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强调了人的作用,这句话讲得对吗?为什么?

是对的!

这是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之句,可能不少人读书时都学过。

1、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文章的原文是指打仗的时候,与其借助于天时、时令等气候环境,不如选择对自己更危险有利的地形。

我们现在的理解和运用,已经推广开了。总体的理解内涵包括:

天时的因素,很多时候只能被动等待,遇到或者算到或者等到了的时候,才可以去加以利用;

而地利,你就可以主动去寻找,甚至可以适度改造,从而达到满足自己需要之目的。

一个是被动接受,一个是可以主动,因此,天时不如地利。

2、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原文仍然是指战争和国家的团结、和平。

一个国家、城池的稳定,靠的是君王的仁政、靠的是老百姓万众一心,自下而上的人和统一是安居乐业的保障、是一国整体战力的体现。而不是你圈占了多少领土你就厉害了。

对于现在而言,人和、人治、全民素质的水平更是一切社会生活任何事务的重中之重,横看当今,纵观过去,经济兴衰,商业竞争,企业管理,无不因人之因素而起,如人和之矛盾未解决,即便经济特别发达的香港也会出现意外。

👉总结:“得民心者得天下”。

大凡有识之士,在立足社会,成就一番事业之际,都是竭力追求天时、地利、人和的多方融合,而在权衡多方得失的决策选择上,皆以人和为轴心,“以人为本”逐步以最大能量追求“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强调了人的作用,这句话讲得对吗?为什么?

这句话要从孟子的“仁政”思想去讲,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战争来讲又缺少具体的分析和依据。为什么?

这句话是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三个递进关系天时、地利,人和的落脚点是“人和”,然后做出论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里所指的是朝廷要施行仁政,强调是“人和”, “人和”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历史和现实来认识这句话是对的,是符合成功缺一不可条件的。任何成功人士,都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的客观条件。例如古代史上的秦始皇,朱元璋,李白,苏轼等,当代的毛泽东,钱学森,雷锋,王进喜,吴桂贤等等社会各界成功人士就是明证。

但是,在这里,孟子这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讲的是战争。这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字,指的是执政者,是朝廷。说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这句话从理论上讲没毛病。比如,要打仗了,天气如何?会不会变天下雨刮风什么的?地形怎样?对我们的进攻是不是有利啊?如果这些条件都具备了,那么,就是人和了,大多数人拥护你的“道”,愿意为这“道”献上自己的生命。孟子深知,战争要得人心,齐心协力,只有“人和”才能取得胜利,不能指望一个人,否则,一盘散沙,怎么可能取胜呢?

孟子是用战争的例子来说明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的重要性,所强调的是“人和”。暗指执政者要实行“仁政”,才能统一民心,只有这样,才能国泰民安,因此,文章结尾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

不过,站在战争这个角度,似乎这句话有失偏颇。战争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人和”不一定能保证战争胜利,这要看当时战争的天时地利情境。如果“人和”团结的似钢,但是,天不逢时,倾盆大雨,下冰雹陨石,“人和”管用吗?如果地理环境险恶,地动山摇,出现滑坡地陷,四处又没出路,此刻“人和”管用吗?也许,这与强调“人和”而忽视“天时”与“地利”,为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道理的可能有关吧?

总的来说这句话是对的,天时地利人和的确是成功人士客观存在的条件,完全符合事物客观存在的成功的道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强调了人的作用,这句话讲得对吗?为什么?

孙子兵法认为: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

这指四时更替的规律,用此比如事物的互相克制,各种各样的元素,都有过度分也有不及,就是看你如何掌握万物的发展规律,这就是时势的本来面目。

天时,实质上就是掌握好变化的规律,才能发挥出时势胜人的关键元素。

但是,时势是一个关键点,还须看到的是地利的元素,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计险厄远近。

但是,人才是万物之灵,所以,孙子把人的主观因素放在首篇:兵者,诡道也。

而对于各类要素的考虑:君主,将领,兵众,士卒。从上至下,从纪律到执行到应命。从君子有道无道,到赏罚的明不明,战争未开,就知战争的胜败了。

我们从古代战略家的智慧可见,只要抓住人心,才是最大的胜算,如果只是依靠地形而忽略人心要素,就只是负嵎顽抗(依靠险要的地方顽固对抗)。如何只依天时而为,则可能出现成败听天由命。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强调了人的作用,这句话讲得对吗?为什么?

这句话讲了天时丶地利丶人和之间的关连,把握三者,即能取得战争之胜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强调了人的作用,这句话讲得对吗?为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讲的有道理!

成就一个人,成功一件事,一般需要三个条件,即“天时,地利,人和”。其中,“天时”和“地利”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一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地方,人不能完全控制,只有“人和”,是人自主决定的。

要做成一件大事,要办好一个企业,单靠某个人是不行的,需要团队的力量,集大家智慧,才能完成得更好。因此说,“人和”更重要。

每年国培送教下乡给乡村教师做培训,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课磨课能力,提升专业素养。需要教育专家调研考察国培方案的可行性,需要高校教授培训一大批培训师,这些培训师再亲临乡村学校送教。比如,我们县教体局及教师发展中心要想做好这个项目,必须先写好策划方案,递交申请,经省教育厅审批,送教项目被批准后,再组建培训团队,由团队成员利用每周五、六两天时间对参训学员进行培训,每次培训8天时间,历经通识培训、专家引领、研课磨课(一磨二磨三磨)、名师指导、总结提升等环节。这一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自上而下团队的力量,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

小到一件事,大到建设一个国家,需要的不正是“人和”吗?

正所谓:“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一个团队可以走的更远”!!!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强调了人的作用,这句话讲得对吗?为什么?

人是主管条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