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涨到1.5元,鸡蛋6.8元,猪肉涨到30,到底是何原因?

从2020年年底开始,我国的物价又一次开始波动,而且主要是涉及到吃穿用的日常物资的价格在上涨。因为大家感触最深的,那就是猪肉的价格又一次向上发动了。同时在2020年度,价格一直低迷的鸡蛋,突然也开始涨价了。

随着春节的即将到来,目前食品类的价格还在上涨。在上海,猪肉价格已经越过30元,好多种青菜的价格一斤都在10元左右,如果想年夜饭餐桌上更丰富,那么就需要更多的钱才能购置出来。虽然海鲜的价格一直没有涨,但是在疫情的阴影下,居民购买海鲜的热情非常之低,尤其是进口冷冻的食品和冷冻海鲜。

为什么食品类的价格上涨这么快呢?其实我们可以探寻几个原因,进行有效地解释:

1.春节涨价效应。其实每年的春节食品类价格都有上涨。因为春节在冬季,本来很多菜品供应起来就是要花费更多的成本,例如冷藏成本、保暖成本、物流增加成本等等,再加上过节集中性的大量需求,导致每年越临近春节,食品的价格就越高。。

2.食物替代效应。其实今年我国人的餐桌少了很多东西,主要就是少了外国的食材,因为担心病毒的感染,很多家庭都不愿意采购。那么此时对于其他食材的需求就增大了起来。这样产生了供需矛盾,自然价格也会逐步上升。

3.肉类的生产成本在提升。虽然我们看到猪肉的价格不断上涨,但是现在养猪养羊养牛等等的饲料成本也在快速上升。大家可以看看上市公司中饲料行业的利润在上升,就明白了。本来是由于供需矛盾产生了猪肉价格上涨,现在已经演变成了养殖成本上升而推动的价格上升。

4.货币宽松政策引发了一个潜在风险就是商品名义价格在上升。央行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0.1%,比上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

其中表现就是有着大量游资的存在,他们窜在一个个商品交换市场内,抬升了各类商品的交易价格。饲料成本,鸡蛋成本,猪肉成本,以及其他一切没有管制的可投机的市场,他们都在集中活动着。原因在于过去他们在股市和楼市,现在那边管制严格,不敢过去,自然就会进入各类商品市场,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家每天都要购买的农副产品,通货膨胀在所难免。

按照2021年的趋势,在进入到第二季度,物价可能会有所下降,尤其是随着猪肉出栏率的增长,猪肉价格会率先回落。但是今年经济的高增长也可能会伴随着物价坚挺。所以想要各种商品的物价,回到2019年度的水平已经是不太可能了。

如果觉得好,请给予点赞评论和转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