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如果孙权没偷袭荆州,徐晃的援军能打败关羽吗?
事实上,就算是孙权没有偷袭荆州,关羽也会被最终击败,因为关羽有三大劣势!
襄樊之战的简介
刘备攻打益州时,把诸葛亮、张飞、赵云等猛将一股脑地调走了,自此关羽成为了荆州实际的掌权人,负责应对曹魏和东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关羽把荆州处理得非常好,不仅和东吴关系不错,而且抵挡住了曹魏的数次袭击,保住了荆州的平稳。然而这种局面到了建安二十四年时,被打破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打了一个大胜仗,堂堂正正地在战场上击退了曹操,令天下震惊。同年,孙权也出兵进攻合肥,只不过未能打胜。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关羽敏锐地发现,曹魏的襄樊兵力薄弱,开始出兵进攻襄樊!
关于关羽为何会选择此时出兵,历史中并未记载,不过在本文开来,关羽此时出兵,不外乎这两个理由。一是缓解刘备在汉中的压力,二是趁曹魏虚弱,想要干点趁火打劫的事情。反正此战最开始其实没想打多大,只不过是像之前那样,随便打打而已,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关羽出兵襄樊,刘备那边并没有丝毫反应!这令人非常疑惑!
如果说关羽要打大仗,要真的北伐,他不可能不向刘备请示,因为刘备才是真正的老大,关羽的作战计划是需要向刘备报备的,除非关羽没想大打出手,只不过是小规模的袭扰而已。很多人认为刘备故意不给关羽援兵,故意想弄死关羽,这其实都是过度解读了,刘备手中缺人,不可能弄死关羽,更为重要的是,荆州的战略意义非常重要,刘备不可能放弃荆州,关羽兵败身死,荆州必丢,所以刘备绝对不想弄死关羽,他之所以不出兵支援关羽,是完全没想到关羽会把此战打得这么大!
刘备才打完汉中之战,益州疲敝,此时需要的是好好休整,不宜对外大举用兵。关羽身为蜀汉的高层,他自然也是知道刘备的战略的,所以综合上述理由来看,本文认为关羽最开始打襄樊,其实没想过要打多大,只是想要趁着曹魏虚弱随便打打而已,哪知道曹魏的反应这么大,派了这么多援兵过来,直接将一场小规模的袭扰战打成了大规模的会战,使得双方不得不全力投入兵力,陷入战争泥潭。
战役一开始,关羽进攻襄阳、樊城,结果这两座城池是硬骨头,关羽打不下来,于是关羽派兵围困这两座城池,准备围点打援,斩获一点就撤。哪知道老天站在了关羽这边,连日暴雨,汉水平地数丈,导致曹军的援兵无法在陆地作战,只能跑向高坡,而这个时候,关羽的水军优势就凸显了,于是关羽乘坐大船进攻曹军,最终俘虏了曹军精锐三万,连曹军主帅于禁都被抓了。
此一战,关羽大破曹军,创下了三国的记录,毕竟没有谁能够俘虏三万曹军精锐的,这是破天荒的事!如果关羽此时见好就收,那么他将会被评为三国最厉害的猛将!但是关羽被轻易获得的巨大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了自己的劣势,坚持在樊城用兵,还想靠这种围点打援的方式打击曹军,以获取更大的胜利,而且关羽水淹于禁七军后,造成了曹魏内部的震动,许多人开始脱离曹操,反抗曹操了,反抗的军队甚至快要打到许都了,所以关羽看到了一个诱人的机会,那便是直捣黄龙!
关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再加上眼前的诱惑太大了,所以他并没有宣布见好就收,撤兵回荆州,而是选择了继续打下去。于是他便和徐晃遭遇了,并最终被徐晃击退。加上曹操又把孙权偷袭荆州的消息透漏给了关羽,关羽更加坐不住了,只能选择往回撤,结果已经来不及了,荆州已经丢了,最终关羽无奈,只能向益州方向突围,最终兵败麦城!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关羽最终是被徐晃击退的,不过也有许多人说,关羽之所以被击退,是因为荆州军听到了荆州被袭的消息,军心大乱,所以才会被打败,若是没有孙权偷袭荆州,关羽不一定会战败!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关羽军队的攻城能力不行
襄樊之战中,关羽不仅围困了樊城,也围困了襄阳,而且这一围就是好几个月,然而这么长的时间内,关羽却始终打不下这两座城池,可见关羽军队的攻城能力,不敢恭维。事实上,这一点也不能完全怪罪关羽,因为古时候的攻城,真的是不简单!只要守城的人宁死不降,坚决抵抗,一般攻城方都不会选择硬刚,强行攻城,而是会选择围城,围到城内弹尽粮绝,被迫投降。攻城本来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何况守卫樊城和襄阳的都是曹魏名将,宁死不屈的那种,关羽短时间内无法攻下这两座城池,也在情理之中。
也正是因为无法短时间内拿下这两座城池,所以关羽只能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法,以此吸引曹军前来救援,希望以击杀曹魏援兵来扩大战果。然而,围困襄阳和樊城两座城池,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这样的话用来打击魏国援兵的兵力势必减少,所以关羽能用来和曹魏对抗的兵力必将大打折扣!所以说,由于襄阳樊城无法短时间内攻下,关羽军队的战力被压制了,无法爆发出最强的实力,在和曹军的长期对拼中,关羽方将会越来越弱,最终失败!
二、关羽的援兵没有曹军多
关羽一开始的计划,是在襄樊打袭扰战,并没有打算打大会战,所以他当初也并没有向刘备请求更过的援兵,这意味着关羽只能带着他的荆州兵去和曹军对攻。当年湘水之盟时,孙刘两家对峙,刘备手中有五万兵,关羽手中有三万兵,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关羽手中的兵力不可能出现大的变化,因为刘备在湘水之盟中让度了大量的地盘给孙权,这意味着关羽治下的人口减少了很多,所以说,关羽手中的兵力,应该还是只有三万左右!
关羽就三万兵力可供调遣,防备东吴,需要留下一部分吧?围困襄阳和樊城,需要留下一部分吧?战场作战,损耗肯定有一部分吧?把这些人都从三万人中扣除,那么关羽能指挥的人还有多少呢?尤其是水淹七军之后,曹军降兵可是有三万人啊,这些人拿起武器可就是能打仗的士兵啊,押解他们,也是需要一部分的士兵吧?关羽的兵力早就不足了!
也正是因为关羽兵力不足,所以他曾要求上庸的刘封和孟达带兵前来支援,只不过他被无情地拒绝了!
《三国志·刘封传》: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关羽想要从上庸调兵,结果刘封不鸟他,于是关羽只能从荆州大本营抽调士兵到前线,最终导致了荆州的防卫空虚,被吕蒙偷袭成功。我们就假如孙权不偷袭关羽,关羽可以放心大胆地把荆州兵抽调到前线,但是他的援兵数也远远比不了曹操啊!
关羽水淹七军后,曹操给徐晃配置了大量的援兵,让徐晃出兵对付关羽。而徐晃在援兵的支持下,开始一步步向关羽方向推进,关羽得知这种情况,立刻率军向徐晃进攻,结果不敌徐晃,被迫撤退。
《三国志》: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
徐晃以声东击西之计偷袭四冢,关羽闻之,亲率步骑五千出战,最终被徐晃击退。注意了,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关羽能调动的兵马却只有五千人,可见他当时的人手缺到了何种程度!而徐晃那边呢,有曹操派给他的十二营援兵,后方曹操还亲自率大军前来增援,也就是说,就算徐晃没能攻下四冢,没能击退关羽,等到曹操的援兵到了,关羽也很难挡住!
说白了,关羽手下的兵力太少了!打袭扰战,这些人手足够了,可是打大会战,关羽这点人,根本不够看,除非刘备增援,可刘备压根不知道关羽要在这里打大会战,压根没打算派援兵过来啊!所以说,关羽最终肯定会因为兵力太少而败退,除非刘备亲自率军队前来支援,否则关羽必败,没办法,到了这种程度,其实就是拼国力了!
三、关羽的后勤不足
曹魏家大业大,对于樊城的供给源源不断,周边吃光了,还可以从其他地方征调粮草,甚至可以从河北之地运粮过来,但是关羽不行!荆州本身的粮草就不够,再加上关羽俘虏了曹魏三万人,这是三万张嘴巴啊,吃不饱就会造反,所以关羽根本没有充足的粮草供应。那么关羽能够从益州方面调取吗?很难!刘封都敢拒绝关羽的调令,拒绝出兵,这说明益州那边的人很可能不会支援关羽粮草,关羽只能从其他方面解决粮草问题。估计也正是在这种压迫之下,所以关羽才会去抢夺孙权的粮草。
《三国志》: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讬以粮乏,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先遣蒙在前。
事实上,在俘虏了于禁七军之后,关羽就已经出现了粮草危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擅取湘关米(孙权的地盘),惹怒了孙权,于是孙权开始对关羽用兵。即便孙权忍了,不偷袭关羽,但这种情况能维持多久呢?一直耗下去,关羽的粮草始终是个问题,没有益州方面的支援,单凭关羽,是不可能完全解决粮草问题的,所以关羽最终必败!
结语
综合来看,襄樊之战中,就算是孙权不偷袭关羽,关羽也会被徐晃击退!原因有三:一、关羽军队攻城能力不行,迟迟攻不下樊城和襄阳,必定会陷入战争泥潭,打成添油战,发挥不出关羽军队的最大实力;二、关羽的援兵不足,远远比不上曹军一方,越到后面双方力量越悬殊;三、关羽的后勤保障不足,没有益州方面的支撑,一旦陷入长期的拉锯战,关羽的粮草必将断绝,人都吃不饱了,这仗还怎么打?所以说,无论孙权偷不偷袭,关羽此战必败!从他把袭扰战打成了大会战开始,就注定了最终的失败!
三国演义中,如果孙权没偷袭荆州,徐晃的援军能打败关羽吗?
打不过。
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兵力约三万左右。
就靠这么点人,关羽先是爆锤了曹仁(襄樊守军兵力不会低于一万)。把战线一路逆推到了襄、樊一带。然后又团灭了于禁军团。
紧接着,关羽又围着襄樊猛攻了俩月。
在围攻期间,曹魏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宣布起义。
关羽分兵两处纳降。
河南的孙狼起义。
关羽派人迎接,向其提供兵力支持。
襄樊前线缺粮,被俘的三万曹军肯定不能久驻前线。关羽为避免不必要麻烦,再次分兵,遣人押送这些俘虏回江陵。
前面说了,关羽兵力至多三万,他两次与魏军死战。虽杀敌颇多,但自损肯定也不少。
此时的兵力肯定早就不到三万了。
而他屡次分兵,还要继续围困襄、樊。
掐指头算算,到了徐晃反击时,关羽手上还能有多少机动兵力?
《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中都说关羽当时还有五千机动兵力,应该是准确数字。
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三国志·徐晃传》
徐晃作为一员名将,以逸待劳。(曹操去往汉中前,派徐晃驻屯宛城援助曹仁,所以徐晃早就在襄樊外围驻扎了)
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三国志·徐晃传》
而且,徐晃还有后方赶来的十二营援军。大概一万多人。(加上徐晃本部人马,合计约两万多)
太祖(从汉中)复还,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太祖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三国志·徐晃传》
在这种大背景下,关羽在襄、樊城下被徐晃小挫,其实并不奇怪。
我们不能因为关羽因兵力不足,小败于徐晃一次,就说徐晃牛叉,关羽不行了,徐晃一定能打赢关羽。
毕竟《资治通鉴》中说的很清楚。
徐晃小挫关羽后,战场主动权仍然掌握在关羽手上。荆州水军控制汉军航道,随时都可以撤回江陵。缺乏战船的徐晃只能干瞪眼。
羽遂撤围退,然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资治通鉴》
而且,徐晃当时还缺粮。驻屯襄樊,已经是他的布兵极限了。向南追击关羽,怕是关羽没有追到,魏军倒要饿死一大片。
所以,如果要问孙权不偷袭荆州,徐晃能不能打赢关羽。很显然,答案是不能。
襄阳离江陵又不远,才两百公里。当年曹操亲率五千名精锐骑兵追击刘备,一天一夜跑了三百余里,在当阳大败刘备。
如果关羽不经打,魏军早就平推上去了。就像当年曹操碾压刘备一样,压根用不着借孙权之手背刺关羽。
难道曹操当时缺兵吗?
关羽攻打襄、樊之初,曹操左顾右盼,确实缺兵。
但当曹操撸起袖管,放弃一切。地方爆乱,他不管了。孙权的威胁,他也不管了。拿出所有家当决定,一倍不够押两倍,两倍不够押三倍。不顾一切的与关羽决一死战时,他已经不缺兵力了。
而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曹操当时手上还有机动部队可用(约七万),他原本打算亲率主力增援襄、樊。只是被众人劝住,才打消这一念头。
魏王操自雒阳南救曹仁,群下皆谓:“王不亟行,今败矣。”……操善其言,乃驻军摩陂,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资治通鉴》
从这可以看出,曹老板“壕无人性”。
别看他先败汉中,后院连连起火,但手上的资本仍然很足。
徐晃之所以不敢反击。包括后来确定孙权偷袭荆州了,曹操也没下令追杀。这都能说明徐晃当时拿关羽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当然,徐晃拿关羽没辙。关羽同样拿徐晃也没办法。即便孙权不偷袭荆州,关羽当时也很难在正面战场抗衡魏军了。
因为前面已经说了,关羽兵少,机动兵力尤其不够。他在襄樊与魏军连番激战,又在樊城被徐晃击败后,已经无力再发动进攻了。
除非,这时候能有生力军加入。
然而偏偏刘备这时候一点动静也没有。既不派兵,也不送粮。
关羽当时是既缺兵,又少粮。
说到缺粮,当时不仅魏军缺,关羽也缺。
为了解决粮草问题,关羽居然还到要派人去千里之外的零陵郡(湖南永州)征粮。
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讬以粮乏,擅取湘关米——《三国志·吕蒙传》
而正因这件事,导致孙权对关羽很不满。直接触发了孙权决定偷袭荆州。(也有人推测这是孙吴故意设套,主动叫关羽派人来取粮食,然后扣帽子,发动攻击。确实有这种可能性。不过即使如此,心高气傲的关羽这时候却接受了孙权的援助,这说明他的后勤补给确实不容乐观)
因此,虽然关羽当时还掌握战场主动权,还包围着襄阳(樊城之围已解),对魏军仍然处于攻势状态。
但他的后勤拼不过,人力资源也拼不过。刘备又不增援。指望关羽以区区荆州三郡资源就能拼赢魏军,也太不现实了。
所以,如果孙权不偷袭荆州,刘备又不能及时增援。襄樊之战的结果,大概率就是以平手收场。
关羽在缺粮,且在面对魏军一波又一波援军的情况下,只能是主动撤走。
魏军在粮草补给困难的情况下,只能是选择不追,眼看着关羽撤回江陵。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19~220年期间,荆州爆发了瘟疫。
先是江陵地区爆发瘟疫,后来襄樊地区受洪水侵袭(就是淹掉于禁七军的洪灾),也爆发瘟疫。受瘟疫影响,孙权的堂弟孙皎、东吴大都督吕蒙,右护军蒋钦,先后在这期间病死。
一连三位东吴高层都被瘟疫弄死。这就可想而知,这场瘟疫的厉害程度了。
而也正是因为瘟疫等方面的因素(也有粮草补给困难的因素),曹丕继位后,才会令曹仁放弃襄阳,退守宛城。给了孙权人生唯一一次拿下襄阳的机会。
所以,关羽即便打赢曹仁、徐晃,他下一步也很难有所作为。
毕竟,江陵、襄阳当时是两大疫区。而且襄阳又是一座破城。要啥啥没有。
强行继续北伐,恐怕大家都挨不住。就算关羽顶得住,军队也未必挨得住。
就算军队顶得住,老百姓未必也挨得住。
疫情对民生之影响,诸位去年、今年应该都是有目共睹。就不多说什么了。
三国演义中,如果孙权没偷袭荆州,徐晃的援军能打败关羽吗?
古有一句话:“盛极必衰、物极必反。” 用在关羽的身上应当非常恰当。
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夏,汉中争夺战中,刘备人生第一次正面战场击败曹操,夺取汉中,并自称汉中王。同时,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总领各路兵马。
前将军之职,是关羽人生中的顶点官职,也是汉中王职权下拜封的最高官位。其位仅次于一朝的九卿,相当于曹魏时期的三品武将,重要的是可开府治事,有权任命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官员,组建自己的权力班底。
也许,因为关羽在刘备心中占据的地位极重,所以当刘备称帝后,闻关羽被东吴所害,朝中大将军之位便一直空缺。
当关羽职位上达到了人生顶点的同时,其战绩同样也登上了人生的巅峰。
同年秋,关羽先败曹仁,围其于樊城,若非满宠相劝,其定然弃城而逃(荆州争夺战中,最关键之处,就是曹仁没有放弃樊城,如果樊城被关羽所得,就算后面吕蒙成功袭取荆州,关羽同样会有立足之地,最终不致落个败亡的下场);接着,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同时,又有郏县、梁县、陆浑等地区的数路匪寇,积极与关羽联络,并接受其任命的官职,对曹操的地盘进行袭扰。因此,连战连捷之下,曹操也被关羽的战绩惊吓的不轻,并召集君臣商议,欲迁都避其锋芒。
这时,曹操麾下的司马懿、蒋济等人急忙进行劝谏。他们认为关羽越是威风,孙权越会看其不顺眼,也一定会袭其后路,若其后路不稳,又怎么可能继续逞威呢。
曹操听从二人规劝,为了稳妥,询问众将,谁敢率领大军前去樊城抵挡关羽兵锋。曹操音落,徐晃昂然出列,高声回应:“某愿往,定挫关羽一世英名。”曹操闻言大喜,欣然允之。
当即,曹操令徐晃为将,吕建、徐商等将副之,统领5万精兵,奔赴樊城救援曹仁。接着,曹操深恐徐晃军弱,又急调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兵马,先屯扎于阳陵坡,听从徐晃号令。
期间,当徐晃出征之时,关羽次子关兴前来探望父亲。这时,意气风发的关羽,绝对沉浸在连连大胜的喜悦之中,并没有丝毫向成都请求增添兵力的想法,仅是命关兴将诸将士的立功文书带去成都,各求升迁。
不几日,曹操又领援军过洛阳,并令徐晃进攻关羽,以解樊城之困。就在这时,探马来报:“关平驻军于偃城,廖化屯扎于四冢,共有一十二个大寨相互连通。”
对此,徐晃即令副将徐商、吕建打着自己的旗号,赶往偃城对战关平,自己则带领500精兵,悄悄绕过沔水,来到偃城的后面。这时,关平引大军出战,徐商、吕建先后出战,皆大败而退,并被关平乘胜追杀二十余里。追杀间,关平闻报偃城起火,心下大惊,心知已中徐晃的“调虎离山”之计。遂急忙回援,半路遭遇徐晃一路人马拦截。徐晃对其言:荆州已被吕蒙袭取。闻听,关平大怒,纵马轮刀,杀向徐晃,却见偃城中火光冲天,心下大惊,不敢恋战,直奔廖化驻扎的四冢大寨而去。
正在关平、廖化二人讨论荆州被袭之时,忽然流星探马来报,言徐晃领军正在攻打四冢大寨正北第一屯。二人商议一番,认为第一屯不能有失,否则诸营皆有危险。随之,关平、廖化二人尽起四冢大寨精兵,赶往正北第一屯救援。其实,攻打四冢大寨正北第一屯的领军魏将并非徐晃本人,而是徐晃再次令徐商、吕建二人虚打自己旗号。
当关平、廖化二人看清“徐晃”率领的魏军屯扎于浅山之上,认为魏军不识地利,所以打算深夜劫寨。夜晚,关平领一半兵马杀入魏寨,竟然不见一人,心知中了徐晃的诱敌之计,遂令大军撤退,却被副将徐商、吕建左右夹击,大败而退。接着,又被魏军乘势夺取了正北第一屯。无奈之下,关平、廖化二人率军急忙向第四屯退去。谁知,此时徐晃已领军攻占了第四屯。关平、廖化二人远远望见寨中火起,又见寨内已遍布魏军旗号,心知夺取无望,便率领残兵败将向樊城大路奔走,却又被徐晃领军拦截,死拼之下,方才逃回关羽大寨,告之实情。
不一会儿,徐晃又领军杀至。因当初关羽攻打樊城时,被城上毒箭所伤,并未痊愈。所以,关平劝说关羽不可出战,关羽却说自己与徐晃是旧相识,先劝其退军,如若不然就将其斩杀,以威慑敌军。但是,当关羽出寨同徐晃论理叙旧之时,徐晃突然回顾众将,厉声大喝:“谁如果能取关云长首级,赏赐千金。”这时,关羽惊问道:“公明,你这是为何?”徐晃回应:“今日乃国家大事,自己不敢以私废公。”说罢,挥动手中萱花大斧攻向关羽。
约战八十余合,关羽因右臂之伤未愈,力量不济,渐处下风。见此,关平急忙鸣金收兵,关羽拨马向大寨撤退。这时,樊城内的曹仁又引领大军杀出城来,汇合徐晃大军,左右夹击关羽的荆州人马。无奈之下,关羽慌忙率领败军向襄江上流撤退。当徐晃的大军追到时,关羽已率领大军渡过襄江,奔向襄阳而去。
其实,战争发展到了这时,樊城之围已被徐晃所解。而这一过程,均为徐晃临阵的用兵之能,并不干东吴吕蒙袭取荆州之事。期间,虽然徐晃也曾言及吕蒙已渡江袭取荆州,但是关羽、关平、廖化等将当时并未相信,所以对于关羽的军心动摇并无影响。
面对关平的偃城大寨和廖化的四冢大寨,徐晃连用两次将旗虚设之计及一次诱敌袭营之计,干净利落地破掉了关平及廖化所领的数万大军。之后,徐晃将兵贵神速之能发挥到了极点,当关平、廖化刚至关羽大寨时,魏军便已杀到。此后,又在曹仁的两相配合下,将关羽赶到了襄江对面。
然而,这时屯扎于阳陵坡的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兵马还未动用。同时,曹操又再次带领援军前来支援。
所以,就算没有吕蒙袭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关羽的大军也已经被徐晃打败,樊城之困已解。
这样的结果,还真应了一句俗语:“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图片来源网络
三国演义中,如果孙权没偷袭荆州,徐晃的援军能打败关羽吗?
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发动的襄樊之战,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进攻战役。在此前的长时间里,关羽坐镇荆州,为了保卫刘备的后方,一直采取着防御态势。在这次战役中,关羽充分显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在关羽的胜利面前,曹操企图迁都来躲避关羽的锋芒。在手下的劝说下,曹操一面派徐晃救援襄樊,一面与孙权联系,夹攻关羽。
关羽和徐晃的援军交战失利,再加上孙权袭取了荆州,被迫撤军。在回师荆州的路上,他的部下军心涣散,大军离散,关羽只得退保麦城。不久关羽在逃往蜀中的路上被吴军伏兵擒获,随即被杀。关羽的失败,是遭受了曹操和孙权两大势力夹击造成的。那么,如果没有孙权的偷袭,仅仅单靠徐晃的援军,能够打败关羽吗?
一、荆州之战中关羽的选择。关羽在荆州之战中,由于失去了荆州,被后人说成是大意失荆州。但是,如果我们审视那段历史,就可以知道,这个评价是不公平的。关羽在攻打襄樊的同时,并没有轻视东吴偷袭的可能。他不但留下了大批军队防守公安和江陵,还在沿江建立起大批烽火台,一旦发现情况,马上就可以报警。
这些防御措施,使得东吴的偷袭企图遭遇了困难。吕蒙因此接受了陆逊的计谋,称病休养,让名不见经传的书生陆逊来接替自己。陆逊给关羽写信,对关羽大肆吹捧,并且表露出依靠关羽的意图。关羽看过信后放松了警惕,将防御东吴的军队抽调出一部分,增援襄樊前线。东吴抓住这个战机,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直接造成了关羽的败亡。
关羽之所以要抽调防御东吴的兵力增援襄樊前线,最主要的原因是前线兵力不足。关羽对襄樊的进攻本是一次抓住有利战机的攻击,最主要的因素是曹操主力滞留在关中,无法迅速应援襄樊。但是,在水淹七军后,曹操的襄樊防线出现了巨大的漏洞,这让关羽看到了直捣宛洛的希望。
因此,关羽将自己的兵力分派出去,影响力一直达到了许都。但是,关羽的兵力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多次写信让上庸的刘封、孟达来援,但是遭到了他们的拒绝。关羽只得抽调后方防备东吴的兵力。这给东吴偷袭造成了可乘之机。
不过,站在关羽的立场来看,这也是一场与时间的赌博。如果关羽夺取了襄樊,他不但有汉水与上庸相联,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此外,他还可以威胁曹操的腹地,为下一步北伐做准备。如果这样,东吴就不会偷袭荆州,甚至还会在淮南发起进攻,对曹操分一杯羹。
关羽经过考虑,加大了襄樊前线的兵力投入。这样,攻克襄樊,打破曹操的援军就成为了这场战役的关键。如果在东吴发动对荆州的攻击前,关羽在襄樊前线取得决定性的战果,整个三国的历史就将改写。
二、徐晃击败关羽的过程。在第一次救援襄樊时,曹操派出的大将是他最信任的异姓将领于禁。但是,他率领的七军驻扎在樊城以北十里的地方,遭到了汉水洪水的侵袭。关羽趁机出动水军,全歼了这支精锐军队,于禁也被俘投降。曹操手下没有可信任的大将可派,使得襄樊前线的形势一度十分危险。在当时,曹仁在满宠的劝说下坚守樊城,附近唯一可以动用的军队就只剩下徐晃的一万新兵了。
关羽用大船乘水势进攻樊城,在曹仁的顽抗下一时不能得手。而徐晃则率领部下,堵住了关羽北上的道路。关羽由于兵力不足,不能突破徐晃的封锁。曹操在从关中回到关东后,就给徐晃派遣大批的援军,让他作为主帅救援樊城。徐晃听从曹操的命令,在等到援军到齐之后,集中优势兵力收复了郾城。此后,徐晃继续向前推进,他的连营离关羽包围樊城的营寨只有三丈多远。
曹操随后又派遣了十二营兵力增援关羽,徐晃有了这些兵力,就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明攻围头,密攻四冢,打退了关羽亲自率领的援军。徐晃对关羽的退兵穷追猛打,一直攻入关羽的营寨,夺取了它。关羽因此遭到失利,在击退徐晃和攻占襄樊无望,并且得到荆州被东吴占领的消息,被迫撤军。
徐晃因此战的胜利,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赞扬。他在徐晃回师摩陂的时候,亲自在七里外迎接。他夸赞徐晃勇于进攻的精神,说自己用兵三十年,没有听说有长驱直入敌人营寨的将领。并且说襄樊的危急,要比战国时齐国即将灭亡的莒、即墨还要危急,徐晃的功业,超过了战国名将孙武和司马穰苴。
三、仅靠徐晃是无法击退关羽的。我们如果单单看历史上的记载,似乎徐晃在救援襄樊时,给了关羽以重创。关羽也正是因为徐晃的胜利,才不得不解除了襄樊之围。其实,如果平心而论,关羽从襄樊前线撤退,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荆州的失守,并不是徐晃的胜利。因为仅仅依靠徐晃的救援,是根本无法击退关羽的。
徐晃之所以会得到曹操的高度赞扬,是因为当时襄樊前线的形势,确实和曹操说的一样,已经危急到了极点。如果襄樊被关羽占领,曹操对付荆州的防线就彻底崩溃。用满宠劝说曹仁的话就是,洪河以南就落入了关羽的手中。
这样一来,关羽的江陵重地,就从对抗曹操的前哨,变成了对抗东吴的后方。再加上关羽多了汉水与上庸相联,有了稳固的后方,整个荆州有了战略纵深,将立于不败之地。曹操的控制区本身就动荡不安,再加上防线破裂,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是曹操想要迁都,躲避关羽锋芒的原因。
为此,曹操从关中撤回后,就把大批的兵力交给徐晃,让他救援襄樊。我们看关羽与徐晃的交战中,就会发现,徐晃的兵力占有绝对的优势,这也是徐晃在战场上占上风的主要原因。正是徐晃的兵力充足,他才可以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对分散的关羽营垒发动强攻。
关羽的兵力不足,只能采取守势。当时徐晃的营垒和关羽的营垒只相隔三丈多,这就说明了关羽的兵力,根本无法压制住徐晃。按理说仗打到这个份上,关羽也应该撤退了。可是,关羽却没有撤退。不但如此,他甚至在得知孙权要袭击荆州的消息时,也没有下定决心,马上撤退。
这是因为关羽同样也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汉水的暴溢,不但给于禁的七军以毁灭性的打击,也给樊城带来了灾难。当时洪水将樊城的城墙几乎全部淹没,再加上关羽水军的封锁,使得樊城的曹军面临弹尽粮绝的绝境。只是因为曹仁的死守,樊城才保全下来。不过,虽然洪水退去,樊城四周依然遍地泥泞,还被关羽团团围住。
如果再继续围困上一段时间,樊城就必然落入关羽的手中。曹仁的军队覆灭再加上樊城的陷落,将使得曹操遭受沉重的打击,后果不堪设想。这就是曹操赞扬徐晃的原因。不过,徐晃的救援是不可能打退关羽的,这与战场的形势有关。
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取得辉煌战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的水军。正是有一支精锐的水军,才使得关羽控制了整个战场的形势。他利用这支水军全歼了于禁的七军,并且用这支水军封锁了汉水,分割包围了襄阳和樊城。徐晃虽然率领了大批的精锐陆军,可是他对关羽的水军毫无办法。我们可以看到,徐晃占领了多处关羽的营垒,最终依然没有打破关羽对樊城的包围。而且,徐晃离樊城越近,那么离汉军也越近,他承受关羽这支水军的压力也越大。
有了这支水军的支援,关羽在襄樊战场就立于不败之地。有关羽水军在汉水游弋,即便是徐晃打破关羽对樊城的包围,他也无法解除汉江对岸襄阳的包围。最终,襄阳肯定会落入关羽的手中。有了襄阳为依托,再加上汉水中的水军,当年周瑜夺取江陵的那一幕就会重演。关羽经过长时间的争夺,必然会把樊城夺取下来。曹军的防线就只能被迫撤后上百里。
可惜这一切都被孙权偷袭荆州的举动给打破了,关羽只得放弃即将到手的胜利果实撤退。徐晃也因此得到了曹操的赞誉,获得了樊城解围的功劳。其实,如果继续战斗下去,徐晃是难以解除樊城的包围的,至少襄阳他是救援不了的。
至于说,曹操对徐晃的赞誉,是以他的对手关羽来衡量的。因为关羽的军事能力太强了,能够打败他就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凡是和关羽交手的人,比如乐进、文聘,哪怕获得个小胜就被大书特书,更何况是取得了四冢之战那样的胜利了。
结语:关羽在荆州之战中失败,是因为遭到了曹操和孙权的夹击。当时关羽正在围攻襄樊,与曹操派来的徐晃交锋。由于曹操给徐晃派遣了大批的兵力,再加上关羽的兵力不足,使得关羽与徐晃交手中失利。襄樊解围后,曹操给予了徐晃高度的评价。
但是,关羽撤军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孙权的偷袭。正是因为孙权的偷袭,使得关羽的大军失去了后方,一时陷入了进退失据的困境。如果没有孙权的偷袭,仅仅依靠徐晃的进攻,是解救不了襄樊的。
这是因为关羽拥有一支精锐的水军,关羽利用它控制了整个战场的形势。由于这支水军的存在,使得徐晃虽然占领了几个关羽的营垒,却不能打破关羽对樊城的围困。即便是徐晃能够为樊城解围,他也对于襄阳的围困无能为力。关羽和徐晃的交手,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因此,如果没有孙权的偷袭,徐晃是不可能为襄樊解围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演义中,如果孙权没偷袭荆州,徐晃的援军能打败关羽吗?
"大意失荆州"是后人对关羽的评价,其中也包含了对这位武圣人脸面的维护。意思不是能力不行守不住荆州,而是由于太大意了,致使让东吴钻了孔子,才落得个兵败被擒,不屈被杀。其实,丢荆州何止是大意啊?一是关羽对东吴的虎视眈眈,阴谋夺取荆州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用人上过于刚愎自用,不听王甫之言,用潘濬守荆州是个错误,用贬将傅士仁、糜芳守钱粮重地公安也是极为不当。二是由于过于自负产生的骄傲自大情绪一直使他膨胀,眼里根本看不起孙吴,张口吴狗,闭口犬子,在东和孙权这个战略方针的执行上采取了阳奉阴违,有意激怒了孙权这个本来就不牢靠的同盟军。三是竟被陆逊一顶高帽子戴的心花怒放,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烽火台也成了虚设,白衣渡江葬送了荆州。关羽在对守荆州和北伐两件事上缺乏侧重点,应该是驻守荆州作为第一要务,北伐其次。这样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暂时放弃北伐才是万全之策。若不是东吴背信弃义,暗取荆州,凭徐晃打败关羽没那么容易。充其量也就解了樊城之围倒有可能。最让人不齿的是孙权即得荆州,就放过关羽父子也就算了,任凭他逃亡西川倒也不失同盟一场,也算有一点信义可言。刘备来伐也可以借荆州为由作为理由说辞,杀了关羽父子,完全成了敌人,夷陵之战就在所难免了。也可看出东吴此时也缺少有眼光的谋士出谋划策。不杀关羽完全可以报复关羽羞辱东吴,骄傲狂妄的所作所为,又可呈现东吴们的大度和宽宏。象关羽这样心高气傲之人,丢了荆州真的羞愧难当去见刘备,最起码要挫关羽三十年的风光。关羽的封神之话也就缺少了资本。
三国演义中,如果孙权没偷袭荆州,徐晃的援军能打败关羽吗?
感谢邀请!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从荆州南郡出兵,北伐曹魏,两军在襄樊地区展开大战,是为襄樊之战。
此战,关羽先胜后败,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水淹七军,于禁被俘,庞德被杀,重创曹魏,威震华夏。当时关羽又率军围困了襄阳、樊城,两城岌岌可危,许都以南至襄樊,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响应关羽,荆州的曹魏官员也大量投降。以致于曹操都受到震动,有了迁都的打算。
可是后来,东吴吕蒙偷袭荆州,关羽在魏、吴两家的夹攻下败走麦城,最终父子双双被擒杀身亡,一代武圣,身首异处,不胜唏嘘。襄樊之战,使得曹魏、蜀汉的实力受损,尤其是蜀汉,不但损兵折将、还丢失荆州,成为三国形势的重要转折点。
蜀汉丢失荆州三郡,损失极其惨重,首先,蜀汉从此失去了东面北伐的大基地,使得隆中对成为虚话,其次,荆州的军队和人才基本上是损失殆尽,再者,孟达叛变投魏,导致丧失上庸等地,最后,蜀汉在襄樊之战的惨败,直接导致了后来刘备讨伐东吴的夷陵之战,使原本就弱小的蜀汉政权雪上加霜。
如此一来,《隆中对》中的计划已经完全被破坏。诸葛亮所规划的荆益二州,双线北伐化为泡影,一统天下,几乎已经是水中月,镜中花。
“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那么如果没有孙权在背后偷袭荆州,那么关羽的结局能否改变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单靠徐晃,根本不足以将关羽逼到绝境。当时关羽围困樊城曹仁,又围襄阳的吕常,曹操便派徐晃去救援。虽然徐晃靠着兵力优势,在接触战中击败了关羽大军,暂解了樊城之围。但是,关羽仗着水军之利,控制了汉水,继续围困襄阳。
因为有着汉水这一天然优势,徐晃面对关羽根本不可能再取得更大的优势,除非给他一支强大的水军。就连曹操自己也说:“我担心敌人太多,而徐晃等人力量不足。”关羽完全能够依靠阻断汉水,来攻下襄阳城。当然,对于对岸的樊城关羽是没多大可能性了,除非刘备诸葛亮等人继续再汉中给予曹操压力,使其无法南下救援。否则仅仅凭借关羽的三万荆州兵,直逼中原是很难的,即使得到于禁等人的军队数万人,但关羽粮食不足,根本无法持久作战。早在徐晃到樊城之前,关羽就因为擅自取用孙权湘关的粮米和孙权打了一架。
接下来随着洪水的退出,天气放晴,关羽水军的优势将会彻底丧失。而曹魏的援军又接连不断的到来,这边关羽却没有任何援军可以支持,所以关羽将要独自对抗徐晃,曹仁和满宠,以及曹魏随后的后援部队。他并没有胜利的把握,所以就算是没有孙权去偷袭荆州,关羽的战果也不可能再扩大了,能够取得最后的战果,就是阻断汗水,拿下襄阳城,如果关羽想要继续向北进攻,已然是不可能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