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理财产品陷入多事之秋,与钱端公司“14亿元理财资金逾期”,为什么?

作为银行前高管,也是比较熟悉招行和钱端的,推演下新闻背后的逻辑:

1. 钱端同一家神秘的网金控股疑似同一控制人,这家公司控制人同招商银行有着紧密联系,业务合作共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造就了现在的钱端理财平台;

2. 业内都知道两者过往密切关系。钱端理财平台自诩不是P2P,所以也不存在互金备案,自然也不存在被监管,定位是给商业银行服务的助贷服务平台,形成了监管真空。这就是现在出现了风险后,投资人发现无人受理也无从受理的局面。

3. 在前几年,银监会对于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没有太多监管,所以两家合作良好,招商银行将一些无法过贷款风控的项目放到钱端平台上售卖,钱端负责组织上标,银行利用自身信用基础隐形站台,两者互惠互利。

4. 在近两年,银监会加强监管,推测招行逐步退出合作,但是钱端开始自己开发非标资产,利用过去积累对的投资者,仍然做撮合成交,其实做了一个类P2P业务,但是无人监管。而投资者也没有得到充分风险揭示,两家已经分手。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出,大部分投资者都是过去招商银行网点招揽或者原招行客户。

5. 目前,钱端做的资产项目肯定是出了逾期,无法协助兑付,流动性很差,怎么办?水越浑,也越好争取时间,也有可能之前两家还有很多瓜葛事情未了。

总之,神秘的钱端、网金控股、说不清的招商银行、被误导的投资人、实际的损失纠缠在一起。看后续怎么走?

在国家对于P2P开始严格监管,解决风险的时候,大家突然发现还有一批过去同银行合作的机构,成了漏网之鱼!风险很大,投资者都要小心自己的钱袋。

有什么讨论?一起来,一起进步。您的点赞、评论、转发和关注是我最喜欢的哦。

招商银行理财产品陷入多事之秋,与钱端公司“14亿元理财资金逾期”,为什么?

1 这个就是一个类P2P模式的玩法,一个提供资产端,一个提供资金端,钱瑞公司原先是简单的信息贷款中介,撮合贷款,赚点手续费,但是发现不参与资金借贷,没啥钱赚,怎么办,刚好钱瑞有人可以报招商银行大腿。这就等于找到了可以提高优质标的银行,风控高,信用背书,银行把过不了风控的一些项目打包给钱瑞公司,钱瑞公司包装成优质标的,对外放出,由于有招商银行后面撑着,一边卖理财标的,一边线下公司撮合贷款业务,高收益理财和高利息贷款,只要风控得当,覆盖坏账,前期的利润都很高的。

2 今年随着各种P2P暴雷,银行出于风控不在参与,这时候等于没了站台的支持,也没有银行提供好的标的,那钱瑞干脆自己做假标的,投资人自然还是以为银行的真实标的,纷纷买入,失去了银行级别的风控,坏账一高,贷款回收不了,投资人的高收益理财标的也兑付不了,就走进死胡同,而招商银行也沾了一身腥。

招商银行理财产品陷入多事之秋,与钱端公司“14亿元理财资金逾期”,为什么?

几句话道出了事情的始末。现在在于谁来买单?一个官网上迟到十二多个月的公告就能撇清关系吗?基本的告知和风险提示都没有,这是一家大型央企的姿态吗?一手养大的仔反咬一口,就和现在的熊孩子一样,难道是怪熊孩子太坏?不是该怪养大他的父母没有尽到教育和监管义务吗?这个父母的监管者不出来管,责令他收拾残局,难道是最无辜的投资者来买单吗?如果真是这样,大家都可以效仿,社会全乱套了。

招商银行理财产品陷入多事之秋,与钱端公司“14亿元理财资金逾期”,为什么?

银行既希望在互联网+时代玩一把金融改造升级,完成自身的社会募集资金的能力,又不愿意承担和背负任何监管责任和风险,欺骗投资人,信息不公开,不对称,误导投资人一直认为钱端就是招行旗下产品,现在国家要规范互联网金融了,害怕被罚,所以着急甩锅,一脸你能把我咋滴的无赖嘴脸

招商银行理财产品陷入多事之秋,与钱端公司“14亿元理财资金逾期”,为什么?

招行太坑爹了,我也是受害者,由于对招行的信任,导致我现在血本无归,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招商银行理财产品陷入多事之秋,与钱端公司“14亿元理财资金逾期”,为什么?

全国遍地甩锅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