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最为一个农村人,我对于农村俗语的知识储备全部来源于我没有读过书的奶奶,从小听奶奶说过很多俗语,由于感觉到好玩,我特别用心的记了一下。中华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很多俗语从科学的角度都无法解释,但是它真的很有效。“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句话我还真的听奶奶说过!

还记得十五年之前,当时我们家比较穷,爸爸妈妈平常不在家,我和爷爷奶奶住在几间很小很低的瓦房内,一天傍晚,天气特别的寒冷,爷爷在低矮的厨房内拉着风箱烧着土灶,奶奶在忙活着蒸馒头。突然爷爷说明天就是腊八了,奶奶接了一句“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好奇的我立马问奶奶什么意思?奶奶告诉我,大寒是一个节气,当大寒和腊八是同一天的时候,很多年才能遇到一次,如果在这一天之后再下三场大雪,今年的麦子肯定收成好!那个时候奶奶就是我最崇拜的人,虽然她没有上过学,但是我觉得她真的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

也许奶奶说过之后他们自己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是年纪轻轻的我却特别相信奶奶说的话,等到了来年六月份收麦子的时候,我恰好和爷爷奶奶一块去麦田里忙活,听他们大人议论:“今天的小麦收成不错,我家一亩地打了900多斤”!当时对一亩地收成多少并没有太大的概念,我只知道爷爷奶奶特别高兴,晚上回家还给我了五毛钱零花钱,让我买冰棍吃!现在想起来满满的都是回忆!

后来我大学毕业,家里面的条件也慢慢的变好了,爷爷奶奶已经到了耄耋之年。在读大学的这段时间内,我一直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特别是农村的俗语、谚语。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们祖先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每句话都有一定的道理。现在想一想,我们人类真的很聪明,在那个没有高科技的时代,人类都能把大自然的规律掌握的这么透彻,值得敬畏!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很多传统文化和传统手艺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在慢慢的消失。比如春节放鞭炮,再比如不让烧土灶了,虽然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但是人类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舍弃,它们的存在肯定是有一定的道理,你们觉得呢?

其实用现在的科学知识去解释“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第一:大寒是一种节气属于一年中最寒冷的一天,在我们豫中大地,腊八节一般都不是太冷,当腊八遇见大寒,也就说明这一天特别冷,对于田地里的庄稼来说,特别是小麦,可以帮助其冻死一些藏在根部害虫,害虫冻死了,小麦就不会遭到破坏了,来年肯定也就大丰收了。

第二:三白指的是三场大雪,我们农村还有一句俗语叫做“小麦盖上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冬季比较干旱,下过三场雪之后,可以很好的为小麦补充水源,另外盖上了厚厚的积雪,小麦苗受承受的温度是非常适合的,并且积雪里面还有一定的微量元素,对于小麦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好处,所以来年很容易是一个丰收年。

对于一个有农村情结的人来说,我特别喜欢这些流传很久的俗语,它不仅代表着我们祖先的勤劳和智慧,还象征着他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殷切希望!对于衣食无忧,五谷丰登的美好向往!“腊八祭灶,春节来到”,腊八是一个团圆的日子,腊八遇大寒,来年定丰年。在一个团圆的日子里,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憧憬着衣食无忧的未来,多么和睦的画面呀!所以这句话也暗示着农民伯伯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沧海桑田,日月星辰。从刀耕火种到神七飞天,我们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已经不在为温饱所发愁了,当时农民伯伯的那些俗语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的消失殆尽。不仅如此,我们的幸福感真的比之前强烈了吗?其实我并没有感觉到幸福,反倒越来越有压力,也许是我长大了,也许是社会变化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我很喜欢农村的这些俗语,也希望有心人能够多关注一下,尽可能的让这些文化全部流传下去。让我们的子孙也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聪明,多么的充满智慧!你们觉得呢?欢迎下方留言,我们一起探讨!

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今天就是腊月初八腊八节,而今天正巧交大寒,是大寒巧逢腊八节,这样的奇遇百年难逢三回。今年我已六十有三,连今日才遇两次。一九二五年大寒遇腊八,到了二零零一才再遇,隔十九年后,今天又遇,但再过十九,就又不是了。有可农谚是: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三白是说下的雪大,瑞雪兆丰年。这意思就是三白定丰年。即是大寒节气内,天气要冷,要下雪,白指雪白,三指三次或多次,即是下三次或多次大雪后,我可以断定明年是个丰收年了。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气,顾名思义,大大的寒冷,就是一年最严寒之时。大寒时节就是寒要冷才正常,才是好,暖就不正常,是反常不好了。依过往经验,暖冬对来年农业生产不利,会失收欠收;而冷冬就利,对来年农业生产就好,能风调雨顺,有好收成。过去以农业为,农业生产好坏与家兴旺,人安息息相关,所以很在乎是暖冬冷冬,也会依据冬暖冬寒作预知预断,好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以阴历论,腊八节是固定的,就是腊月十二月的初八。而从阴历看二十四节气却是很下固定的,常差别十天半月多。所以大寒能遇上腊八节真是不多见。自百二年两个甲子以来,一九零六年遇一次,一九二五年遇一次,二零零一年遇一次,二零二零年遇一次共才四次,好是难得。且今是双春,又是冷冬见三白,依经验,明年辛丑牛年必定会是农业丰收年,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人物安康的。

大寒见三白,来年必定丰。这是有道理的,是经验智慧的总结,不会错的。大寒遇腊八,更是巧上巧,安心过节,鼓足干劲,为来年风调雨顺倍信心加把劲,努力吧,借大好时机莫错过。

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今天是腊月初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腊八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这种相遇,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冷,可是今年在容姐所在的河北石家庄晋州这里,并不太冷。在民间有很多关于腊八和大寒相遇的谚语,这样看来并不是只是今年才有。那今天容姐要说的“大寒遇腊八,三白必丰年”什么意思呢?有道理吗?

大寒遇腊八

这句老话很容易理解,但是又不太容易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说大寒遇腊八,也就是大寒这天正好是腊八节,这一点很容易理解的。可是大寒和腊八相遇的时候,并不多见得。因为腊八节的时间是固定的,也就是每年的腊月初八。可是大寒的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因此大寒遇腊八的机会可以说并不多的。因此到了大寒遇腊八的时候,人们就会有很多谚语说法。

三白定丰年

说到三白会有很多人不理解,那什么是三白呢?每次下雪之后,尤其是下大雪之后,天地之间都会白茫茫的一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白,如果下上这样的三场雪,也就是三白了。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下过三场大雪后,来年一定就会是丰收年。

这句老话有道理吗?

这句老话还是很有道理的,不过和大寒遇腊八,并没有太多的因果关系。因为在我们这里句老话叫“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意思也就是说,如果今年冬天下上三场大雪,那么对于冬小麦的,生长越冬是很有好处的。那具体有什么好处呢?

一来是因为补充水分,不至于让冬小麦太过干旱,这样就有利于冬小麦根长的更加旺盛,来年长势也会更好,冬小麦蓝颜涨势好了,也就容易成出现丰收了。二来是因为下过大雪后,可以给冬小麦起到抗寒的作用,冬小麦在大雪下面会暖暖的,从而起到减少冬小麦冻死的情况。三来可以冻死很多病虫害,从而让冬小麦来年不再出现太多的病虫害,从而更好地生长,然后丰收。

这样看来,不管是大寒遇腊八,还是不相遇,只要冬天下上三场大雪,来年的小麦都会容易出现大丰收的情况。不过大寒遇腊八,就说明天给到了极寒天气,彼此更容易出现降雪,只要出现三次大雪。对于小麦来说,是很有好处的,因此出现大丰收也就会成为必然了。

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2021年1月20日,今天有点特别,腊八节撞上大寒,大寒一年中最寒冷的一天,腊八新年前最温暖的一个节日,一家一粥一香甜,一年一岁一团圆。人们却已看到来年丰收的景象。

三白就是下雪的意思,首先在大寒这天农民希望会下雪,毕竟大寒和小寒节气如果下雪了,那么来年的年景就会很好。在农村老人认为,如果在腊月里不下雪的话,那么来年必然会有干旱的天气,如果在腊月里出现了超过三场雪的话,那么明年一定是个丰收年,这就是所说的三白。

这句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收”,也是农民的一种期盼,毕竟在农村里有着“说冷就冷,才有年景”的说法。

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是什么意思呢?我给大家分析一下。

历史上,是不是每年都是腊八遇到大寒节日?

其实,两者比较难遇到一起,腊八是,每年腊月初八,大寒是每年1月19日、20日或21日,它们两节相遇的上一次是2002年1月20号。

大寒是24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日,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度为“大寒”,大寒也是冷到极点的意思。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三白定丰年,那么“三白”指的是什么呢?

“三白”就是指的是下的三场大雪,和农村俗语:“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卖馒头睡。”有异曲同工之意。

我们知道进入冬季,降雨量明显减少,小麦生长关键期,需要充足的水分和寒冷的天气。冬小麦在大寒前后,天气寒冷,降雨量充足,既让小麦根系发达,为进入春天后小麦多分蘖打好基础,而又不旺长,这样才能为来年的丰收做保证。以上这些,说明这个俗语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农村俗语:“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看过日历的朋友可能早已发现今年的腊八与众不同,今年的腊八节刚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一个是节日,一个是节气,二者相遇仅仅是巧合吗?

腊八,顾名思义是指农历腊月初八,相传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腊八节是释迦牟尼的成佛纪念日,因此又称为“法宝节”或“佛成道节”,腊八节历史悠久,沿袭至今日已经成为中华传统节日。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人们在腊八这天都会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北方还有泡腊八蒜的习俗,将大蒜放进醋坛子里面封存起来,留到过年食用。

每年大寒的时间并不固定,太阳到达黄经300°时即为大寒,腊八和大寒的重合日期并没有规律,上次重合发生在2001年,虽然二者重合的机会不多,但是中国古代勤劳的农民仍然总结出“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的俗语。

“三”是量词,泛指许多的意思,“白”指大雪,“定”表示肯定,“三白定丰年”的寓意和“瑞雪兆丰年”相同,大雪暗示着来年大丰收。

很多人都有疑问,下雪时天气寒冷,不少植物都被冻死,为什么大雪还对农作物有益?积雪覆盖在农田上,就像棉被包裹着身体,能起到保温的作用,雪花之间的缝隙大,填充了很多不流动的空气,而空气的导热性能差,热量就难以散失。除此之外,雪花含有大量的氮化物,许多化肥都是氮肥,因此雪花融化之后灌溉农田,相当于施肥,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古代人过于迷信,认为腊八和大寒重合是老天爷的恩惠,第二年就一定大丰收,其实上面提到的那句谚语重点在后半句。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可见腊八前后天气极冷,不方便大家出门,而大寒又是一年之中最冷的一天,虽然腊八和大寒不可能每年重合,但是二者间隔的时间很短,“腊八遇大寒”不能机械地 理解为腊八和大寒在同一天,而应理解为时间很近,这是必然的。由此可见,丰收的关键在于大雪,而非节日和节气之间的关联,腊月多下两场大雪就能丰收。

为了保证粮食高产,现在的农场主们都建起了温室,不再仅仅寄希望于雨雪,农村的孩子也陆续迈入大城市,农耕离我们越来越遥远。

那么“腊八遇大寒,三白定丰年”这句谚语对我们又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人世浮躁的今天,“腊八”“大寒”这些节日和节气都在提醒着我们要孝敬父母长辈,总能让我们回想起这样的画面:兄弟姐妹们围坐在火盆四周说笑,突然闻着一股香甜味,扭头见到母亲端着一锅腊八粥从厨房出来,父亲透过门缝看向外面,叼着一根快要燃尽的卷烟笑着说“好大的雪,明年又是一个丰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