那去找死,你是自断后路……?

理财产品亏损损害了谁?

首先损害客户投资,其次,损害了彼此信任,估计最少一年内,没人买理财产品了,会恶性循环,银行损失更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