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协议》让日元升值,为什么不去兑换美元?

他们是到全球买买买的呀,日本人买了纽约的帝国大厦,去夏威夷购买了不动产,三菱公司买了洛克菲勒中心大厦,索尼买了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松下买了美国音乐公司。一时间,日本人在全球就是“有钱人”的代名词。

但是“上帝欲让人灭亡,必先让他疯狂”。虽然很多日本人和日本企业将巨额资金转到了美国,购买了美国的国债和房地产以及美国企业。但是他们的根还是在日本,当日本经济泡沫开始破裂时,房地产开始崩盘时,股市开始下跌时,在海外买的这些资产,仍然是抵充不了在国内总部的资产贬值。

在日元长期升值之后,国外的游资也大量涌入日本,日本的股市和房地产双双快速上升,日本经济呈现出一种虚假繁荣。“工薪族投资人枕个股票睡觉过年,办公室文员抱着股票海外旅行”,日本人大量资产全部涌入股市和房地产中,导致出一个东京可以买下一个美国。

在日本人去美国大量买买买的时候,正好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的顶峰时期,日本人的行为就是典型的接盘侠,当最后日本经济破灭之后,将美国的资产全部卖出时,价格几乎都跌了一半。美国人在其中大赚一笔。

总结一下:日本在美国经济泡沫顶峰时,在高峰接了美国投资者的盘,同时在日本,全球游资汇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畸形繁荣,当泡沫一破裂,公司家庭个人的账面资产大为缩水,在国外的资产即使再卖掉也无法填补亏空。

最后引发了失落的20年,一直到现在,日本经济也没有恢复当日的荣光。

德先生讲金融和理财由专业变得通俗。跟随德先生得到最简单的答案和最实用的解决之道。觉得好关注我!再多点点赞。

《广场协议》让日元升值,为什么不去兑换美元?

当然有啊,但是不可能把国内的货币都拿去兑换美元吧?那不就造成金融混乱了。而且当时日本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的外汇储备也已经世界第一了,兑换太多美元能花完吗?

广场协议是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的背景下签订的,因为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因此在1985年,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在纽约广场饭店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广场协议”签订后,除了美国之外,其它五国的货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值,日元兑美元汇率由协议签订前的250:1左右最高升值至1995年时的80:1左右,这使得日本GDP在当年占美国的比重一度超过70%。

其实日元升值,日本也开始了大规模全球买买买模式,疯狂对美国的企业资产进行大量收购,洛杉矶闹市区几乎一半的房地产、夏威夷96%以上的外国投资来自日本,就连洛克菲勒中心这座代表着美国资本主义进入全盛时期的伟大建筑也被日本收购……由此可见当时日本有多疯狂了。但好景不长,80年代末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之后经济发展就一蹶不振了。

《广场协议》让日元升值,为什么不去兑换美元?

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得到了大幅度的升值,在那之后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和低迷,但是日本经济的问题并不是因为日元升值导致的,所以和不兑换美元没有什么关系。

在广场协议之后,日元确实得到了一个非常迅猛的发展与很多人了解的不同,这并没有导致日本经济迅速的衰落。反而是让日本的购买力迅速的增长,在短期之内日本人确实把日元兑换成美元,在全世界范围内买买买。当时欧美一片惊恐,认为日本人会买空全世界,就像现在对中国的恐慌一样。

当时日本人在美国也大肆购买,包括一些标志性建筑物都被日本人购买了,这样就带来了美国对日本的进一步恐慌,接下来对日本就不只是广场协议这么简单了。

美国对日本接下来做的事情,可以看作现在对中国做的事情的提前预演,首先是加大力度,对日本的先进制造业比如半导体行业进行打压,让日本高端制造业一落千丈,拱手把市场让给了韩国。另外一方面就是千方百计诱导日本的产业单一化,由于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的金融市场异常开放和活跃,所有的日本人都在进行炒股和房地产,没有人去做实体经济,导致经济空心化,非常严重,而金融行业毕竟无法持续的带来繁荣,于是当金融泡沫和房地产泡沫崩塌之后,日本的经济增长也就来到了尽头。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后来进入了长期的经济增长停滞当中,实际上并不是日元升值导致的,而是之后的种种情况造成的。

《广场协议》让日元升值,为什么不去兑换美元?

在上世界80年低初期的时候,美国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这其中就主要是对日本和德国的贸易逆差加大,同时,美国的财政赤字也不大扩大,美国为了改变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想通过美元贬值的方式来扩大出口,改善美国的贸易赤字不断扩大状况。

因此,在1985年,美、日、德、法、英五国在纽约广场举行会议,达成了一致意见,签定了历史上著名的“广场协议”,此协议要求美元对这几国的货币相继贬值,以此来解决美国的贸易赤字问题,至此,日元开始大幅升值。

那么日元大幅升值,日本为什么不去兑换成美元,然后在全世界买买买呢?

事实上,日本确实这么作了,日元升值后,日本通过海外资金大举购买资产,当时日本企业海外大规模的投资成为最热的话题,当时日本的保险公司在全球金融市场到处投资,被称为国际金融市场的“生保先生”,彼时日本生命保险行业中最大的公司,同时也成为全球保险公司总资产排名第一的保险公司。

在1986年,日本的不动产公司以不计成本的价格买下美国纽约第五大道的蒂芙尼大厦,1989年,日本的三菱公司以14亿美元买下纽约市中心络克菲勒中心144栋大楼,日本的麻布建物、秀和等房地产公司,在美国的夏威夷买下了很多饭店,在加利亮碧思经亚买下了很多写字楼和购物中心。

1990年,日本房地产公司“宇宙世界”以超过8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美国加利福尼亚著名避暑胜地圆石滩(Pebble Beach)的高尔夫球场和豪华酒店。 日本在1985年投资了日本19亿美元的不同产,1988年投资了美国165亿美元的不动产。

而且,在那一时期,日元不断升值,日本国内的房价大涨,房价收入比超过20倍,日本人坚信“日本的房价永远不会跌”,使得日本的土地资产不断大幅升值,到1989年时,日本土地资产达到2000万亿日元,相当于日美国土地资产500万亿日元的4倍多,当时很多媒体称:日本只要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但是,日本的风险也已经累积到很高的程度了,在日元不断升值的过程中,大量海资热钱迅速流入日本,进一步推升日本的股市和楼市资产泡沫,而日本已经被高速增长的经济“冲昏了头”,继续实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日本的股市和房地产泡沫推升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1990年之后,日本的经济增长开始停滞,日本也开始注意到了资产泡沫过大的风险,货币政策开始转向,紧缩的货币政策开始让楼市和股市降温,进而引发恐慌抛盘,最终导致了日本股市在1990年崩盘,日本楼市在1991年崩盘。到此,日本步入了“失去的20年”,影响一直至今。

而在日本股市和楼市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进入了衰退,日本国内的房价大跌,资产价格迅速缩水,国内的房子都没人要了,日本企业开始大量抛售在美国购买的固定资产,最终高价从美国买来的资产,又全部低价重新还给了美国。

直到2018年,日本的GDP总量为4.97万亿美元,虽然仍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但依旧没有回到1995年时5.45万亿美元的水平。

《广场协议》让日元升值,为什么不去兑换美元?

这件事不能那么简单的理解,当时的日本制造业极度强大,向全世界出口日本造才是它的经济最大倚靠,而汇率变化对于出口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绝不可等闲视之。

普通消费者可以拿日元去兑换美元出国消费,但在国家层面,不可能直接拿自家的货币去兑换别国货币,必须基于贸易往来建立汇兑关系才是可信赖的,否则货币信用就失去了根基。

广场协议签署之后,日元在很短的时间里升值了将近一倍,换句话说,美元相对于日元则贬值了一半。美国消费者要买日本商品,至少需要付出2倍于原先的价格。

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3000块买一部日本手机让你觉得还好,几天后涨到6000,但你的收入又没有增加,你会基于信仰买这部日本手机,还是选择3000买旁边柜台品质也不差的中国手机?

收入稳定的情况下,大部分人的消费都是价格驱动的,谈不上什么品牌忠诚度。美国普通消费者并不例外,日本造买不起了,需求还在,那自然要看一看别的国家产品。这样一来,日本的出口贸易就出现急剧萎缩,影响到日本制造业的利润甚至经营。

资本是逐利的,当制造业出现利润下滑,更多的资本就会涌向其他领域以图利。当时的日本房地产市场也伴随着经济持续向好,房价不断攀升,无处可去的资本也就顺理成章大量涌入房地产,以数倍于正常增速的推动力量,将日本房价尤其是东京都地区的房价炒高。

广场协议的签署在1985年,但日本房价的顶点却出现在五年后的1990年,那句“东京的房价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的知名言论也是出现在90年前后的日本媒体上,最初来源已不可考。

总之,汇率从来都是把双刃剑,货币升值有利于进口,货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但是这中间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像日本那样,短时间快速升值日元,对日本出口就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伤害。假如当初日本能顶住美国压力把日元升值这个过程拉长到以十年来计,在过程中不断找寻经济平衡点,可能现在的日本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广场协议》让日元升值,为什么不去兑换美元?

广场协议之前,日元与美元汇率之比大概是360:1。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出现了大幅度升值,很快上升到200:1,继而是150:1,最高的时候达到120:1。也就是说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对美元的购买力上升了一两倍。

货币升值的好处非常明显,就是什么都不用干,手中的钱就能买到国外更多的东西。一件标价100美元的衣服,您需要花费3.6万日元购买,现在只需要1.2万日元了。同样是3.6万日元以前只能买一件,现在能买三件。

因此在广场协议之后,日本在全球掀起了大肆的并购。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企业大手笔的金融交易以及对海外不动产的投资在全世界都成了热门话题。

日本投资海外不动产的势头也极为强劲。1986 年,第一 不动产公司以破纪录的价格买下了纽约的蒂芙尼大厦。1989年,三菱地所公司一举买下纽约市中心洛克菲勒中心14栋大楼。其他如麻布建物、秀和等日本房地产公司也纷纷在夏威夷 买下饭店,或者在加利福尼亚买下写字楼或购物中心等。

(三菱购买了美国的地标性建筑——洛克菲勒中心)

1990年,一家名为“宇宙世界”的日本房地产公司以超过8亿美元的价格买下加利福尼亚著名避暑胜地圆石滩(Pebble Beach)的高尔夫球场和豪华酒店。

日本对美国不动产的投资,1985年约为19亿美元,1988年增至约165亿美元。1989年底,日本土地资产总额约为2 000万亿日元,是美国土地资产总额500万亿日元的整整4倍。所以当时还有人会说出“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只用皇居的土地就可以买下整个加拿大”等豪言壮语。

(美国电影产业的标志——哥伦比亚影业被日本索尼公司购买了)

日本商人们在全世界昂首阔步。1990 年上映的美国电影《风月俏佳人》中,理查·基尔饰演的企业家爱德华进行交易的就是东京的股票市场。于是电影里也有矮个子、戴眼镜的日本商人登场。那就是当时世界上许多人对日本人的印象。

日本企业在海外昂首挺胸,大肆扩张的时候,国内经济却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不是出现了巨大的经济泡沫。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出现了历史高位。当泡沫破裂之后,日本就为此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日本的大企业要么破产,要么陷入了层层危机。他们也不得不抛售海外资产,以复活在国内的经营危机。其实也就像今天海航和万达不断抛售海外资产一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