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懂书法的朋友看看这个写的怎么样,应该是老板写的?

这字,第一眼感觉是“一帮五大三粗的爷们在大排档恣意旁若无人地嗨着烧烤喝着酒”。

你看,有长伸腿光膀子的,有一只脚勾着拖鞋抖腿的,还有个站那里一口闷的,最厉害的是那个姓金的,你看:肩膀上搭个衣服都拖菜碗里了……

因此,这个匾额(暂且这么称呼吧),展现的就是一幅芸芸众生的常规场景,代表了绝大多数不怎么练毛笔字的那些人对于“书法”理解的圈层水平。

我的观点是:一个人怎么吃大排档、怎么吃夜宵,都是自己的权利,肯定没有错。如同书法,所有人都可以去写毛笔字,你写了都是正能量,结果只有好(自己开心了)没有坏,更不会令社会倒退。

但是“自己光膀子吃大排档喝酒很快活”,就够了。这个标准不要强行拉别人来认可或者参与或者评判……

否则,一定要我给个答案的话,那就是:这匾额上写的字,盖与书法没有一根烧烤的关系。

有没有懂书法的朋友看看这个写的怎么样,应该是老板写的?

这幅汉字书法作品很好!应为上等佳作!原因如下:

第一,求异创新,自成体系。汉字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循书之法但不拘法,在依法练就的基础上有变化即求异,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特点并成为规律性体系,具有独到的风格艺术魅力。该作品由书汉字楷体兼备行书升华而成,既有楷书行书的端正规范易认好看特点,又有自己的创新变化,其求异创新的主要之处在于对揩行体的笔划粗细进行艺术加工,左粗右细左刚右柔,整个字体略为扁平,且右柔笔画如行云飘飞具有动感灵气,配合左边笔划的粗旷端庄,使整个字鲜活起来给人以耳目一新大开眼界乐于欣赏的美感。

第二,寓意深远,正气浩然。该作品不光体现文字内容表现的与人为善团结同心共同前进战胜一切困难的健康向上良好品格,而且在文字的书写及章法上无不表现出人的刚直不阿正气骨气严谨务实的可贵品格又不失松魂梅韵之美,给人以正能量的上进之鼓舞。这幅作品如下:

有没有懂书法的朋友看看这个写的怎么样,应该是老板写的?

能看此作品书友对书法的领悟,属于书法爱好者。本人拙见如下:

1、基本功不扎实,笔墨漂浮,俗话说,力透紙背。

2、平时偶尔提笔,笔法不到位,字法有个性、章法欠规范。落款、印章不宜出格。

3、有书法创作之灵感。

4、书法艺术本身就是众人评头论足,有个好心态,通过书写闲情逸致,修心养性。

有没有懂书法的朋友看看这个写的怎么样,应该是老板写的?

四个不同的“邮”字书法,请朋友看看写的怎么样。

有没有懂书法的朋友看看这个写的怎么样,应该是老板写的?

一,整体章法布局有独到之处,能看来是用了心思了。

二,笔法是有一定基础的,比如用笔的粗细变化,用墨的浓淡干湿,如"同""弟"同一字里,用笔粗细的变化

还有米芾书法里标志性笔法"蟹爪勾"如下图"同"字的钩,这都是功力深厚的表现。

三 比较遗憾的的是整幅作品,由于"颤笔,抖笔"的过度使用,从而影响了整幅作品的气格,正如古语所说"过犹不及"。感觉有一种习气在里面。

本来,书法家书法字体的苍劲老辣,如同万年枯藤的瘦硬笔力,达到"锥画沙,屋漏痕"的力透纸背的效果,多是经过多年临写形成的功力深厚的自然流露,

这主要来源于两点,一个主要是书写者多年汉隶魏碑的碑帖临习功力,出现我们常说的"金石气"。 一个是运用一些用笔技法,如"滾笔""涩行",还有诸如"横鳞竖勒"的运笔方法,达到苍劲有力的效果。

再看作者的字体,为了追求这种效果。过度的出现了曲曲折折,颤颤巍巍的线条,就明显出现了常说的用笔上的"习气"如上图,同字的"竖弯钩",还有"兄"字的弯钩,都多次出现了弯弯曲曲的刻意"颤抖笔"

"颤笔"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还要靠速度和深厚的控笔能力来体现,如下图颜真卿的《祭侄稿》

还有当代草圣林散之的"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这幅作品,

里面都不同程度的有苍劲的状如万年枯藤的飞白,还有"锥画沙,屋漏痕"的自然流露,并非刻意颤抖出来的,而是深厚的功力流露笔端,所谓人书俱老。

如果刻意追求抖颤的效果,功力不到导致缓慢的抖动,势必会造成明显的如蚯蚓般曲曲弯弯的软绵纠缠。因为正因如此,"抖颤笔"这种笔法一直为人所诟病,认为充满江湖体的痕迹显露,笔画相同重复。

古代也有论述。李世民《晋书·王羲之传论》贬斥曰:“萧子云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有没有懂书法的朋友看看这个写的怎么样,应该是老板写的?

“兄弟同心,其力断金。”这幅字写得不怎么样,不过可以看出作者有一定的书法造诣,悟性很高,是书法票友,只是没有把精力放在这上面,不然会写得很好!

首先,这八个大字具有明显的魏碑取法倾向,碑的意味较浓,笔法追求魏碑的苍茫和金石气,像“心”字、“其”字,还是较为可观的。但整体有杀伐之气,不够文雅,前人认为:

唯其文质彬彬,方可使书法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而不至于沦为小道末技 。

其次,作者试图写出一种有别于他人的面貌,但真因为如此,也显得有些做作,如“兄”字最后一笔、“同”字第二笔、“金”字的造型等等,写字一旦做作,就显得极不自然,扭捏作态。古人云:

书贵自然,顺其生理,盛衰之自然,一味逆行不道也。

第三,作者的笔墨驾驭能力还不够,虽然咬紧牙关用力写出,但笔画还是漂浮在纸上,并没有功力字体现,明显的像“弟”字、“力”字的撇画。

总的来说,作者的主要缺陷还在于临帖不多,根基不深,再者有一些做作和江湖气。

读者朋友们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