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顺为什么没有一人劝降,毕竟人品能力还是权位都与张辽差不多?
高顺的人品、能力都要强于张辽,但是在白门楼上,却几乎没有一人为高顺说话,没有一人为高顺求情,这是为何呢?事实上,这个原因很简单!你就看看高顺有多恐怖就知道了!
白门楼上的滑稽场面
事实上,当曹操出发征讨吕布前,他曾经给吕布写过一封劝降书,让吕布投降算了,毕竟曹操代表的是大汉天子,师出有名,实力也比吕布更加强大。而吕布这边,经过深思熟虑,也觉得自己并非曹操的对手,他也想投降,但是陈宫出面阻拦了,由于陈宫和曹操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不愿意投降,所以在他的建议下,吕布拒绝了投降,开始和曹操作战。最终的战果大家都知道了,吕布并非曹操的对手,最终被曹操击败,押往了白门楼。
吕布集团失败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处置他们的事情了。曹操将吕布集团的首脑都带到了白门楼,开始处理善后事宜,接下来的场面就非常滑稽了。吕布极尽讨好之势,希望曹操放过他,并表示自己以后会全心全力地为曹操服务,不过最终曹操并没有接受吕布的投降,直接把吕布处死了;陈宫这边呢,虽然拒绝投降曹操,但是他这人非常聪明,在拒绝曹操的同时,还说了这么一句话。
原文:宫曰:“吾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于明公耳。吾身既被擒,请即就戮,并无挂念。”
说白了,陈宫这话,其实就是在提醒曹操,杀我就可以了,别动我家里人!这也算是陈宫变相的在向曹操求情吧。处理完吕布陈宫,曹操又开始处理张辽了,刚开始张辽还骂骂咧咧,表示要和曹操不共戴天,惹得曹操大怒想杀了他,不过刘备和关羽帮着求情,曹操也就网开一面了,表示自己是开玩笑了,不会杀张辽,接下来张辽的表现就有点滑稽了。
原文: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
曹操一番作态下来,直接收服了张辽的心,前一秒张辽还在喊着宁死不屈,结果下一刻就直接“感其意,遂降”了。很多人将这种行为评为识时务,但是本文却总感觉这里面有什么不对劲!说白了,张辽前期表现之所以那么激烈,大骂曹操,只不过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必死无疑了,所以临死之前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而当听说曹操不杀他了,反而要重用他,他立马就表示感动了,要投降了,这……让人怎么评价呢?总感觉有点问题!
事实上,在白门楼上,吕布、陈宫、张辽的表现都非常滑稽,唯有高顺的表现,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吕布求饶,令人鄙视;陈宫死前啰嗦一大堆,无非就是想通过威胁和乞求曹操,保住家人的性命;张辽先前大骂曹操,一听到自己不用死还要受重用,立马就转变立场,宣布投降,这前后的表现,差距太大了,令人感叹。说白了,这些人啊,都并不是一心求死,他们都有执念。唯有高顺此人,面对曹操的询问,一言不发,摆明了就是宁死不降,这才是真正的好汉,绝对没有一丝苟且偷生的表现!而这,其实也正是无人劝降高顺的原因之一!
原文:须臾,众拥高顺至。操问曰:“汝有何言?”顺不答。操怒命斩之。
面对曹操的询问,高顺一言不发,拒绝沟通,摆出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这让曹操无可奈何了。曹操多么聪明啊,见惯了人情世故之人,他知道只要一个人愿意开口说话,那就说明他在人世间还有留恋,只要抓住这个留恋,就可以胁迫这个人。然而一个不愿意开口说话,拒绝沟通的人,这就说明他对人世间已经没有留恋了,这种人,根本没办法劝服,所以曹操也只能无奈的杀了高顺,而其他人也不再多做劝说,因为一个心怀必死之心的人,没法劝的!
当然了,除了高顺一心求死之外,众人之所以不劝高顺投降,曹操之所以执意杀掉高顺,还有另外一个重用的原因!
高顺的恐怖之处
在三国演义中,高顺其实被严重削弱了,导致许多人认为高顺是比不上张辽的。但通过查阅其他文献,我们可以发现,高顺的能力比张辽强多了,无论是能力还是人品,高顺都远胜于张辽!
首先,我们看高顺的练兵之能!据《英雄记》记载,高顺这个人,手下拥有一支非常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人数并不多,只有七百多人,但是他们盔甲整齐,装备精良,战场配合非常到位,战斗力非常强大,每次作战,他们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被赞为“陷阵营”!
《英雄记》: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所将七百馀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陈营。
高顺这个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喜欢喝酒,也不接受别人的礼物馈赠,这完全就是个职业军人的模样,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优良品德感染,所以他带出来的兵,都是精锐,他调教出来的这支陷陈营,才能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可以说,高顺手下的这支陷阵营,算是吕布手下的王牌部队了,刘备和曹操,面对这支部队都曾吃过不小的亏!
其次,我们再看高顺的军事才能!据《后汉书》记载,吕布在徐州期间,曾经发生过一场叛乱,由于事发突然,吕布根本分不清贼人是谁,只能快速跑到高顺营中,寻求庇护。按理说连吕布都分不清贼人是谁,无法下达攻击谁的命令,这场叛乱不好平定,但高顺仅仅通过叛军中有河内人声音的这个疑点,就迅速判断出了叛贼是谁,成功的平定了叛乱,令众人震惊!
《后汉书》: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诣厅事合外,同声大呼攻合,合坚不得入。布不知反者为谁,直牵妇,科头袒衣,相将从溷上排壁出,诣都督高顺营,直排顺门入。顺问:“将军有所隐不?”布言“河内儿声”。顺言“此郝萌也”。
从高顺平定郝萌之乱来看,他的战场敏锐度,军事才能真的是无与伦比,太厉害了!众人都只知吕布强悍,殊不知吕布手下的高顺,才是真正的军事大才!
最后,我们再看高顺的战绩!由于高顺在吕布手下任职,所以他和刘备、曹操都打过交道。建安三年(198年),高顺领兵攻打沛县的刘备,将刘备打得节节败退,不得不向曹操求援。注意,此时的关羽张飞也在刘备手下,然而就是他们这么厉害的名将,在高顺手下依然落败,足见高顺有多么的强大!
刘备败退,曹操派出夏侯惇前来增援,结果夏侯惇也被高顺击败了,而且据说他的眼睛也是在此战中失去的。最终夏侯惇、刘备关羽张飞均不是高顺的对手,刘备被迫逃到曹操处,沛城被高顺攻下,刘备的妻女也被高顺俘获。
此战中高顺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连夏侯惇、刘备、关羽、张飞这种名将都不是他的对手,足见其强大之处。那么如此厉害的高顺,如此有才的高顺,为何就没人站出来替他说话,替他求情呢?曹操又为何要执意杀了他呢?要知道他的人品、才能可都是要超过张辽的啊!
事实上,之所以无人替高顺说话,曹操之所以要执意杀掉高顺,主要是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高顺曾击败过刘备关羽张飞和夏侯惇,相当于是这些人的仇人,他们肯定不会站出来替他说话的。而且夏侯惇还有可能是在此战中失去左眼的,曹营中的其他人也不会站出来替高顺说法,因为给高顺求情,就是在得罪夏侯惇,而夏侯惇在曹营地位超级高,没人愿意去出这个霉头!
其次,高顺的练兵能力,对众人都是个威胁!乱世之中,要想争霸天下,除了猛将之外,肯定需要一批精良可用的士兵,高顺如此有才,擅长练兵,这其实是非常讨喜的!试想一下,要是高顺给曹操练出一千支吕布手下的那种陷阵营,那普天之下,曹操还怕谁呢?可重点是,高顺愿意为曹操练兵吗?
站在刘备的角度,高顺如此会练兵,要是他投降了曹操,岂不是对自己的一大威胁,毕竟自己日后可是要和曹操作对的。而站在曹操的角度,他自然是想得到高顺的,可高顺宁死不降,不想给他练兵,要是这种人才流落到其他诸侯处,那对自己也是一大威胁啊,所以说,曹操秉承着自己得不到,也不要别人得到的原则,最终选择了诛杀高顺!
结语
总的来说,高顺的人品能力都比张辽强,但曹操却要杀了他,而在场也无人劝阻,无人站出来给高顺说话,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是高顺宁死不降,劝不动;二是高顺能力太强,在场众人几乎都被他打过,和他都有仇,谁敢站出来给他说话,然后必被穿小鞋。说白了,这一切都是因为高顺太恐怖了,实力又强,为人又硬,宁死不降,这么厉害的人,哪个主公敢留,谁敢给他说好话?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后汉书》《英雄记》)
高顺为什么没有一人劝降,毕竟人品能力还是权位都与张辽差不多?
我个人感觉是劝不动。
高顺这个人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个历史人物,他追随吕布,就认准了他。吕布虽然不太喜欢他,但绝对是最信赖他的。郝萌叛变,吕布第一时间来到高顺的军中,可见他治军之严,吕布也明白。
这样的人,并不因为所追随的人是善是恶就改变自己的态度。我认准了,就跟随,最后失败了,那是我运气不好。
白门楼上,别看张辽咋咋唬唬,见谁骂谁,仔细分析那就是明知要死之后的破罐破摔,而陈宫看似不动声色,最后听到老母妻子也语气变软。只有高顺,一言不发。是啊,成王败寇,已经失败了,那就没必要再说别的了,人这一辈子,只能辉煌一次。
高顺的陷阵营可以说是东汉末年最强的步兵,张飞没事就和吕布瞪眼,但面对陷阵营,一样也得跑。司马光对高顺也特别看重,《资治通鉴》里提到高顺,是把他和陈登并称的人才,可惜一个不为吕布作用,另一个吕布却不用。
高顺没有留下表字,他默默的追随吕布,默默的和吕布一起死,死前一言不发的样子,于我心有戚戚焉。
高顺为什么没有一人劝降,毕竟人品能力还是权位都与张辽差不多?
实际上,高顺的人品、权位都要高于张辽,正因为比张辽高,所以才没降。
谈三国人物,我们首先要知道,《三国演义》其实是以三国志为框架,加上作者自己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故事的充实来完成的,小说中的人物、时间、结果大致都是一样的。吕布八健将从历史上来看,是没有什么五虎上将、五子良将之类的,当然也没有“八健将”一说,但是之所以这些人物能以组合的形式流传在民间,还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说明将他们合在一起作对比,大体上也是符合历史实情的。
吕布手下的八健将分别是:张辽、臧霸 、曹性、郝萌、成廉、魏续、宋宪、侯成。
张辽不用多说,可以说是吕布麾下最著名的将领,然而他的主要成就却并不是在吕布麾下取得的,而是投靠曹操之后,立下赫赫战功,得以与乐进、徐晃等人并成为五子良将。
五子良将的说法主要是因为在陈寿的《三国志》中,为这五人作传的时候,将他们并在一起,并为“张乐于张徐传”,所以后人有了五子良将的称呼,五虎上将也是一样的道理。
除了张辽之外,八健将之外的七个并不太有名,正史中除了对臧霸有专门作传,其他人都只存在于字里行间,因此略过不提。
高顺比八健将高一个档次对三国感兴趣的人,应该对高顺都有一定的了解,也许很多人会以为他也是八健将之一,其实不然,他并不属于这个组织。
既然没有将他列为八健将之一,说明他跟这八人不是一个档次,要么比他们强,要么比他们弱。
显然,高顺是比这八健将高一个档次的,至少在吕布麾下是如此。
别人不用比较,我们单独比较一下高顺与张辽:
1.官职:高顺中郎将,张辽北地太守
198年,吕布派人去河内买马,结果被刘备派人劫掠,吕布派中郎将高顺、北地太守张辽攻打沛县,就是这一战吕布俘虏了刘备的老婆。
建安三年春,布使人赍金欲诣河内买马,为备兵所钞。布由是遣中郎将高顺、北地太守张辽等攻备。九月,遂破沛城,备单身走,获其妻息。——《英雄记》
高顺此时官职是中郎将,可能是吕布自己封的,毕竟他这个徐州刺史就是自称的。
而张辽的北地太守官职却是朝廷封的,那是张辽跟随吕布之前朝廷封的官职。
无论是谁封的,北地太守是凉州地方太守,而此时吕布占领的是徐州,张辽这个官职只能说明他并没有融入吕布集团,在吕布麾下自然是没有高顺权力大。
2.关系亲疏
高顺一直是吕布的嫡系,众所周知,吕布性格反复无常,因此高顺经常当面劝他:“将军做事不肯慎重考虑, 经常出现失误,说话做事总有差错。失误的事情难道能一而再地发生吗?”
虽然吕布听了这话并不高兴,可是他知道高顺是为他好,也知道他的忠心。
因此,一有事,他第一个还是想到的高顺。
196年6月的一天晚上,八健将之一郝萌在袁术的怂恿下发动叛乱,半夜三更,吕布不知道是谁在造反,连忙带着妻子和女儿跑到高顺的大营躲了起来。
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布将河内郝萌反,将兵入布所治下邳府,诣厅事合外,同声大呼攻合,合坚不得入。布不知反者为谁,直牵妇,科头袒衣,相将从溷上排壁出,诣都督高顺营,直排顺门入。——《后汉书》
话可以随便说,但是行为骗不了人,吕布最信任的其实还是高顺。
3.人品与名声
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既不饮酒,也不受贿,统帅的“陷阵营”,不仅是吕布麾下的一支劲旅,在整个三国时代,这支部队都能排的上号。
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所将七百馀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陈营。——《英雄记》
张辽的人品显然是比高顺低一筹的,至少他投降了曹操,这是不可洗刷的污点。
白门楼上,人间百象198年年底,曹操决水围城,吕布军中上下离心。
三个多月后,侯成、宋宪、魏续反叛,绑了陈宫投降,吕布见大势已去,叫手下将他的首级砍下送给曹操,部下不忍,最终吕布下城投降。
布与麾下登白门楼。兵围之急,令左右取其首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后汉书》
因为吕布是投降的,所以他的手下文臣武将都还活着,于是在白门楼上有了这么一副景象。
吕布被绳子绑着,还对曹操抱怨,说:“我对手下部将够厚道了,没想到他们还是背叛了我。”
曹老板听后哈哈大笑:“你背着你妻子,跟部将的老婆乱搞,这就是你的厚道?”
吕布见自己的大话被拆穿,也不否认,已经开了话头,就顺势向曹老板求情,说道:
“我吕布能征善战,曹公将来肯定是要扫清寰宇的,如果我帮曹老板统帅骑兵,曹公定然能一统天下!”
听到这句话,曹操倒是真的心动了,捋了捋胡子,正在犹豫,旁边刘备一看,心想:
“曹操肯定心动了,这可怎么是好,吕布曾经抢过我老婆,又抢了我的徐州,此仇此恨……”
于是,刘备对曹操说了一句:“明公您忘记吕布是怎么侍奉丁原和董卓的了吗?”
曹操手一抖,扯断了两根胡须,打了个哆嗦,说道:“幸亏玄德提醒了我,这吕布拉下去砍了!”
吕布:“刘备这大耳贼最不可信!”
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於是缢杀布。——《三国志》
吕布被杀之后,生下的俘虏中,最重要的是谁?
貂蝉?秦宜禄妻子?
这些人也许重要,但是没什么可犹豫的,肯定不能杀。
接下来是陈宫。
想当初,还是陈宫拉着曹操在兖州招兵买马,让曹操正式开启割据之路,哪怕后来陈宫背刺了曹操,他依旧是个不忘旧情的人,于是亲自招降陈宫。
没想到,陈宫是个倔脾气,宁死不吃回头草,情愿引颈就戮,也不愿意再次投靠曹操。
临刑前,曹操还是想再挽留一下:
“公台,你死之后你母亲怎么办?”
“我听说以孝治天下的人,是不会杀别人母亲的。”
“公台,你死之后你的老婆儿子怎么办?”
“我听说以仁治天下的人,是不会杀别人老婆儿子的。”
没办法,好言难劝想死的人,虽然没有陈宫的话,看在以往的交情,曹操也不会怎么对待他的母亲和儿子,但是想到陈公台临死之前还是给我说了两句好话,以后就好好养活他的家人吧!
太祖曰:"卿如是,奈卿老母何?"宫曰:"宫闻将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存否,在明公也。"太祖曰:"若卿妻子何?"宫曰:"宫闻将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妻子之存否,亦在明公也。"太祖未复言。宫曰:"请出就戮,以明军法。"遂趋出,不可止。太祖泣而送之,宫不还顾。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皆厚于初。——《典略》
陈宫接下来就轮到高顺了。
在正史上,对于高顺的结局就一句话“布与宫、顺等皆枭首送许,然后葬之。”
布及宫、顺皆缢杀之,传首许市。——《后汉书》
布与宫、顺等皆枭首送许,然后葬之。——《三国志》
结果显而易见,高顺与吕布、陈宫待遇一样,显然是他没有投降。
而张辽却投降了,被曹操封为中郎将。
太祖破吕布於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三国志》
曹操为什么不劝降高顺在《三国演义》中,对陈宫和吕布的描述与正史相似,可是张辽却多了一段戏,曹操指着张辽说道:“这人好生面善。”
张辽却怒骂曹操是国贼,曹操亲自操刀准备杀死张辽,张辽面不改色,而旁边刘备连忙拉着曹操的手,关羽下跪求情,说张辽这样的好汉,应该留下来重用才是。
然后一副亲手帮张辽解绑的戏码,最终张辽归心。
与之相比,高顺则无人问津,直接被曹操杀死。
显然,这只是艺术的手法,按上面分析,高顺身为吕布麾下第一大将,而曹操是有名的求贤若渴,要说他不想将高顺这样的正人君子收入麾下,我觉得是不太可能的。
只是高顺性子耿直,从一而终,并没有投靠曹操而已,因此文学加工也没有可加工的地方。
难道让刘备再来求情,然后曹操是给他面子呢,还是不给面子呢?
给不给面子,最终高顺必然还是死,因为这是史实,古代小说都是以不偏离史实为基础,不存在魔改,那这样一来就多此一举了。
所以说,不存在有没有人劝降高顺,只是因为高顺不降而已。
跟张辽相比,一个是因为高顺性格如此,宁死不屈;另一个是因为高顺是吕布嫡系,张辽则是半路带兵投靠,关系也不一样。
主要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
高顺为什么没有一人劝降,毕竟人品能力还是权位都与张辽差不多?
为方便不认识这个将领的读者,先对高顺做个大概的介绍。
高顺,东汉末年将领,系吕布麾下中郎将,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他所著的《英雄记》里这样描写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这一句话,即把一个品格高尚的高顺呈现我们脑海。
高顺善于练兵,他嫡系部下叫陷阵营,有700多人,号称千人,每个士兵都武装到牙齿,精锐异常,每有征战,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这样的一位大才,却不受吕布重用,甚至还夺了他的陷阵营兵权,交给小舅子魏续统领,只有打仗需要高顺出战时,才交回给他统领。
然而,就算吕布如此对待高顺,他也是无怨无悔,直到吕布被曹操擒杀,高顺依然不改初衷,不肯投降曹操而被杀。
问题来了,张辽当时作为人才被劝降了,作为比张辽更正派更有才能的高顺,为何没人劝降?
当年,曹操在处决吕布,又劝降了张辽后,问高顺:汝降否?(你投不投降?)高顺拒绝了投降,并沉默不语。
(曹操劝降高顺)
这时候,现场有3拨人,可以决定高顺的去向和生死:1,曹操(有拍板权) 2,曹操手下文臣武将(有劝谏权) 3,刘备集团(有建议权)
先说曹操。曹操肯定是知道高顺才能的,也有惜才之心想收降他,因此他才问出了那句话:你投不投降?
但高顺的性格,令其态度呈现出油盐不进的样子,先是拒绝了曹操的招降,后来又沉默不语,令曹操想继续招降他也遭了热脸贴冷屁股,落了面子。
因此,高顺沉默不语的态度,也令曹操慢慢息了爱才之心,最终决定杀了高顺,可能曹操心想,他帐下人才济济,反正也不缺你高顺一个,何必死皮赖脸的求他投降。
再说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的意见。对于文臣来说,高顺是武将,他的投降与否,并无太大的意见,看曹老板的意思就行了。
其次是武将,武将之间,与高顺有仇的,只可能是夏侯惇,因为夏侯惇的左眼,被乱箭射瞎了。
为什么用可能两个字,因为史书上根本没有详细交代夏侯惇的左目,是不是高顺或其部下射瞎,但是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却安排成是高顺部下的曹性射瞎的,希望大家不要被混淆了。
“太祖自徐州还,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魏略曰:时夏侯渊与惇俱为将军,军中号惇为盲夏侯。惇恶之,照镜恚怒,辄扑镜于地)”——《三国志·夏侯惇传》
因此,可能夏侯惇与高顺有仇,而武将们拒绝为了高顺求情而得罪自己的上司同事。(夏侯氏与曹氏将领,一直是曹魏军中的顶级领导)
其次是职位安排,高顺成了降将的话,怎么安排他?
他的才能在于练兵,高顺一旦投降曹魏集团,第一时间必定是安排他把曹魏军中所有的兵都重新练一次,不说练成陷阵营一样的精兵,至少战斗力也要比以前有巨大的提升。
那么,曹军各位将领视自家的兵为禁脔,舍得让高顺去折腾吗?就算舍得,那么主持全曹军大练兵的高顺又安排什么官职合适?
太高了吧,对于曹军中辛辛苦苦打仗赚战绩,努力升级的中下层将领来说不服气。
太低了吧,又怕高顺不满,导致练兵时出人不出力。
因此,网络上有句说是郭嘉劝曹操杀了高顺的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哪句话呢?请看下文:
“顺,布之大将,军治严谨,胸怀韬略,举一世不可得,非等闲之职可封赐。公收此人,置诸将于何地?不若全齐名义。”
这句话,笔者查询了《三国志》、《三国演义》、《后汉书》、《英雄记》、《九州春秋》,甚至很多书评等,都不见有出处,估计是后世小说中,或者高顺粉丝杜撰的。
最后是刘备集团,作为客卿,可是有一定的建议权的。
但是刘备是志在问鼎天下的人,在曹操杀吕布这一仗中,曹操获利最大,不仅地盘宽了,手下也招降了一些吕布的旧部下,如张辽、陈登等,曹氏势力更大膨胀。
(新三国剧照)
曹氏势力越膨胀,刘备匡扶天下的志向越难实现,尤其是高顺这个练兵奇才,对于曹军整体战力提升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大幅度提升,这不是刘备想要的局面。因此,刘备不会劝曹操像留下张辽一样留下高顺。
高顺之死,一是其愚忠吕布,不肯投降;二是曹魏集团容不下,职位也不好安排;三是刘备不想曹操得到这位练兵大才。因此,没人劝曹操留下他。
文:梁生
高顺为什么没有一人劝降,毕竟人品能力还是权位都与张辽差不多?
在吕布败给曹操之前,高顺和张辽都是吕布手下大将。直到兵败被捆绑时,高顺是一言不发,默然不语,只求一死,可谓“求仁得仁”;张辽则是已感到吕布必败,率众投降,再续功名,也才有后来的威振逍遥津。
王粲《英雄记》:“顺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陈营”。张辽也名列八健将之一。
与张辽同列八健将之一的郝萌夜间叛乱,就是高顺带兵平定的。虽然吕布不能重用,但仍然对吕布忠心耿耿,死心塌地跟随,特别“愚忠”,可以说吕布去哪高顺就跟到哪,对“三姓家奴”是不离不弃。而张辽对吕布并没有“君君臣臣”的愚忠,可以做出“良禽择木而栖”的改变。
《三国志•魏书》:“建安三年,布复叛为术,遣高顺攻刘备于沛,破之。太祖遣夏侯惇救备,为顺所败。”曹操阵营没人劝降高顺,也许是被高顺打怕了,怀恨在心。郭嘉就代表众人对曹操说:“顺,布之大将,治军严谨,胸怀韬略,举一世不可得,非等闲之职可封赐;公收此人,置诸将何地?不若全齐名义。”张辽被俘前,还没像高顺一样极力杀伐过曹操阵营的人,加上张辽与关羽等人交情不浅,刘备、关羽等也会为他说情。
所以高顺的能力虽然跟张辽不相上下,却没人劝降。
高顺为什么没有一人劝降,毕竟人品能力还是权位都与张辽差不多?
高顺被杀与正史上单雄信被杀很类似!即获胜阵营中绝大多数将领都想他死;单死时唐瓦岗阵营中只有一生替他求情,而高死时,郭嘉直接建言杀之,为啥?高顺能力过强,对曹操手下将军杀伤太重,谁手底下没有一群生死弟兄?但这些人死在高顺手上太多,所以这些将领要高顺死!没有几个人能像岳飞那样,亲兄弟被杀了还能招降信任仇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