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能付齐首付就得买房,如果想存款足够时再买你永远也买不起",有道理吗?为什么?

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正确,现在已经到了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如果还保留着那种钱存够了就去一次性买房子的思想,那真的是思想太落后了。那真的应该学习学习,否则除了那些富豪之外,普通老百姓假如还有这种思想,那么真的一辈子都别想买得起自己想要的房子。

1.记住钱一直是会贬值的。在美国这种高度稳定的经济环境中,美元也是在逐步贬值,只不过贬值的幅度比较小。而我国还处于经济的发展阶段,也是在上升阶段,其实货币更加不稳定,随着经济规模的持续增大,货币贬值是必然发生的。仅仅凭这一点,我们再想想,如果一个购房人必须刚需购房,那么是选择在凑齐首付之后就买房,还是等全款存够后再买房呢?肯定是越早越好啊,越早越正确啊。

2.房子是有着自然升值力量的,只要是因为存在着时间价值。我们在次讨论的是纯经济条件下的房子升值问题,,现暂时不考虑区域和人口流动的问题。因为资金是有着时间价值,也就是说随着时间而逐步增值,这方面最简单的现象就是将钱存入银行,或多或少会得到一定的利息,这就是时间价值。房子因为需要占用大量的资金,所以也存在着一定的时间价值,也就是说理论上后面新修的房子要比前面新修的房子贵。那么针对同一栋房子还要考虑折旧成本。这三者进行合并,最后的结果就是房子每年的价值变化。

3.现在经济已经高度市场化了,按揭买房已经成为主要的购房方式。因为很少一个人会有着足够的钱,一次性的交完房款。那么此时如果按揭买房,其实可以一生住着自己的房,还着别人的钱。但是如果先攒钱后一次性购房,就会出现一生住着别人的房,攒着自己的钱,但是自己的钱还不一定能换回自己的房。

4.同时按揭买房,还可以合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尤其是住房公积金政策,那里面给予购房人的利率是非常之低的, 可以说这是国家给予买房人的真正实惠。一个普通人一生能享受多少国家福利呢?其实住房公积金就是一个普通人能见到了最大实惠。这也是经常给大家鼓吹的,不要提前还贷款的主要原因。

5.更不要说如果房屋选择合适,将来有可能带给自己巨大的房屋资本增值溢价。这在过去20年已经被充分证明了,虽然未来这种机会已经不多了,即使有可能溢价,利润率也降低了,但是仍然是有着巨大可能的。所以有时候买房也就是买给了自己一个未来的机会。

但是我们也要记住房主不炒,将他作为一个投资生意,可能也不一定划算,因为在房屋买卖中的交易成本是巨大的。有可能房价涨了,但是涨出来的都是交易成本,真正卖的时候自己反而得不到利润。

"只要能付齐首付就得买房,如果想存款足够时再买你永远也买不起",有道理吗?为什么?

赚够首付,甚至是筹够首付就应该买房,是对的。你就是能全款买房,也不应该全款买。下面谈谈我的个人买房经历,因为晚买了两年,买房成本增加了几十万。

我2008年毕业来深圳工作,2012年的时候,身上只有十多万,那时就想着买房了。刚开始很多新楼盘只要开盘我基本都会去参加。所以深圳宝安,龙华,布吉的很多楼盘我都去看过。

2012年,有一次有个楼盘在深圳大中华开盘,我摇到了号,然后进去看,还有不少房子可以选。我那时主要看71平的小两房,单价每平1.8万左右。总价128万左右,三成首付,首付款是38万左右。因为当时自己的存款也就只有18万,还差20万,想想可能筹集不了那么多钱付首付,等赚够首付款再买吧,于是就放弃了。当时要是狠下心还是可以筹够38万来买的。

后来那个楼盘没多久就涨价到了每平3万,我就这样错过了一次最佳的购房时期。于是在2014年在别的位置,不是太好的地段买的时候,单价已经去到了每平2.4万。两年时间,购房成本直接增加了40多万,想想就心痛。

所以如果是刚需,你当筹够首付可以买得起房的时候就买吧,没必要等赚够了全款再买,那样你可能永远都买不起房。

"只要能付齐首付就得买房,如果想存款足够时再买你永远也买不起",有道理吗?为什么?

买房,对于多数人来说,首付就是最大的问题,其次的问题在于“人定胜天”——认为房价太高,自己判断房价不会继续涨。

房价其实,在历史任何时候,总是太高,工薪阶层的收入永远也追不上房价的涨速。对于工薪阶层来说,房价就没有便宜的时候。

比如,95年左右,当地房价在800元,而收入则只有4-500元每月,买一套100平的房要8万,需要存多少20年;而2000年时,房价1000元,工资在700左右,买一套100平要存15年;目前,房价当地均价在1万,工资均价在4000,买一套100平的房要25年。

2000年的时候去厦门玩,厦门就是中山路也就3000元,而收入只有1000元,买一套房要30年存款。而我2000年刚到深圳时,工资差不多在1500左右,当地龙华最好的房子房价也就2500,需要存12年;市中心的房价也就5000元,需要存32年。而如今,龙华的同一个地段房产价格在6万,深圳市中心的同一套房产要8万,而收入基本目前在1万左右,依旧分别要60年和80年。

而买房,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首付款,多数人,如果不啃老,家里“六个钱包”加起来,才能凑够“首付款”。对于年轻人来说,刚开始工作,收入基数都比较低,而社会活动又恰恰是比较多的时间,剩不下什么存款。

而多数家庭和个人,则都会因为“房价太高”,希望等等,等房价合理的时间再考虑或者再买房,而从历史角度来看,房价从没有便宜过,没有“价格合适过”。

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房价多少合适?从上述历史经验来看,房价基本在25-60年收入水平之间,相对来说,房价在25-30年收入的水平,就算是比较合理了——尽管是现实依旧不合理,但是基于国情和现状,算是相对的低位了。

"只要能付齐首付就得买房,如果想存款足够时再买你永远也买不起",有道理吗?为什么?

同样一句话,放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正确与否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只要能付齐首付就得买房,如果想存款足够时再买就永远也买不起”,这句话放在2015年之前还是相对靠谱的。这是我们事后的结论,毕竟当时谁也想不到房价会有这样的表现。

到了2019年,如果还有人觉得这句话是对的,就显得太过幼稚了。

当前的房价正处于历史高位,降价的趋势已经相当明显,有几个现象很多人应该都已经注意到了:

1、部分城市法拍房数量快速增加;

2、二手房挂牌数量激增,已经出现明显降价,议价空间增大;

3、部分城市二手房价格降幅已经超过20%;

银行收紧房地产行业贷款,是为了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在国际经济疲软的大背景下,如果继续信马由缰,房价继续上涨的后果就是将十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拖回原点。

是的,相信到今天还有很多刚需掏空六个钱包能凑齐首付,但是买了房之后就要面对几个问题:

1、家庭收入能还得起房贷吗?会不会超过家庭月收入的40%?

2、公司不景气,失业了怎么办?

3、房价下跌30%,房贷还还是不还?不还的话征信黑了,首付没了,房子也没了。

如果月供不超过家庭月收入的30%,那么买房是比较有底气的。如果已经占到了家庭月收入的50%左右,那么买了房恐怕孩子也养不起了,更不要说遭遇失业或者其他变故了。

房地产黄金时代已经结束,未来十年将是房产价值回归的过程,2019年的价格腰斩,或者说房价回归2015年之前,这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也是消费型经济形成的核心要素。

买房躺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房产已经完全失去投资价值,即便是刚需家庭,耐心等等,起码三年后再考虑买房,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买房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

"只要能付齐首付就得买房,如果想存款足够时再买你永远也买不起",有道理吗?为什么?

买房支上首付,平时花钱节约,年年付费,经济困难借钱急用,度过难关,房子是固定资产,永远存在这里,八年十年付清,现实情况就是这样。

自己存钱够了在去买房,很多人钱多了多花,少了少花,不应该花的也想花,钱到了手和饭到了口一个道理,房贷让你去还钱,越早还上,利息减轻,平时节约着花。

实情就是这样,一般人应该先买房,为儿女早做打算,过日子之道。

"只要能付齐首付就得买房,如果想存款足够时再买你永远也买不起",有道理吗?为什么?

谢谢邀请。

毫无疑问,对于买房来说,这种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买房的人来说,基本上都是凑够了首付,然后通过银行贷款买房的,而要等到攒够钱再买房的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因为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特别是工薪阶层,收入基本上是固定的,如果靠工资收入省吃俭用存钱买房,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工资每年涨一点,无奈赶不上房价上涨的幅度,大多数人都是一年又一年,而且是白忙活了一年又一年。

也许这种情况在我们国家是多了一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工资水平并不高,即使国家连续十几年的调整,工资确实增加了不少,但随着物价的上涨,特别是房价持续上涨,买房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更由于国情的不同,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占绝大多数,虽然我国粮食连续14年丰收,但由于价格的原因,农民的收入毕竟有限,对于想进城买房的农民来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甚至是首付也不容易凑够。

但无论是多么困难,房子总还是要买的。但靠攒够钱买房这条路是基本上行不通的,那就只能凑够首付就先把房子卖了。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凡是凑够首付买了房的,还贷也差不多了,甚至是早已还完了,还有的卖了原来的房子,挣了一笔,又换了大房子。可是那些想攒够钱买房的人又怎样了呢?距离买房越来越远,辛辛苦苦一年挣的钱,抵不过房价上涨的钱,一年买不上,年年买不上。所以,我知道买房很难,但还是不得不说,买房千万不能等攒够钱再买,东拼西凑够了首付就要买。

虽然这个问题不用多说,大家一看就明白,但还是忍不住想说两句,因为当年我就是凑够首付买的房,还有的同事比我晚买了一年,多花了不少怨枉钱。实话实说,请大家不要见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