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国家印钱来刺激经济,那么钱去哪里了?房子难道还会涨么?
所有国家都进入到信用货币时代,导致现在的金融理论已经很复杂了。一个国家到底应该印多少钱,能维持经济的正常运转?印出来的钱都流到哪些领域,对物价多多少影响?是很多人很关心的问题。
1.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应该与它的经济规模相适应。例如一个国家的GDP假如没有增长,那其实是不应该多印一分钱的。如果GDP增长了10%,那最多也就只能多印10%,但如果考虑到货币派生倍数的影响,可能只需要多印1%就够了。这是一个很基础的逻辑对应关系。
2.在目前2020年疫情危机时刻,各个国家都为市场注入了货币流动性,都提出了量化宽松。其实目的就在于担心经济停滞导致市场中的货币不足。其实量化宽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多产生了货币,推动经济发展,维持经济总量平衡。但是未来如果还能回收回来,那仅仅是影响一段时间,但如果未来不回收,那么多产生的货币就永远存在于市场中了。
3.为什么美联储自3月起实行的政策,遭到了全世界所有国家的诟病呢。主要原因就在于美元是全球货币。它的量化宽松政策其实也创造了多出的美元,而多出来的美元是需要全世界去承担的。相当于给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美国为了满足自身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为了维持美股的稳定,而让全球分担了它的负担。
4.而我国目前也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向市场多释放了人民币。其实这部分人民币就构成了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过程。如果他流入了楼市,那么房地产的拥有者就相当于赚钱了,无房的公众就相当于被掠夺了,因为未来他要花费更高的成本才能拥有房子。那么现在房地产市场被严格管控,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直接流入楼市,而流入了生活物资市场,所以我们就明显感觉到物价的上涨浮动。
5.但是未来随着货币在经济体系中的运行。其实会直接影响三块市场。最直接的就是生活生产物资价格会发生一定的上浮,这是怎么都避免不了的。第2块就是证券市场的总体估值上升趋势,因为上市公司的价值都被通货膨胀而推高了,尤其是从中受益的上市公司价值会上升的更快。第3块就是房地产市场,因为房子作为社会价值最大的一块市场,不论如何管控,部分资金早晚会汇集在房地产上,房地产市场的名义价格一定会上升。
6.这就引出了2020年应该做何等投资?其实参与证券投资是一个比较正确的选择,因为房地产虽然名义价格上涨,但不一定是普涨。在我们的因城施策的宏观调控政策下,有些地方城市房产还会下降的。而且房地产交易成本过高,流动性也很一般。那么相对证券市场交易成本低,变现性好,流动性快,更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德先生之前做过总结,那些认为2020年房地产会普遍大幅下降的思想是绝对错误的,在一线城市限购城市和某些中心城市,今年房价还会继续上升的。只不过在调控形势下,不会出现大涨。但是如果调控放松了呢,大家可以脑补一下趋势。
德先生讲金融和理财由专业变得通俗。跟随德先生得到最简单的答案和最实用的解决之道。觉得好关注我!再多点点赞。点点下面广告,让德先生再赚点钱!各个国家印钱来刺激经济,那么钱去哪里了?房子难道还会涨么?
您好,您的问题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问题。
央行为什么要印钱(采用货币政策的原因);央行是怎么印钱的(如何采用货币政策);央行印钱之后效果如何(货币政策效果)
但在解答上面这三个问题前,我得先科普另一个知识点,就是
央行和银行是什么关系。简单说,央行(人民银行)是其他银行的妈妈,央妈会给儿子一定的零花钱,银行对外放贷多少钱,放贷收多少利息都要经过央妈同意。
为啥央妈有权发钱呢?因为央妈代表着伟大祖国母亲的信誉,这个信誉无人能比!(厉不厉害?)
举个例子,央妈看到一些人没钱投资、没钱消费,心生怜悯,于是对儿子说,我给你100元钱,你帮我把这笔钱放贷出去,你再从中收取点手续费,就当管理费好了,这里的100元就是【基础货币】。
儿砸一听可开心啦~
于是他拿到钱后决定将钱以5%的利率贷出去;然后创业者拿到了钱,买了机器、雇佣了工人,工人收到了工资,并将工资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存入了银行,银行决定付给他2%的利息,并将这笔钱又贷款给了另外的创业者。创业者又雇佣了一批工人......周而复始,这个过程被称为【信用派生】
央妈还和儿子说,你不能把钱全都贷款出去,万一别人要来取钱呢,这样,你留10% 的钱在我这,当做【准备金】。这里的10%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准备金率】。
搞清楚央行和银行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往下说了。
央行为什么要印钱?央行印钱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不景气,或者专业一点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那么,经济为什么会不景气呢?
因为人类对未来有“预期”。
当市场上释放出负面信号,人们就会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产生预判。
比如:
贸易战——关税加大,出售海外的大量商品价格提高,竞争力下降;进口原材料价格上升;
疫情——经济活动减少,交易减少;
自然灾害——农作物产量减少,供给减少;
......
这些预判结果是否正确并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有多严重,
以【贸易战】为例,听到战争,人们第一反应肯定是不能再乱花钱了,未来经济肯定不行了,钱不好挣了,得多存点钱。(如果你不是,那恭喜你,和平常人相比,你非常理性。)
所以基于这个行为反应,市场的交易真的变少了,也就是消费减少了,消费的减少,导致工厂生产投资跟着减少,并且也不再需要那么多工人了,一批工人就会失业,然后......经济就真的不行了。(所以你知道为啥政府在疫情过后要发放消费券了吧)
当消费减少时,市场中的流通货币量也会随之减少。
具体是怎么减少的呢?
比如,原来A大爷卖包子,平均3元一个,生意很好,一天可以卖100个,每天可以挣:
3×100=300元;大爷计划明年再开一个包子铺,再雇佣几个帮手。
现在销量下降,一天只能卖50个,每天只能挣:
3×50=150元;能不能继续经营下去都成了问题,就更别提门店扩张了,而帮手的就业机会也随之减少了。
所以,疲软的消费让市场中流通的货币从300元,降至了150元。那减少的150元静静地躺在客户的银行账户上,每天生产着一些些利息(利息=本金×利率)。
可能是因为心疼A大爷,也可能因为心疼即将失去就业的帮手,
这时候央行妈妈就会联合财政部爸爸出来干预市场啦~
央行妈妈主要负责印钞票(放水),和管银行(降息降准);专业一点说就是【货币政策】。
央妈的儿子银行主要负责发放贷款;专业点说就是【信贷政策】。
财政部爸爸主要负责减税和发钱(比如消费券);专业一点说就是【财政政策】。
今天先说一下央妈的爱——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
央行是怎么印钱(放水)的上面说到,央妈怜悯众生,会给儿子一笔钱,让他给别人贷款。
但这笔钱从何而来呢?总要有个名义吧~
为了让放水合法合理化,央行就发明了一系列工具,在中国主要是以下几种:
【公开市场操作】
【再贷款再贴现】
【SLF(酸辣粉)】
【MLF(麻辣粉)】
【PSL(披萨篮)】
这几个工具具体是怎么使用的,因为篇幅有限,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话,可以评论点赞加关注,如果人多的话,我以后再详细说说。
总之印钱之后,【基础货币】增加了,
下面就得让儿子出马了,
但一个问题是
把这笔钱给儿子后,即使儿子愿意放贷,但企业家不愿意借钱,消费者还是更愿意存钱呐,他们的习惯不改变,这钱想借也借不出去啊~
咋办呢?
聪明的央妈又想了个办法:
一是【降息】
降低贷款利率以吸引企业家借款投资,降低存款利率以减轻消费者存钱的意愿。
一是【减低准备金率】
告诉儿子我这里的这笔【准备金】可以少放一点。鼓励儿子多多放贷。
上面这两种方法,就是我们常听到了【降息降准】。
央行印钱之后效果如何那么最终的效果如何呢?
这就关系到每个银行儿子的智商、勇气、品德了。
有些儿子胆子比较小,不敢放贷出去(毕竟经济大环境不好,那些民营企业家怕是很难还款),
有些儿子人脉不错,认识不少实力雄厚的大国企和销路不错大房企(贷款给他们比较放心,毕竟老字号有保障),
有些儿子聪明且勇敢,用【大数据】,发明了一套分析工具,能识别哪些是有信誉的企业家;银行还给这个工具起了个名,叫【数字金融】(央妈很是欣慰,也想着要不要让其他弟兄几个学习学习)。
最后因为聪明勇敢的儿子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钱都流向了不缺钱的地方。
央妈于是又想了个办法【定向降息】、【定向降准】
简单说规定了银行,这些钱只能贷给小微企业和三农部门。
但银行就不乐意了,他们宁愿互相借钱(【银行间拆借】),也不愿借给农民和民企,于是钱就在金融部门内空转。
另一边,
A大爷比较走运,碰到了聪明银行,拿到了贷款,就又继续投资卖包子了,包子销量不错,从每天100个,涨到了每天200个,A大爷心想最近猪肉又涨价了,成本提高了,要不我也涨点吧,于是原来3元/个的包子现在卖5元/个。
原来大爷一天卖
3×100=300元,
现在变成了
5×200=1000元。
这增加的100个包子的销量,被称为【实际GDP增长】。
而增加的2元包子价格,被称为【通货膨胀】。
前者是放水带来的正面效应,后者是负面效应,只要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应该说原先的目的就达到了。
要是没达到呢?或者很难达到呢(毕竟聪明儿子比较少)
那就得财政部爸爸出手干预啦~
感兴趣的可以给我评论点赞加关注,我看情况要不要往下说~
不懂商业经济?不会投资理财?没关系! 让我一点一点告诉你!
在这里,有【有趣有料的财经干货】,也有【严肃理性的观点态度】。
欢迎关注头条号【盐财经】、微信公众号【焖肉不加盐】。
我是焖肉,一个3分理想主义,10分接地气的自媒体创作人。
各个国家印钱来刺激经济,那么钱去哪里了?房子难道还会涨么?
这个问题是我大学时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来和你分享一下。
1.其他国家印钱做什么不得而知,中国印钱刺激经济并不是简单的直接投放,而是投给基础建设。例如5G,高铁,公共卫生,科技创新,新农村建设等。假如有100个初创的科技企业,每个企业都需要100万,即使成功率只有1%,在刺激经济的时候个人觉得都应该无差别支持,99个没成功,但是它们把钱也花在了研发上,1个成功的,带来的收益和就业可能就远远不止全部的投资。
2.钱多了,物价肯定会上涨,但是短期内普通百姓还是感受不到的,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物价会从钱投资的那个产业开始上涨,例如投资了高铁,那首先上涨的应该是沙石,机械等。
3.人民的钱肯定会多。打个比方,如果物价是5块你收入100和物价是500你收入10000,你更期望是哪样?我想大多数人都希望收入10000物价500,只要国家政策推行的好,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收入10000的时候显然你会有更多的钱考虑是否可以出国旅游,但收入100的时候想都不敢想。如果能理解日本这种高收入高物价的地方能成为发达国家就好理解这一点。这只是优点,当然缺点也有,比如没处理好的话这会使最穷的一部分人更穷,最富的一部分人更富,贫富差距拉大。
4.个人目前觉得买房子不动产还是最好的选择,当然,现在买不动产是买成熟地区的不动产,不是那种新规划地区的期房。现在各大城市都在扩大城市框架,但是从来没见到哪个城市扩大城市框架以后,老写字楼没人了,传统商业区没人逛了。所以只要有人,只要有工作机会,老城区的房子降价的几率非常低。除非政府一声令下所有人和企业全搬走。但是新城区的新房就不太保险,毕竟现在中国鬼城也不少。
5.房子肯定会涨价啦。假如你的城市本来没有高铁,通过刺激经济新规划了高铁站,本来你的房子附近没有地铁,通过刺激经济新规划了地铁,你觉得你的房子会不会涨价呢?
各个国家印钱来刺激经济,那么钱去哪里了?房子难道还会涨么?
过去10年货币超发和房产价格正相关
以上海为例,从2019往前的10年,每年新增M2的数量和上海房价的涨幅基本一致,相关性达到78%,所以一直以来房地产成为了最好的投资标的,至少可以保住自己的财富。
超发后的货币去哪里了呢?
- 通过银行去了实体企业,每当货币宽松出现,就会出现资产荒,因为企业也不会贷出自己目前不要的钱,毕竟要承担利息呀;
- 进入基础设施领域,作为世界上最有钱的政府,好处就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目前像贵州这样山区都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基础设施的大范围施工,肯定造成建材等原材料的价格上涨;
- 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比如教育,医疗,等需要国家财政支持的领域;
- 进入军队,军队现代化需要大量资金;
- 进入政府部门运营,每年开销也不小;
- 进入到房地产,2019年以前,每年超发的货币通过各种形式,大约30%以上会流入房地产。因为几乎找不到第二个行业能像房地产这样,自带抵押物,只涨不跌,销售不愁,行业规模如此之大,可接受利息如此之高。
在刚刚结束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2020房地产的内容,再次强调了房住不炒,这也就是房地产调控的最高指示。
如果房子只是住,限制流通性,那么其投资属性马上会降低很多。
以北京为例,2018年我在远郊的新区买了个小户型商住房,买后两个月,北京开始调控商住,个人没资格购买商住了,房价应声下跌。现在附近区域的住宅已经涨了接近一倍,商主基本跌价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房子到底涨还是跌房子到底涨不涨,哪些城市涨,城市的哪些区域涨,看这几个方面:
1.人口流入还是流出;
2.产业发展强劲还是疲软,目前东北一些城市也进入了缩小规模的清单;
3.轨道交通的规划;
4.教育资源的分布;
5.附近配套设施的完备程度。
总的来说,房价会有些上涨的,货币超发起码会引起原材料上涨呀,而且有些资金会转折流入房地产,造成了开放商有捂盘待售的时间。
什么资产可能保值房产之外很难找,可能的有:
1.古董字画,需要懂,要不血本无归,流动性差,也无法去银行抵押;
2.稀有珠宝,和古玩字画一个性质;
3.国外买房,国外房子好像不涨,还得交税;
4.实在不行划出一部分做天使投资,美国制裁啥,政府就支持啥,行业好找,以小博大吧。
总结和老百姓关系不大,手里钱不多,除去消费没啥钱剩下,不用担心。
对于高净值人群,风险还比较大的,不投资是等死,投资是找死。
自住或者有闲钱的人群,能买房就去买吧,不用犹豫。
各个国家印钱来刺激经济,那么钱去哪里了?房子难道还会涨么?
各个国家都在印钱,但不代表房价会上涨,只有中国一旦货币宽松,房价上涨预期就会很强烈。
美国面对疫情,印钞是最强烈,美联储最早就开启了7000亿美元QE,接着就是无限量QE,最近又重启了2.3万亿美元宽松计划。但美国货币宽松流进楼市概率不大。
以7000亿美元QE为例,是购买国债和ABS,是向机构注入流动性,保持机构流动性稳定,不至于抛售资产引发资产价格下跌。
2.3万亿元也不会流进楼市,一个是用于工资贷款发放,另一个是向美国地方州和市政当局提供高达5000亿美元的贷款,保证地方财政稳定,三是通过“主体街贷款”便利措施可为中小企业提供多达6000亿美元的贷款。资金不会进入楼市,房价也就不会炒高上涨。
中国不太一样,是通过降准和公开操作释放资金,央行强调是支持实体经济,可是实体经济持有大量房地产投资,可以通过地产抵押获得低成本资金,用于生产经营,不再需要抛售地产回笼资金用于企业经营,得到大量低成本资金以后,可以使用自有资金炒房。实际上央行释放的资金拐一个弯就到了地产市场,
经济下滑,部分地方政府力挺地产行业,通过各种手段刺激地产需求,开发商在市场流动性充沛下,可以获得更低成本资金,包括信贷和发债,就可以不断的到土地市场拿地,最近土地市场异常红火,有的地块需要经过数百轮叫价才能成功,银行流动性充沛,也可以向购房者发放更多按揭贷款,等于是很大一部分流动性进入到地产行业,房价就有可能出现上涨。
3月份以来,各地日光盘再度出现,各种楼盘一天销售百亿元不断出现,地产预期在改变。
中国货币宽松最大受益者就是地产,地产价格在货币宽松氛围下很容易上涨,不知道哪一天地产泡沫破裂了,市场会怎样。
各个国家印钱来刺激经济,那么钱去哪里了?房子难道还会涨么?
印钱刺激经济本身要么懒要么坏!
刺激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加强理顺产业流通,提升科技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使群众收入水平提高,后顾之忧减少,消费能力增加,产品价值增加。
先说说为什么印钱刺激经济是懒,因为印钱相对于理顺产业社会服务关系,提升科技水平,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来说最容易,开动印钞机就可以了。不去解决根本问题,也就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如果印钱能解决问题,美国手握世界货币铸币权,就没有各种危机了。
再说说为什么印钱刺激经济是坏,钱进入金融机构,不会流向处在危机状态的行业,也不会为高风险的未来产业买单,只会流向低风险的资产囤积领域,金融机构不是慈善家,不是企业家,不是创业者,他们不会在乎表面上与他们没什么联系的东西的死活,只在意资产保值增值。因此华尔街再繁华,美国产业的衰败照样没人在乎,工行规模再大,针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优惠便捷永远赶不上房屋贷款优惠便捷。
国家管理人员没有家国情怀,没有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没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做信仰,没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没有清晰的发展思路,满脑子个人小算盘,是不会带动一个国家实质性的进步的。
印钱永远解决不了发展问题,只能表面上缓解发展中的矛盾,一旦印钱结束,矛盾依然会突出出来。发展经济是个技术活,没有优秀的综合素质,是不能也做不好发展经济的工作的。至于印钱,在非资本匮乏时代,那不过是个糊弄交差的办法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