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2019年国民消费信贷情绪指数报告》中,接近88%的95后使用过消费信贷产品?
消费金融产品本身是一个创新的好产品,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申请便捷,放款效率高,随用随还,分期还款降低压力。但是很可惜,很可惜,在国内这个经就唱歪了,变成了一个掠夺年轻人最后一分钱的恶产品,变成了年轻人透支未来,无法翻身的负重大山,变成了以贷养贷,无法自拔的借款陷阱。
年轻人因为收入低,但是消费需求旺盛,其实这在每一个时代都呈现出这样的矛盾。过去因为没有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过去的年轻人只能互相借款,向父母讨要或者压抑消费需求。但是现在进入到互联网时代,金融也做了创新,很多很多商家和平台为了扩大销售额,为了刺激消费,也纷纷做了商品购买分期。这是迎合了年轻人的消费高与收入低之间缺口不足的问题,所以受到年轻人的热追,88%的比率是一点都不高的。
在全世界的国家统计中,年轻人都呈现了这种高借贷性的特点。如果适当付些利息来利用分期付款购入商品,这是无可厚非的,是一个正常的商业和借贷行为。一般年化利率能在10%之内是比较合适的,看看美国发达的分期付款市场利率相对都是比较低的。这就是用付利息获得资金的占用,提前得到商品的一种模式而已。
但是进入到国内,却变成了互联网高利贷网贷,动则实际年化利率都达到了36%以上,还伴随着砍头息等前期费用。如果借款人欠款逾期,还尾随着恶性催收,甚至是暴力催收,这变成了一种社会毒瘤。而国外一般都是由银行来提供消费分期业务的,而我国因为银行创新意识不强,自己又没意愿做小微个人的风控模型,或者服务小微客户,要么不做此类产品,要么变成了资金批发商。让那些违规网贷机构从中牟取暴利。
自2009年开始,国家开始严厉打击这种违规甚至违法现象。争取在这一波打击非法网贷机构的浪潮过后,国内银行也可以细心研究消费金融产品,给年轻人创造出低利率的消费分期。
这个潮流是建立起来的,我们不能刻意去降低或者压抑年轻人的正常消费需求,但是我们必须要净化网贷环境,不能把它变成高利贷产品。
德先生讲金融和理财由专业变得通俗。跟随德先生得到最简单的答案和最实用的解决之道。觉得好关注我!再多点点赞。点点下面广告,让德先生再赚点钱!
如何看待《2019年国民消费信贷情绪指数报告》中,接近88%的95后使用过消费信贷产品?
其实这是普遍存在95后的消费现象,它们习惯使用消费信贷产品,并且有一种过度的倾向。在我看来,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消费的欲望更加强烈。95后的特点就是爱消费,消费的欲望比其他年代的人更加强烈,换句话说,就是爱买买买,消费欲望会驱使他们不断使用信贷的产品。
二,有父母在背后支撑消费。95后花钱比较大手大脚,其实主要还是父母在背后作为支撑,并且给足了生活的费用,这会让95后不断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父母的支撑也是95后敢于使用消费信贷产品的原因之一。
三,95后之间盲目攀比。人只要爱攀比,那么就会愿意借钱消费,如今的95后其实普遍爱攀比一些,当自己荷包里面没钱的时候,就会过度使用消费信贷产品。
合理使用信贷产品其实比较好,可以缓解一时的资金紧张的问题,但是过度使用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后果,比如欠下巨额网贷,裸贷等事件。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消费越来越旺盛,但是消费更应该立足于当下,立足于自己的家庭条件以及收入水平等,不能盲目消费,理性使用信贷消费产品。
如何看待《2019年国民消费信贷情绪指数报告》中,接近88%的95后使用过消费信贷产品?
好好梳理一下消费信贷是什么,你就会发现,这个数字太正常了。而且这个比例数据是一个时段积累的概念,95后都已经成年了,按这个数据统计模式,以后还会更多。
消费信贷产品有哪些消费信贷本身是一个很广的范畴。只要是用于消费的信用贷款,都属于消费信贷,而这些产品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比如,短期网贷(包括花呗)、旅游贷款、装修贷款、消费分期、汽车贷款等等都属于消费信贷。
你看这些,是不是随时都在我们身边。甚至有时候根本不是因为缺钱,而是为了获得优惠,比如花呗,可能很多人都是因为诱人的消费优惠而沦陷的吧。还有淘宝、京东的免息消费分期,能分12期干嘛要一次性给呢。
更多的消费诱惑现在这个社会不像几十年前,各种物资缺乏,有钱也没处花。现在社会,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而且时常都有新东西出来。就拿手机来说,很多人一年换一部,真的是手机坏了吗?不是,只是因为有了新款。现代人喜新厌旧的购物习惯催生了一个巨大的消费黑洞。
而且,就算自己有所克制,但是周围不断的有各种新东西面世,有很多朋友不断地在你面前拿出各式各样的东西,自己什么都不消费,有时候很容易被边缘化。
再加上各种广告的疲劳轰炸,这时候,一个花呗式的消费信贷突然出现在你面前,结果可想而知。
更倾向于当下的消费观念现代人的消费观念也不一样了。过去,大家有了钱想着的时候存起来,万一出了事可以应急,而且也会想着给孩子留着,自己不舍得用。
但是现在,大家更多考虑的是当下,哪能考虑那么长远。未来谁也说不准,不如活在当下。就算自己撑不住了,不也还有父母吗,天塌下来也不怕。
所以,提前消费点无伤大雅。
所以,88%的95后使用过消费信贷我觉得都算少的了,以后还会更多!
如何看待《2019年国民消费信贷情绪指数报告》中,接近88%的95后使用过消费信贷产品?
消费信贷产品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用不好会打乱我们的生活节奏,甚至导致收支不平衡,过上拆东墙补西墙的生活。
消费信贷产品有哪些?信用卡
最常见啊的莫过于信用卡了,信用卡是随着银行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出的提前透支消费的信贷工具。也是我们用的最多的消费类信贷产品。
近两年随着虚拟网络的兴起,信用卡也从实体卡片向虚拟卡片演变,像建设银行、平安银行等都曾推出过虚拟信用卡,只需要将卡号绑定在同名支付宝、微信就可以很方便的消费。
花呗、京东白条等
近两年随着民营银行的兴起以及网络购物潮的迅猛发展,虚拟类消费信贷产品开始崛起。
不同的民营银行和互联网购物平台都相继推出了属于自己的消费信贷产品。比如支付宝的花呗、京东的白条、唯品会的唯品花、苏宁银行的任性付等。
为什么超过88%的95后使用过消费信贷产品?被动使用
使用过并不代表依赖。比如支付宝,如果开通了花呗,那么默认花呗是第一付款选项,所以我们在消费时不经意间就使用了花呗付款。比如京东白条,使用白条付款满减有优惠,何乐而不为呢?
过度依赖
95后属于新时代的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消费习惯也走在前沿,他们早已经不是父母紧衣缩食的那一辈人了。攀比浪费、不节制的消费态度和行为在95后一代中有蔓延盛行的现象,因此通过使用消费信贷产品来满足内心的消费欲望就不奇怪了。
总结如何看待使用消费信贷产品的现象?
存在即合理。信用卡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如果不合理早就不存在了,但是至今各个银行还在不断的增发信用卡数量,人均持卡数量也越来越多,所以消费类信贷产品的存在是合理的。
调整消费理念。之所以消费类信贷产品现在饱受诟病,成为过度消费、攀比消费的帮凶是因为使用者心态不正,只有摆正心态,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才能合理利用消费信贷产品。社会和其父母长辈都需要对他们的消费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
如何看待《2019年国民消费信贷情绪指数报告》中,接近88%的95后使用过消费信贷产品?
年轻人容易接受新事物,对于社会潮流追逐也更加狂热,但个人经济能力有限,通过网络借贷享受今天生活成为一种时髦。因此网络借贷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
康波财经联合百度指数发布了《2019年国民消费信贷情绪指数报告》,在95后常用的消费信贷产品中,超过80%的人会选择借呗、花呗、有钱花、银行等大背景的消费信贷平台。
但是95后属于年轻一代,少数人自控能力不强,成为网络贷款套路贷的受害者,尤其是大学生,刚刚来到大城市,缺少对金融市场的敬畏之心,校园贷泛滥和低门槛,让很多大学生趋之若鹜,最终成为套路贷的受害者,引发社会监管部门高度关注。
大学生进入校园,自制能力不好,高档手机、漂亮衣服、高档化妆品、眼花缭乱的电子产品、各种高档消费,次第而来,成为难以抵御的诱惑,家庭条件不好者,就会选择网络贷款,各种分期付款,让大学生不断购买,
网贷和分期付款,没有太多门槛,可是一旦陷进去,就会不断的网贷和分期付款,最终就成为别人砧板上的肉,拆东墙补西墙,窟窿越来越大,最后到难以补窟窿的时候,肉偿也出来了,父母也被连累了,甚至闹出了人命案。
最终因为3.15揭示了套路贷校园贷等骗人坑人伎俩,有关方面开始强力整顿打击套路贷,很多就是黑势力,
该报告指出,互联网用户对于消费信贷的使用已趋于理性。凭借“享受免息期、培养征信、自我提升”的消费观念和良好的信用意识,中国的95后可能比大家想象的更精明,而不是那么负债累累。说明年轻人陷进套路贷比例并不大,大多数人的收支还是平衡的,信用还是良好的,这是很好的事情。
我个人一直认为,花费要根据自己能力,不能超越自己的经济水平,避免借钱过度消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