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股暴跌,而美元走势强劲?
单纯从交易的角度来衡量经济的话,一个国家的外汇价格和股市的关联性并不是太强的。
股市方面,其资产价值对于参与者来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零和游戏”,会随着总体股价的走低而出现股市总价值变低的现象,但这个过程中股市总市值减少的数额并非“亏损股民真实亏掉的总金额”,是因为总体虚高的价格变低了以后导致“股市总资产缩水的”,这个过程,也就是大家平时所说的“股市泡沫破灭”。
而货币的价格,其背后提供“价值支撑”的,是主权国一方的信誉为保证而存在的,并没有真实的实际保证物提供对应的价值担保,那么,他的强弱理论上是以市场主流资金看好的程度来决定的,当然不排除一部分“有意护盘”的主力方面的故意行为(也就是炒作)。外汇的交易市场中,实际就是个零和游戏。
那么回到提问的问题。
美股暴跌的原因,细究起来很复杂,但最为关键的有2大点:
第一
长达10年的上涨,不可避免出现大量的泡沫,价格虚高、估值过高现象无疑是大量存在于多个公司的股票上的。
即便当下这种泡沫不破灭,迟早也会发生“美股价格走下坡”的现象。
经济周期的兴衰变化,螺旋式上升的原理,始终体现于股市上面。
第二
全球蔓延的“疫情”,对实体所有经营环节、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从这个角度来说,除去卫生医疗防疫直接关联的公司以外,几乎没有几家公司能有“在疫情蔓延状态下还能保持正常经营的”机会了。
也就是说,此番“疫情”给社会经济、股市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下跌时情理之中,而下跌的程度和时间长度,在疫情没有得到任何清晰有效的解决之法以前,任何事先的评估和预判都是无力的。
只能,最终行情与市场说了算。
结论
这下差不多有眉目了。
美股与美制,其走势的强弱“所依赖的价值点区别很大”,尽管美股的走弱会给美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也会伴有"拖累美元信誉度“的作用。
但是,本次的疫情灾害几乎是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在承受的,相对来说,外汇的领域、成员中,美元在“大家一起受伤害”的过程中,相对抵抗能力会强于别的品种(国家),也是全世界认可的。
前面说了外汇领域是个零和游戏,那么在这种交易的世界里,这些“游动的钱”总会选中具体目标吧。
而美元、瑞郎、日元,从过去的日子盘面走势状况看,是有“被资金选中看好”之表现的;对应的以澳元、加元等诸多货币,则一律被用来当作做空的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差不多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美元在美股“狠跌”的情况下,表现出相反强劲的一轮上涨,其原因在于美元的相对抗风险能力要强于其他货币,另外就是资金的投机目的,促使了美元的这波“貌似不合理上涨”的发生。
但你要知道,金融市场是个资本肆虐的世界,如果所有的变化都能精准对应于理论,那还有啥可博弈的?赚钱岂不是太容易了!
最终回到一句客观的名言:最终是走出来的行情说了算!
为什么美股暴跌,而美元走势强劲?
本次一季度以来的新冠疫情的确让全球资本市场为之动荡,股市、货币、大宗商品的波动性都加强,很多朋友疑问:为何美股暴跌后黄金也会遭抛售,而美元却比较坚挺?我个人认为——这三个标的的核心驱动因素和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共同促使以上的现象发生。
首先,美股、黄金、美元的核心驱动力到底是什么?股市是权益性资产,也可以称之为风险资产,对风险是比较厌恶的,其核心驱动力在“DDM”(股利贴现)模型中用四个因素得到解释——政策、企业盈利、流动性、风险偏好。所以市场如果风险上升,叠加流动性的大幅变动都会影响到股市,美股近一个月以来的下跌就是风险偏好下降带来的结果。
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和美元从本质上都是避险资产,它们两者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在于——两者都有一定避险属性;个性则在于——由于全球大宗商品资产都是以美元计价的,所以美元与贵金属呈现0.8左右的负相关,也就是两者表现为“跷跷板”特点。这一点我们以贵金属中的另一个较大品种白银并对比美元指数的走势就可以看出来。
此外,美元及美元指数作为美国的代表,其长期的驱动力是美国经济的强弱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所以,往往我们可以看到美联储基础利率下行,美元指数回落,贵金属反弹;美国经济数据走好,美元强势,贵金属下行。
第二,近一个月以来美股、美元、贵金属的不同表现是资本市场联动的效果,其中的脉络节奏需要深究。
我们对比观察美股道琼斯、COMEX黄金、美元指数的运行时间线可以发现——美股跳空起跌的时间点是2月20-月底期间;黄金止跌反弹是2月底,3月第二周见顶1704后重新下跌,3月中旬开始再次大幅反弹;美元指数3月初止跌反弹,3月中旬开始下行,3月底再次大幅反弹。
结合我们之前说的第一点(股市、美元、贵金属的驱动力),我们可以发现三个标的在近一个月中呈现了运行时间点上的联动效应——受到全球疫情影响,市场避险情绪逐步升温,美股开始下跌;资金拥抱避险资产黄金,黄金短期上涨;但由于疫情持续升温,避险的边际效应递减,此外,股市的下行也潜在导致基金赎回等一系列变现动作发生,所以,资金逐步开始现金为王,美元受到资金的追捧,美元指数反弹,股市和贵金属均下行。随后,美联储“放水”计划升温,市场对于全球宽松及利率下行产生预期,美元指数见顶102附近回落,黄金反弹,股市反弹;但由于整体疫情依然严峻,资金依然偏防御性,所以美元继续保持坚挺。
综上所述,之所以我们看到美股和贵金属近期下跌,美元屹立不倒,其核心在于各自的内在驱动力在发挥作用,而疫情所导致的风险上升及“现金为王”影响,又使得贵金属的避险性下降,美元货币受到追捧。
为什么美股暴跌,而美元走势强劲?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把基本的事实搞清楚才好,起码我们应该知道美股是什么时候开始暴跌的?美元又是什么开始走强的?
一、美股从2月24日开始暴跌,美元同步下跌,3月10日才有所不同上面2张图大家可以看到,2月24日,受到新冠疫情海外大爆发的影响,全球资本市场都在下跌,美股当日也是暴跌,期间美元指数虽然跌幅小,但也是一直下跌,一直到3月10日,美元指数才突然开始走强,与美股的走势产生了两极分化,可谓一个上天,一个入地。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就在3月9日,那么3月9日又发生了什么?
因为3月9日这天,美股发生了自97年以来历史上的第二次熔断,三大指数跌幅全部在7%以上,而当天全球所有类型的资产几乎都在大跌,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在各种资产暴跌的情况下,流动性成了致命的问题,即便是黄金这样一向被视作避险资产的硬通货也扛不住了。
二、面临危机,“现金为王”的共识让第一货币美元成为最硬的避险资产虽然没有人宣布,也不会有人宣布,但是“金融危机是不是已经来了”这样的念头已经在无数人的脑海中闪过,在这样的情况下,现金为王已经成为全市场的共识,于是,美元成为了避险资产的首选,而之后,随着美联储降息策略的节奏失误、加上全球疫情爆发加速,蔓延加速,尤其是特朗普对美国疫情防控工作指导不利,顾此失彼,让市场对美国疫情的未来看不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美股不断下跌,后来先后又发生了3次熔断,结果就变成了,其他资产越是下跌,流动性越是紧张,就越发显得现金资产的重要性,加上美国又把利率降到0,还要推出大额的量化宽松,割全世界的羊毛,这也是利好美元的,于是,美元指数不断走高。
欢迎关注和点赞,一起交流投资和理财经验。
为什么美股暴跌,而美元走势强劲?
美国股市大跌,也间接助推了市场对美元的需求。由于美国股市连续暴跌,大型投资机构都在美国市场亏损惨重而且高度负债,它们不得不抛售全球配置的资产来满足追加保证金的需要。
加杠杆的美股投资者需要在美国市场补仓或追加保证金,于是全世界抛售非美元资产,回流美国市场进而推高美元指数。
支撑美元走强的,是美国股市投资者卖出其他国家资产后,将现金带回美国的动作。但海外美元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又是美元霸权的关键支柱,如果海外美元市场崩溃,美元霸权也就不复存在了。尽管美联储和全球其他机构试图通过互换、回购操作和紧急降息来提供流动性,但全球范围内对美元的抢购却愈演愈烈。
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源头在美联储。而美联储主要通过与商业银行的交易来投放流动性。但因为“沃克尔法案”的存在,美联储向商业银行体系投放的流动性很难流入股票市场,从而使得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很难触及股市。
于是美国股市不买美联储降息和QE的账。 美联储真正的救市,很可能近期不得不废除沃克尔法案,释放流动性直接购买股票。或者由美国财政部来直接购买股票救市。
为什么美股暴跌,而美元走势强劲?
这个很好理解,现在这种全球都在恐慌的情绪感染下,谁也没法准确把握各国股市会跌到哪里,石油,黄金,股票全都在跌,投资者都开始追求安全和避险为首选目标,所有有风险的国际资产都遭到抛售时,很多资产都变得缺乏流动性,即难以变现,大家都以现金为王,而全球所有货币中,美元是流动性最好的,投资者预期一致时,都将手中的各种货币资产兑换成美元,自然就推动了美元指数上涨,因为美元指数本来就是一揽子货币的兑换指数。本质上就是供求关系,现在美元是“紧缺品”,涨价是市场行为。
为什么美股暴跌,而美元走势强劲?
美股下跌是根本原因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弄的QE导致市场里多出很多流动性,这些没有去处的流动性最后都去了泡沫最大的地方-美股,也为这一次的美股暴跌埋下了伏笔。按照上一次金融危机来看,2008年标普500指数下跌了50.1%,而当前标普500仅仅只下跌了28.6%,且这次市场里拥有的泡沫比上次更多,估计下跌的幅度会比上次更大。
美元升值是因为,在美股美债黄金市场全部暴跌的情况下,市场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现金,并从股债金中抽走了流动性,换成现金持有,以维持公司和家庭的正常开支,美国家庭的储蓄率较低,且美国企业的杠杆率较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现金,把资产都换成美元,所以导致美元升值。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元和美股是反相关关系的,资金愿意去股市,那么股市上涨,美指下跌。资金愿意去汇市,那么股市下跌,美指上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