汜水关前华雄连斩数将,猖狂至极,曹操的猛将们为何还不上?

汜水关前华雄连斩数将,猖狂至极,曹操的猛将们之所以不上,并不是因为他们打不过,而是因为有人不想让他们上场!

不想让曹操手下上场的第一人

华雄这个人,几乎可以说是董卓手下第二猛将了,第一猛将是吕布,这个自不必说。华雄一出场,便是“身长九尺,虎体狼腰,豹头猿臂”的描述,可见华雄这人乃是一个彪形大汉,战斗力非常强。而后面华雄的战绩,也充分地证明了他超强的武力!

华雄刚一上场,直接击杀鲍忠,打了诸侯联军一个绰手不及。之后华雄又和孙坚对战,将孙坚打得大败,狼狈逃跑,并击杀了孙坚手下猛将祖茂。在诸侯联军中,孙坚的战斗力颇为强悍,名气非常大,当年平定黄巾军时,孙坚就凭借着他超强的战力打出了一片名声,可以说此时大家都比较看好孙坚。而在和华雄一战中,孙坚却被无情地击败了,可见华雄这人根本不好对付!

既然华雄不好对付,那众诸侯就需要集思广益,想出一个击败华雄的法子。然而当袁绍这个盟主抛砖引玉之后,其他人却根本不接话,让场景非常尴尬。事实上,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的诸侯众人,其实都是各怀鬼胎的,根本不愿意全力出战,他们都有所保留!

诸侯们的讨论正在不紧不慢地进行,华雄却率军杀了过来,猖狂挑衅!虽然众诸侯都各怀鬼胎,但此时被华雄蹬鼻子上脸,堵在门口挑衅,他们还是不能容忍的,于是袁术派出骁将俞涉出战华雄,结果三回合不到,俞涉便被华雄斩杀。俞涉死后,韩馥手下的上将潘凤,提着大斧便上阵出战了,潘凤使用大斧作战,而且还是上将,想必他的战斗力还是不错的,结果不到一会,他又被斩杀了,这一下子,诸侯们连失两员大将,都有点慌了,不敢再派人出场了。接下来便是英勇无敌的关二爷出场了,于是便有了“温酒斩华雄”的经典。

从整个故事来看,整个战役的前期,华雄被铺垫得非常厉害,诸侯手下基本就没有人是华雄的对手,所以当关羽一个马弓手请战时,众诸侯才会默许关羽的出战。在当年那种看重名分的时代,就算是刘备,其实在众诸侯里面都排不上名次的,关羽一个马弓手,那更加是身份低微了,套用袁术的那句话,其实非常好的体现了当时的状态。

原文: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

虽然站在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袁术这话说得非常不正确,因为英雄不问出处嘛,只要有能耐,就不要小看别人。但是换位思考一下,站在当年诸侯们的角度来看,他们这么多人聚在一起,手下猛将无数,虽然在和华雄的对阵中死了几个,可也并不缺人啊,结果这个时候一个小小的马弓手出现了,号称自己能打败华雄,这不就相当于在打众诸侯的脸吗?正常情况下,这谁能忍?

然而十八路诸侯,除了袁术提出了反对之声,其他诸侯竟然默许了这种情况的发生,而且曹操还主动替关羽解围,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了,这背后是有人在操纵的!真实战场上根本不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事实上,这背后的操纵之人便是罗贯中了!按照正常思路,关羽只是一个马弓手,身份低微,诸侯们根本不可能让关羽上场,因为这就是打诸侯们的脸啊,但是罗贯中出手,众诸侯们不得不服,只能默认了这种情况的发生。而且事实上,这个华雄,就是为了衬托关羽而存在着的!

在三国正史中,华雄虽然也是董卓的手下,但绝对算不上是第二猛将!三国演义中,华雄之所以这么强,打遍诸侯无敌手,其实都是罗贯中在有意抬举他,而抬举他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让关羽斩杀,以此提升关羽的名气!另外,正史中的华雄,可是被孙坚斩杀的!

《三国志》:坚(孙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

正史中,是孙坚斩杀的华雄,但是到了三国演义中,却变成了华雄将孙坚打得溃不成军,而且华雄还变成了由关羽斩杀,还创造了“温酒斩华雄”的典故,这样一贬一扬,足以看出罗贯中的目的!他就是想借华雄碾压众诸侯,以此凸显华雄的超强战斗力,然后让关羽上场收割华雄,这就凸显出了关羽的举世无双,说白了,罗贯中写这么长一大段,就是为了证明关羽很厉害。既然他看中的是关羽,曹操手下的猛将自然就得让位了,此时此地,相比于关羽,其他人都是配角,都得为关羽这个主角让位!

事实上,除了温酒斩华雄,后面的斩颜良诛文丑,也是罗贯中特意安排的,以此来凸显关羽的强悍无敌!

白马之战,颜良二十回合击败徐晃,打得曹操手下众将不敢出战。可按照之前的描述来看,曹操手下的许褚和夏侯惇,都是不要命的家伙,他们面对吕布尚且敢拼死作战,此时面对颜良,他们怎么突然哑巴了?很明显,这是罗贯中故意为之,目的就是为了引出关羽这个主角,让关羽去轻松斩杀颜良,借此凸显关羽的强大!说实话,即便把当时的颜良替换成吕布,按照罗贯中的这个写法,关羽也是可以斩杀吕布的,而且很可能一刀斩杀!

延津之战,文丑被铺垫得非常厉害,面对张辽和徐晃的围攻,他先是用弓箭射击张辽,将张辽射落马下,减少一个对手,避免陷入围攻,之后才去对战徐晃。从文丑的这一番操作来看,他是非常有谋略的,他成功地避免了被围攻的局面。而且最终他将徐晃打得狼狈逃窜,这也可以看出文丑的武力表现非常不错。可以说,罗贯中把文丑铺垫得有勇有谋,非常厉害。结果面对关羽这个天选之人,文丑仅仅打了三个回合后便想撤退,令人大跌眼镜。

原文:忽见十余骑马,旗号翩翻,一将当头提刀飞马而来,乃关云长也,大喝:“贼将休走!”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

从原文来看,三个回合后,文丑便心怯逃走了,这其实挺让人怀疑的!文丑好歹也是和颜良齐名的天下名将,战争经验非常丰富,还曾经和赵云大战了五六十回合不分胜负,怎么可能才打三个回合便撤退逃跑了?很明显,这又是罗贯中的故意安排了,他为了凸显关羽的英勇,又一次把文丑送到了关羽的刀下!

综合来看,在整本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是非常倾心于关羽的,华雄、颜良、文丑的存在,都是为了衬托关羽。所以说,在汜水关前,就算是华雄表现得再嚣张,再猖狂,罗贯中也不会安排诸侯们的手下去出战华雄,因为华雄是属于关羽的!

事实上,就算是罗贯中没有安排关羽上场,就凭曹操当时的手下,也基本是没有可能击败华雄的,这也是为何曹操不让手下猛将出战的原因!

不想让曹操手下上场的第一人

曹操在汉灵帝时期,就已经在朝廷中做官了,还曾经参加过平定黄巾军的战斗,表现非常不错。不过事实上,在董卓祸乱朝堂之前,曹操都没有独立门户,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手下猛将,他当年的部下,都是朝廷指派的。直到董卓入主洛阳,曹操不满,离开董卓,他才开始招兵买马,手下才开始有了军队。

当时首先投靠曹操的猛将是乐进,不过乐进在演义中的战力并不是非常强大,他最出色的战绩便是战平了臧霸和凌统,虽然也算是一流猛将,但水平还是里面比较弱的。而华雄能够轻易斩杀祖茂,且打得诸侯们抬不起头,他的水平怎么说也是比较强的一流水平,所以说乐进并不是华雄的对手。

第二个投靠曹操的猛将是李典,不过这个李典,在个人武力上的表现比乐进还不如,新野之战时他仅仅十多回合便被赵云杀败,足见他的水平连一流都没有,根本不是华雄的对手!

之后投靠曹操的是夏侯惇、夏侯渊这两兄弟。这两兄弟的战力还是不错的,不过当时他们刚刚参加战斗,作战经验不足,所以以他们当时的水平来看,即便他们上场和华雄作战,也不一定能打的赢华雄。这一点,从夏侯惇对战吕布被几回合击败便可以看出,当时的夏侯惇实力还不行。夏侯惇真正的实力爆发是在一系列的战争磨炼之后,到了濮阳之战,他甚至可以拦截吕布而不落败,足见他的实力是在后面成长起来的,在讨董时期,他实力还不行!夏侯惇夏侯渊这两兄弟之后,投靠曹操的人是曹仁和曹洪。这两兄弟的实力也是不错的,不过他俩的缺点和夏侯两兄弟一样,他们都是初次上战场,水平还比较差,只有等到他们经历过战争的考验,才能发挥出不错的水平,所以说此时他们也并非华雄的对手。

总得说来,曹操手下虽然号称猛将如云,但是在讨伐董卓时期,他的手下猛将其实只有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六人,而这六人,当时缺乏作战经验,都不是华雄的对手。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曹操没让他们出战,而是替关羽说话,鼓励关羽出战!

结语

综合来看,汜水关前华雄连斩数将,猖狂至极,曹操的猛将们之所以没有上场作战,主要是因为有人不想他们上场!从大的方面来说,华雄是罗贯中为关羽挑选的垫脚石,他是不会让其他人上场抢关羽功劳的。从小的方面来说,曹操此时的手下猛将并非是华雄的对手,他也是不会让手下众将出战的,他也需要保存实力!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汜水关前华雄连斩数将,猖狂至极,曹操的猛将们为何还不上?

十八路诸侯会盟讨董,董卓派遣西凉猛将华雄镇守汜水关。华雄连战连胜,盟军被打得落花流水,那么,做为会盟讨董的发起人――曹操,为什么不派上他麾下的猛将上阵与华雄一决高下呢?咱们看看当时曹操麾下猛将的实力。

曹操行刺董卓未死,借口试马,逃出城去,星夜奔逃,回到陈留后,树起义旗招兵买马,延揽俊才,并矫诏天下,聚集诸侯兴师勤王。 首先投奔到曹操帐下的是阳平卫国人乐进和山阳巨鹿人李典,曹操“皆留为帐前吏”。随后,曹操的本族夏侯惇和夏侯渊兄弟“各引千名壮士来投”。夏侯惇“自小习枪棒,年十四从师学武”,他杀了侮辱老师者,逃亡在外,如今闻听曹操起事,前来投奔。“不数日”,曹操的本家曹仁、曹洪两兄弟两人也各领着千余人来投,兄弟俩“弓马熟娴,武艺精通”,也是勇将。

然后就是十八路诸侯会盟了。那么咱们来看看曹操手底下可用的战将,就是这六人: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乐进和李典。

会盟之后,诸侯大军开进,在汜水关遇到了西凉猛将华雄。这个华雄非常厉害,身长九尺,和关羽的身高一样,而且“虎体狼腰,豹头猿臂”,兼有虎的威猛,狼的矫健,豹的速度和猿的敏捷。汜水关前,华雄刀斩鲍忠;梁东夜袭,击破孙坚大营,不数合打跑孙坚,连避两箭;追击过程中刀劈孙坚麾下的大将祖茂;华雄寨前挑战,“不三合”,力斩袁术麾下骁将俞涉,“去不多时”,又斩杀了韩馥麾下的上将潘凤。五战五胜,力斩四将,华雄之勇令人震惊。虽然进入不了超级猛将的行列,但属于较强的一流猛将。

咱们再来分析一下曹操麾下六员战将的武力值。1.乐进

乐进经常上阵厮杀。战绩还不错:濮阳城之战,与臧霸三十余合战平;与于禁联手敌不住吕布;参与六将围殴,击退吕布;冀州之战射死郭图;射死成廉;汝南之战,被关羽杀败;合淝之战,偷袭孙权,一刀劈断宋谦和贾华的画戟;战不数合,诈败于甘宁;合淝之战,与凌统五十合打平。

我们发现,乐进的两个斩获都是靠弓箭射杀,战阵单挑中并无斩将纪录。乐进最佳的表现是战平了臧霸和凌统,属于一流猛将偏弱。乐进不是华雄的对手,华雄防箭能力很强,梁东之役曾连避孙坚两箭,乐进即使用箭也难取胜。2.李典

李典的武艺连乐进都不如:羊山之战,生擒黄劭;兖州之战,吓退薛兰;濮阳之战,围殴吕布;穰山之战,与许禇、于禁围攻赵云;新野之战,被赵云十数合杀退;博望坡之战,不敢与关羽交锋,夺路而逃;合淝之战,射杀宋谦;合淝城中,生擒戈定。

李典生擒两人,射死一人,但十几个回合被赵云打跑,说明他的武力值甚至都进入不了一流猛将的行列。他若迎战华雄,必败。3.曹仁

曹仁是曹魏阵营中少有的帅才,偶尔上阵厮杀,表现也不错:南郡之战,冲阵救牛金,力退徐盛;突围途中,击退蒋钦;十数合,诈败周泰。

曹仁虽仅有三次厮杀,偶露峥嵘所显示出的武力值也令人吃惊。但无一斩获,在一流猛将中,曹仁属于中等偏弱,当在乐进之下。如果他迎战华雄,也会败阵。 4.曹洪

曹洪是个很勇猛的战将,他的表现很不错:羊山之战,步战三四十合平何曼,又诈败以拖刀计斩杀之;南皮之战,乱军中奋勇斩杀袁谭; 南郡之战,二十余合诈败甘宁;三十余合诈败韩当;渭北之战,硬撼马超四五十合,力不能支;下辨之战,三合斩杀任夔。

曹洪能硬撼马超四五十合,方才“气力不加,刀法散乱”,表示得很不错了,但这是在危急形势下拼命超水平发挥而取得的。曹洪的武力值属于中等的一流猛将。但在汜水关时,曹洪尚年少,若迎战华雄,必输。5.夏侯渊

夏侯渊是个将才,领兵打仗有一套,上阵厮杀也不弱:汝南之战,杀死龚都;汝南之战,被张飞击退;濮阳之战,围殴吕布;渭北之战,杀死成宜;渭北之战,不三合斩杀昌奇;与马超交锋,被马超摆脱追击曹操;平汉中之战,三十合战平杨任,拖刀诈败斩之;数合诈败庞德;定军山之战,二十合战黄忠无结果;争夺对山,被黄忠突袭斩杀。

夏侯渊的武艺不错,能与黄忠战二十合不分胜负,和张郃相当,武力值应属于中等一流猛将。但我们也注意到,夏侯惇未盲之前,夏侯渊从来没有过上阵厮杀。如果他出战华雄,四五十合能顶住,但也无胜算。6.夏侯惇

在典韦、许禇未投附曹操之前,夏侯惇实际上就是曹魏的第一猛将,他的战绩很优秀:荥阳之战,与吕布交锋,战不数合,飞马回阵;荥阳之战,数合刺死徐荣;濮阳之战,与张辽对阵,吕布忿怒,亲自上阵,说明夏侯惇绝不在下风;濮阳之战,拦截吕布,大雨干扰下双方退兵;寿春之战,不三合刺死桥蕤;六将围殴,击退吕布;徐州之战,四五十合打跑高顺;右眼中箭,拔矢吞睛,刺死曹性;下邳之战,十余合诈败关羽;黄河渡口,与关羽交锋,战不十合被喊停;博望坡之战,十数合赵云诈败。

在曹操起事前期,无疑夏侯惇是军中的第一猛将。能四五十合击败高顺,三战吕布,三战关羽,两战赵云,夏侯惇的武力值无疑属于强一流猛将。 如果夏侯惇在汜水关出战华雄,至少能打个不分胜负。

也就是说,当时在曹操麾下,只有夏侯惇有可能击败华雄。但曹操为什么不派夏侯惇出战呢?反而后来在荥阳之战中,夏侯惇却“挺枪跃马,直取吕布”,敢和吕布打,却不出战华雄。所谓的十八路诸侯看起来人多势众,实则各怀鬼胎,如一盘散沙。咱们来看看这些诸侯的表现:孙坚当时依附于袁术,为了摆脱袁术的控制,他主动请缨,出战华雄,以取得军事上的独立权;袁术则看透了孙坚的心思,断绝了他的粮草;在诸侯中,济北相鲍信地位最低,他还想抢功,私下派弟弟抢先出兵;盟主袁绍并未将真正的主力带来,颜良、文丑、麹义皆不在军中,反而悄悄率兵去抄韩馥的老巢冀州;刘岱率领人马突袭乔瑁,杀死乔瑁,收降了其兵马。

董卓退兵迁都,都不愿意去追击,反而都在长安城中四处劫掠,大家都根本没想着国家大计,大汉江山,而是勾心斗角,互相拆台。就在这种形势下,以曹操的诡谲,岂能看不出端倪?保存实力,不是为了防卫董卓,恰恰是为了防卫自己身边的战友啊!咱们再来看看曾经派将出战华雄、吕布的那些诸侯的结局:

孙坚(前锋),后成众矢之的,被群雄追杀;鲍信(派弟弟鲍信),实力大损,后来与曹操一同镇压黄巾军,陷围战死,曹操救兵来迟;韩馥(派潘凤),冀州被袁绍夺去,四处流离;袁术(派俞涉),被诸侯厌恨,称帝后被群起攻之;王匡(派方悦),被击败,残兵被张杨控制;孔融(派武安国),大将被斩,后来北海被围,四处求救;张杨(派穆顺),部将反叛被杀。公孙瓒(亲战),与袁绍翻脸,后战败身死;曹操率孤军兵追击董卓,被打得落花流水,差点死于非命。

通过这次惨痛的经历,所有的人都认识到一个现实:谁特么都靠不住,只能靠自己。这也造成了后来群雄并起,四海烽烟,互相征伐的局面。

汜水关前华雄连斩数将,猖狂至极,曹操的猛将们为何还不上?

华雄四连斩,当然猖狂至极!

在董卓的西凉铁骑军团中,主要将领有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徐荣、胡轸等人,但是这些人的主要能力是带兵。如果不算吕布,那么华雄绝对是董卓麾下的第一猛将。华雄“身长九尺”,仅次于吕布,与关羽相当。华雄“虎体狼腰,豹头猿臂”,不仅体型健壮威猛,更兼身手矫健敏捷,而且力大无穷,冲击力较强,是西凉骑兵强势特征的优质体现。

我们看一下华雄在汜水关的“四连斩”高光记录。

1.斩杀鲍忠。

在华雄星夜赶往汜水关、驻扎未稳时,就遭到第一波搦战。诸侯之一的济北相鲍信,立功心切,让弟弟鲍忠抄小路倍道而行,抢在先锋官孙坚之前,直接赶到了汜水关前攻打。华雄带领数百铁骑,直冲过来,鲍忠不敢交锋,急忙退走,“被华雄手起刀落,斩于马下”。

华雄斩杀鲍忠后,被董卓嘉封为都督。鲍忠这种实力,就是个探路的小炮灰,也是华雄升官的垫脚石。

2.斩杀祖茂。

祖茂使日月双刀,是孙坚麾下的四大猛将之一,与程普、黄盖等人的武力较为接近。此时的孙坚,其实还没有自己的一方领地,而是依附于袁术。孙坚号称江东猛虎,是董卓最为忌惮之人。袁术同样非常忌惮孙坚,既怕他羽翼逐渐丰满,更怕他得了大功而脱离自己的节制。孙坚开往汜水关之后,袁术不发粮草,让其自灭。

华雄趁孙坚军中自乱时,连夜截营;孙坚在与华雄斗了数合后,因军中失火混乱,不敢恋战而走。华雄骤马追赶,孙坚连放两箭,“皆被华雄躲过”。祖茂为吸引华雄,就将自己头盔与孙坚头戴的赤帻交换,让孙坚脱身。祖茂将赤帻挂在树上,自己在密林处躲藏;华雄赶到后,向前去取赤帻。祖茂骤马杀出,突袭华雄,可惜被华雄大喝一声,“一刀砍于马下。”

3.斩杀俞涉。

华雄大破孙坚后,耀武扬威。在十八路诸侯聚集汜水关后,华雄挑着孙坚的赤帻,异常嚣张地搦战。袁绍问,谁敢出战?袁术帐下的俞涉直接跳了出来,这年轻人也是着急表现,直接拍马上前。但俞涉实在太嫩了,在华雄面前扛了不到三个回合,就被“一刀砍死。”

这种结果,绝对不是袁术想要看到的,他根本没想着派人上前单挑;而俞涉根本不懂领导的意图,在领导有所命令之前,就过去送人头了,死了还要被领导骂一句蠢材。

4.斩杀潘凤。

俞涉死后,冀州刺史韩馥站出来说道,“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于是潘凤手提开山大斧,纵马而去。可惜去不多时,探子就飞马赶回来报告,“潘凤又被华雄斩了。”

华雄在连斩四将后,已经猖狂至极,而此时的十八路诸侯,竟然再也无人敢上,直到关羽站了出来,才将华雄斩杀。

在场的武将,都有谁能斩杀华雄呢?

在被华雄斩杀的四将中,鲍忠是三流下将,俞涉是三流偏强,此二人不值一提;祖茂与黄盖等人差距不大,至少有二流偏强的实力;潘凤被韩馥称为冀州上将,其实力绝对不低于张郃(此时还在韩馥帐下),至少是一流水准。华雄能够反击并秒杀祖茂、轻松斩杀潘凤,其实力相当恐怖,绝对有强一流水准。

在场的武将中,关羽、张飞,肯定是能够凭实力斩杀华雄的。

其实,关羽斩单挑华雄时,如果华雄严阵以待、全力以赴,关羽很可能不会在“杯酒尚温”的短时间内将其斩杀。华雄这个人,是非常狂妄傲慢的,他在董卓面前主动请缨时,就放出狂言说,“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在大破江东猛虎、连斩诸侯四将后,华雄绝对是踌躇满志,对诸侯十分看轻。当华雄看到关羽出阵时,对于这个马弓手,他根本不以为意,但他没料到的是,对方不仅比他更狂更傲,武力还更胜一筹。关羽按照一贯的作战风格,很可能是“更不打话”,冲上去就是三刀暴击,华雄惊慌失措之下,被关羽一刀劈于马下。

张飞与关羽的武力值完全在伯仲之间,因此他也必能斩杀华雄。除关羽、张飞外,孙坚应该也有实力将华雄杀死,但是被华雄连夜截营后锐气已堕,而且他看清了袁术等人的丑陋面孔,他已经属于有力无心,绝对不会再上场了。

其他诸侯中,陶谦、张邈、张超、乔瑁、袁遗、孔伷、鲍信、刘岱、张杨等人,帐下缺乏独当一面的大将。

河内太守王匡,帐下有大将方悦,但是方悦在虎牢关被吕布五合之内秒杀,根本没有实力与华雄相抗衡。

韩馥在折了潘凤后,已经不会也不敢再派属下去送死了。

西凉马腾远道而来,只是观望状态;而此时的马超,也才十一岁。

公孙瓒的武力值挺强,可以单挑吕布数合,还可以单挑文丑近十合,但他也扛不住华雄的大刀。

北海郡孔融,麾下有大将武安国,善使一对铁锤,力大无穷。武安国在虎牢关可以抗住吕布十余合,但是被方天画戟斩断了手腕,后来被八路诸侯救了性命。以武安国的实力,应该能够与华雄一较长短,但是没有太大把握,最多五五开,若说斩杀华雄,根本不可能。

袁术的头号战将纪灵,能够与华雄一战,但未必能胜;而且,袁术是否带来了纪灵,都亦未可知。

袁绍,坐拥颜良、文丑两位超一流武将,但他却说,“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由此可见,袁绍也没有出动自己的主力,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排除上述所有人外,就只剩下曹操了。曹操带来了自己的所有人马和所有大将。此时的曹操,属于革命事业起步阶段,只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六位猛将。

夏侯惇,可以单挑张辽,战平;单挑高顺,四十余合后追着暴打;还可以在下邳城门口引诱关羽,边打边跑持续二十余里(此时夏侯惇已经丧失一目)。夏侯惇单挑最为突出的,还是与吕布大战十余合,还曾在大雨中带兵截住吕布厮杀。

夏侯惇在讨董之战时期,双目完好,属于强一流武将中的佼佼者,是曹营中当仁不让的头号战将,他绝对是有实力斩杀华雄的,但是需要在五十余合后,甚至要七八十合。

夏侯渊,治兵有方,善于长途奔袭,但是他的武力明显不如夏侯惇,比如在曹操早期的几场战斗中,夏侯渊很少出阵单挑,基本都是夏侯惇冲在前面。夏侯渊曾经三十合战平杨任(张鲁帐下大将),然后以拖刀计将其斩杀;但他没有单挑猛将的战绩,只有在定军山,措手不及的情况下,被黄忠劈死。

夏侯渊的箭法非常犀利,但是对于能够在夜间连躲孙坚两箭的华雄来说,威胁不大。夏侯渊的武力值,最多与张郃接近,能够与华雄硬刚五十合,但此后的发展就很难说了。如果夏侯渊选择诈败,然后以拖刀计背砍,有斩杀华雄的可能性。

曹仁,守城名将,武力值稍差;曹洪,在后期可以抗住体力严重受损的马超四五十合,但已经刀法散乱,而此时的曹洪,还比较年轻稚嫩。乐进,只能和一流偏弱的臧霸、凌统战平;李典,只能在赵云面前抗住十余回合。因此,这四人,都扛不住华雄的凌厉攻击。

通过检索我们发现,在十八路诸侯数十万人马中,除了关羽、张飞、孙坚外,就只有曹操阵营中的夏侯惇能够斩杀华雄,夏侯渊有斩杀华雄的可能性。

曹操为何不派大将上前?

1.曹操深知“枪打出林鸟”的道理,不会轻易出头。

鲍信之辈,地位低下,又不自量力,还想抢功,自然会充当炮灰。孙坚虽然一腔热血,但是被袁术算计后,一败涂地。公孙瓒、孔融,都有讨贼之心,能够出人出力,但是公孙瓒后来差点死在吕布手上,孔融折了爱将武安国,以至于后来被管亥围攻而岌岌可危。韩馥,能够及时站出来,但也损失了心腹上将潘凤,他可是冀州之保障;潘凤死后,袁绍很快就将冀州夺走了。

此时的曹操,实力明显不如袁氏兄弟、公孙瓒、韩馥等大诸侯,他必须明哲保身,根本不会在华雄嚣张至极时挺身而出。一旦强出头,如果输了,则折掉大将,这是不能承受的损失,如果赢了,很可能成为出林鸟,被其他大诸侯视为眼中钉而遭遇或明或暗的打击。比如关羽,斩了华雄后,袁术竟然命人将其乱棒打出。

2.曹操精明谨慎,他早就看清了以袁绍、袁术为首的盟军诸侯们,根本不是坚石之盟,而是一盘散沙,大家都在各怀鬼胎。

除了几位大诸侯外,其余张邈、乔瑁、袁遗之流的,都是些酒囊饭袋,或者说乌合之众,他们无兵无将,就是重在参与,并且浑水摸鱼捞点实惠。马腾、曹操,属于静观其变。只有孙坚、韩馥、孔融比较卖力,反而损失最大。至于袁术,虽然总管粮草,却以小人之心,行卑鄙龌龊之事。盟主袁绍,不仅没有带来颜良、文丑,还在后方搞小动作,在董卓逃走后,他根本不听曹操的建议去追击,而是赶回自己的地盘,去偷袭韩馥的冀州去了。

讨董之檄文,虽然是曹操发起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是不可能卖力而战的。曹操需要是的保存实力,待机而动。

3.诸侯们都被潘凤之死震慑!

韩馥的实力,在诸侯中,是数一数二的;而袁绍只是个渤海太守,他能当上盟主,只是因为四世三公的名望和众人的抬举罢了。韩馥称潘凤为上将,又信心满满地推他上阵,可见潘凤实力之强。其实,很多网友把潘凤看扁了,他真的很强的;潘凤被斩后,诸侯的表现是“众皆失色”。潘凤的武力,大家没有见到,但是潘凤之死,绝对能给大家的信心带来重创。

因此,曹操根本不敢让夏侯兄弟出战,即便是夏侯惇要挺身而出,曹操也会暗中阻止。这种有可能损失爱将兼兄弟的巨大风险,是曹操万万不能承受的!

汜水关前华雄连斩数将,猖狂至极,曹操的猛将们为何还不上?

当时曹操手下众将是真心没把握,所以不敢出去迎战华雄。

关羽温酒斩华雄也是大家熟知的三国故事,作为这个故事里重要的配角华雄,下场虽然比较悲催,出场没多久就领了便当,但是他在短暂的出场时间里还是有着不错的表现:华雄在汜水关首先一刀砍死了济北相鲍信的弟弟鲍忠,接着又夜袭孙坚大营,大破孙坚军。在追杀孙坚的过程中,华雄连躲孙坚两箭,逼的孙坚只能和祖茂交换赤帻,以祖茂为诱饵吸引华雄才得以逃脱,不过祖茂也因此被华雄一刀砍死。

随后华雄主动来联军大营挑战,三合杀死了南阳太守袁术手下骁将俞涉,冀州牧韩馥的上将潘凤出战也是战不多时就被华雄所杀。各路诸侯被华雄杀的尽皆失色,幸亏关羽出马才将他搞定。

从以上几次战斗看,华雄不仅都是秒杀对手,而且身手敏捷,可以在黑夜中躲开对方所射之箭,可以说身手不凡。

而且虽然华雄斩杀的四将中,大部分都是杂鱼级的货色,包括那个大斧饥渴难耐的潘凤。但是祖茂可不简单,他是孙坚手下四大将之一。虽然祖茂没来得及表现就被华雄所杀,但是孙坚手下其他三将程普、黄盖、韩当在此后都有不俗表现,程普更是和太史慈大战三十合不分胜负,他的实力最起码是接近一流水准。

祖茂即使武艺不如其他三人,也不会太差,但是遇到华雄还是被一刀杀死,可见华雄的武艺很可能比程普都要强不少。结合他请缨出战时,张辽等人都默不作声看,华雄的武艺起码比一般的一流武将要高一些。

曹操此时刚刚起兵不久,手下只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乐进、李典六员大将。这六人虽然武艺也算不错,但是和张辽、程普相比,基本武艺相当,看了华雄的表现以后,觉得自己对上华雄也没什么把握,当然也就不敢请战了。

汜水关前华雄连斩数将,猖狂至极,曹操的猛将们为何还不上?

《三国演义》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虽属义举,但却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曹操是倡导者,当然也是讨伐董卓的中坚力量。但当时的曹操势力尚弱,军不过几千,将不过两曹两夏侯,外加李典、乐进,且六将充其量也不过二流的本事。当一流的勇将华雄连斩数将之后,曹操深知部将非华雄之对手,因此也不敢造次。倒是袁绍感叹"若颜良、文丑一人在,何惧华雄"。从中也可看出众诸侯虽然同床异梦,但也有派出部将应敌者。象俞涉、潘风、武安国等,也看到了众诸侯缺少栋梁之才。更能照射出东汉末年,重门第、贪虚名,实无真才实学的等级阀门观念做祟社会风气。民谣曰:"清白寒素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就当实的写照。如冢中枯骨"袁术者仗着门第身份,狐假虎威,自然看不起马弓手关羽。不然也不会不自量就去称帝,手下能上战场的也就纪灵一人而已,真是不自量力。曹操能够笑到最后,就因为能″知己知彼",不让部下做无谓的牺牲。

汜水关前华雄连斩数将,猖狂至极,曹操的猛将们为何还不上?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初次扬名立万就是在汜水关前,著名的“温酒斩华雄”就发生在此时此地。当时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来到汜水关前,遭遇了第一次败绩,他们遇到了董卓手下的骁将华雄。在主力开战之前,华雄已经击斩了鲍信的弟弟鲍忠,打败了联军的先锋孙坚,并杀了孙坚手下的大将祖茂,大大挫伤了联军的锐气。

等到联军主力到达后,华雄趁着连战连捷的气势,主动出击,挑战联军。联军先是派出袁术的骁将俞涉,谁知道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接着韩馥派出了著名的上将潘凤,谁知道战不多时,也被华雄斩了。一时间营帐里的众人皆失色,没人应战。

这个时候,关羽挺身而出,他不顾袁氏兄弟的冷嘲热讽,要出战华雄。在曹操的周旋下,关羽出战,斩了华雄。回来的时候,曹操为他壮行的酒还是温的。

我们看到这一段,不禁为关羽的武勇叫好。可是同时心中也有一个疑问,诚如袁术所言,众诸侯无大将了吗,要关羽这样一个马弓手出战?就拿曹操来说,他作为一路诸侯,手下也有将领,就没有一员将领能够出战吗?

其实,曹操手下当时已经有了夏侯惇、夏侯渊、乐进、李典、曹仁、曹洪六员将领,他们都有和华雄一战的能力。尤其是夏侯惇,他在后面的战斗中,多次和吕布交手,虽然不胜,也都全身而退。在濮阳之战中,夏侯惇和吕布手下第一员大将高顺交手,用五六十回合就战败了高顺。因此,至少夏侯惇对华雄是有一战的能力的。

但是,曹操的所有将领都没有出战,反倒是让名不见经传的关羽出战抢了风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在这个段落里,明着是众诸侯商议迎战诸侯,暗地里却是暗流涌动,各个诸侯都在暗中博弈,曹操当然也不例外。曹操不派自己的将领出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出于对袁氏兄弟的不满。

我们可以看到联军组织的过程中,曹操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虽然袁绍在朝堂之上敢于顶撞董卓,颇有英雄之气。可是在离开京城之后,董卓给他封个官就安抚住了他。

倒是曹操不惧怕董卓,在回到家乡后,立刻招兵买马,号召天下诸侯讨伐董卓。在曹操的号召下,得到了天下诸侯的响应,才组成了讨伐董卓的联军。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组织能力远远胜过了袁绍。

但是,在联军组成的时候,虽然曹操是联军的组织者,可却失去了领导权。这是因为袁氏兄弟凭借着家族“四世三公”的势力,取得了盟主的地位。曹操为了顾全大局,也认可了这个局面。

可是,袁氏兄弟在联军的整个军事行动中,却是三心二意的。尤其是袁术因为妒忌孙坚的战功,就断绝了孙坚的粮草供给,造成了孙坚的大败。

而关羽在要求出战的时候,袁绍不看关羽的能力,反而先问关羽的出身职务。当袁术知道关羽是马弓手的时候,居然在众人面前责难关羽。这种做派,当然会让天下英雄齿冷。

所以有了孙坚的前车之鉴,曹操根本就不会派自己的将领出战。因为自己的将领比起关羽的出身、职务也好不到哪去,何必自取其辱呢?

二、出于保存实力的原因。

如果说曹操刻意的有保存实力的意图,那是不正确的。因为在董卓撤往长安的时候,各路诸侯都不去追击,只有曹操亲自率领自己的军队去追击。结果中了董卓的埋伏,险些丧命。如果曹操有保存实力的念头,他就不会去追击了。

那么,曹操在汜水关前为什么会保持实力呢?这还是从第一个原因引申来的,那就是对袁氏兄弟的不满,想要和他们进行博弈造成的。

曹操让出盟主之位不是白白让出的。这是因为曹操资历浅,家族势力弱,实力不足造成的。让出盟主的虚名,让袁氏兄弟在这次的联军作战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才是曹操的主要意图。

袁术不管怎么说,他承担起了供应大军粮草的责任,为大军解除了后顾之忧。可是袁绍呢?纯粹的空手而来,平白来得好处的。

我们看看袁绍说的话,“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那么我们就要问袁绍了,你这么大一个盟主,带兵打这么大的战役,居然不带大将,那你来干什么来了?再说,你袁绍有什么要紧的事,比兴兵讨董还重要,居然来不了?你有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连一员都无法跟随你出战,那你究竟怎么想的?

大家都是明眼人,一下子就把袁绍的心思看透了。他只是想利用大家的力量,为自己打天下。他加入联军,只是凭借这自己家族“四世三公”的空名,来为自己捞实利来了。曹操看到这一点,当然不愿意派自己的将领来替袁绍做嫁衣裳了。

三、曹操对自己将领的爱护。

曹操不派自己的将领出战,也是出于对自己将领的爱护。曹操刚开始起兵,他召集的兵马将领都是自己亲族故旧。这些人刚刚从军,大多还都没有行军打仗的经验。曹操带领他们参加这一次战争,也是抱着学习锻炼的态度来的。

经历过战争的老兵,和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新手,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关羽敢于自告奋勇出战,是因为他在和黄巾军的作战中,已经取得了足够的经验。而曹操的将领大多是新手,猛一下子上战场会犯下很多新手的错误。

在战场上,刀兵无情,如果自己的将领因为经验不足,发生意外的伤亡,曹操是承担不起的。这些将领是他的子弟兵,看家的本钱,所以他不会轻易把他们拿出来。

到后面追击董卓的时候,也印证了曹操的判断。曹操由于出于对诸侯们漠不关心的态度,气愤之下出兵。果不其然的遭受了大败,曹操也险些丧命。这就是新军和久经沙场的老军队之间的差距。

结语:

在汜水关前,面对华雄的挑战,曹操虽然手握几员猛将,但是没有主动请战。这是出于对袁氏兄弟的不满,保存实力的需要,和爱护自己将领的目的。

当关羽请战后,曹操不顾袁氏兄弟的刁难,支持关羽出战。关羽出战斩了华雄,一是解决了联军现有的难题,二是不用损耗自己的实力,何乐不为?

我们看曹操笼络刘关张三兄弟的手段,又是言语褒奖,主持正义,又是斟酒助威,鼓励关羽,又是暗送牛酒,抚慰英雄。相反再看袁氏兄弟的做派,令天下英雄齿冷,他们将来的失败在这一段落中就已经明示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