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的城市化,减少了农民是好事吗?
其实讨论城市化之后,农民减少了是好事还是坏事?它的意义性不大,因为这就是一个时代的趋势。工业化的时代,就是意味着农民人数的绝对减少。我们的工业化进程晚于欧美,但是看200年前欧美的进程变化也是如此,乡村上的劳动者越来越少,大部分都进了城了。
在过去123类产业的人数分布之中,第1类产业农业人数就是一个在不断减少的过程,随着土地的再次集中化集约生产和管理,我们已经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农业生产者。劳动力会不断的进入到第二产业之中,在工业制造业逐渐饱和的情况下,又会迅速进入到第三产业服务业之中。这就是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而目前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只不过是加速这一转换的速度。
以前农村居民一直认为自己农村有房有地,自己在城市中仅仅是一个过客。到城市中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回到乡村,继续自己的田园生活。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宅基地也集中管理了,土地也已经被征收了。自己只能在城市中寻找未来的安身之所,被时代抛入到城市进展到大洪流之中,不由自主的从农民变成了工人,变成了服务业者。
所以我国现在建设了社保养老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针对城市和农村,是有着两元化的社保养老机制的。如果农民改变身份变成城市工人和服务业者,那么未来就可以享受城镇职工的养老,基本上老年之后的基础的生活保障是可以够用的。但是如果仍然在农村,相对较低的养老保障是不能覆盖生活所需。那么在养老体系的诱惑下,又一次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现在的科技生产力越来越高,同样农业也是如此,过去农村的种植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未来的发展还是集约化的大种植,将过去小块小块的田地合并在一起,使用农业机械,采用科学方式,高效率地进行种植和养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科技越发达,对于绝对投入的人力要求就越少。那么多余的人力不进入到城市之中能去哪里呢?
所以从时代进步的角度,减少农民也是好事。现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超过了80%,而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一些东部沿海城市的人口城镇化率更是超过80%,朝发达国家的水平看齐。但是我国户籍城镇化率仅为44.4%,也就是说还有着很多已经在城市长期生活,但是户籍仍然留在农村的人口,未来的目标就是将他们的户籍转为城市,土地进行统一的管理。
现在国家提出的双循环发展战略,其中国内的大循环就是要鼓励消费,提升城镇化水平,未来会加快取消各种落户限制,城乡差距越来越小,社保体系越来越完善好,长期释放消费潜力。大家还想回到田园牧歌的收获,越来越难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