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初三了逃课,让老师给揍了,你是告老师还是谢老师?

首先不管孩子是几年级,逃学肯定是自己孩子的不对。老师出于职业道德对孩子进行管理,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我肯定应该感谢老师的。

一个孩子的成功成才绝对不是靠溺爱宠出来的。如果老师下手有分寸,完全可以适当的对孩子动粗。可是现在的教育环境下,真正敢用心管理学生的老师真的很少。大多数情况下,为了不给自己找麻烦,老师们都会口头的教育,如果孩子实在不听,那么最后老师的手段就是放弃,他只要不影响其他人,基本上就不再管理了。

我读书的时候,那年我们高二,智能手机还没有那么普遍,我们班一个家庭条件很优越的学生在课堂上玩起了手机,第一次被老师发现,手机被没收了,并要求学生请家长,只有学生家长来学校才能把手机要回去,确实孩子的爸爸来到了学校,并把手机要了回去,又过了两个星期,他又一次在课堂上玩手机被老师发现,家长再次来的时候,老师说话好像不那么好听,家长可能有一些社会地位,当时就生气了,并且把老师骂了一次。

我们班主任也没有说什么,把手机还给你孩子,从此以后,我同学基本上被老师抛弃了,后来排座位的时候,他被安排到一个冷清的角落里,由于孩子父亲的事情在学校都传开了,所有的任课老师,基本上都不怎么管理这位学生,只要他不影响其他人,课堂的任由他玩手机,就这样一直到高三,孩子的成绩从中等到班内垫底,高三上学期没有读完,就直接休学回家了。

所以我觉得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真正敢管理学生的老师真的很少,孩子逃学,老师们真心的去管理,即使打的很严重,我依然不会心疼他的,我依旧很感谢老师,毕竟他是为了我的孩子着想,为了孩子的成绩和未来负责任,是一个负责任的好老师。

你的孩子初三了逃课,让老师给揍了,你是告老师还是谢老师?

就我个人而言,孩子初三了逃课,被老师揍了,那肯定是感谢老师。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的认知不同,处理方式也会各不相同:

【例一】阿华在某市第一小学读四年级。有一次在体育课上多次故意调皮,老师提醒了他也没有用,老师就让他一个人出列,单独站那儿。谁知这“小子”竟说出“你一个中师生有什么了不起的,我爸妈都是本科生呢”。老师二话不说,给他二个耳光,并说“我打你的,你回去告诉你爸妈好了”。结果,阿华的爸妈也没有找老师论理…

【例二】小宋刚上初一,在数学课上不听讲,作业也是胡乱瞎写。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教育,尽说些“驴头不对马嘴”的歪理,老师也是性情中人,给他二巴掌,让他长长记性。结果,爸爸老宋还真的到法庭上起诉老师…后经过法庭调解,撤诉了…

【例三】初三学生王某,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过一段时间,就会逃课出去溜达。班主任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总是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家长。家长找到该生后,都想立即到班上课。班主任严守依法从教底线,但总能三言二语,启发家长揍王某…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长持什么态度,孩子就会有什么表现…

你的孩子初三了逃课,让老师给揍了,你是告老师还是谢老师?

“初三孩子逃课”,老师该不该揍学生呢?

那么,在当今我国社会现实生活中十四丶五岁的孩子逃课究竟有什么危害或危险呢?

可以预见可能出现的后果是:

一一十四丶五岁的孩子缺乏是非辩别力丶经常逃课极有可能被社会的黑社会或恶势力拉拢丶引诱而走上吸毒丶贩毒丶抢劫丶寻衅滋事丶敲诈勒索……等等犯罪道路之恶果(现实生活中的此类教训不胜枚举,并非本人危言耸听);

一一十四丶五岁的孩子逃课极有可能在家盗窃家中钱财后进入网吧沉溺于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而初三正是中考升入高中的最后一学期,而逃课荒废学业不再读书,当今社会“不读书”还能在这个社会生存吗?

一一十四丶五岁的孩子逃课,如果是夏天炎热的天气,几个孩子相约背着家长和学校逃课后私自下河洗澡,既对河况不熟,又缺乏危险防护救援,有极大可能孩子们溺水死亡。对于自家的孩子的德行和恶习,作为每一个作父亲的家长都”心知肚明”。在家,孩子如果私自下河洗澡,每一位负责任的父亲都必然一方面口头说服教育讲清楚私自下河洗澡的危险性,另一方面还会动用“家法”(现代中国家庭最为缺乏的家规)“狠揍”这不听话的孩子,通过家长“狠揍”自己不听话的孩子,让他认识到私自下河洗澡的危险性,通过“狠揍”让他意识到在社会丶在家庭的各类法律丶法规丶规则丶家规就是“高压线”是不能碰,触碰了就必须受惩罚;

一一十四丶五岁的孩子今天逃课,可最终必然会以独立自主的个人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社会的方方面面的正常有序,靠的就是社会的法律丶法规丶规则丶乡规民约……等等各项“规则”所调整和强制约束,谁不守规则必然会遭受惩罚,严重者甚至判处死刑丧失生命。因此,对于在成长期的孩子提前学习今后进入社会的“规则”,并提前让他们偿试违犯规则就会吃苦头,就会“挨揍”,对他们今后进入社会提前上一课又有什么不好?

俗话说得好:“打是亲丶骂是爱”,作父母的打骂自己不听话的孩子,肯定是恨铁不成钢的爱,而负责任的老师出于对家长的责任丶对自己管理教育的孩子的负责任的“爱”,对逃课可能走上危险道路的孩子揍一吨,。

“依我之见”一一这是负责任的老师的正常做法,如果家长得知此此情形应该为自己孩子遇到有这样负责任的老师而“三生有幸”而欣慰。

提此问题的家长你认为我的上述说法有道理吗?难道你不觉得应该去感谢这位负责任的老师吗?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见谅。

你的孩子初三了逃课,让老师给揍了,你是告老师还是谢老师?

这个问题提得好!

当下,这样的老师既得感谢他,又得告他。

试想当一个老师倾尽心力想让孩子成才的时候,他却逃课,三番五次教育不听,这老师自我管控情绪的能力又差些儿,情不自禁地举起了手……

孩子被打了,从此不再逃课了。但老师却因为自己举起了不该举的手深悔不已,心里忐忑不安……

这时如果你带着孩子去感谢他,说些孩子就得严加管教,不管会变坏的。这孩子就全靠您了,以后管得越严越好之类的话。这样以来,孩子以后再也不敢逃课,开始认真学习了,你也放心了。

再说老师听了你这番话,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了。心想:总算遇到了一位懂事理明大义,知道怎样教育孩子的好家长。心里不知道会美成什么样子。以后会不遗余力地为孩子的成才努力工作。

老师打你孩子的事儿不能就此了结。等到你的孩子顺利考上高中之后,你再去告那初三的老师,说他打学生违背了师德,给孩子留下了很重的心理阴影,自那以后孩子郁郁寡欢,饭也吃得少了,甚至个子也少长了几公分之类云云。向老师提出经济赔偿。到那时,老师真是百口难辩。那老师既得受处分,还得向你赔礼道歉。又得赔偿你一笔钱。

这时候的你,孩子既成了才,又挽回了面子,并且从此不再为孩子的事感恩老师,还能增加一笔收入。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至于一部分人可能会骂你是混蛋,那就只好由他去了!

你的孩子初三了逃课,让老师给揍了,你是告老师还是谢老师?

我会感激老师吧!我管不了、老师不管,社会会怎么处理他,我不敢想。前年外甥女读高二,因为我们情商教育的缺失,她跟同学关系处的不好,被同学孤立。很同情她,并且积极与老师沟通,但孩子认为老师不信她说的话,提出买个录音笔,把同学说她的难听话录下来……我姐居然同意了!!!我不同意:录下来干嘛?证明些什么呢?耗费精力,你又不是律师需要寻找证据!!!再说,言论是自由的,你可以远离他们,并且不在意他们说什么,老师现在中立立场,不偏向孤立你的同学就是好的,为什么人家没有附和你,就认为人家不信任你?!如果累了,请两天假回家歇歇,最好的办法是忽略这些说风凉话的孩子,而不是去怀疑帮助你的老是!!外甥女和大学同学处的很好,情商得到提高,挺好的

你的孩子初三了逃课,让老师给揍了,你是告老师还是谢老师?

孩子都读初三了,还在逃课,可见孩子有多么让人不省心。不要说老师揍他,就是回到家里家长也要好好揍他一顿。既然老师已经帮家长提前揍了孩子,家长支持老师的做法并表示感谢。但孩子回家后,家长最好不要再揍他了,而是对孩子进行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明白老师为什么要揍他,并帮助孩子梳理情绪,不要让孩子对老师的打人行为耿耿于怀。

我的堂哥在一所重点高中读高二时,他的成绩在年级中排名处于中偏上,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学会了"赌博",刚开始是利用周末放假的时间到学校后面的公园里去和其他人打牌,慢慢地"赌瘾"越来越大,行课期间,他也会以各种理由向老师请假,实际上就是请假到外面去打牌了。班主任老师也发现了我堂哥的表现有点不对劲,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班主任老师密切注视我堂哥的行踪,后来发现,我堂哥居然走进了一间麻将馆。班主任老师将这一情况迅速的反馈给了学生家长,伯父知道情况后,由于不能马上赶到学校,便委托班主任,代家长行使教育学生的权利,对于孩子违反校规校纪的这种情况,老师可以揍他一顿,让他长记性,家长不会责怪老师。

堂哥回到学校后,班主任老师将他叫到办公室进行批评教育,当问到他请假到哪儿去了时,他对班主任老师撒慌,班主任老师非常生气,想到学生请假到外去打牌,班主任在办公室揍了我堂哥一顿,并让我堂哥写一份不少于1000字的检讨书,同时也要请家长到学校,如果堂哥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班主任会让他卷起铺盖走人,不要一颗耗子屎,坏了一锅汤。

伯父赶到学校后,狠狠的批评了堂哥,并对老师的做法表示了感谢。从此以后,堂哥终于被老师揍明白了,在学习上刻苦努力,周末时间也不到外去玩耍了,在接下来一年的时间里,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学习成绩突飞猛进。高考中,顺利的考入了国内的一所一流大学。

到现在为止,堂哥参加工作都20多年了,每年都要到揍他的班主任那里去拜年,感谢老师真情的付出和孜孜不倦的教诲。没有老师当年对他的管教,就没有他的今天。堂哥对班主任老师的感恩,说明堂哥深深记得老师揍自己的情形,当时也可能对老师揍自己的行为怀恨在心,但堂哥醒悟及时,也根本没有想到要报复老师,而是把老师对自己的教诲化作学习上的动力,是老师让他明白了事理,堂哥也很感谢老师,教会了他如何做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