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启动国债国际回购工具,是为了不让他国卖出美债吗?

美联储的想法很丰满,但是现实太骨感。美联储为了协助美国政府稳定国债市场,想出了所谓给其他世界各国央行提供美债国际回购机制,但是估计各国央行还是会偷偷抛售美债。

那么美联储推出的国际国债回购机制,同美与国国债直接出售有什么不同呢?其实其中是大有玄机的。

1.美债国际回购机制是鼓励外国央行和国际货币机构,以美国国债为抵押,从美联储借美元。美其名曰提供国际美元的流动性,缓解国际美元荒。已经在4月6号正式启动,运行6个月。在这种体制下,各国央行持有的美债并没有减少,仅仅是做抵押,所有权还是在各国央行。在一定程度上,对美联储造不成任何冲击,仅仅是多印一些美元换美债而已。未来美债市场如果发生波动,受损失的还是各国央行,而不是美联储。

2.美联储的目的在于什么呢?他需要拿各国央行抵押的美债,作为多印美元的基础。否则就变成空印美元,空放市场,那整个美国金融市场就会崩溃的。但现在美国已经实行了无限量的Qe量化宽松政策,也就是可以印制无限量的美元出来。但是美国国债不足,因为都被国外央行或经营机构持有,所以他要想办法将美债骗回来。

3.而各国央行如果不听从美联储的安排,不进行国际美债回购,直接进行美债抛售,会怎么样呢?那美联储可真就慌了。因为此时国外央行抛售美债后,可不一定回收的是美元噢。因为避险就是要降低在美国的金融头寸呢,所以抛售美债后调整回来的是其他国家货币或者其他商品或债券,跟美元无关哦。那未来多发的美元就会流回美国国内,直接引发通货膨胀。

所以我们看到,美联储在昨天宣布,缩小Qe收购的规模,也就是缩小新印制美元投向市场的规模,原因就可能是美债不够了。

目前各国跟随美国比较紧的央行,一方面同美国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帮助维护美元的稳定,估计一方面也会进行国际美债回购,缓解美联储压力。

所以我国是不需要美联储这一机制的,还是要丰富我国的资产负债表结构,逐步调低美元和美债的比重,这样才能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让人民币逐步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

德先生讲金融和理财由专业变得通俗。跟随德先生得到最简单的答案和最实用的解决之道。觉得好关注我!再多点点赞。点点下面广告,让德先生再赚点钱!

美启动国债国际回购工具,是为了不让他国卖出美债吗?

果不其然,美国佬瞄上了中国手里的巨额美债,特朗普蓬佩奥等美国政客看来已有一套完整的赖账计划,正在一步一步向中国步步紧逼,从甩锅一一索赔一一拒还美债,还有存美的六百吨黄金,都将成为美帝要挾中国的筹码,好戏还在后面!!当年那些鼓吹黄金存美是安全的和主张多买美国国债的国内专家学者,此时安在?让他们出来走两步!

美启动国债国际回购工具,是为了不让他国卖出美债吗?

的确如此,美国这么做主要就是为了防止持有大量美债的其他国家为了换取美元抛售美国国债,但是这种操作本身并不妨碍其他国家减持美国国债。

前段时间,全球各类资产暴跌,唯有美元因为出现流动性短缺反而不断上涨,美元指数也是屡创新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国家会出现美元流动性短缺的问题,美联储担心这些美元短缺的国家有可能抛售其持有的美债用来换取美元,这样其他国家的美元短缺问题解决了,但是如果美债被连续抛售,那么会影响到美债的收益率和信用。如果是小国家,持有的美债也不多,那么这种抛售无关痛痒,对美债的影响并不大,美联储自然不会担心,但是如果是日本、中国、欧洲、韩国、印度、巴西这些持有大量美债的国家,美联储就无法淡定了。

那么国债国际回购工具是怎么一回事呢?

3月31日,美联储宣布启动针对外国央行的回购工具,即FIMA Repo Facility(海外和国际货币机构临时回购协议机制)。简言之,拥有大量美国国债的外国中央银行,可通过质押从美联储获得美元,从而对国内机构作为美元流动性的终极提供者,以缓解“美元荒”。也就是说,持有美债的国家没必要直接抛售美债,可以把美债质押给美联储,然后美联储供应美元,各国央行就可以获得美元,为自己国内的相关机构注入美元流动性,从而缓解美元短缺的危机,应该说,这种做法没有任何问题,假设美债还是非常安全的,各国就无需通过抛售来获得美元,通过质押成本肯定要低。

不过,这种算盘可能打错了,因为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很多国家,国内并缺美元,所以自然不会用这种质押的方式去获得美元,反而美债在手里,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增持或者抛售,更有主动性。

欢迎关注和点赞,一起交流投资和理财经验。

美启动国债国际回购工具,是为了不让他国卖出美债吗?

近日,美联储设立了一项临时回购美债的工具,所有在纽约联储开设FIMA账户的美债持有者,可以临时使用手中的美债换成美元,这项措施从4月6日开始,为期6个月。

美国的这一举动并不是为了不让他国卖出美债,而是在引导他国卖出美债,是一种回购美债的行为。

随着美国疫情加剧,美联储的降息,美国股市低迷等因素导致了美债收益走低。自3月份以来,海外央行出现了抛售美债的浪潮。我们关注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美国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他们会不会“赖账”?这样我们国家持有的美债就变成了废纸?

关于美国赖账这个问题出现的机率是很低的,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美债的持有情况:

目前美国发行的美债总量大约有23万亿美元,美国境外持有的美债还不到7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剩下的十几万亿都在美国自己人手里。

美债是一种不记名债券,谁手里拿着这份债券谁就是债主,所以美国要想赖掉债券就只能全部赖,他不能专门针对某个国家或组织赖账。如果美国不愿意偿还美债,损失最大的还是他们自己国内的那十几万亿持有者!美国要想赖账,就要先问问他们自己国内那些大债主同不同意了。

美联储为什么要启动回购工具?

美联储启动回购工具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保住美元在国际上的地位。

如今海外央行出现了抛售美债的行为,他们卖掉这些美债后必然会寻找新的债券或资产代替。美联储此时推出临时回购工具,让那些想要抛售美债的债主拿美债来做抵押,换相应数额的美元给他们,等抵押到期后再赎回这些美债。这样既保住了美债的市场份额,又为美元市场提供了流动性。

美联储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想缓解海外抛售美债压力,但美债收益降低的局面还是没有改善,预计海外央行减仓美债的趋势还将会继续。

美启动国债国际回购工具,是为了不让他国卖出美债吗?

北京时间,3月31日夜间,美联储宣布真对外国央行的回购工具,这个工具就是一个海外和国际货币机构临时回购协议机制,简单的说,就是持有大量美国债外国中央央行,可以通过质押获得美元,以缓解“美元荒”。

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待的,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近期由于疫情影响,美国经济下滑的很厉害,主子一看不好,为了提振国民对未来经济的信心,(不如说是提振对美国政坛一帮子人的信心)紧急签署2.2万亿的财政刺激法案,但是这个做法并没有让其他国家持有美国债务的投资者相信美国经济能好起来。

大家都知道,买国债也是为了赚钱,国债的收益不好,就没有购买或者持有的价值了,外国的这些美国国债持者一看利息在不断的降低,都往外抛售,我不挣钱了我还放在手里干嘛?这是一种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手里缺少美元的流动性,需要抛售美债来增加,于是截止3月25号以上3周时间里,世界各国就已经抛售美债达1000亿以上,现在又过去了10多天,恐怕又有不少抛售的,具体数字不详。

持有美债的投资者一齐往外抛售,这样不行,这么大的数量,美联储也扛不住,为了阻止这种情况,美国当局就想出了出台回购工具这个办法。

不过我发现,美国的这个办法是在放长线钓大鱼。表面上它出台了这个办法可以缓解各国的美元缺乏,实际上是为了防止大家继续抛售美国债务做铺垫,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个更长远的想法不得不提。

美国是一个靠借钱过日子的国家,它身上背着23.4万亿的欠债,而且以后还将继续发行国债,出台了这样一个回购工具,不但可以阻止大家抛售,以后还可以继续卖国债,大家看美国的心眼有多黑,它其实就是临死也要拉上一帮垫背的,大家不要上当了,万一美国经济崩溃,当局放无赖,你的钱就打水漂了。

本文作者原创作品,严谨抄袭。

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

美启动国债国际回购工具,是为了不让他国卖出美债吗?

美联储启动国债国际回购工具确实是为了不让他国卖出国债,但是这样的举动防止,其他国家卖出国债,并不是担心美国国债无人可买,而是担心迅速的抛售引发金融系统的紊乱,从而对美国的经济产生冲击。

实际上相似的操作可以与美联储出台的所谓无限量量化宽松进行对比,在美股出现暴跌的同时,金融机构普遍担心保证金账户被击穿以及可能的赎回风险,因此积攒现金流,市场上出现了暂时性的资金短缺,引发了全球资产同时的抛售,在3月12日的美股熔断当中,甚至同时出现了美国国债价格的下跌,证明金融机构的现金流已经短缺到了需要抛售国债来进行弥补的程度了。

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出台的无限量量化宽松就是接受市场上包括证券在内的质押品用于向市场借出现金流,这样被股市套牢的金融机构或者企业可以不需要抛售手中的其他资产,因此在股市暴跌的同时,其他资产价格得以企稳。

在之后出台的国际回购计划也是类似如此,虽然美国的股市暂时稳住了,但是欧洲的情况不容乐观,欧洲先于美国进入了衰退导致欧洲一些金融机构被迫抛售手中的资产来换取现金,包括一些大国的主权基金都面临了这样的风险,因此美联储抢先一步出台回购计划,指欧洲金融机构可以不出售美国国债,也能够稳住市场。

但是这样的举动并不是担心美国国债无人可买,或者美元的地位动摇,而是因为如果市场上大量出现抛售美债的行为,会导致美债的价格下跌,长端收益率上升,导致美国的金融市场借贷成本升高。这会让美联储之前的降息行为付之东流,所以美联储此举只是为了让国内市场更加宽松而已,并不是担心美元的地位或者美国国债无人购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