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导致有些老师们的工作热情在下降?职称、绩效工资、管理制度、身体状况、竞争压力?
最大的原因就是工资。假如老师们每个月的工资都与学生的成绩挂钩,学生成绩好的老师所得工资高,学生们的成绩下降,老师们就不能拿到工资,试想一下,那时候的老师将会是非常的热情和用心,想尽办法让学生们提高成绩。
教师职业俗称“铁饭碗”。只要是通过招教或者特岗考试合格后,就能成为一名正式的国家教师,并且教师行业永远不会被淘汰,老师们也永远不会失业。但是就是因为稳定,造就了一些教师的惰性思维,形成了上课不积极,所谓“混日子”局面的出现。
我高中同学通过特岗考试,考取了一所乡镇的初中老师,每个月的工资3100左右。除去吃饭交际,连谈对象的钱都没有。并且无论他上课水平怎么样,每个月一样的工资,慢慢的他做起了兼职,每天的课堂基本就是他休息的地方,平常的兼职收入才是他的主要生活来源,我曾经也问过他:“这样做好吗?”他回答说:“不管你多用心,工资一样。这么低的工资,怎么可能让我去一心一意的做教育,我也需要人际交往呀”!
其实他的想法是因为工资太低,可是现实还有一些生活稳定,家庭条件特别好的老师也有一样的心态,原因就是用心和不用心做教育他们受到的待遇一样,甚至有些靠走关系升职称的老师,比他们真正用心教育的工资还要高。所以才会出现消极怠工的出现。
其实教育部门真的应该改变一下制度,不应该用职称依据给老师发放工资。就应该根据学生的成绩作为工资发放标准。学生的成绩好,老师们就会额外的奖金。学生的成绩不好,老师们要扣钱,甚至罚钱。只有这样,哪怕不喜欢这个行业的老师也会有一定的积极性去用心教育孩子。
什么原因导致有些老师们的工作热情在下降?职称、绩效工资、管理制度、身体状况、竞争压力?
教师工作热情下降?我认为这样的说法不妥。热情还是有的,教师随时都在想如何把书教好,把人育好,只不过总是空想而已。其原因不是职称,更不是绩效工资。是杂事太多,把教师弄的精疲力竭,怎么能热起来呢?不说杂七杂八的各种会议,光各种会议记录,学习笔记,太多的工作计划,教学反思,学习心得体会,总结……我的妈呀,还有林林总总的档案材料整理,包扶(扶贫)任务等等等等,真正能投入到教学上的精力能达到三到四成,就相当不错了。有人可能要要问,“不做那些与教学无关的事不就行了吗?”我说不行。因为上面所说的各种文书材料,都与年终考核、晋级、评模、绩效工资相挂钩。领导考核时一样一样对着表格打勾。你没有的相目将影响你的切身利益,甚至末尾淘汰,失掉饭碗。不过我说的是八、九年前的事。近几年,年年都在贯彻落实减负政策,我想一定有很大的改观。
什么原因导致有些老师们的工作热情在下降?职称、绩效工资、管理制度、身体状况、竞争压力?
目前,有些老师的工作热情在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与很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首先,影响老师工作积极性,最主要的因素是管理制度。有的学校的管理制度混乱,制定的一些制度,也不切合实际情况,导致老师怨声载道,教师的工作热情能不下降吗?还有的学校领导过于迂腐,在执行学校政策时一板一眼,没有人情味儿,这样是不可能调动老师的工作积极性的。
就以学校考勤制度为例,我了解到一所学校,早上8点钟考勤,8:01到校,都算迟到,每迟到1次要扣10元,虽然10元钱不多,但让老师感到很寒心。久而久之,工作热情自然会下降。
其次,影响老师工作热情的因素是教师工资。同一学校不同职称的老师,工资差距是比较大的,有的职称高的老师,工作量少,但工资高,对于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优秀年轻老师,工作量大,工资低,他们抱怨也在所难免。这也会导致教师的工作热情不高。
最后,影响老师工作热情的因素是身体状况。随着年龄的偏大,身体状况不如原来硬朗,精力也不够充沛,再加上把某些问题看得很淡,对学生的管理也力不从心,工作热情也会随之降低。
什么原因导致有些老师们的工作热情在下降?职称、绩效工资、管理制度、身体状况、竞争压力?
老师们的工作热情在下降,这是事实,特别是我们农村教师。不但老师们的工作热情在下降,校长们的工作热情也在下降。下面我从一个农村教师的角度,谈谈个人看法。
一、繁重的工作任务,让老师们热情不起来。
我们广西的清明和三月三假期结束后,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抓紧时间授课和复习,以迎接4月25日的段考。收假后,几个检查接踵而来:安全工作检查、均衡发展工作督查、民生资金工作检查、扶贫工作督查(每个老师都至少有一个帮扶任务),为会迎接好这几个检查,要组织老师进一步完善相关材料。这几个检查中,其中的均衡和扶贫督查是上纲上线的,特别是扶贫,稍有差错即可能全县通报。同时,镇上要组织开展两个比赛,一个是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征文比赛和讲故事比赛,征文比赛各个学校要在4月22日前完成选拔参加镇赛,讲故事比赛各学校要在4月29日前完成选拔;另一个是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学生和教师都要选拔参赛。各个学校要在5月6日前选拔出一名学生和一名老师报名参赛。本周五,县考研室送教下乡到我镇,校长和教务主任要带领语、数、英三个学科的一部分老师去参加活动。此外,本周还要开展打黑队恶的宣传活动,把开展活动材料整理归档。昨天校长和大家说,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本周应该安排一次学校的教研活动,因为工作太多,只能到五一收假后进行了。
此外,我们还要帮助政府完成一些其他的工作。
像这样繁重的工作,不是这个4月才有的,基本上是每个月的常态了。
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教师数量少,课业负担重!全镇除了中心校和其他一两个村小学因为学生多,教师多一些之外,其他的学校都是20个老师左右。而全镇所有的村小学,下面都有教学点。我们镇所有的教学点,全部都是包班或复式班(如果大家不知道什么是包班和复式班,请百度)。全镇所有的村小学本部,基本上都是低年级包班,中年级跨班(比如三、四年级两个班,3位老师,教数学的跨两个班),高年级的班级一般都是一位领导和一位老师带一个班级。现在网络讨论的那个”996”工作制,除了周末可以休息外,正常的工作时间,那两个99对我们老师来说根本就不是事儿!
试问:我们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真是莫大的幸福了!
二、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让老师们热情不起来。
虽然现在的农村学校都建有教学楼,但学校的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落后的。我所在学校的本部,没有专门的科室和办公室,都是大家挤在一间教室里,备课改作业在这里,办公在这里,开会在这里。如果是下大雨天气,停电断网是常有的事。老师们的住宿条件也不好,住的都平房和瓦房,连其中一个一楼的楼梯底,都被建设为一个单间,让一个老师住进去了。其他学校的情况也差不多,比我所在学校也好不了多少。
农村学校,大部分都是在边远地区,远离城镇,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并且,我镇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外地的,最近的就是在本县乡镇,远一点的在其他县市,最远的在云南。云南籍的教师我镇就有10来个了。
在这样的条件下,能投入多大的热情到工作中去呢?
三、农村的教育环境较差,教师地位较低,让老师们热情不起来。
因为留守儿童多、家长不重视教育、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原因,城镇的学生和农村的学生比较起来,教育难度不是一个层次的。各种的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大部分是发生在农村。让老师头疼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因为家长素质不高,不重视教育,也不懂得怎么重视,农村的家长反而对老师的期望更高,要求更多,所以对老师工作的各种误解,不配合更常见,各种不尊重老师的事件和校闹事件更突出。
下面我说两个小故事,这两个故事我在其他的回答中说过。
我校两个五年级的男生打架,因为情节比较严重,需要双方家长来到学校配合教育。其中一个男生的家长,老师打了几次电话都不接,最后打通了,是学生的妈妈接的,说是没有空。因为另一个学生家长已经来到学校了有好一会儿了,班主任知道这个学生家并不远,为了尽快把事情处理好,就骑着摩托车亲自去这个学生家。才到了半路就下起了大雨,班主任冒着大雨来到了学生家里,却看到这个学生的妈妈在邻居家打牌!班主任连雨衣都没有解下,向这个学生妈妈简单说明了情况,结果这个学生妈妈还不愿意去学校,如果去,要班主任用摩托车搭她去学校再送她回来!班主任也火了,大声说都是为了学生,为了你的孩子,才冒雨来到这里,你不去就算了!邻居们也觉得她过分了,都劝她,她才和班主任一起来到了学校。
前几年开始,我们县开展新课改活动,其中一个内容就是要进行小组建设,就是要把班里几十个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所以学生的座位就都要调整成一个个小组,小组里的成员都围成半圆,坐成U字型。U口对着黑板,坐在U型两边的学生要看黑板时,就要转过身来或扭过头来。我们学校有一个二年级的女生刚好就坐在学习小组(U型)的一边,不习惯扭着头看黑板,可能脖子累了有点酸痛感,就回去和奶奶说了。结果这个奶奶第二天就气冲冲地来到学校,质问学校从来都没有这样搞的,说这是乱搞。不管老师怎么解释,她都不接受。最后校长出面解释了,她也不接受,不过脾气缓和了一些,最后她走的时候留下一句话:要去教育局告学校的老师。校长和老师们都不理她,后来也没见她去告。
像这样不理解、不配合老师工作的事情,在农村学校来,就是家常便饭。面对这样的教育外部环境,你能热情多久?
四、收入不高。
那些刚入伍的老师,工资是2500左右。这个收入,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有多大的吸引力?再想到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想到那不轻松的工作,你愿意来当一个农村教师吗?
其实,我们农村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很有责任心的。毕竟,我们吃的是良心饭,我们的工作关系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让大家多了解我们的工作,能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
什么原因导致有些老师们的工作热情在下降?职称、绩效工资、管理制度、身体状况、竞争压力?
老师工作热情下降,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
我记得我刚上班时。每天放学都有老师把一部分学习不太好的孩子留下来补作业,体育课、音乐课也有老师把没写完作业的孩子叫到办公室补作业,大家争先空后的上课。这些现象在那时确实很普遍。
现在老师们的工作热情为什么下降了呢?也是有很多原因的:
第一:学校管理更规范了,老师们想给孩子补课也没时间。
现在学校都实行规范化管理,包括按时上下学,体音美课老师不能留学生,放学老师更不可以留学生、不能私自换课等等。这样学生在校的时间几乎全被排的满满的,老师想给孩子吃小灶都没机会,想占节副课上更是没可能。时间长了,老师就都不补了。
第二:老师年龄结构普遍偏大,也是一个原因。
以我校为例,老师们平均年龄43岁,这个年纪,就算身体健康,对工作能有多大热情?上有老下有小,负担重压力大,自己的事还忙不过来,工作尽职就不错了。
第三:职称绩效也是一个主要因素。
学校的老师就算很优秀,每次都考第一,评不上职称的也大有人在,这种状况下,很多老师都
放弃了。办公室就有两位,小高还没评,就已经放弃了,每天轻轻松松的,教学上也不和人争,该上的课也上,所有工作也都做了,但最多尽五分的力。什么都不和人计较,学校任何考评一概不看。用他们的话就是,工资给我就行,其他我都不在乎。
与其累死累活评不上,还不如轻轻松松过日子。
这样的人其实每个单位都有,谈不上混日子,但真谈不上工作积极有热情!
第四:极不人性化的管理也是一个因素。
以我校为例,如果老师们请假超过一个月,绩效扣除,还要给学校交两千元。
好多年轻教师一个月也就3000元左右,这样一扣,几乎连生活都难以维持!
所以老师们也都想开了,身体是自己的,只要自己身体好,每天坚持上班,不被扣钱就是赚钱。
等你真正有病了,你奉献了一辈子的单位除了扣你钱还是扣你钱?丝毫也不会心疼你可怜你?
老师们也曾年轻过,也曾热血沸腾,也曾青春飞扬,也曾努力奋斗,可最后呢?
谁不曾有梦想?谁不曾有追求?
他们老了,心更豁达了,让他们也歇一歇吧!
什么原因导致有些老师们的工作热情在下降?职称、绩效工资、管理制度、身体状况、竞争压力?
什么原因导致老师们的工作热情在下降?职称、绩效、管理制度、身体状况、竞争压力这些都掺杂其间,但都不能算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根本因素。
真正让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是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1.重复性。
教师所做的工作多是千篇一律的,以教学为例,每个科目在每一个学段一轮循环下来之后,除非教材有大的变动,第二轮基本上与之前没有多大出入。如果教师不是勇于尝试、不断创新的性格,他们只需要重复一遍就行,顶多作些局部的微调,试问,挑战性何在?
就算是教育,面对的人不同,但由于各学段孩子们的基本特征还是相差不大的,教师面临的主要教育问题也是基本相似的。突然出现让教师应付不了的状况毕竟少见。而现在一些难以教育的学生,教师大多不愿再与之死磕,为了自保,佛系了。
2.单调性。
教师的工作虽然又苦又累,但就那么几件事,单调乏味,缺少新意。且有基本的模式可循,如果教师本人不喜欢突破,不善于探究,那每天的工作都是按部就班,新鲜感何在?比如写教案,上面都有明确的规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引入、课堂教学步骤等等,都要求中规中矩,合乎规定格式,程式化的事情做起来省事但不走心,这是事实。再比如上课,一个老师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流程和风格,就不大愿意再去推倒重建,所以,一个套路往下干的事,容易变得机械呆板。一个人长期干没有新鲜感的事,肯定会疲倦,提不起劲。
3.确定性。
教师职业非但每天的工作是确定的,早上一睁眼就知道这一天该干什么、该怎么干,而且,也基本上知道这一辈子如果一直呆在教师队伍里会怎么样。试问,面对一眼可以望到尽头的工作,惊奇感从何而来?说句难听的实话,现在的教师对于职业的期待普遍不高。过去,教师是一个育人的事业,现在,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催熟的职业。把学生成绩搞上去,几乎成了教师的唯一追求了。当教师这个行业铸造灵魂的意义被剥离之后,跟工厂里的流水线生产也无太大分别。
归根结底,教师工作热情下降是因为价值感和使命感在不断降低,很多人正在把教师当成养家活命的饭碗,要求便降低到能保住饭碗就行的程度。人是需要意义感的,就像做菜需要盐。不搁盐的鸡汤一定索然无味,而失去意义感的工作也必然更早进入倦怠。
您有何高见?欢迎留言探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