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中的马克战甲在现实中实现的可能有多大?
科技装备是漫威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而其中最为让人眼前一亮的科技代表可能就当属钢铁侠的“马克系列”战甲了,但电影始终是电影,回归现实生活,以现阶段的地球科技,钢铁侠的马克战甲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
在漫威漫画里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富靠科技、穷变异”,根据漫画剧情的表现,情况似乎真的如此,从钢铁侠的马克战甲到瓦坎达黑豹的振金战衣,无不透露出这种氛围,但无论如何,黑豹特查拉与钢铁侠始终还是漫威电影宇宙中两大科技担当,黑豹特查拉属于隐世科技就不说了,但钢铁侠基本上以一人之力提供整个复仇者联盟的科技支持,甚至就算是神盾局在一定程度上也得依靠于斯塔克工业的扶持,在能力各异的复仇者联盟里面,钢铁侠以“普通人”的身份走到了超级英雄的行列,没有魔法、没有药剂、没有辐射变异,他依靠的是“最接近于现实生活”的科学技术。
作为漫威影版人气王,钢铁侠依靠的是什么?除了小罗伯特.唐尼的精彩演绎,还有让人心之所向的钢铁战甲,对于这种如梦如幻的机械战甲,最容易打动男孩子的内心,相信许多人的童年都有喜欢看“挖掘机”吧?这是男孩子“基因”里携带的机械感,是对力量的崇拜。
而钢铁侠正是依靠着这一点,打动了观众对机械战甲的挚爱,钢铁侠的人气值,马克战甲的功劳至少有一半。
既然马克战甲如此炫酷,又是以科技为主导,那以现在的科技水平能够实现钢铁侠的战甲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战甲”本身来看。
战甲本身存在的技术难点钢铁侠的战甲科技虽然与现实非常接近,但实际上这个“接近”是相对存在的,利用与钢铁侠的战甲相似的科技看来可行,但效果天差地别,想要得到战甲上的科技,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可不是开玩笑,我们可以来看看与钢铁侠的科技差距到底有多远。
一、能源技术——方舟反应炉
一切科技设备的运作都需要能源的供给,大到路上奔跑的汽车,小到手里的智能手机,没有相应的能源就没办法彻底运作,钢铁侠的战甲也是如此,马克战甲的能源供给并不简单,战甲无论攻击还是飞行都需要庞大的能量支撑,普通能源显然满足不了这个需求,因此钢铁侠的能源供给是以“核能”为主,就是钢铁侠胸前的“方舟反应炉”。
如果只是普通“核能”供给,这个以现在的技术是可以达到的,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环境下给战甲补充核能也并不是办不到,但很遗憾的是,这种能量支撑只能存在于外部,根本就没办法像钢铁侠那样把整个能源器放在战甲上,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没办法做出钢铁侠那样的方舟反应炉,也不存在这种技术。
就技术而言,现在有以下几种固定技术没办法解决,是技术攻坚的难点:
①:核反应堆缩小化,方舟反应炉只有拳头大小,现在的核电站相对来说太过巨大,且不好移动。
②:冷聚变技术难点,现在的核反应根本就没办法做到完全冷聚变,现在的核废料就是这个技术没办法解决掉的产物。
③:安全保障辐射问题,钢铁侠的方舟反应炉前期有钯元素中毒的表现,后期从空间宝石中得到一个非常清洁的元素,现阶段我们没办法找到这种“不存在辐射”元素,只要是物质,它都有衰变期,大小不一样而已。
以上三个技术难点只要全部攻克,对实现缩小版的方舟反应炉技术又进了一步,其实就以电影来说,当初钢铁侠在山洞里那种简陋的环境下能够造出方舟反应炉根本就不可能,但电影是艺术在加工,不可能也存在可能。
二、战甲合金提炼技术
马克战甲最核心的关键性技术除了能源供给之外,合金提炼也非常重要,如果说能源给战甲添加了活力,那合金就是战甲活力的基础,有能源无合金,战甲也只存在于空谈之中。
就现阶段漫威电影而言,最坚硬的物质非振金莫属,美国队长的盾牌就是振金与铁以及其他一些特殊材料的合金,振金这东西产自瓦坎达,是瓦坎达的特产,价格昂贵且不对外出售,虽然钢铁侠也可以凭借着自己的身份弄到一些振金,但振金对钢铁侠来说并不实用。
钢铁侠与黑豹特查拉不一样,黑豹特查拉的战衣可以重复性使用,并且也不依靠战衣提升战力,战衣对黑豹来说充其量起到防护作用,但钢铁侠就不行,马克系列战甲是钢铁侠唯一的攻击手段,并且马克系列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钢铁侠提升战力需要升级改造战甲,在这种情况下,振金的效益就很小了。
所以钢铁侠必须要有一个成熟的合金提炼技术,以大量高品质的合金来满足马克战甲的消耗,钢铁侠的合金钢虽然比不上振金,但也是地球上顶级的金属物质,以目前的科技想要提炼出马克战甲使用的合金材料似乎不大可能。
三、战甲减震器技术
有能源、有合金材料,战甲的基本模型算是敲定了,但想要安全穿戴战甲,这其中还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点,减震器系统没办法忽视,这是最大的安全保障,如果战甲不存在减震器系统,就算能源供给充足,合金材料顶级,它依然没办法给穿戴之人提供最大化的保护。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既然有足够的能源维持基本的战甲运行,也有顶级的合金材料作为外部防御,还有什么攻击能够突破防御呢?
表面上看起来的确如此,但实际战甲合金低于的物理攻击只是表面,其中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当战甲受到攻击力之后会产生一股冲击力,战甲可以拦截物质攻击,但这冲击力是没办法有效拦截的,如果没有百分百的减震器系统,那这种“震荡波”足以摧毁战甲里面的人。
没有减震器系统的战甲实则就是一个“铁罐子”,震荡波可以瞬间摧毁战甲里面的人,表面上看起来没变化,但实际上内部早已稀碎不堪,这就是所谓的“内伤”,比外伤还难以处理,所以钢铁侠第二个技术难点必须处理这个震荡波带来的问题,就现在的科技水平来说,这种减震器系统是没办法实现的,就普通汽车是安全气囊都没办法做到最好,这种百分百减震器就更不用说了。
四、人工智能技术
钢铁侠的人工智能技术是马克战甲系列的一大亮点,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给战甲添加了“生命力”,从最初的贾维斯系统开始,到后来的奥创、幻视、星期五、伊迪丝,每一个人工智能都尽心尽责的为钢铁侠提供了非常优质的服务,钢铁侠能够顺利控制战甲提高战斗力,这人工智能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
提到人工智能大家可能也非常熟悉了,自从智能手机的出现,现代社会开始触及智能化时代,但实事求是的说,我们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只能称之为“人工”,离“智能”还差得远呢!
我们要区分这两种情况的差距,现在的人工智能大多都是“固定”程序化,根据被触及的指令进行相应的操作,也就是说所谓的人工智能只是建立在庞大的数据库里“提炼”出对应指标而已。
而钢铁侠的人工智能就不一样,就如同贾维斯一样,它有独立的“处理程序”,也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可以根据现实需要做出“最优选择”,根本就不需要钢铁侠去实际操作,甚至在电影中贾维斯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思维逻辑”,这种思维逻辑并不简单,而是带有“情绪”的思维方式。
也就是说贾维斯在莫种程度上已经被打开了“灵智”,它是存在智慧的,它也会思考,这是一种“新生命”形式的存在,普通的指令操作我们可以做到,但贾维斯这种“真.人工智能”是没办法实现的,我们现在的智能化时代也只是刚刚踏足而已。
技术大升级——纳米技术如果说钢铁侠的“机械战甲”存在着以上诸多难点无法逾越,那自马克五十号之后出现的纳米战甲更是难点中的难点,以纳米核心为基础战甲组装技术,在实现纳米战甲之前,我们还得需要注意这几个难点:
一、纳米材料
前期钢铁侠战甲合金材料只要掌握了成熟的合金提炼技术,基本上不是特别难,但这纳米材料就让人有些犯难了,钢铁侠使用的这新型纳米材料与战甲合金同样具备高硬度、高韧性,锻造延伸性,但它又不是单一的合金钢,这种材料具体制作工艺远远高于合金钢。
就现在的科技而言,合金钢的提炼技术都没办法研究出来,这纳米材料的难度就更大了。
二、纳米机器人
有了纳米材料这只是初级阶段,接下来还需要使用这些纳米材料来制作更加微小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是它们一起组建了最终形态的纳米战甲,纳米战甲也因此摆脱了“机械合金”的固定形式,战甲可通过纳米机器人的无限组合更换各种形态,甚至还彻底解决了钢铁侠战甲受损的问题,只要纳米机器人数量足够多,那战甲会在受损的同时被及时修复。
三、纳米储存
有了纳米材料制作纳米机器人,这其中又需要制作一个储存器来存放这些机器人,并且储存量还要大于组成纳米战甲的数量,以防止战甲损坏有充足的纳米机器人及时补充,制作好的纳米机器人如何储存也是一个大问题,想当初钢铁侠还在使用机械战甲的时候,这零件损坏补充就不太方便,甚至在受到敌人攻击的时候战甲也是姗姗来迟。
钢铁侠的纳米储存则根本了这种局限性,所有的纳米机器人全部储存在“方舟反应炉”里面,在保持能源供给的同时也满足了纳米机器人的活性,也可以立即触发纳米机器人迅速组成战甲,其便捷性远远胜过机械战甲。
就以上三种纳米技术来说,以现阶段的科学技术就难以实现,基本上还处于“概念”中的技术,有理论,但实际操作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下手。
网络物联网技术现在的5G技术越来越成熟,也开始大规模的使用,离物联网工程越来越近,但实际上与钢铁侠的物联网技术作比较,这其中的差距还很大,钢铁侠曾经使用人工智能来控制战甲,马克浪子号就是其中的代表,人工智能的存在也依靠于网络,在战甲与网络的连接上基本上保持着“零延迟”的状态。
并且钢铁侠还需要保证战甲与网络直接的绝密安全保障,不能因为网络被阻断而缺少对战甲的控制,在这一点上钢铁侠做的相当完美,就是通过网络控制的战甲不能很好的进行组装,特别容易散架,这个技术难点钢铁侠也没有彻底解决。
就网络物联网技术来说,我们可以暂时触及到一点皮毛,但离钢铁侠的战甲控制终端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但不论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还是纳米技术这些都是服务于战甲成形之后的技术,就基础技术而言,这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方舟反应炉”,这个技术难点不解决,后续的一切都是空话。
方舟反应炉是马克战甲的核心基础,方舟反应炉技术没有突破,战甲也根本无法实现。
能量供给是最基础的条件,如果掌握了方舟反应炉技术,别说钢铁侠的战甲,就以现阶段的科技水平来说,方舟反应炉技术的出现足以引发科技风暴,新能源供给的出现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结语:就现阶段的科技水平而言,我们想要打造马克战甲可能会遇到的难题是多方面的,并且这些技术难点现阶段根本就没办法解决,或者说就没有触及到这个领域,所以想要在现实生活中实现马克战甲几乎不可能,至少现阶段是不可能的。
文:影视闲谈
图:均来自网络
漫威中的马克战甲在现实中实现的可能有多大?
作为漫威钢铁侠标志性的装备设定,可以说“马克”系列的战甲在漫威电影宇宙中也算是很多战甲迷们的关注重点了,但是如果要想在现实世界中制造出漫威的钢铁侠马克战甲,其难度几乎是“炼狱”级别的,唯一有可能够去制造的马克系列战甲,估计也就是一个——
马克1号(母版战甲)。
相信看过电影《钢铁侠1》的粉丝都对于钢铁侠的起源不会陌生,在设定中,就是因为反派角色(十戒帮)看中了钢铁侠对于武器的天赋,不惜绑架托尼·斯塔克到山洞中,让其为自己制造更多的导弹。
只不过,这一过程中,因为绑架托尼·斯塔克的过程中,托尼被自家的武器爆炸弹片击中,为此,为了不让弹片随着血管进入心脏,只能用一个蓄电池提供能源的“吸铁石”来不断固定钢铁侠体内的炮弹碎片。
当然,这对于钢铁侠战甲的起源算不上关键,但也正是因为这一设定,让钢铁侠随后制造了建议版本的“方舟反应堆”,而“方舟反应堆”才是马克战甲的关键所在。
至关重要的“方舟反应堆”!看过电影宇宙的钢铁侠的影迷都清楚,在《钢铁侠1-3》时期的马克战甲设定中,马克战甲本身的性能是有经过不断的升级改造的,而且所面对的对手的战斗强度也是在不断的上涨,但是,即便是如此,在整个过程中钢铁侠也仅仅只是因为“钯元素中毒”,而更换过一次方舟反应堆版本。
同时,在整个战斗设定中,钢铁侠胸口上的方舟反应堆,也是源源不断的给钢铁侠提供“保命”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断的供应马克战甲的高强度战斗能源需求。
所以,一个小小的方舟反应堆所蕴含的能量是非常惊人的。
但是,对于一个兼顾产生能源与输出能源于一身的巴掌大小的装备,依照现如今的人类的科技水平,在不考虑体积的情况下,要想制作一个类似的能量装置,还是有希望的。
但是!
如果将这一装置的大小在保持能量输出不变的情况下,精简到巴掌大小,基于现如今人类的科技水平,几乎就可以说是“天方夜谭”了。
因此,我们说——
要想制作一个钢铁侠马克战甲出来,抛开早期的母版马克1号来说,后期的马克系列战甲如果在没有“方舟反应堆”的加持下,即便是制造出来,其实本质上也是一个空壳子模型而已,根本不具备丝毫的战斗力可言。
这就更别说是加持在钢铁侠马克战甲上的那些可进行“单兵发射的重火力武器”了,依照电影中很多的马克战甲武器的设定以及对应的威力来说,现如今的人类科技水平还无法实现这一量级的“轻便化”。
“贾维斯”人工智能也是一个暂时无法逾越的鸿沟!前面咱们说完了成熟版本的马克战甲的“硬件”设定的困难,现在咱们再来说说马克战甲的“软件”上的一道鸿沟——
人工智能!
其实本身在钢铁侠的战甲的战斗过程中,早期钢铁侠马克战甲还没有像之后《复联3-4》那样具备超强的类似意识感应能力,或者说战甲的对于指令的处理操作,能够完全同步托尼·斯塔克的需求。
所以,早期的钢铁侠战甲的使用,是需要托尼·斯塔克进行口头指令发布的。
而每一次当钢铁侠需要动用战甲以外的一些辅助系统的时候,或者是基于战场实际情况来不断获取最新的战场情况的话,其实靠的就是钢铁侠研制出来的“软件”,人工智能,贾维斯。
对于“贾维斯”的人工智能的高度,我想就不用多说了。本身漫威设定中钢铁侠的贾维斯,在人工智能上的“智能”程度在《钢铁侠1》时期所展现的就已经是现如今现实中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研究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要知道——
在电影中的贾维斯,本身除了具备常规的人工智能要素以外,更多的贾维斯的人工智能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自我思考”的能力,能够在钢铁侠的指令基础上进行判断和建议。
典型的就是《复联1》中:
在《复联1》的“纽约大战”中,面对齐塔瑞人的生物型飞船,钢铁侠一开始想用镭射光线进行穿透切割,但却遭到了大概是贾维斯的阻止,并且给出了阻止的建议;
而在钢铁侠准备效仿“约拿”故事中的操作后,贾维斯也是随即给出了非常人性化的反应,直言“我不会用约拿来当榜样的”,对于这种能够针对“约拿”的关键词进行检索的,并且了解约拿到底干了什么的操作,其实并不难。
但是,基于这点进一步“料到”钢铁侠的意图的这一步,就是人工智能中困难非常大的一道关卡了,所以很大程度上就人类现如今的这一人工智能水平,要想实现“贾维斯”量级的程度,还有很多长时间。
而一旦,贾维斯这一马克战甲的人工智能无法加持,那么,马克战甲的软系统操作,同样也是一个马克战甲在现实中被制造出来的拦路虎。
当然,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在众多的马克系列战甲中,其实能够在现实中具备被制造出来的可能性的也就是——
母版战甲“马克1号”。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早期的马克战甲在很多设定上是依赖方舟反应堆能源较小,几乎不用人工智能的一套战甲,参考电影中的设定,托尼·斯塔克在制造这一套战甲的过程中,使用的比较大的一个设定就是“人工仿生外骨骼战甲。
而在武器设定上,这一时期的马克1号,更多的也是使用了喷火枪。
显然,对于这一武器系统的设定,稍微熟悉一些战争史的粉丝都知道,喷火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已经被研发并且被用于实战当中了,因此,在武器设定上喷火枪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
同时,对于马克1战甲的外壳设定多数也是粗浅的钢板,仅仅具备比较浅层次的防弹能力,因此,单纯的从这一套组成构造来说,现如今的科技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至于电影中最后战甲的飞行能力,我们可以知道电影中钢铁侠运用的是类似火箭喷射的动力源,这一设定其实在现如今很多单人飞行器中也是有类似的设定。
所以,这也算不上有难度,因此,要说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在现实中制作出来的战甲,估计也就只有“马克1”了。
至于,我们在《复联3-4》时期看到的纳米战甲,这个咱们就不用多去想了,因为就人类现如今对纳米技术的了解来说,要想制作这一套战甲,估计还得有个1000年左右。
更多精彩漫威电影情报、漫威美剧推荐、漫威吐槽,请关注漫威电影情报局本文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漫威中的马克战甲在现实中实现的可能有多大?
这个问题就相当有意思,很符合现在青少年的梦想。甚至对于成年人,也同样憧憬过自己穿上智能战甲就能翱翔天际或是潜入深海冒险,亲身体验到别人没看到过的世界探索前人没有到达过的秘境。想一想都要热血沸腾了。那么钢铁侠的马克战甲是否真的能实现呢?
马克战甲在漫威中的地位
要实现马克战甲,首先我们得了解马克战甲。在漫威中,钢铁侠是地球最有智慧人之一,马克战甲便是他的代表作,虽然不及黑豹的战衣,与蚁人的战衣相比也略显粗糙,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否定马克战甲作为漫威地球上最尖端的科技代表之一。一代代马克战甲技术不断更新,能力也越来越出众。而且还出现了像反浩克、反万磁王、反雷神、反吞星、反凤凰战甲等极具针对性的战甲。虽然在战绩上来看都不能说好,甚至是战无一胜,被粉丝戏称反谁被谁拆,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托尼·史塔克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作为钢铁侠的力量来源,马克战甲功不可没。正如电影里那样,托尼·史塔克就是钢铁侠,战衣就是托尼·史塔克的一部分。
实现可能性探求
像纳米装甲,或是反浩克这类大型战甲,以现在的技术程度来看,要实现简直比登天还难,更别说那些反吞星,反凤凰一类的神仙战甲,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故不在讨论范围。私认为要实现,那也得想电影中托尼所做的那样,技术需要一步步来。也就是说至少得将作为战甲原点的马克1实现了,后面的马克装甲才有戏。那么我们就来探讨下马克1的实现可能性。
马克1的实现
说到马克1,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剧中作为战甲核心的能源系统-方舟反应炉。电影中钢铁侠的方舟反应堆,是根据现实中的托卡马克改编而来。但以现代的科学技术,那是远远无法达成的东西。要达成托卡马克,恐怕需要将温度、密度与能量约束时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得更加深入与透彻。暂时来看,若不出现一个天赋异禀的物理天才,怕是很难实现。
其次是助力系统,剧中的马克1使用的是链带作为助力系统的基础。而现实中,在21世纪初,美国陆军便已开始研究"EHPA"计划,该计划开发一种机器骨骼,以提高士兵军事行动的打击能力。目标是将士兵打造成为一个超级战士,可以携带更多的武器和装备,提高火力的同时提供更强的保护水平,克服任何障碍,并且能够实行高速前进,而不产生疲劳感。
我国军队的起步虽晚,但是在奋起直追下,目前已经可以追上国际潮流。第二代动力外骨骼系统还将提供对裆部、肩部、颈部、手腕和后背的轻装甲防护,这种单兵外骨骼在结构上进行了必要的调整,解决了外骨骼大腿连杆抬腿高度问题、可降低膝关节转动力矩,从而保护人体膝关节并更大程度地降低外骨骼能耗。而且我国科学家在单兵动力外骨骼的研发思路上,不仅仅只是用于作战,在平时也能兼顾的救灾行动的用途。在相对于狭小的空间中,大型装备无法进入,但是装备与单兵的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在狭小的空间内进行作业,可以极大的提高救援力度。
接着是飞行系统。马克1的飞行系统则是从杰里科导弹的推进系统中提取固态火箭燃料来提供的喷气式推进器。说到喷气式推进器就不得不说德国2013年初研制出的一种单人喷气式飞行器Skyflash。其翼幅尺寸为11.15英尺,宽大的面积可以保证高速飞行时的稳定。在材料方面,采用航空胶合板制作,下面覆盖有压缩塑料,其他部分则由激光和CNC技术制作。飞行器的下面拥有一个距离地面10英寸的起落架,这个设计可以让飞行器在公路上更加容易起飞。Skyflash飞行器的巡航速度为126km/h,平均速度为100km/h。这虽然无法和马克2以及后续战甲的飞行系统做比较,但至少实现了单人飞行并且拥有一定时间的滞空能力,这点比马克1那一次性的推进器更优秀,唯一的缺点也就是体积的问题。
结尾
随着单项技术的出现及技术提升,为马克战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但也有诸如方舟反应炉这样的技术难点暂时仍无法看到实现的机会。当然,抛开方舟反应炉不谈,发展拥有更高的功率,更多电量,且稳定的下一代蓄电池也不失为一个最佳的替代方案。比起能源系统,个人认为更大的难点在于各个系统的整合,现时各国在研究中的外骨骼战衣其实已经颇有马克战甲的神韵,但要达成统合先进的能源系统、助力系统、飞行系统、防护系统、攻击系统、通讯系统以及智能信息中心等等,则是单个系统的研发的十倍以上难度。难虽难,但马克战甲这样的战甲也大概应该是外骨骼战衣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度,或许有一天,马克战甲也不再是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