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发现有些人开始囤积粮食,有这种必要吗?

最近大发现有人开始囤集粮食啦,大家怎么看

别去干这种加大社会恐慌气氛的无用之事。当粮食都需要囤积的时候,那我们想想社会经济会变成什么样的糟糕局面?仅仅囤积一些粮食就能让你渡过难关吗?

2019年我国粮食大丰收,即使不大丰收,也不会出现这种局面!

1.只有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社会大动荡的局势下,粮食供给才会构成问题。一个疫情能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吗?尤其是我国已经将疫情基本全部控制好了,社会秩序也已经稳定,春耕也没有耽误,复工复产也有序进行。所以需要家家户户囤积粮食的悲惨场面,在我国是不会发生的。

2.我国早已经能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这种自给自足不是指所有消耗的粮食都要自己生产,而是指整体是够全国人民的,在其中结构需要调整。例如我们在2019年度,稻谷出口量为340万吨,但进口量为230万吨,我们是全世界第五大稻谷出口国。但为什么又出口又进口呢?调整稻谷的结构啊,在一些稻谷价格低廉的国家进口稻谷,在一些需要我国稻谷的国家出口稻谷。这就是一种结构调整。

3.另外我国有着全世界最神秘的粮食储存系统,那就是中储粮。中储粮担负着我国调剂粮食供给的最重要功能,一方面向农民按照保护价进行各类农产品的收购,一方面又在国际上进行大宗的粮食进出口贸易。调节我国的粮食储存。一般来说,我国的主粮库存世界第一,小麦够吃一年,大约有1.4亿吨的小麦库存,而全国消费量只有1.25亿吨。稻谷可以吃9个月以上,库存约1.15亿吨。

4.但是同样我国也是全世界重要的粮食进口国,其中大批量的进口是大豆,主要用于榨油和饲料生产。因为进口大豆价格低廉,而国产大豆生产成本更高,那为什么不去进口外国大豆呢?目前全球主要粮食大国,有些在禁止粮食出口,但并没有禁止大豆玉米等饲料和油类作物的出口。所以我们不用过多担心。

5.整个问题要看整体,要从比较成本的角度去看国际粮食的进出口。用最低的成本换取最多的粮食作物。当然此次疫情影响,导致国际供应链发生断裂,有些进出口不能照常进行,可能会影响某些农产品或副食品的价格发生变化。但是绝不影响大米和面粉的价格。另外粮食是自然生长的,现在春耕不受影响,很快几个月后新稻米都要上市了,供应量更加充足!

在世界被疫情影响的有些恐慌的时候,肯定对于每个商品的物价都会产生影响。商品的供需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但是最基本的供应是不会出任何问题的。囤积粮食,加大恐慌情绪的蔓延,这在过去都是要受到处罚的。

历史上,改革开放30年多,出现过几次物价波动时,有居民听信谣言囤积商品的情况。结果呢,都是搬了石头砸了自己脚。有些人买了够吃10年的盐,最后变质和变潮,还不得自咽苦果!

德先生讲金融和理财由专业变得通俗。跟随德先生得到最简单的答案和最实用的解决之道。觉得好关注我!再多点点赞。点点下面广告,让德先生再赚点钱!

近期发现有些人开始囤积粮食,有这种必要吗?

随着国外疫情的持续发展,除了口罩,粮食也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大家热衷讨论的一个话题。

老母亲去超市买菜回来,就说看见好几个人一次性买了几袋米,吃得完吗?其实,这样的情况有可能是因为疫情虽然控制住了,但还是有外来的输入病例,所以考虑多屯点粮食,避免经常外出采购。另外也有些人也许担忧国内的粮食供应,而想多买点大米囤积起来,万一出现涨价或者抢购好应对。

产生这样的想法,可能是出于几个原因:

1. 国外的疫情愈演愈烈,多个国家宣布禁止出口

由于国外的疫情发展迅猛,很多国家都开始屯粮。前阵子,不少国家都开始限制粮食出口:埃及自3月28号起,未来三个月内停止各种豆类产品的出口;越南宣布自3月24日起禁止大米出口;在中亚,哈萨克斯坦禁止出口小麦、糖、土豆和胡萝卜;塞尔维亚也已经停止了其葵花籽油和其他部分农产品的出口。所以,一时间国内就有人担心是不是未来粮食会出现紧张。

2. 情绪的影响,记忆的烙印

很多老年人过去经历过粮食短缺的年代,因此,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情况下,第一反应就是应该要囤积粮食了。

但其实,也许并没有这个必要。我们应该对粮食的供应有足够的信心。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28日接受专访时表示,我国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首先,从我国的粮食进口情况来看。2019年我国进口的粮食一共是1.1亿吨,仅占我国自产粮食的16.5%左右。在进口的粮食中,以大豆最多,占了进口粮食的80%以上。而大豆并不是我们的主粮,进口大豆主要是用来制作饲料或者是用来榨油等等,所以进口粮食对我们口粮的影响是比较小的。

其次,从我们国家的产粮情况来看。2019年全年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其中,稻谷产量2.096亿吨,食用消费1.58亿吨,小麦产量1.34亿吨,食用消费1.235亿吨。粮食完全能够自给自足。再说目前也是部分国家宣布了暂停出口,并不是所有的国家。

再者,从我们的粮食储备来看。近年来我们的粮食储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小麦稻谷等口粮都有很高的库存。而且,还建立起了有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体系与协调供应的机制。以及专门的应急保障机制,用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引起粮食市场的异常波动。

目前,我国的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各行业都已经复工复产,再加上还有存粮,完全不用担心粮食供应不上的问题。倒是需要考虑下,随着天气逐步转暖,粮食囤积多了可能会产生霉变生虫等问题,影响食用和健康。

所以,个人认为,虽然国外的疫情比较严重,有些国家宣布暂停出口,但也无需因为恐慌而过多地屯粮。

近期发现有些人开始囤积粮食,有这种必要吗?

毛泽东主席说过:"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那是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科技还不发展,道路运输还不便利,农业生产处于落后状态,号召大家积粮备战备荒。而现在科技发展代替了生产力,交通运输便利无比,我认为没必要囤粮食,并且现在生产的粮食都施用了化肥,易生虫不好储存,会造成一定损失。国家有了大家有,国家的发展进步是硬道理。

近期发现有些人开始囤积粮食,有这种必要吗?

谢邀!囤积粮食并不奇怪,自古以来都有,特别是农村是普遍也是风俗,直到六七十年代集体时提倡备战备荒为人民,每个生产队都必须要留足一年的储备粮,到第二年秋收后又以新换旧,只准每年增加不能减。现在时代不同了,国家保障供应而且又是加工的成品大米,库存久了容易生虫,而且又变味更不好吃,随吃随买为好,所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

近期发现有些人开始囤积粮食,有这种必要吗?

根本没有必要去囤积糧食的!那都是一群不良的奸商在扰乱正常的生活秩序!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国防!你囤积的再多的糧食有何意义?……

近期发现有些人开始囤积粮食,有这种必要吗?

由于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突然爆发,使很多人都措手不及,很后悔在年前没有囤一批口罩和防护用品。

吃一堑长一智,现在有些人考虑到以后粮食会紧缺的,因此就开始了囤粮食。

我一开始也有这种想法和冲动,觉得应该囤一些粮食,以备不时之需了。但是后来仔细想想,为了囤粮食防止粮食上涨,确实没有这个必要。

第一,我国的粮食储备很充足,即使发生了很大的疫情,即使一年都无收成。储备的粮食据说也能够让全国人民用一年的,所以公民个人根本就没有必要囤粮食。

第二,既然要屯粮食就必须要储备,但是存放粮食是非常复杂的。存放不好的话,时间久了就会生虫或者霉变,无法食用。



第三,我算了一笔账:一个人每月大约要吃20斤的粮食,即使囤一年的粮食,一个人也就囤了300斤左右的粮食足矣。

3百斤的粮食现在的价格,每斤按两块钱计算,也就是600元左右。即使以后粮价上涨,涨到每斤三块钱,不也是900块钱吗?

中间只是300元的差价,存放一年又操了不少的心,真不太划算。

还没有投资赚钱涨的利息多呢?

所以感觉到囤积粮食真是一个笨办法,根本就没有这个必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