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狙击手瞄准后,可以通过蛇皮走位来躲避狙击手的狙杀吗?

在400米内基本上没有可能逃掉,因为人类的动作再怎么快也是有限制的,这个距离对于狙击枪来说最佳射击距离,无论你怎么跑,这个距离对于狙击手来说都在他的计算之内

超过400米这个距离,狙击枪会因为风速,阻力,狙击枪性能上会影响到命中率,当然了,并不是靠单纯的“蛇皮走位”

你要是蛇皮走位的话,会让狙击手更清楚你的意图,从而规划下一次对你的射击路线,你要做的是不断的调整走位,也就是“乱走”

在这种走位下,狙击手需要时间来判断你下一次变动的位置,所以不能在第一时间对你射击,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逃生几率更大一些

狙击手的传统训练是在400米击中一个移动靶,700米之内击中固定靶,这已经是狙击手的天花板了,超过这个距离就不敢说能打中了,没有哪一个狙击手敢说能在500米之内击中一个移动靶

超过这个距离,狙击手想要击中目标,就要预估目标下次移动位置的3米左右,而且随着距离的增加,倍镜里的视野也变得更难聚焦

所以只要是在四百米内,蛇皮走位对于狙击手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毕竟这些项目早就在训练项目里了,要是连这个都做不到还做什么狙击手

不过有时候也要分枪,并不是每一种狙击枪都能做到那么远的狙杀距离的,比如下面这个98k

这种狙击枪通常的射杀距离是在200-600米左右,一般来说就取个中间值400,所以在远距离上,98k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恐怖

超过一定的距离后,98k子弹就下降的厉害,别说打死人了,能打中人就不错了

但是换到下面这种枪的话就有点危险了

着枪就是大名鼎鼎的巴雷特,在1500米之内仍是有效射程,而且其威力巨大,能打穿6cm的墙,所以你躲在墙后面也没用

而且这枪为威力,射速,性能上也是上佳,曾做过2000米的射杀距离

回到正题,能不能通过蛇皮走位来躲避子弹?

如果是在知道有狙击手正在瞄准你的话,而且距离较远,你是可以通过不规则走位来躲避的,这样的生存率会大大的增加

如果是在平原上的话,1000米之内的风险仍然很大,如果被狙击手瞄准了,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乱走”,让狙击手找不准你的路线,并且立马找掩体,这才是最正确的躲避方式

被狙击手瞄准后,可以通过蛇皮走位来躲避狙击手的狙杀吗?

蛇皮走位的说法最早出自游戏圈的常用术语,也是例如DOTA、DOTA2、英雄联盟、等MOBA游戏的一种走位操作方法,这种走位会让玩家比较容易躲避攻击,具体操作就是一边跑一边左右摇方向盘,很像是蛇行前进的样子,后来也被形容为走位风骚~~~

实际战场上,士兵一般都采用战术动作来躲避子弹的打击,比如匍匐前进、行动间突然向左或向右翻滚,这都是有效躲避子弹弹道的方式,在部队我们管这种方式叫战术动作。

对于狙击手来说,当时最好对付的目标就是固定目标。可是实际上有部分目标是运动中的;因此瞄准时需要计算好提前量,才能命中目标。一般目标在没有发现被狙击手瞄准时,其运动路线都是均速有规律的,这样可以让狙击手从容的调整最终击毙对方。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狙击手狙杀目标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但是如果一旦目标知道自己被瞄准了,这时有经验的就会采用战术动作来规避,比如有掩护找掩护,没掩护也要进行之字形走位或是蛇形走位,来让狙击手无法准确判断出自己的下一步动作方向,从而有效的保护自己。对于狙击手来说,一般都是远距离狙杀,比如800米-1500米之间,远的更是在2000米开外,这时只要目标的动作够快不规律,基本上打中概率就会降低大半。

比如,红海行动中我军狙击手在与对方狙击手对战中,成功将对方逼出隐蔽位置,起身逃跑,由于距离太远,对方狙击手逃跑时动作比较剧烈,最终只是被打掉了耳朵,没有被一枪毙命。

需要注意的是,在躲避狙击手的时候,想要有动作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让对方抓到你的规律,否则你动的同时就是丢命的时刻。在要机动前可以利用假目标吸引对方的火力,然后趁着第一枪射击后,第二枪补充子弹或进重新瞄准的一瞬间冲出去~~

被狙击手瞄准后,可以通过蛇皮走位来躲避狙击手的狙杀吗?

答案是——不能。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讲一个真实的故事:2017年阿富汗战场,一名加拿大狙击手在3540米的距离上使用12.7mm大口径狙击步枪成功狙杀目标。

由于距离过于遥远,该狙击手第一枪只打中目标的背包,第二枪才命中目标躯体,成功创造至今无人超越的最远距离狙杀记录。

要知道12.7mm狙击步枪弹的枪口初速只有850米/秒,抛开远距离上的飞行速度递减不论,飞行3540米的距离也需要4秒的时间。

并且在开第一枪没有命中的情况下,目标必然会像题主所说的那样“走位躲避”,假设狙击手从拉机退弹到重新推弹上膛,再到重瞄准并再次击发需要耗时3秒。

那么再加上子弹飞行耗时4秒,目标一共得到7秒的时间用来“走位”,然而结果依旧是被子弹穿透身体倒地身亡,可见所谓的“走位”是不能够躲开狙击手子弹的。

下图为8倍镜瞄具视角下的1000米距离目标镜像,假设目标楼顶宽度为70米,它在瞄具视角下也只是几个分划板刻度的尺寸而已,如果目标在这个楼顶上“走位”,对于狙击手而言只是动一动瞄准角度的事而已,并没有增加太多狙杀难度。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在遥远的距离上“走位”依旧无法躲避狙击手的子弹呢?

答案与狙击手的视角有关,狙击手所使用的狙击步枪都采用具有一定放大倍数的瞄准镜做为瞄具,射击距离越远,瞄具的倍数就越大。

以12.7mm大口径狙击步枪所使用的32倍镜瞄具为例,根据观看距离÷放大倍数=镜像尺寸的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目标在狙击手眼睛里的大小为3540÷16=110.6mm。

这个尺寸相当于我们用肉眼在25米内观察一个鸡蛋,也可以理解为用54式手枪打25米胸环靶,这样的射击条件别说狙击手了,就连警队的优秀射手也能一枪命中。

目标镜像被放大以后产生的效果就是徒步“走位”的速度和距离是逃不掉瞄具里的分划板刻度的。

在3000多米的距离上,通过密位计算,一个刻度的距离约为80米,如果目标在第一枪未命中的情况下“走位”了3个刻度,即240米,即使他拿出博尔特的速度奔跑也需要近26秒才能跑完全程。

而在狙击手视角里,移动狙击步枪到3个刻度加上提前量计算所需刻度角度只需要1秒钟,完全可以从容修正瞄准然后射击,所以说在战场上靠“走位”是躲不开狙击手子弹的。

下图为军用16倍镜瞄具视角下1800米距离上的胸靶目标成像效果,如果换成生动目标,它一共需要“走位”8个身位才能离开瞄具视角。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来验证:用一根木棒模拟狙击步枪,然后瞄准约1000米以外正在行驶的汽车,当汽车行驶了约200米的距离为瞄准终点时,木棒从初始瞄准点移动到瞄准终点只是一个调整约12度的角度。

假设汽车与木棒的距离增加到3000米,那么这个角度只需要调整约4度,也就是说距离越远,调整的角度就越小,即提前量就越小。

不仅狙击步枪如此,战场上许多武器同样是通过调整较小角度来实现提前量的设定,对较远目标进行瞄准射击,比如说反坦克炮、高射炮等等。

就拿反坦克炮来举例吧,它在以70公里/小时的速度进行高速机动时就相当于“走位”,然而这样的机动动作在反坦克炮瞄准镜里也只是跑掉几个刻度而已,炮手摇动几下火炮射击角,炮口就准确对准提前量瞄准点了。

因此在战场上,不论是面对狙击手的步兵还是面对反坦克炮的坦克,想要靠“走位”来躲避攻击的做法是十分危险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隐蔽,隐蔽到瞄具观察不到的地方,射手也就无计可施了。

下图为坦克炮白光瞄准镜视角下距离1200米的目标镜像,高速移动的目标对于坦克炮而言只是稍微转动一下炮塔就能轻松瞄准,在这样的“上帝视角”下任何“走位”都是徒劳的,此时发射几发烟幕弹来隐蔽自己才是保命之道,而不是靠“走位”躲避攻击。

被狙击手瞄准后,可以通过蛇皮走位来躲避狙击手的狙杀吗?

大家应该在影视剧中见过,当发现有狙击手的时候,靠着“蛇形”走位(也叫“之字形”走位)往往能让狙击手不能锁定目标,从而有机会逃脱狙击手的狙杀。那么在现实中,靠着这种走位动作,能不能真的摆脱狙击手的狙杀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能说确实能有一定的可能性增大你的逃生概率,毕竟总比你站着一动不动被狙击手直接点名要好。而且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对于狙击手来说,射击一个动目标肯定要比静目标的难度要大,即使是静止不动的目标,你也不敢保证百分百狙杀成功,所以,真的要是那么倒霉被狙击手盯上了,周围又没有足够的掩体,那么别傻站着,尽量做无规则运动确实是有一定作用的,注意了,是无规则运动。

我说这种概率小是因为人的反应能力、肌肉运动能力是有限的,所谓的无规则动作根本不可能快到哪里去,而一个优秀的狙击手打打移动靶绝对是没啥问题的,况且,根据你的动作判断你的下一个位置在哪,对于一个狙击手来说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而且,限制于人的体能,即使你做无规则运动,速度也不会快到哪里去,反正不可能快过子弹的,所以,在一个空旷的地方被狙击手锁定了,不管你怎么蛇皮走位还是迟早要完,要是走位真的有用,还担心什么狙击手?

所以呢,被狙击手锁定时,尽快找障碍物、掩体来隐藏自己才是真的,尽量减少暴露在狙击手瞄准镜下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生存率,靠走位就想躲过狙杀,那是游戏中的操作。

被狙击手瞄准后,可以通过蛇皮走位来躲避狙击手的狙杀吗?

肯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被命中的概率,要不然训练中的匍匐、跃进等等动作岂不是都没用了。别把狙击手想的跟神似的。

被狙击手瞄准后,可以通过蛇皮走位来躲避狙击手的狙杀吗?

当然有用,狙击手射击移动目标全靠预判,你运动越没规律越难命中,但凡事有个概率,你有可能自己送到弹道上。

真正的狙击高手不仅打的准,还得是个心理大师

另外,狙击从来不是简单事,距离越远越难,高倍镜只是看到而已,呼吸脉搏肌肉收缩所有的振动看似微小,在放大几十倍的镜头里后也是到处晃……普通人高倍镜喵静止靶基本都晃的天地乱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