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讲,预防通货紧缩会造成干预性通货膨胀吗?

这种可能性基本不存在的,要是照你说的这样,那这个“实施干预性应对通缩”的机构(一般都是一个国家的央行)决策水平也太差了!

你说的现象差不多就相当于:池子里缺少10吨水,而你一下子倒进去200吨……将家里淹了!

央行的决策者又不是居委会大妈,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通胀通缩都是社会宏观环节长期不平衡形成的

通缩也好,通胀也好,一般都是因为“长期的宏观社会经济不平衡”造成的,这种成因里面,“时间的积累”因素不可忽视。

那么,从根本上解决某种“不平衡”肯定也要从“社会大经济”的方方面面入手,那这就需要时间了,无论最终采取的办法如何,

想一下子解决都很难,就更别谈“一下扭转到对面”了!

临时的干预性措施只能缓解一时

在经济出现某种方向的疲软状况时,临时的干预手段,确实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起到短暂的、局部的缓解经济压力作用。但是根本上的解决还是依赖于社会经济大循环自身。

以“做得很过分的美国”为代表的各国央行,最近频频的大放水措施,

同样也是旨在“缓解一下当下的压力”——只要不跨,后面还有时间寻求更多的机会,

但如果一下压力大的时候,将脊梁骨压断了,

按再想恢复到正常的状况,便不知后年马月了。

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就像国人迷茫的“过桥贷款”:明知利率过重、无法解决缺钱的根本,但也得去做啊,否则,立马就死,

至少做了,能缓过来,通过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寻找其他翻身的机会。

小到个人是这样,大到国家也是差不多的原理。

所以,无论从历史上的经济表现来看,还是当前的各国做法,经济大环境不可能因为一下子从一个极端因为直接干预而走向另一个极端的。

美国为解决流动性问题“上限无节制”的做法都难奏效,扭转过头,那更不可能的了!

理论上讲,预防通货紧缩会造成干预性通货膨胀吗?

在金融术语中,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是相对的。通胀我们比较熟悉,简单说就是市场上货币变多了,相对来说商品有限,单位商品需要“消化”更多的货币,从而引发的通货膨胀。通缩则与此相反,货币供应量不足,物价趋于下行。而中国最近几十年来的大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货币的足量供应带来的温和性通胀。但咱们也经历过通缩。

通缩的宏观表现形式是物价、资产价格、有价证券等一系列价格在一定时期内趋于下降。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当CPI连续3个月环比下跌,就可以认定为有通缩迹象了。

什么引起的通缩?

一般来说,通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微观层面

1、投资与需求不足

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市场上的投资和消费行为就会减少,这时就会造成供过于求,导致物价下跌,进而影响企业利润,使得市场整体陷入通缩。

2、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技术进步使得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下降,最终使得商品价格下滑。此外,像政府对于一些行业放松准入,导致充分竞争,也会使得平均价格下降。

宏观层面

1、货币和财政政策

趋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直接导致通缩。比如央行降低货币供应量、信贷发放量、提高利率或准备金率、基建项目得不到财政批准等。

2、经济周期

万物皆有周期,经济也是一样。当经济到了顶峰,资产价格泡沫兴起,信贷和货币膨胀,商品供过于求时,最终等到泡沫破灭、信贷货币收缩时,就会引发周期性通缩。

此外,像汇率、市场预期等也都是通缩的影响因素之一,但非主要,因此就不再赘述。

通缩的到底好不好?

量变则会引起质变,凡事都有个度,超过了自然就不行了。温和的通缩其实是有利的,一方面能够挤掉资产泡沫,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同时通缩期间平均利润的下滑也会倒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改善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能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很好地推动去杠杆,当货币、资产价格、固定资产投资、企业利润等各方面增速均开始下滑时,经济各部门对于未来的杠杆预期自然就没那么强烈。

但恶性的通缩则会让市场“过度”。也就是长期的物价、资产价格下滑,导致市场需求萎靡,企业亏损被迫降薪裁员,经济增速下滑...而这些对于国家长远发展都是不利的。

这几年随着国内去杠杆和经济结构调整,M2和GDP增速均有所下滑,民企生存难、暴雷事件频发,也给我们敲响了通缩的警钟。当然现在谈通缩似乎杞人忧天,但狂热的市场往往都会误判,无论怎样,勿加杠杆,减配风险资产是当下的投资之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