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签手机银行,宁可去银行网点排队?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认知的信任过程,同时每一件新技术新事务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这就是银行电子化业务办理过程中的逐步进化。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我们愿不愿意,科技时代还在高速向前发展。同样银行的服务模式也在快速改变,未来各类金融机构的服务网点会越来越少,银行也是一样。而且即使有着线下的营业网点,也很有可能人工柜台越来越少,代替的都是各类智能金融设备以及各种远程支持功能。
虽然监管部门在去年到今年出过一系列文件,要求银行营业网点不得取消人工柜台,不得取消存折,存单等传统纸质金融产品,但是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用户,都在使用着储蓄卡、信用卡,代替过去的存折存单。同样越来越多的手机和电脑中,装载了手机银行APP、网上银行APP以及微信电子银行等等应用,这就说明这就是未来的时代趋势。那些拒绝使用互联网银行产品的用户,未来到银行办事会越来越不方便,等到时间可能越来越长。
银行服务客户的模式发生改变,对于银行来说角色是不可逆转的,因为银行服务的效率可以大为提高,成本可以大为降低,那么银行肯定会持续引导客户,使用这种高效但是低成本的服务方式。所以现在储户去银行办事时,基本上客户经理都会引导客户到各种自动设备上进行处理,叫客户去学习。或者引导客户下载手机银行,进行自助服务,这种学习引导的过程,其实就是改变客户使用习惯的过程。
那么客户为什么不喜欢使用手机银行,其实原因不外乎3点:
1.因为自己岁数大了,学习能力下降了,使用互联网觉得很难,认为自己记不住。除了那些岁数特别大的,其实每个人只要努力还是有着学习能力的。
2.对手机银行不信任,觉得不安全。还是觉得传统的去银行存钱取钱支付更加让人放心。但其实真正方便的还是手机银行,而且手机银行划款转账还能免除手续费。
3.有些老人用的是老年机,装载不了手机银行。
其实除了现在已经与是在时代脱节的老年人之外,剩下所有人都可以使用手机银行的。它其实更加便捷好用,而且有时候效率也高,还省钱。
为什么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签手机银行,宁可去银行网点排队?
尽管当前非现金支付十分流行,微信支付宝给人们提供了不少方便,但是作为银行开发的手机银行APP,应该说是功能最齐全的APP。那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不签手机银行,宁可去银行网点排队呢?其原因并不复杂。
最主要的原因是操作困难,怕出现差错,而且主要集中在老年客户群体。从经济性和便利上说,各家商业银行手机银行几乎都是免费使用,没有任何服务费,当日累计转账限额高达50万,而且有超过90%的银行业务,都可以通过手机银行自己解决,安全性便利性和经济性真的没得说。
那些没有签手机银行的人,大部分都是老年朋友,准确的说60年代以前的人群占比很大。
首先,他们对玩转智能手机都存在困难,更不必说操作银行APP,一旦搞错怎么办,对虚拟的东西很担心;其次,加上一些网络诈骗负面消息的影响,使他们怀疑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心理上比较排斥;第三,特别是对于退休老人来说,不仅有大把时间去银行“遛弯”,而且每月只有一次“交易”,签约手机银行实在没有什么必要。
而在中青年客户群体中,要说真正不喜欢手机银行的确实不多。只不过,因为平时资金流量实在太少,且又没有什么积蓄用于投资理财,所以微信支付宝就完全可以满足日常需求了。
还有很多银行开发的微信公众号,功能也很多,看了一家银行的公众号“微银行”,除了存款和转账类功能没有外,贷款、理财和信用卡等业务基本齐全,也非常方便。因此,中青年中的这类人,也不会签约手机银行,APP太多也令人烦躁。
喜欢签约手机银行的人主要是与银行“关系”紧密的人,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商务人士,本来日常资金流量比较大,频次多,提现转账额度高,而且很多资金需要通过银行体系结算,与银行关系相当紧密,所以微信支付宝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马云还要加油,签约手机银行高效安全,也就理所当然。
另一类人就是银行的“忠粉”,即投资理财趋于保守稳健,对银行的信任度很高,且具有一定的金融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独立的投资理财能力,不喜欢别人过多推荐介绍和干预,更不喜欢去银行网点排队,浪费大把时间,因此他们对手机银行可谓情有独钟。
为什么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签手机银行,宁可去银行网点排队?
电子渠道业务会越来越便捷,而柜面业务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慢,这是一个趋势。
拿购买理财产品举个例子。
如果你在银行柜面购买,首先要做风险评估,然后要填一堆单子,最重要的还要做双录(录音录像),手写一大段的知晓风险的文字,理财经理还要对产品说明书的相关内容向你详细介绍,最后还要在系统上操作,这一套流程下来,至少需要5分钟,要是遇到老年人,15分钟都搞不定。
而如果你在手机银行上操作,1分钟都用不上。
那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
马云不是说过银行不改变,就改变银行吗?好了,银行是改变了,准确的说跟支付宝学会了轻资产便捷办理业务,也就是脱离物理网点和人员,引导客户自己操作。
虽然上述是开个玩笑,但是也是真实的情况,现在银行受监管那么严,什么业务都恨不得拍照、录音、录像,把业务记录的明明白白,供客户和监管部门随时来查,看有没少给客户钱了、是不是本人来办理业务、有没有误导客户,而这些,电子渠道都不用,是不是省了很多麻烦?
你要是银行,你希望客户用传统渠道还是电子渠道?
你要是客户,明明有电子渠道快捷又不用排队,为什么非得纠结排队的快慢?
但,说了这么多,现在去银行的大多还是中老年客户,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的没那么快,有的还用老年机而不是智能手机,因此也就不能使用手机银行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认为手机银行会越来越普及。
为什么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签手机银行,宁可去银行网点排队?
其实现在各大银行的手机功能己非常强大,并且经常推出优惠活动,引导更多的人使用手机银行,目前不愿使用手机银行的多为中老年客户,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电子支化,无纸化不太能接受:比如存了二三十万的定期存款,在柜台办理,会拿到一张定期存单,心里踏实,而通过手机银行办理,什么凭证也没有,感觉不适应。但现在你会发现,不但银行的网点越来越少了,而且在仅存的银行网点,窗口数量也越来越少,即便是到了网点,很多业务也会被工作人员引导到自助设备上办理。因此使用手机银行办理银行业务,成为大趋势。
今天我们以中国银行的手机银行为例,普及一下手机银行的功能使用方法。
基本功能:查询,可查到个人名下活期定期存款余额及交易明细。
扫码存取现,通过手机银行在ATM上扫码存取现金。
转帐汇款,可向行内行外转账并且免手续费。
存款管理,可将活期存款转为定期,也可将定期转为活期。
财富管理,可进行基金股票贵金属交
生活交费,水电费,电话费等。
安全管理,可进行银行卡挂失,换卡等。
……
总之,手机银行的功能己覆盖银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业务,大部分客户可实现足不出户办理业务。
当然对于中老年客户,仍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到网点还是使用手机银行,安全永远要放在第一位。
为什么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签手机银行,宁可去银行网点排队?
近几年通过手机银行办理业务的比例大幅提升,尤其是疫情发生之后,线上业务比例进一步上升。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都通过手机银行办理业务,包括账户查询、转账、买理财、生活缴费、信用卡还款等。
只有少数业务需要到银行网点办理,比如打印银行流水对账单、新办理银行卡、首次购买理财产品到网点面签等。现在去银行网点办理业务并且没有手机银行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了。
为什么老年人不愿意开通手机银行?
这里面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不会操作,另一种是觉得不安全。
有些老年人年纪大了,学习能力比较弱,不太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还有现在农村的一些老年人,不识字的情况也比较常见。这些老年人没有能力去操作手机银行,所以办理业务仍然都是去银行网点。
比如我爸妈年纪比较大,还花眼,用手机打字都费劲,平时都是用微信视频。对他们来说,自己去操作手机银行太费劲了。不过在我的努力之下,他们也知道去银行办理银行卡、买银行理财产品,只不过转账、交水电费之类的还是到银行网点办理。
还有一群老年人,其实微信、手机各种应用玩得挺熟练的,但就是不开通手机银行,因为太保守了,觉得手机银行不安全。总觉得动动手指头就能完成大额现金转账这种事很不靠谱,钱随时可能别人卷走,如果没有手机银行那就不会发生这种事。
比如我公公婆婆,都是退休老师,年纪也不算太大,但是别说手机银行了,就连银行卡都没有,用的还是存折。我都服气了,思想太保守。每次回老家都要在存折中多打点钱,留着每个月扣房贷,真不嫌费事。钱都是放在活期账户,连定期都不存,真是浪费啊。毕竟是公婆,不是自己爸妈,我不方便管他们钱的事情,我老公也不管,所以他们觉得怎么样放心就怎么样吧。
其实只要老年人自己不觉得麻烦,觉得放心,有没有手机银行都无所谓。如果父母有学习的需求,子女应该好好帮助父母开通手机银行、手把手教他们怎么操作。
为什么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签手机银行,宁可去银行网点排队?
通过我在网点的观察,客户一般因为三种原因。
1.被铺天盖地的网络安全方面的报道吓着了,生怕安了手机银行因为分分钟被盗刷。认为到网点让员工办更安全,殊不知员工的出错率比电子设备高多了。
2.很多岁数大的客户认为自己岁数这么大了,不要学习新的东西,学了也学不会。
3.在家呆着也没事儿干,去银行转一圈,又遛弯,又办业务,还要什么手机银行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