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高三学生集体撕书,整个学校变成纸片的海洋,您觉得这样是否合适?
虽然感觉不太合适,但是非常能理解。我们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在本质中其实还是有着不同的表现点的。
1.如果觉得自己可能考试表现不佳的,需要重读一年再去考试的。肯定不会去撕书。想一想他要撕完了,那积攒三年的笔记,未来他还需要再做回去。他需要比原来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将过去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结果补回去。
2.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差的,下面可能还有弟弟妹妹的,估计也不会撕掉书。因为书如果真的不用了,还可以当做废品去卖掉。如果下面弟弟妹妹将来还需要,还可以给予他们,还减少了家庭一笔开支。如果真的是懂事的孩子,我相信不会去撕掉的。
3.那些学霸级别的孩子,应该也不会撕掉自己的书。因为他们的书和笔记要么已经被其他的同学给预定了,要么他们自己会保存起来,做一个当年奋斗的纪念。其实越是对学习无比重视的人,越对于自己的书和笔记越爱护。
4.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同学们可以用撕书去表明将自己放空,以便于更好的迎接高考。这三天根本再不需要看书了,临阵磨枪已经来不及了,所有的东西记在脑子里就记在脑子里了。将书撕掉,也是表明一种对高考的迎战决心吧。
5.世界多元化了,我们对很多事物也要更加的宽容。一代有一代的特点,那么这一代他们想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我们也可以表示理解。但是书乃圣洁之物,即使撕掉和扔掉,也对于自己也是一种不尊重。个人更建议等高考结束,成绩也出来了,自己也满意,上了一所自己心仪的大学。之后再进行处理,如果能送予他人,那是最佳的归宿。
6.在古代,由于印刷技术受限,所以书籍是比较昂贵的,过去的人文盲率又高,对书那是极其的尊重和敬重。撕书乃是对圣人不尊重,对知识也一种亵渎,所以过去一纸一张都要保护的好好的。“一丝一缕,当思之来之不易”。现在时代已经改变了,我们可以尊重他们的选择,但是可以不赞同他们的选择。
不论怎样,祝福他们能考好,最好还能将书里的东西都装在脑子里,不要将书撕掉了,知识也都随风而去了,脑袋变得空空的,那才是真正的后悔莫及呀。
今天看到高三学生集体撕书,整个学校变成纸片的海洋,您觉得这样是否合适?
对高三学子撕毁学习书籍,该不该摁下暂停键呢?
现在的孩子们很有个性,不像我们当年高考,那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尤其是作为农村孩子的我们,考上实现鲤鱼跃龙门。尽管这样在高考前也不敢撕书,即使考上后也没有把书撕了,始终保留一段时间,留下奋斗的回忆。
斗转星移,如今的孩子怎这么脆弱,动辄“焚书坑儒”,动辄“雪花漂漂”,你们所处一个伟大的时代,你们就业门路宽广,你们背后有家长无私奉献,你们压力山大,也不至于撕毁书籍呀!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撕掉书本时慎作慎为,要视书本为红颜知己,毕竟你从中汲取了精神养份,给你人生带去改变。纵使你讨厌它,也不能撕掉它,这样做会破坏环境,你可以将它出售变废为宝。
看了以上内容,对撕毁书籍行为,该不该摁下暂停键呢?
今天看到高三学生集体撕书,整个学校变成纸片的海洋,您觉得这样是否合适?
该指责的不是高三学生,而是导致这种撕书现象背后的成因!
撕书不是个别学生的行为,也不是某所学校的特例,几乎每年高考的时候,都能听到不同地域高三学生撕书的新闻。白花花的纸片落在教学楼后面的草地上,显得十分刺眼!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书籍是传递知识的桥梁,为什么高三学生会集体撕书呢?
高三学生不是小孩子,撕书不是因为好玩,也不是因为书籍太多,考试完之后无法带走。他们将书本撕得粉碎,一是为了释放十几年求学生涯中积攒已久的压抑;二是象征断掉后路、为自己高考加油打气。
释放十几年来求学生涯中的压抑从现代教育来说,小孩们所拥有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是十分短暂的。从三四岁开始,小孩子们就要开始上幼儿园,接着是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高三高考时,这种繁重的对他们来说学习任务才会消失。因为他们所憧憬的大学生活与高三生活相比,简直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
由于高考太过重要,孩子们不仅自己对自己有压力,来自父母、老师甚至亲朋好友各方面的压力经常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
一想到十几年来积攒的压力马上就要消失于无形,这种激动且轻松的情绪促使学生们通过撕毁书籍宣泄出来。就像一个人十分痛苦时,通过击打沙袋释放情绪,是同样的道理。
象征断掉后路、为高考加油打气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在过去十几年寒窗苦读过程中,莘莘学子们珍惜光阴、刻苦用功,为的就是高考这一天能够金榜题名。
现在高考如期而至,大部分高三学生都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直有那种“黄沙白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
况且高三学生正处于那种年少轻狂的时期。一想到自己就要在高考时“建功立业”,向父母、老师、亲朋好友证明自己的实力,他们就觉得十分兴奋。
撕书一方面是为了将这种兴奋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是象征着自己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为今明两天的高考加油打气。
错不在学生,教育方式有待改善学生压力这么大,对一次考试显得如此兴奋,主要还是因为中国的高考太过重要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高考甚至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对于中国千万名莘莘学子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书的。有的人可能在音乐方面有天赋、有的人擅长制作手工艺品、有的人在语言方面有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是这些长处在高考统考中似乎并没有什么作用,除非是有相关的艺术特长生。
高考从来是只认分数不认人的,这在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各方面创造性的人才。因为都要挤过高考这座窄桥,没挤过但有其他天赋的学生很有可能因此而埋没。
所以为了能够考取一个好大学,学生们都是拼了命的往自己身上添加压力。很多学生都输不起,也害怕失败。其实人生的挫折有很多,一次高考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因为教育方式存在缺陷,才会使学生们背负的压力十分巨大。高考前撕书既是对压力的释放,也是对这种教育方式的一种讽刺。
但因为国情、人口、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想要做到因材施教是很困难的。目前教育方式也正在改善,比如近些年来增加的体育艺术特长生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学生们高考的压力。
高三学生撕书现象不是个例,这是由来已久的一种高考前校园现象。学生们的这种行为是有其背后原因的,要解决这种现象必须从根部入手,光指责、禁止学生的话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今天是2020年高考的第一天,预祝各位学子能够超常发挥,金榜题名,考入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
【文/若木 图/网络】
(关注@若木小记 ,为您分享更多精彩)
今天看到高三学生集体撕书,整个学校变成纸片的海洋,您觉得这样是否合适?
只要学校允许,高三学生集体撕书不应去指责。如果我们打一个形像的比喻,就如同在战场上将要发起冲锋时,士兵除了留下枪支弹药外,其他携行装备都要扔掉,目的就是为了减轻负担,在冲锋时轻装上阵。
高三学生撕书和士兵冲锋时一个道理,十年寒霜苦,只为步入高考的考场,知识都装在大脑里,那些用过的课本,做过的练习册,现在都没用了。既然没用了,就扔掉为好。只不过增加了点仪式感——撕书,抛向空中,以此宣示壮士断腕之决心。
或许有人会说,好好的书干嘛要撕掉啊,这不是浪费吗?其实即使不撕最终也会送到垃圾回收站去,最终会重新化为纸浆,重新造出新纸来。撕碎了也不影响回收,只是把撕这个动作,大家皆抛向空中,发泄出内心的压力而已。
如果从减压层面来讲,高三学生集体撕书,反而能烘托出一种气氛——我们解放了,我再也不用闻鸡起舞,再也无需点灯熬夜苦读了。从心理学上来说,这种气氛可以让压抑很久的郁闷得到最好的释放,反而有利于高三生调整心态。
可能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从小培养孩子们要爱护书籍,不允许随意撕书或弄脏,这种观念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有些人看到高三生集体撕书就会认为这是一种特别不文明的行为,其实大可不必这么看,特殊现象只需要特殊对待就可以了。
今天看到高三学生集体撕书,整个学校变成纸片的海洋,您觉得这样是否合适?
从情感宣泄角度来说,是支持高三学生集体撕书。但是从学生人生发展角度来说,是不赞成撕书。实际上,从这一件事情中我们也看到了必需反思教育制度。
学生是宣泄情感高三学生在参加高考完之后集体撕书,被撕裂的纸张白花花从教学楼飞到地下,如鹅毛大雪从空中飘散在地上。表面看是情感宣泄,实质却是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资源。
只要经历过“黑色高三”过来的人,都能理解高三学生集体撕书的心情。到现在为止,高考是最公平的,无论权贵还是平民,无论富裕还是贫寒,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而且,高考也是出身贫寒的孩子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次机会。从小学开始读书,教师在耳边唠唠叨叨灌输就是读书目标就是考大学,大学是人生唯一的出路。考上大学、进入好单位、获得好人生,这也是贫寒家庭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
尤其在高三,为着高考学生都是身心疲惫。没完没了的上课与晚自修,繁重的作业,包括双休日都是补课备考,人活着如考试的机器,没有自己的自由空间。高考一结束,高三学生就把让自己活得如此辛苦的书籍撕裂,宣泄被压抑的情感,这也是非常正常的。
也是一种资源浪费但是,要想到这也是浪费资源。从节约方面来说,如果把这些书留给下一届高考生,尤其是家庭贫寒的学生用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这些书籍都是父母赚钱买的,如此暴殄珍物,浪费父母的血汗钱与钱财,对培养孩子节约意识与感恩心理也是不利的。
从学生人生发展角度来说,高考也不是人生的终点,只是一个小过程,将来学生还需要很多东西去拼搏。如上大学之后也要努力学习,毕业后努力找工作,工作之后努力赚钱拼职称向上爬。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讲究终生学习。在高考这个青春的路上,就把这些书籍都撕坏掉,可能以后都不想看书,更加谈不上终身学习与努力上进了。
折射教育体制的缺陷从教育制度上,这也折射应试教育的悲哀。学生们急于撕书,代表是对书籍的仇恨。实质上,发达国家教育体制与我国教育体制是不同的,发达国家在小学中学基础教育阶段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主动去看书,主动去搜集知识,达到书籍知识为我所用的目的。
我国基础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死记硬背那几本教科书,知识面也非常狭窄,不会广泛阅读书籍获取信息。所以,很多文科生读了大学,基本上都是浪费青春时光,这也是文科高等教育的弊端。
为了改变这个现状,中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地情感宣泄方式,如高考之后带学生去游山玩水,或者组织轻松地聚会,让学生被高考压抑的情感得到放松,指导学生劳逸结合。同时,更应该教育学生在大学阶段努力学习,毕竟上大学也不是人生终点,很多人生奋斗目标在等着。
今天看到高三学生集体撕书,整个学校变成纸片的海洋,您觉得这样是否合适?
今天看到高三学生集体撕书,整个学校变成纸片的海洋,你觉得这样是否合适?
高三学生一年来情绪紧张,疲惫不堪,用撕书的举动宣泄一下,无可厚非,但我觉得不应提倡。
书籍是人类的朋友- 高三学生高考之后,觉得那些书籍对自己没用了,干脆撕掉,借此宣泄长期紧张、苦闷、过度劳累的情绪,而且这种行为成了高三学生的集体行动,我觉得这种行为有些过激,不宜宣传和鼓励。
- 被撕掉的书籍为高考考生立下了"汗马功劳"。正是它们的陪伴,使考生有了学习知识的载体,也有了无数实践所学知识的机会,如此对待这些"恩人"有失得体,有些荒唐。
- 这些书籍对于现在的高考考生可能没有用了,但是对其他人可能还有使用的价值。这样对待书籍有一种"过河拆桥"的感觉。其实,我觉得应该好好珍惜并保存它们。
- 这些书籍都是花钱买来的,有的还花了不少钱。应该珍惜它们。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曾帮过自己;另一方面这些书籍都是父母的血汗钱买来的,应尊重才对。
- "用之靠前,不用则靠后"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用的时候天天抱着"它",睡觉的时候枕着"它,有时候坐在课桌旁看书累了,趴在桌子上、脸贴着"它"睡着了,这是多么亲密的关系啊!现在没有用了,撕掉,而且是集体撕掉,场面很是壮观啊!难道对自己用过的"它们"就一点感情都没有吗?当"书籍"换成了人,又怎样呢?
有人说,不必小题大做,只是宣泄一下,觉得好玩而已。但我认为,这个行为有对教育模式的厌倦,掺杂着厌学情绪。此举不宜宣扬、不宜提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