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人们的想法,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勇气,电影《绿皮书》您怎么看?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得主《绿皮书》在三月一日在国内各大电影院上映,可谓是来势汹汹啊!这奥斯卡的名头估计会为影片拉得不少票房,作为这一届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内容肯定不会太差,毕竟击败那么多对手,而且对手也很强势。
《绿皮书》以美国六十年代的社会风情为写照背景,这个电影虽然是描写过去的故事,但影片主题就是题主所说的“改变人们的想法,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勇气”,也可以这样说,改变人们观念的不仅仅需要才华,还更需要勇气。
这个说法,就是放到你我身边,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可以用得到,不管我们处在哪一个时代,什么地方,只要是一个制度,一个观念的出现,创新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而改变这些观念,需要很多人不断的去挑战世俗,挑战老旧的观念,制度,用行动去感化,去传播,才慢慢改变发生的。
影片主要是两个男人的一次公路之旅,不过到了电影结尾,我们会慢慢发现,两人都被对方悄悄改变,影片也给我们展示了美国六十年代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阶级,形成了一幅形形色色的画卷,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地位和所得到的尊重不应该按照肤色来区别对待,也不应该用受到的教育程度,以及是否富有,贫穷来看待,因为这种情况,不管是什么种族都会出现,而且不管是黑人,白人,也有好人 坏人。
影片大概说的就是种族歧视,应该倡导种族平等,但是这种平等的观念的改变,不仅需要才华天赋,也需要勇气。
改变人们的想法,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勇气,电影《绿皮书》您怎么看?
不请自来,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首先,有一点可以肯定——《绿皮书》属于一部主旋律电影。
以乐哥浅薄的世界历史知识,也能想象出上世纪60年代,全美上下、尤其是整个美国南方对于黑人歧视的严重程度。这部影片,主要是通过两个肤色、地位、文化程度、性取向等差异巨大的角色的一次南方之旅,以点带面,为观众揭露当时美国的社会现状。同时伴随着剧情的发展,冲突的升级,在影片最后将人人平等、相互理解、友谊不分肤色等主题加以升华!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教科书级的主旋律电影”。反映真、善、美,揭露假、恶、丑。叙事完整详细,演员演技出色,情节有张有驰,题材有深度有广度,结局有发散有升华……
但是,可能乐哥口味比较刁钻,对此类题材的电影不是特别感冒。而且呢,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匠气太重,人工雕琢的痕迹太过明显,不是乐哥喜欢的菜!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对不到之处,诚恳接受小伙伴们的指正!
改变人们的想法,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勇气,电影《绿皮书》您怎么看?
我们该从《绿皮书》里学什么?
《绿皮书》作为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显然是赢家,也许有人会诟病近些年奥斯卡含金量的下降,会不屑这部影片在题材上的讨巧,但抛开一切片外因素及光环,《绿皮书》仍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电影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对于普通的观众来说,就是一种体验,《一一》里说,电影发明了以后,人的生命延长了三倍,观众从电影里得到的,无非是一种体验和感受而已。
《绿皮书》是一部让人看起来会舒服的一部电影,这里的舒服并不是说影片主题上的是非曲直,而是故事中深深浅浅的若干因素,人物的表现上,细节的安排上,结构的流畅上…… 这就像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结局明了情节简单的故事,看完我们依旧能会心一笑,感受到来自电影本身的力量,而不是声嘶力竭字正腔圆地表崇高。在一个特定主题和结构下,《绿皮书》的讲故事技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对待电影,我们看得到进步,也要认识到不足,敝帚自珍的同时也要有足够的度量,毕竟,看看《阿丽塔》的特效,中国电影还有多远的距离,我们怎么好意思自诩为天朝上国?
改变人们的想法,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勇气,电影《绿皮书》您怎么看?
我觉得我要买票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