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

觉得你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将中国传统的儒学内涵看待自然万象的“主从关系”给弄颠倒了。

“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出自:三国·王肃《孔子家语》,原文是:

故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意思大致就是:所以说,和品行良善的人一起居住,就好像住在芝兰的房子里,时间久了就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以“仁义礼智信”立于世,善用各种生活中常见的事务、习惯去比喻一种普世观点,以弘扬中国传统的道德、美德及各种自然规律。

而“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除文字自身的涵义之外,也包含了类似“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司空见惯便见怪不怪”等等,类似层面的意思。

总之,这句话是广义上对一种“习惯成自然、从陌生到熟悉、从落后中看到进步到最后稀松平常”的一种包罗万象的“世界大观”。

那么对应于经济学领域,这是一个“后起的细分学说”,从劳动产生财富、生产力提高生产、交易带来流动……等等等等诸多的财富变化过程,概括的仅是“物质与财富”社会现象中的一种。

所以,经济学原理同比于儒家思想来说,只是一个“小循环”的微世界。

也就是说,二者在外延上的关系,经济学原理的“微世界小循环”是包罗于“儒家思想”这种“世界大观”的羽翼之下的。

于是我得出结论:你可以用儒家思想去解释经济学原理,但是很不适合去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

主从关系弄颠倒了。

如果一定要野蛮给你表达的2个意思找一种共同点,那么,我便从人的心理学角度给这2者搭个桥吧:

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vs经济学原理。

  • 香气闻久了也没会没什么感觉 vs 美股天天暴跌熔断后,现在看到心情也没什么亢奋了;

  • 兰为王者香 vs 经济为上层建筑的基础决定项;
  • 纵使无人亦自芳 vs 是金子总会发光
儒家思想与经济学原理,如果曾经有一种关系必须要打理,我理解为便是上面的内涵!

怎么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

久居兰室不闻其香,做何解答?

在充满芝兰的房间里待久了,香味渐渐就淡了。其实香味一直没变,只是我们已经适应了它。这句话涉及两层意思,用经济学解释就是,通货膨胀和资本运作。我之前做了一期关于通货膨胀和资本运作的视频,看到这个问题就很有兴趣作答。

通货膨胀:在兰室待久了,香味的变化已经感觉不到了。今天是比昨天更香了呢还是比昨天更淡了呢。

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是货币的贬值导致物价的上涨。这种变化是缓慢的,潜移默化的。就像是花香,闻久了就难以感受他的变化。

资本运作:常和有钱有背景的人在一起,就像处在花室,虽然没有他们有钱,但是认识他们也是一种资本。人际关系可以让你用来互惠互利。

经常和有钱人在一起,他们的谈话,他们的想法,都是存在巨大商机的。给他们需要的,赚自己该赚的。慢慢的就会变得和他们一样富有。

怎么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

为什么非要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简直是故弄玄虚。

最好的学问往往是那些让人一看就明白的东西。而不是那些故作神秘的东西。

怎么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

边际效应递减!

怎么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

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意思是在放置芝兰的房间呆久了,就闻不到它的香气。这自然不是因为芝兰的香气本身变弱了,而是人的心理作用。其实是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的问题。

递减

马克思在经济学巨著《资本论》中做了个比喻来解释这个原理,一个极其饥饿的人,在吃到第一个馒头的时候,能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当他吃到第二个、第三个的时候,尽管是一样的馒头,但是他所获得的心理上的满足感是不一样的,肯定是比第一个有所下降的,当他吃撑了之后,这种满足感甚至可能降为0直至负数。同样的馒头带给饥饿之人的满足感也即经济学中所说的效用是不一样的,每一个新增的馒头带来的心理满足感是逐渐下降的,也即经济学所说的边际效用递减。

经济学巨著《资本论》

一个人在刚进入放置芝兰的房间的时候,只要是嗅觉没有问题,肯定是能闻到它的香气的,可是当他呆久了,这种香气带给他嗅觉上的刺激也就是效用会逐渐减少,慢慢的也就“不闻其香”了。

怎么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

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有很多种。

生理的解释:说简单点,就是大脑疲劳了。大脑皮层中有专门负责处理嗅觉的部分,而这部分内部的神经元又各司其职,负责处理不同的气味。如果人持续闻一种气味,那这部分神经元就会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如果持续时间太久,就可能损坏。所以,大脑有一种保护机制,如果时间太长,就让这部分神经元暂时处于抑制状态来休息,这时,人感知这种气味的能力就变低了,也就感觉闻不到了。

心理的解释:香味是闻香者的心理感受,花的香味提供了一种感官刺激,使人有一种满足的感受。刚开始闻到香味的时候,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刺激,人的满足程度就高。但不断闻到同一种香味,即同一种刺激不断反复时,人在心理上的兴奋程度或满足必然减少。或者说随着香味的持续,其所带来的效用增加越来越微不足道。19世纪的心理学家韦伯和费克纳通过心理实验验证了这一现象,并命名为韦伯--费克纳边际影响递减规律。这一规律也可以用来解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正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才存在着如何使稀缺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的问题。所以边际效用递减假说在经济学中很重要,它与边际生产率递减,从而边际成本递增,被看作是资源配置理论的两大支柱。这个规律对我们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非常重要。假定消费者对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则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