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控制空腹血糖?

打胰岛素10个单位了,空腹血糖一直都是7点多,餐后两小时正常。

血糖监测和血糖控制是糖尿病治疗中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血糖监测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空腹血糖即空腹至少8小时所测得的血糖,保持空腹血糖达标不仅可有效控制高血糖和代谢紊乱,消除糖尿病症状和防止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还能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维持良好健康和学习、劳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延长寿命。一般来说,以指尖血测得的空腹血糖宜控制在 4.4~7.0mmo/L,老年人可放宽至8.0~9.0mmol/L,超过这个范围的上限就属于空腹血糖偏高。

引起糖友空腹血糖偏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黎明现象,即血糖夜间不低、早上升高。对于正常人,夜间入睡后,体内胰岛素持续分泌,血糖逐渐下降,到了凌晨2-3点,血糖降至最低谷,这时为了维持血糖稳定,体内开始分泌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等升糖激素,预防低血糖,而对于糖尿病患者,夜间胰岛素分泌量不足,无法有效降低血糖,虽然夜间血糖还能保持稳定,但黎明时分(清晨5~9点),升糖激素大量分泌,占据优势,从而导致空腹血糖升高,即“黎明现象”。二是苏木杰效应,即血糖夜间过低、早上升高,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时,为了维持血糖稳定,升糖激素会分泌增多,从而升高血糖,引起继发性高血糖,即“苏木杰效应”,如果“苏木杰效应”出现在夜间,可导致清晨空腹血糖升高。

空腹血糖偏高的糖友最好能在医院做一个24小时血糖监测,如果夜间血糖平稳,没有出现低血糖,血糖反而逐渐升高,到早餐前空腹血糖达到最高点,说明是“黎明现象”在作祟。如果在凌晨0-4点出现低血糖,说明空腹血糖升高的原因是“苏木杰效应”,如果没有条件做24小时血糖监测,可以在凌晨3点检测一次血糖,如果血糖偏高,可能是“黎明现象”,如果血糖偏低,可能是“苏木杰效应”。

规律的饮食和运动,合理的药物治疗是预防和解决“黎明现象”和“苏木杰效应”的有效方法,比如糖友应该避免晚餐过少进食或晚餐后过度运动,以免引起睡前血糖过低,增加“苏木杰效应”的风险,使用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美脲、中效、长效胰岛素以及预混胰岛素等长效降糖药的糖友应注意防范“苏木杰效应”,注意监测晚餐后和睡前血糖,如果晚餐后血糖高于10 mmol/L或睡前血糖低于6mmol/L,建议在睡前加餐,如2片面包或一杯热牛奶等,也可有效预防“苏木杰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空腹血糖偏高的糖友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或用药剂量,二甲双胍、吡格列酮、DPP-4抑制剂(如维格列汀、西格列汀、利格列汀等)、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等降糖药有助于降低空腹血糖,且不易引起低血糖。

怎样控制空腹血糖?

可以参考这则病例。

自从两年前患上糖尿病之后,黄叔便十分注意自己的身体,每日也定时定点地测量血糖。但前几天,黄叔发现自己的清晨空腹血糖升高,他看过一篇关于“黎明现象会使清晨空腹血糖升高”的报道,便认为自己是黎明现象,于是在晚餐前加用了胰岛素的注射量。但在加用胰岛素注射量之后,黄叔却出现低血糖现象,去医院检查才发现造成自己清晨空腹血糖升高的是苏木杰现象。

黎明现象VS苏木杰现象

临床表明,清晨时空腹血糖升高,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仅于清晨一段时间内血糖很高,称为“黎明现象”。第二,夜间出现低血糖后,反跳性地引起清晨血糖升高,称为“苏木杰现象”。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叶健华表示,虽然两者的表症一样,都会引起清晨空腹血糖升高,但引起的原因却大相径庭。

清晨低血糖,对症用药是关键

一旦糖友发生清晨空腹高血糖,要先判断是哪种原因引起的,才能对症用药。

针对黎明现象的处理,叶健华表示,患者可在餐前用短效胰岛素加长效胰岛素混合注射,同时在晚餐前或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来稳定血糖。另外,患者可将早餐前使用的胰岛素提前在早晨6时注射,以缩短高血糖持续时间;也可以应用胰岛素闭环泵治疗,依据患者的血糖高低自动调节胰岛素输入量。

若出现苏木杰现象,叶健华表示,患者应减少晚餐前胰岛素的用量,当睡前尿糖阴性或血糖接近正常水平者,可适当进食少量糖类。需要提醒的是,上述处理措施都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另外,叶健华提醒,除了清晨空腹血糖升高以外,苏木杰现象还会使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慢性低血糖症状,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糖友若出现以上症状,一定要警惕苏木杰现象,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指导专家

叶健华

文/老人报记者 张洵 通讯员 余子媛

怎样控制空腹血糖?

谢谢邀请!

对于糖尿病人如何控制空腹血糖,我没有经验,但是,作为一个曾经空腹血糖6,餐后血糖9,糖耐量异常的人,分享一下我的控糖经验吧!

1、一年内体重由140斤减至110斤,体重达到标准。

2、不吃甜食,不喝饮料,减少外出就餐的次数。

3、主食以粗粮薯类豆类为主,饭菜自己做,一定要自己做饭哦,买的熟食油糖盐超标。

4、每天晚上慢跑50分钟,坚持不懈。

两年过去了,去年,我在医院抽血化验,空腹血糖5.4,餐后血糖6.4,糖化5.4,已经是一个正常人了。

中国糖耐量异常人群,据说达到了近5亿,且越来越年轻化,跟中国高速发展,工作压力太大,年轻人为了赚钱,压榨透支身体,饮食不规律,是分不开的。

这部分糖耐量异常的人,如果现在不能改变不健康的工作生活习惯,有效控制血糖,不久的将来,将进展为糖尿病,给自己的生活和家人带来巨大的麻烦。

怎样控制空腹血糖?

大家好,我是医疗工作者张,是一名执业医师,可以为大家普及一下健康知识,若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 什么是空腹血糖呢?空腹血糖高和糖尿病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空腹血糖是指至少8-10小时没有进食而测出的静脉血浆葡萄糖。

  1.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小于6.1,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7.8。
  2. 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血糖≥ 6.1小于7.0,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7.8。
  3. 糖耐量异常(IGT):空腹血糖小于7.0,餐后两小时血糖≥ 7.8小于11.1。
  4. 糖尿病:空腹血糖≥ 7.0,餐后两小时血糖的≥ 11.1。

IFG和IGT统称为糖调节受损即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该怎么治疗呢?
  1. 少吃一点:要控制摄入饮食的总热量,忌食高热量食物,多吃蔬菜如油菜、白菜、菠菜、黄瓜、菜花、茄子、苦瓜等。
  2. 多动一点:要经常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控制饮食,再加上适当锻炼,体重指数达不到肥胖。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3. 多了解一点:对糖尿病的常识、危害性、防治措施多了解一点,就可以积极预防糖尿
  4. 身心放松一点:良好的心态对糖尿病的预防也是有其积极作用的,因为各种失常的心态也会促进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怎么治疗呢?
  1. 单药治疗:二甲双胍
  2. 二联治疗:
  • 口服类:二甲双胍和胰岛素促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 注射类:二甲双胍和胰岛素(1-2次/天)/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3.三联治疗:二甲双胍和上述不同作用机制的两种药物即口服类的两种不同机制的药物

4.胰岛素多次注射: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与混合胰岛素的转换应用

总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大油大荤饮食,人均体重指数的上升,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这里叮嘱大家一定要管得住嘴、迈得开腿,不说是为了多美多漂亮,至少要有个健康的身体。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怎样控制空腹血糖?

首先先说一下空腹血糖的问题吧!总体上讲,空腹血糖与前一天晩上的控制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前一天晩上的饮食、运动、药物直接影响着第二天的空腹血糖,所以如果你的空腹血糖偏高可以回想一下前一天晚上是否吃了过多蛋白质、脂类的食物,运动上是否运动量不足,药量过少,再有就是由于一些原因引起的夜间低血糖,产生的"苏木杰现象",如果是苏木杰现象,应减少前一天长效剂量。

而对于你的血糖,由于空腹在7以内都是达标的,所以你的7点多,只是多一点,不用过于紧张,只要在饮食和运动上稍加注意就可以啦!😄

怎样控制空腹血糖?

首先想说的是这个问题由于提的过于简单和笼统,无法做出明确的回答,为什么呢?因为空腹血糖高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情况采取的治疗措施也不尽相同。

未经治疗的空腹血糖升高

多见于没有诊断为糖尿病的人当中,多在体检时发现,但高到多少是非常关键的。

  •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大于6.1mmol/L而小于7.0mmol/L,表明血糖出现了异常但还不能诊断为糖尿病。

  • 糖尿病: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已经成为糖尿病患者了。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当空腹血糖处于糖尿病前期时,一定要检测一下餐后2小时血糖,因为在糖尿病的早期餐后2小时血糖的升高往往更早出现,而在糖尿病的诊断中,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2小时血糖,只要其中一个达到诊断标准,即可诊断为糖尿病。来了解一下餐后2小时血糖的评判标准:

  • 糖尿病前期: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7.8mmol/L而小于11.1mmol/L

  • 糖尿病: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

已经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空腹血糖升高

糖尿病患者既要控制空腹血糖也要控制餐后血糖,如果餐后血糖控制良好,而只是空腹血糖升高,则提示要分析发生的原因,并调整治疗方案。

明确了上述两种空腹血糖升高的情况后,就可以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了,根据与原则是:

对未经治疗的单纯空腹血糖升高的人来说,表明自身胰岛细胞分泌基础胰岛素的能力下降,进餐后随血糖升高胰岛细胞应激性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尚可,提示胰岛细胞功能受损较轻或是只是暂时受到抑制,此时注意控制饮食比如减少主食的摄入量,同时加强运动比如每餐后运动30分钟,即可能解除对胰岛细胞的抑制或恢复胰岛细胞的原有功能,空腹血糖即会正常。

对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控制良好只是空腹血糖升高,要分两种情况来对待:一是前一晚降糖药或胰岛素使用过量,造成夜间低血糖发生后空腹血糖保护性升高,需要减少前一晚降糖药或胰岛素的使用量;二是前一晚降糖药或胰岛素使用不足,导致从夜间开始至早晨空腹血糖持续性的升高,处理方法是加大前一晚降糖药或胰岛素的使用量。

由此可见,对血糖的高低,特别是糖尿病人在对血糖的控制中,不能只关注空腹血糖一个时点的血糖,而应同时关注餐后2小时血糖的变化。

实际上标准的血糖监测包括9个时点,即空腹血糖、午餐及晚餐前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及半夜血糖,把这些时点的血糖合在一起绘制出全天血糖变化曲线,才有助于对全天血糖水平做出准确判断。

说了这么多,给大家总结一个最简单实用的监测血糖的方法:

  • 糖尿病筛查检测血糖时,应测量空腹血糖及早餐后2小时血糖

  • 糖尿病人监测血糖控制效果时,应测量空腹血糖及三餐后2小时的三个血糖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