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2020年我国降准降息空间有限,这说明什么?
大家注意到了没有,现在有个新指标被采用,那就是“社会融资规模(社融额)”,这个就是未来决定是否还需要不需要降准降息的关键因素。了解了这个,剩下问题就一清二楚了。
在未来是否还继续降准降息方面,抓住社融额、M2增速这两个关键指标。剩下就看利率持续自然走低的走势了,如果自然走低,则降准降息力度会小,如果反之,则空间很大。
目前社会融资规模在增长,但是还低于M2增长比例央行-在1月16日发布2019年金融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也就是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累计为25.5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6.88万亿元,在一定程度上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9年末,企事业单位的本外币贷款同比增长10.5%,比上年末高了0.6个百分点。全年的新增量9.36万亿元,同比多增1.35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全年新增5.87万亿元,主要投向了制造业、基础设施行业以及服务业等领域,显示三个特点:
1.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的增速,创下201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高技术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速继续快速增长。
2.基础设施的中长期贷款增速在加快。
3.不含房地产的服务业中长期贷款的增速在明显提升。
2019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了2704万户小微的经营主体,同比增长了26.4%。 从户均贷款的余额来看,单户授信10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的户均贷款余额是161万元,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户均的余额是31万元。
M2增速升至8.7%,市场资金宽松,有助于利率进一步走低货币供应量是比较宽松的。据央行公布数据,2019年12月末,M2余额198.65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0.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7.6万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9个和2.9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7.72万亿元,同比增长5.4%。全年净投放现金3981亿元。
M2增速超出市场预期。此前都在预计M2增速会上升,一方面受银行跨年因素影响,12月流动性较11月波动性明显加大,对货币需求有所加大,但是增速这么快,是超出市场预期的。
但是央行认为:这是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逆周期调控,政策针对性和实效性效果明显体现的结果。
同时认为:M2与信贷、社融增速“背离”的情况改善,而且随着人民币汇率由贬转升,预计外汇占款改善,增加基础货币投放。
市场LPR利率持续下降55个基点,观察企业最终的实际利率,可以知晓降息降准空间是否降息,重点还是看贷款实际利率,实际利率水平明显下降,特别是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是否明显下降。2019年前11个月五家大型银行新发放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平均是4.73%,比2018年平均水平下降0.7%。同时存款基准利率还会长期保留,并不会很快并入LPR。这说明利率调控还保存着监管的直接手段。
LPR利率已经下降55个基点,同时LPR对于贷款市场传导效率不断上升。去年市场利率整体下行,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去年12月债券回购比2018年高点下降1个百分点,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了0.85个百分点。
在去年12月新发放贷款中,一般贷款利率5.74%,是2017年二季度以来最低水平,比2018年高点下降55个基点。其中,2019年8月LPR改革后,新发放一般贷款利率下降36个基点,下降幅度超过LPR,说明利率传导效率在提升。
银行业降准可能性不大了,否则存款准备金水平太低。目前金融机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9.9%,中小银行最低档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降至6%,“我国法定准备金率处于适度水平,根据宏观调控需要,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有空间,不过空间有限。
总结下:现在资金流动性总量保持在合理区间,信贷增速明显放缓,表外融资持续收缩,存贷款利率“一稳一降”。未来国家肯定会保持稳健偏松货币政策,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将更注重增信用,降准降息皆有空间,但是降准可能性小,降息更加可能。
德先生讲金融和理财由专业变得通俗。跟随德先生得到最简单的答案和最实用的解决之道。觉得好关注我!再多点点赞。点点下面广告,让德先生再赚点钱!央行:2020年我国降准降息空间有限,这说明什么?
央行表态2020年我国降准降息空间有限,这说明货币政策会继续保持稳定并灵活适度,不会搞大水漫灌,对稳定市场预期有帮助。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导向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并适度灵活的货币政策相结合,这对缓解舒缓经济下行压力、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保持高质量和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非常重要。其中货币政策事关社会、民生、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既要保持经济发展动能,又要松紧适度。
2019年全年GDP增长6.1%,依然处于较高速的增长阶段,这样的增长速度对提升经济结构和转型相当有帮助。可以预期2020年的GDP增长依然会保持在6.0%左右,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并适度灵活的货币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同时,2019年全年的CPI是2.9%,在2019年年初的计划3%左右的目标内,但2019年11月、12月CPI是4.5%,处于几年来的高位。2020年的目标估计还是在3%左右,CPI2020年全年走势估计是前高后低。要控制好CPI的全年目标在3%左右,2020年降准降息的空间相对就是有限的。2019年12月M2增长8.7%,而且,为了保持适当的经济活跃度,保持相对充裕的流动性,降准和降息是必要的,空间也是有的。
与此同时,2019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5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与前两个月持平,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全年社融新增25.58万亿元,比上年多增3.08万亿元。社融指标再次扩容。社融指标不是越高越好,合理就行。如果过高会推高全社会杠杆水平,会带来通胀隐忧,过低则反映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不足。
保持CPI增长速度在目标区间,同时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就需要稳定市场对货币政策的预期。由此看,2020年我国降准降息空间有限是必然的。目前市场普遍的预期是:除了元旦的降准之外,2020年还会有1-2次的降准,以及1-2次的降息,同时保持存款利率的长期稳定,即2020年的降息可能是不对称降息,保护储户利益不受降息影响。
央行:2020年我国降准降息空间有限,这说明什么?
说明通涨率较高!
央行:2020年我国降准降息空间有限,这说明什么?
近日,在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央行相关负责人针对2020年是否还会降息降准的问题表示:是否降息,重点看贷款实际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有空间,不过空间有限。
这种说法意味着,我国在2020年大概率还会有降准和降息,但是空间有限。不会出现像印度去年一样连续四次降息的情况,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主要从逆周期的角度进行调控,根据宏观经济的变化情况作出对应的调整,整体来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主。
如果大幅降息,确实会快速降低社融成本,但同时也会产生不利的方面,最主要的就是大量资金可能会流入房地产,再次推高房价,使得前期持续调控取得的成果被夺走,另一方面,本身去年以来猪肉价格一路上涨推升了通胀,目前通胀依然处于较高水平。
因此未来不会有大幅度的降息,但逐进式的、根据实际情况的利率降低是可以预期的,去年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LPR利率已经实质上取代的了基准利率,LPR利率每月报价一次,根据市场实际运行情况、资金实际供求情况动态形成,更加与实际经济活动相匹配。
从趋势上来看,未来LPR利率依然处于下行趋势,但整体不会有太大的下降幅度,预计5年期LPR利率会有一至两次下行,各50个BP的空间。未来央行也会根据实际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实际利率的的下降,对金融系统来说,确实会带来较大的负债端压力,这也是为什么去年以来,央行对各类利率较高的智能存款加强监管,并且通知新增定期存款取消靠档计息方式的原因。
在实际利率下降的情况下,银行为了提高盈利能力,需要更多资金用于置换MLF,因此预计今年内同样还会有一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但是因为在今年元旦节,央行就通知了全面降准,因此在上半年大概率不会再有降准动作,预计会和去年差不多的节奏,大概在三季度的时候会有一次降准。
当然,实际货币政策的调节,还需要观察实际的宏观经济数据情况,目前2020年刚开年,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19年全年GDP增长6.1%,符合预期。2020年全年GDP保持稳定增长也是可以明确预期的,如果经济明显回暖,则降息的可能性会下降,但降准预计年内还是会有一次。
央行:2020年我国降准降息空间有限,这说明什么?
说明2020年国家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发展重质量,转速度。不会大水漫灌,只会精准施策,拥抱新经济,支持新行业,发展新技术!
央行:2020年我国降准降息空间有限,这说明什么?
说明了未来还是有降息的空间,根据央行负责人表示,是否降息,具体还是可以取决于实际贷款利率,所以说,假如实际贷款利率较高的话,那么未来可能降准,假如实际贷款利率较低的话,那么可能不会降准。
降准主要是为了解决融资难以及融资贵的问题,帮助中小企业发展,渡过难关,而贷款实际利率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会直接决定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进而影响生存的问题。
所以降准目的还是为了解决企业们贷款利率高低的问题,目前的态势是:央行表态还有空间,当下的金融机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是9.9%,而中小银行的则是6%,处于适度的水平。
而目前国内中小企业依然比较融资贵以及难,所以未来可能会进一步降准,释放资金,对市场都会起到好处。
但是目前降准并不会对房地产市场有太大的影响,因为政策对于楼市的调控依旧继续,没有放松对资金流入楼市的管制,所以即使降准,也不会对房价造成太大的影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