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挡车高速行驶中突然挂到R档会有什么后果?

现在的自动挡汽车高速行驶中挂到倒档应该是不会出什么问题的。因为档杆并不能直接控制变速箱,它只是提供档位信号,把信号传递给变速箱控制单元(Transmission Control Unit,简称TCU),由TCU决定是否执行。在设计之初工程师绝对会告诉TCU哪些是不能做的。

高速行驶中如果挂倒档的话档杆、TCU、变速箱三者之间的通信基本上可以用上图来简单表示。

我们都知道手动挡的档杆是直接控制着齿轮切换的,所以我们在换挡时不光要操纵换挡杆,而且还要同时控制离合器踏板和油门,配合好了才能使换挡过程变得柔和不突兀,而自动变速箱换挡是不可能让驾驶员直接用档杆来驱动变速箱的,自动变速箱换挡过程复杂,就拿AT来说吧,需要变速箱请求发动机降低扭矩,相当于我们手动挡踩离合,然后当前挡位的锁止离合器逐渐分离同时下一个挡位锁止离合器逐渐结合,然后通知发动机恢复扭矩,这一系列复杂的操作瞬间完成,并不是拿根档杆插到变速箱里搅动一下就能完成的,必须交给电控液压系统去完成。所以说你推动档杆时档杆根本不会触及变速箱里的齿轮,只是把换挡意图告诉TCU,具体要不要执行TCU说了算。

所以说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即便行驶中挂倒挡变速箱也不会进行“自杀式换挡”。

自动挡车高速行驶中突然挂到R档会有什么后果?

对于自动挡的车型来说,自动挡的车都有变速箱电脑,当你正常行驶,即使挂入倒挡,变速箱电脑只会做以下动作:第一,无视你的倒挡指令,维持D挡。

第二,通知发动机电脑停止喷油切断动力,并通过警告音告知驾驶员,自动打开双闪灯。直到驾驶员重新挂入D挡,或者靠边停车熄火后才结束变速箱电脑的保护程序。因此对于自动挡车型,这问题基本没任何影响。其实现在的自动档一般采用智能化的设计,即车主在操作中误挂倒档,也不会发生打齿轮、损害自动档的现象,而是会非常“聪明”地自动跳转到D档上。

因为自动档车在设计时,就考虑了这个因素,在正常行驶中,你是根本不可能挂到倒车档上的,即使是误操作,自动档也会自动跳转到D档上,所以尽管放心。

自动档汽车从前进档到倒档过程是:退出前进档同时进入空档,再从空档进入倒档,但在前进行驶中进入空档时车辆还在惯性前进。延伸一下,对于手动挡的汽车,高速行驶中挂入倒档在操作上是可以的,但是手动挡的车型,5挡手动变速箱倒档一般在1挡的左边或者是5挡的下边,6挡手动变速箱的倒档一般是在一档的左边。

由此,在实际操作中对驾驶者而言,高速行驶中因为误操作挂入倒档的情况几乎不会发生。而且有一部分车型的倒档设置了锁止机构,只有在按下挡把或者是向上提起挡把的情况下才能挂入倒档,这就更加的降低了误操作的风险。当然,毕竟手动变速箱踩下离合就能换挡,理论上还是存在着误挂倒档的可能性。如果真挂进去那就是齿轮打碎换变速箱重者危及生命。

Anywhere anytime,覆盖全国的移动互联网汽车救援网络平台,救援就在你身边,关键时刻显身手!回答车主各类养车用车急救问题,认为有用的请关注并点赞,谢谢!

自动挡车高速行驶中突然挂到R档会有什么后果?

自动挡汽车的“R档”其实就是倒车档,从前进档到倒档过程是:退出前进档的同时进入空档,再从空档进入倒档,而在行驶中进入空档时车辆还会惯性前行。

高速向前行驶的汽车如果突然挂个倒车档,正反两个作用力同时作用在齿轮上,其结果可想而知:发动机熄火、变速箱直接废掉、制动减弱等等,不车毁人亡就是万幸。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现在的自动档一般采用智能化的设计,车主在操作中误挂倒档也不会发生打齿轮、损害自动档的现象。

即使故意挂入倒挡,变速箱电脑也不会让你得逞,只会自动跳转到D档,通知发动机电脑停止喷油切断动力并通过警告音告知驾驶员,同时自动打开双闪,直到驾驶员重新挂入D挡或靠边停车才结束保护程序。

其实早在自动档车被设计时,设计师就考虑到了这个因素,在日常行驶中,车主几乎不可能在高速行进时挂入R档,只要变速箱电脑正常运行,自动档就会自动跳转D档,不会让悲剧发生,车主大可放心。

自动挡车高速行驶中突然挂到R档会有什么后果?

相信看到这样的问题,很多人会说出各种理论知识来,但绝对很少有人敢于实践出真知。巧的是,前不久我开车就亲身经历了这样的情况。都知道,现在手自一体变速箱都是通过推动挡杆实现加减档(没有换挡拨片的车型),当时我误以为是手动模式,为了实现降挡提速就顺手向前推动挡杆,但实际是自动模式,结果直接挂入了R挡。这时仪表上也显示了R挡,但车辆没有任何异常能够正常行驶。全程持续了两三秒,我立马又挂回了D挡,车辆也没有出现任何异常情况。

自动挡车高速行驶中突然挂到R档会有什么后果?

自动挡汽车行驶中挂入进去「倒挡」

两个问题:

  1. P/N切换经过倒挡是否会执行操作
  2. 行驶中错挂倒挡会有怎样的结果

很多新手司机对这两个问题比较感兴趣,但又敢于进行测试,万一执行了操作可能就是变速箱的报废吧;然而实际完全不用担心,可以说会损伤变速器或造成车辆失控且有关变速箱的操作都不会被执行,TCU是非常聪明的。

名词解释:transmission control until指变速箱控制单元,概念等同于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也就是行车电脑(电子控制单元);变速箱在执行各种操作的时候需要在ECU的控制下进行,而ECU还要控制ESP/ABS/TCC等安全驾驶系统,所以会影响驾驶的操作确实都不会执行。

图1:ECU位置

图2:变速箱换挡逻辑

问题1:在停车时频繁切换P/N挡总要经过「R」(倒挡),变速箱是否会先挂倒挡再挂空挡,或者挂着倒挡驻车吗?

这是个新手司机咨询过的问题,也许大部分自动挡汽车用户也都纠结过;其实完全不用担心,只要从N挡推到P挡或反拉的速度足够快,也就是在R挡停留的时间非常短,那么操作就是倒车灯短暂通电点亮,变速箱却不会执行切换倒挡的操作。只有停留在倒挡上才会执行,所以并不用担心变速箱齿轮冲击的问题,离合器和变矩器也没有影响。

关于P挡有一点需要了解,那就是两种不同的驻车方式。

1:燃油汽车使用的传统变速器比较特殊,P挡控制的是机械结构;当挂入P挡之后会给TCU一个操作指令,机械结构会推动驻车棘爪往棘轮里卡(啮合)。卡入之后的棘轮被棘爪别住也就无法运转了,棘轮与传动轴刚性连接,棘轮停转则传动系统和车轮停转,这就是驻车的方式。使用纯机械档杆的自动变速器在车辆没有停稳或低速行驶中,不能尝试挂P挡,否则棘爪卡入旋转的棘轮可能会造成棘爪变形或断裂,棘轮也可能断齿;不过电子档杆就不用担心,P挡行驶中的指令不会被执行,更高标准的智能化不会执行错误的操作指令。

2:电动与部分插电混动汽车是没有变速器的,负责传动的齿轮箱没有必要安装P挡的驻车结构;P挡的概念只是“驻车”,并不是“以某种固定方式驻车”,只要实现熄火之后不会溜车就行。所以没有变速器的此类新能源汽车采用制动器电子驻车,熄火后锁紧四轮制动蹄即可让车轮停转,说白了就是熄火后保持制动力进行持续刹车;这样的操作会更加稳妥,行驶中也不用担心错误操作,因为智能程度决定了错误指令同样无效。

问题1:行驶中挂倒挡会怎样呢?

首先手动挡汽车在车速较高时挂不进去倒挡,因为倒挡没有同步器;行驶中转速过高无法啮合齿轮,强行挂挡充其量是“打齿”。不过在低速蠕行时强行挂P挡还是有可能啮合的,所以这个实验就不要乱测试了,否则动力传动系统都有可能严重受损。

同样使用齿轮换挡的各种自动变速器理论上也有这个问题,但TCU的存在决定了还是不会被操作;使用纯机械档杆的车辆测试过少数,推入R挡都不会被操作,不过基本都会退回到N(空)挡,车辆会正常的滑行减速。使用电子档杆的车辆就更不用担心了,可以说100%都不会执行,而且也都会退回到空挡。

结语:自动挡汽车属于初级的智能汽车,与完全依靠手动操作档杆切换齿轮的手动挡汽车相比,自动变速器等于多出了“大脑”(微电脑);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应用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司机能够想到的错误操作问题,变速箱的研发工程师们自然也都能预判——预判了你的预判当然就有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自动挡汽车没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操作,包括N/D、D/M、D/S、D/L都可以随意切换,只是高速行驶中不适合直接切换到L(低速挡)而已。

其次自动挡汽车没有必要N挡滑行,除非是低速换挡顿挫较为严重的AMT和干式双离合,在正常道路通勤时可以在停车之前短暂滑行;这是不会损坏离合器和齿轮箱的,因为结构和手动变速器一样。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

自动挡车高速行驶中突然挂到R档会有什么后果?

自动挡的车如果说你在行驶当中挂到R档的话,那么会导致变速箱打齿的现象很有可能会导致变速箱损坏。建议大家不要去尝试,在行驶当中突然挂倒车档那么系统电脑会检测你失误的操作车子会自动停下来。建议大家开车的时候不要经常的去乱换的。汽车行驶当中就一直在跑不要乱换档位这样是非常的危险的。还有可能会导致这两次饭,还有的就是很有可能会导致变速箱损坏,发动机损坏,那样的话就不划算了,还得大修发动机大修变速箱。而且相当的麻烦。还有的车型就是如果说在你挂入低档行驶当中突然挂入二挡的话,那么有些变速箱是挂不上去的,他自带的这种功能。如果说你挂上去了,那么车子就会出现问题,行驶当中。你是挂不上去的。每个车型它都是不一样的,然后有一些高端的车型配置是非常的高。像那些低端的车型当然就没有那么高的配置,被子搞的话不是快到发动机,因为它会检测你。无操作,车子就会慢慢把速度降下来之后就会停止。如果说你不相信的话,你可以去尝试一下,然后开的慢一点。然后突然挂入低档试一下,看看是什么效果。谢谢大家的观看,感谢您的关注,给我点赞转发一下,非常感谢大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