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目前的现状看,新冠病毒者若是超过几百万,美国的经济会怎样?

美国人也是人,当病毒扩散已经无可阻挡,当确诊人数已经上升到足够多,那么美国人也是以保全性命为主,经济谁还能顾得上啊?!包括特朗普估计也会躲在安全的地方,再也不敢胡咧咧了。

1.现在美国就朝着确诊人数上百万在大步迈进,而且颇有一去不回头的境地。现在美国已确诊人数近39万,独领全球疫情老大。每天还以着净新增2~3万确诊人数的数字在增加。到本周末达到累计总确诊人数50万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2.美国疫情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在3月24日时突破了单日新增1万例以上,后续每日增加的加速度都是以每日15%以上的速率增加,那就意味着总确诊人数每5~7天翻一番。其中尤其以纽约州、新泽西州,密歇根州、加利福尼亚州、路易斯安娜州等人口聚集密度比较大的州,增长速度特别快。

3.趋利避害是人类的自然反应。我们看看疫情在美国最严重的一个周纽约的发展,就明白全球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致的。当纽约刚开始病毒传播时,纽约民众也是听从了特朗普的指示,该上班上班,该聚会聚会,经济也不停。但是等近几日纽约病毒大规模传播时,每个纽约民众不都也是躲在家中不出门了?街上的商店不也都关门了?临近的几个州不也封锁边境了?这同我国同意大利的表现不是也是一模一样的。

4.病毒不除,何谈经济?前期美国就是受到了特朗普的错误引导,才导致了这么大的损失合种确诊人数。目前特朗普一方面想控制疫情,一方面还仍然想重启经济。这简直就是幻想嘛。未来等确诊人数上升到百万以上,估计美国民众未来会清算特朗普的失职。特朗普连任肯定成为泡影。

5.世界各国现在做的主要事情就是隔绝美国疫区。不能让美国疫情在向全世界扩展。美国的经济将会受到重创,美国经济衰退也是无法避免的事实,目前美股虽然暂时稳定住了,但有可能将来迎接进一步的下跌。美国的失业人数将会进一步的扩大,美国的经济下滑可能会引发美国社会动荡。这可能是全球最担心的一件事情。美国目前劳动力总失业率已经从3.5%上升为4.4%,到3月底新增失业人数664.8万人。

现在特朗普应该正视现实,暂时别再去考虑所谓保住经济的问题了。更应该是考虑保住民众健康的问题。只有将疫情彻底控制住,经济才能止住下滑趋势,美股才有可能防止进一步下跌,失业人数才有可能听着进一步增加。

美国总统特朗普及其管理团队此次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未来看美国人民如何清算吧。

美国目前的现状看,新冠病毒者若是超过几百万,美国的经济会怎样?

正如桑德斯所说:“新冠病毒给美国带来的危机比大规模战争更加严重,伤亡甚至可能比第二次世界大战还要惨重。不管怎么说,我们必须采取相应行动!”

作为现任总统的竞争对手,桑德斯这番话的潜台词,明显是对川普本人的攻讦与指责,但他的担忧也绝非耸人听闻。众所周知,新冠疫情在美国爆发的最初阶段,现任总统班子显然低估了病毒的巨大危害,甚至有意弱化病毒的危害程度来规避可能滋生的恐慌与混乱。但总统的轻慢态度大都来自于美国CDC以及其医疗科学顾问团的建议。而政府团队需要考虑的不光是“救人命”,还要“保经济”。因为,美国社会是个高度发达的经济动态存在,即使不惜代价将防控工作做到做好,但如果因此而丧失掉强劲的经济驱动,造成的损失很可能比病毒入侵的危害还要大。

无疑,这场灾难给美国带来的损害是全方位的,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中小型企业被迫歇业,大量工作人口的失业(对于美国是这样,疫情严重的国家,都一样)。

美国劳工部4月2号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3月28号,美国初次申请失业救济金人数达到创记录的664.8万。短短两周之内,美国累积近1000万人申请失业救济金,劳动力市场恶化形势空前迅猛。

我们知道,美国人是不爱存钱的,有四分之一的美国家庭过着“月光”的生活,这些人一旦失业,生活就会陷入困境。因此,失业救济金对于那些试图维持生计,并与劳动力市场保持联系的失业人员至关重要。但目前还不是最糟糕的,庞大的失业人口,会随着疫情的不断恶化而继续增加。

这个时候,美国政府可能是真的慌了手脚。因为,相比起无法遏制的病毒蔓延和节节攀升的死亡率,经济动荡才是美国的命脉与“死穴”。为了应对黑云压城般的冲击,美联储紧急出台各项救市措施。3月以来,不仅将利率“归零”,开启无上限量化宽松,还动用了多项金融时期的政策工具,为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注入流动性。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连续出台了3项纾困方案,3月27号签署了2万亿美元救助法案。这也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刺激计划,美国政府希望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受疫情冲击的美国企业和家庭度过难关。

美国为失业和贫困人口直接派发现金,是为了暂时缓解疫情期间“因疫致贫”的底层民众。紧急招募100万国民警卫队,首先是为了防疫的需要,其次也部分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但这些“大动作”都不足以扭转此后可能产生的经济衰退。

注意:表面上看,美国的2万亿救市计划是应对当前的病毒疫情,但这有可能是美国重新调整全球产业链的一个明显信号!

此次疫情让美国经济遭遇重创,但影响的有可能是全世界所有的经济体。本届总统上任之初,就强化美国利益优先,吸引制造业投资“回归美国”(实际上美国这些年一直致力于修补“产业空心化”的漏洞)。而此次疫情我们也看到了,制造业对一个国家有多重要。一个大量依赖进口的国家,不但会削弱经济的坚实程度,甚至无法应对一次重大的变数。

美国总统日前在白宫新冠病毒疫情咨询会上表示:“我们永远不应该将依赖外国作为我们的生存手段,这场危机凸显了强大的国界和繁荣制造业的重要性。过去三年,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移民系统,并把制造业带回了美国。现在,两党必须团结起来,把美国建设成为一个全面独立的,繁荣的国家:能源独立,制造业独立,经济独立,国界主权独立。美国永远不会成为一个依赖国!”。

美国在疫情如此严重的冲击之下,也没敢全面停工停产。首先是为了遏制可怕的失业潮,其次就是为美国制造业“续命”。2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法案,也更像是服务于这一战略,进而提升整个美国企业的竞争力。因为这项经济刺激计划,不光是为疫情量身定做的,其大部分都用于补贴美国中小型制造企业,为疫情之后的美国企业输送血液。美国裁员的成本很高,对于失业员工的补偿,很像是“企业拿一点,政府给一点”的补偿方式,为什么?因为美国想尽最大可能保住制造业。

目前的几个制造业大国都面临产业升级受阻和产业链外移的压力。现在受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供需收缩。原材料,关键零部件进口遭遇瓶颈。外部市场萎缩,出口产品受阻。但西方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在工业基础,融资渠道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美国和西方国家有可能会“借势而动”,重新布局,弥补和完善各自的产业链,供需链,从而降低对发展中国家的依赖。如果全球产业链被美国掌控,发展中国家将不得不面临一场惨烈的“制造业大战”!

我们经常都在说:在危机中寻求机遇!美国也一样,从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2008年的经济危机以及911事件等重大危机中,我们都会发现,美国总是能够在足以击垮国家的灾难中找准翻盘的机会,而且会在短时间内度过寒冬。即使如桑德斯所说“损失可能超过了二战”。但我们不要忘了,美国也正是在二战之后,用美元优势打败了老东家英国,迅速跃居世界经济之巅峰。这场疫情对美国的冲击很大,但同时被侵害的还有其他国家。病毒是残忍的,同时也是公平的。一场病毒的侵害,大家被同时拉低了一个段位,竞争仍然在同一起跑线。接下来的竞争,就看谁的耐力好,谁的本事大。就制造业来说,就看谁的资金来源充足,工业门类完整,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够不够大,产品质量够不够高,生产力成本够不够低,生产技术能不能自给自足。生产效率高不高……。

疫情之后的无穷变数正在挑战美国,全世界也必须在未来的变局中找到精确的发力点,没有谁会满盘皆输,也不会有谁独占鳌头,自身的抗击打能力,决定了自己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得到多少!

美国目前的现状看,新冠病毒者若是超过几百万,美国的经济会怎样?

在美国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已经超过了40万人。从目前的蔓延趋势和美国政府的力度来看,确诊病例很有可能超过100万。并且按照特朗普政府的说法,病毒造成的死亡人数很有可能会达到10万人甚至更多。

可以肯定的是,受疫情的严重影响,今年美国经济是非常困难的一年。有多困难?有多糟糕?可能是上世纪70年代经济制造以来最糟糕的一年,甚至有可能是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一年。

4月8日消息,前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表示,减缓新冠病毒扩散的措施将导致本季度美国经济急剧下滑,之后经济不会出现迅速、大幅反弹。

“我不认为会有快速”复苏,周二他在布鲁金斯学会主办的视频研讨会上称。“我们可能不得不逐步重启经济活动,并且之后还有可能遇到活动再度放慢的阶段。”

伯南克表示,美国经济在第2季度受到疫情的影响会是最大的,该季度GDP有可能下滑30%。并且他预计美国GDP在疫情的影响逐渐减轻之后,并不能出现快速的反弹,就是说不能出现v字型增长趋势。

现在有不少美国工厂已经开始停业了,有的已经开始实质性的裁员了。据称4月份的第1周,美国新失业的人数就增加了300多万。包括波音、通用、星巴克都在裁员。在疫情最为严重的纽约州,星巴克已经关闭了几乎所有的门店,导致数万人在家待业。

由于美国的主导产业是第三产业(GDP占比在75%左右),娱乐、影视、体育、酒吧、旅游等产业规模庞大。但偏偏第三产业受疫情的影响是最大的,以上那些产业十有八九都已经关门歇业了,因此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看看中国的餐饮店、电影院就知道了。

美国目前的现状看,新冠病毒者若是超过几百万,美国的经济会怎样?

如果美国情况真进入了如话题中所说的这样,出现几百万的患者,那么毫无疑问,美国在经济层次,将经历比12年前那场金融危机更加严峻的风暴,而且也会和12年前的那场危机一样,从美国外溢到全球。

当前,美国的确诊病例已经达到了36.8万,要知道美国疫情从突破一万到如今逼近37万,只用了短短19天时间,而且病亡病例也突破了1万,达到了10989例。

5日单日美国的确诊量下降到了26000多例,随后很多人分析称美国的疫情恐怕到达了拐点。

同时,美国普遍的预测也是,有可能美全境疫情在进入四月的第二个星期之后,就会抵达峰值。

但今天更新的数据显示,6日美国的单日确诊量又达到了30000例以上,这意味着美国疫情的拐点显然还没有到来。◎在婴儿车里坐着的希望路过的人可以给她提供几美元的美国小女孩。

再加上,美国采取的是有症状检测机制,就是说只有出现症状才会进行检测,所以这种机制实际上会漏掉很多无症状患者,故而实际上当前美国的疫情还是颇为严峻的。

也就是说,话题中假设的美国疫情超过百万,这种可能性实际上非常高的。

但实际上,对美国来说,比疫情更为严重的,实际上是疫情对美国经济的冲击。

要知道美国并没有多少人有储蓄的习惯,其秉承的都是前提消费,然而一旦失业,就面临着没有储蓄支付房贷、车贷的境地,而美国当前前两周累积失业人数已经达到了1000万。◎拉斯维加斯一处职业机构领取失业救助金的人。

要知道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是用了28周时间,失业人数才达到了这一规模。

而更有相关机构预测,美国很可能失业人数会达到2400万,这意味着差不多是15%的失业率。

如果美国确诊人数真超过了几百万,那么势必美国的经济毫无悬念就会进入动荡期。

达拉斯联邦储蓄银行总裁4月2日表示,美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严重萎缩”状态。◎洛杉矶一处培训学校排队申请失业救助金的人。

而美联储则预测,美国失业人数将有可能达到4700万,失业率将高达32.1%,要知道,在1930年著名的“经济大萧条”时代,美国失业率也才54.9%。

美国目前的现状看,新冠病毒者若是超过几百万,美国的经济会怎样?

客观来看,新冠病毒感染者最终到100万或者200万,对美国的影响没太大区别。

这些基本是一个数量级的震撼性。

如果出现以上的数字,都说明美国的疫情已经深入发展到了严重的“节点阶段”。

而疫情持续时间越长,肯定恢复起来越慢。

对疫情如何影响美国,很多专家学者的判断都很悲观,但也在悲观中看到希望。比如美

联储前主席耶伦4月6日公开表示,美国如今的衰退让人震惊,他认为美国第二季度的GDP会下降30%左右。

所以她说,这样的情况如果持续就是前所未有的毁灭性打击。

那么她给出的应对方案是什么,就是在疫情缓和的时候,开始恢复工作和社会秩序。

在这位犹太人看来,只要秩序恢复,生产上去了,美国经济产生V型反转,重回上升轨道是可能的。

耶伦执政美联储时期,美国的经济一直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这和她对美国趋势的判断以及由此采取的政策有很大关系。

所以耶伦的表态,在华尔街和美国社会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当然她也提到如果疫情结束之后,美国企业压缩成本,不雇佣大量工人,那么美国经济复苏之路还要漫长,V型反转不一定出现,可能是U型,甚至L型。

所以她支持美国政府提出更多救市计划来应对危机。

耶伦的态度是众多美国学者的看法之一,而且比较有代表性。

所以木叔认为,美国人对疫情影响经济的基本态度有二:

1)疫情不会让美国一蹶不振,疫情之后就会反弹。

至于经济反弹力度多大,取决于疫情后美国社会的信心恢复程度,以及美国政府救市力度。

也就是说,疫情不可能击垮美国,美国经济韧性仍在,只要条件配合就行。

2)疫情缓解就应该结束禁足令。

这不只是耶伦的态度,也是白宫的一些人的态度,就是因为看到了经济下滑给美国民众带来的风险。

比如美国如今的失业率已经到了13%左右,如果长期没工作,美国人平时也没有储蓄习惯,可能就会出现人道主义危机。

何时复工,这也是影响美国经济的重要变量。

美国目前的现状看,新冠病毒者若是超过几百万,美国的经济会怎样?

如果美国新冠肺炎患者超过几百万,那对美国经济打击是非常大的,可能比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还要大。

就目前而言,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接近37万,但这已经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企业停工,失业率走高,失业人口已经达到了600多万,而且美国股市发生了几次熔断。高盛预计二季度美国经济将大幅下降34%。为应对这次新冠带来的冲击,美国出台了总额约为2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这已经远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美国推出的7000多亿美元刺激。试想美国新冠肺炎患者如果几百万,对其经济的打击难以想象。不说经济,就谈医疗,美国医疗水平虽然发达,也未必承受得了几百万的患者。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经济产出占世界比重将近1/4。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很多国家对美国经济有依赖性,如果美国经济衰退,其它国家的发展也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也不必唯恐天下不乱,美国早日控制疫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有益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