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历史开卷考试,学生做不完,历史是什么水平?原因是什么?
中招考试中,我国对于历史、地理等副科采取了开卷考试的方式,很多同学觉得开卷考试很简单,不用背诵不用复习,完全可以按照课本抄写。其实正是因为有个这种想法,才会导致很多同学的题目不能顺利答写完毕!
中招考试中,其实历史试卷的难度是不大的!有很多都是背诵的知识点!之所以考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答题完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提前准备!为什么这样说呢?所谓的开卷考试,就是允许考生在考场内翻看课本。毕竟考试时间是有限的,翻阅课本寻找答案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考生们把课本知识点提前做了准备,并且清晰的明白整本书的知识框架,看到考卷的题目就能在课本上迅速的找到相应的知识点!试想一下中考的历史还会难吗?考试时间的安排是合理的,怎么可能做不完呢?
其实开卷考试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有的时候甚至比闭卷考试还要难。考生们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关于开卷考试,考生们应该准备些什么呢?第一:做好笔记。在开卷考试过程中,考生们除了不能相互的抄袭答案,可以随便翻阅课本。作为考生在面临考试之前,一定要学会做笔记,把课本中凌乱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摘抄在一张白纸上张贴在课本中。在考试之前,我们一定知道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我们就把这些知识充分的总结起来,放在课本最明显的位置,为考试争取更多的时间!
第二:背诵相关知识点。很多考生认为开卷考试,是可以携带课本的,背诵知识点完全是浪费时间。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如果我们尽可能的去多背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在考场中,当别的同学翻阅课本查找答案的时候,你已经开始作答了,这就是你的优势。最后你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查找自己没有背到的知识。
第三:熟悉课本。中考并不是单单考察初三的知识点,它考察了考生三年的学习情况。所以对待开卷考试需要的每一本书,你都应该多次的去熟悉课本。努力的去记忆每本书的知识框架。争取做到看到题目就能迅速的找到对应的课本以及相关的知识点!另外平常也一定要刻意的去锻炼自己的写字速度,这在中考开卷考试中也占据很大的优势!
高考已经结束,中招考试即将到来,也希望在这关键时刻,学生们都能够重视这些问题。同时也预祝今年的初三考生都能够考取自己理想的高中,为三年后的高考打好基础!
中招历史开卷考试,学生做不完,历史是什么水平?原因是什么?
中招历史开卷考试,有些学生做不完,是题出的难吗?显然不是,问题出在不少学生没有掌握开卷考试的技巧。都有哪些原因可能会造成在规定时间里答不完题呢?下面我来分析一下。
一、中考生没有充分做好历史开卷考试的模拟训练,结果导致不会计划答题时间。
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对考生最大的考验莫过于掌握好答题时间。对于一些答不完题的考生来说,平时就没有充分做好开卷考试的模拟化训练,在读题、理思路、找答案、书写等环节肯定无法合理安排好时间。而对于一些特别重视开卷考试时间管理的考生来说,往往会在平时有针对性进行模拟训练。既可以针对不同题型进行分类训练,也可以整套试卷进行综合答题时间管理训练。
二、中考生平时对历史课学习时,没有下功夫,对教材没有完全吃透掌握。
对于历史课的学习,绝不能光死记硬背,必须要学会带着历史观思维视角去学习。如果平时根本不下功夫去熟悉教材,针对一些知识进行识记背,再没有深入思考的话,必然会在中考时大脑一片空白,光等着去资料中查找答案。因此,对于那些在中考中答不完题的考生来说,往往会有错误的学习态度,认为开卷就不需要平时下功夫,等到中考时临场发挥就行了,可结果往往是给你资料你也找不到答案。
三、中考生对各种题型没有掌握答题技巧,抓不住考点,盲目翻书找答案。
中考历史开卷考试有技巧,下面我把技巧拿出来分享一下。
1、“三看三思”法养成答历史题的好习惯。
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材料和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
三思:一思结合材料设置的场景备选项对与否;二思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材料和要求;三思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的逻辑联系。
2、应用排除法、史实支撑法、转化法和理论分析法等技巧答题。
排除法:将不符合题意选项排除掉,迅速锁定正确答案。
史实支撑法:以史实证史实,或以史实证观点。
转化法:简单点说就是转换思维角度,将特殊个性转换为一般共性,或将一般共性转移为特殊个性。
理论分析法: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与实践、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进行合理分析,紧紧抓住考点,将问题有逻辑层次地进行分析解答。
结束语:很多初中生在学习历史时,往往从一开始就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结果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就没有建立起历史学科的学习思维模式。对于一些历史课教师来说,也常忽略不断总结方法,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历史学科的学习思维训练。只是停留在照本宣科的浅表性教学与练习层面,自然很难让部分思维懒惰的学生自我探索学习方法。开卷考试看似容易,实则有时比闭卷考试还要难,难在综合素质的考察上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