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称魏王,送荀彧一个空食盒是什么意思?

军事联盟中,曹擦赤壁之战大败后称魏王,并送荀彧一个空的食盒,请问这是什么意思?

曹操称魏王,送荀彧一个空食盒,其实目的就是为了逼杀曹操,这是毋庸置疑的!很多人还非常好奇,曹操不是号称求贤若渴,非常爱才吗?为何会逼杀荀彧这么一个大才呢?实际上原因很简单,因为荀彧不支持曹操加封九锡,而荀彧在曹魏集团的能量非常大,相当于是整个曹魏集团的文官之首,一旦荀彧公开反对曹操,那影响会非常大,所以曹操必杀荀彧,涉及到根本利益时,斗争就是这么残酷!

荀彧

荀彧这个人,非常有名,也确实是非常有才,整个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真正能和诸葛亮齐名的人,其实就是荀彧!很多人受三国演义影响,认为庞统足以匹敌诸葛亮,或者说司马懿足以匹敌诸葛亮,实际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诸葛亮乃是经天纬地之才,深谙治国之道,庞统、司马懿等人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只有荀彧,这个王佐之才,才配合诸葛亮齐名!

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出三分天下的策略,帮助刘备建立帝业。而荀彧于曹操弱小时主动投靠,劝曹操迎接天子,力抗袁绍,最终成就霸业。可以说,刘备要是没有诸葛亮,根本不可能建立蜀汉,曹操要是没有荀彧,也根本不可能成就霸业!荀彧,乃是天生的王佐之才!

荀彧出生颍川荀氏,非常出名,他的父亲曾做过济南相,叔父做过司空,他自己也担任过守宫令,可以说整个荀氏,在当时社会是非常有地位的,家族人才特别多。董卓入主洛阳后,荀彧看不惯董卓,辞官归乡。后来荀彧见天下有大乱之势,于是建议颍川父老尽早离去,结果众人不愿听从,荀彧只能带着自己的宗族远避冀州,而颍川最终果然被董卓部下霍霍得不成样,可见荀彧的眼光是多么的独到。

荀彧到了冀州后,受到了袁绍的礼遇,但是荀彧却出人意料的选择了离开袁绍,投靠了曹操,令众人大为不解。后人甚至以袁绍这人太蠢为由,来解释荀彧的离开。实际上,这个原因并不是非常正确,如果袁绍真的很蠢,他的身边不可能围绕着一大堆的文臣谋士!荀彧之所以选择离开袁绍,其实乃是因为他有更大的志向!这就非常奇怪了,当时的袁绍实力颇为强大,为啥说荀彧离开他是为了更大的志向和抱负呢?

这里其实非常好理解!当时的袁绍,势力已成,身边根本不缺人才,尽管荀彧是王佐之才,但他不一定能够挤进袁绍的核心决策层!而如果荀彧选择加入曹操,那么他一去便可以直接进入曹操的核心决策层,因为当时的曹操集团,全是武将,没啥谋臣!事实证明,荀彧选择对了,他一投靠曹操,就受到了曹操的礼遇,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之后曹操更是把荀彧的位置抬到了集团第二,成为了曹操集团的文官之首!

事实上,荀彧的这个选择,是非常聪明机智的,十多年后,诸葛亮也做出了和荀彧一样的选择!当年诸葛亮跟随叔父来到荆州,娶了黄月英,其实是和荆州刘表搭上了关系的。刘表的连襟正是诸葛亮的岳父,就凭借这层关系,诸葛亮要想出山辅助刘表,其实也是轻而易举的,然而诸葛亮没有怎么干!当时的庞统投奔周瑜,诸葛亮的哥哥投奔孙权,可以说诸葛亮去东吴,也是有一番出路的,但是他他仍然没有这么干,最终他选择了刘备,令人大为不解!

仔细分析一下,有没有发现,其实诸葛亮和荀彧的选择,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他们都是选择了那个缺少谋臣的主公,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功的进入决策层!事实证明,诸葛亮和荀彧都选择对了,成为了当时天下最厉害的人物!

荀彧和曹操

荀彧加入曹操阵营后,地位非常高,当然这里面和荀彧的才能也有很大的关系,要不是荀彧才能逆天,曹操很可能在当年的兖州就被吕布给干翻了!当时曹操进攻徐州,陈宫、张邈连同吕布一同袭击兖州,整个兖州只有三座城池还掌控在曹操手中,而之所以这三座城池还能牢牢的掌握在曹操手中,荀彧出力极大,若不是荀彧,连夏侯惇都有可能战死于此战!

《三国志》:惇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

看看夏侯惇对荀彧的称呼,一州之镇,可见当时的荀彧,在曹操集团的地位是多么的高,说他是集团第二,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曹操屡次出征,都让荀彧留守后方,负责后方治理,可见曹操对荀彧是多么的信任。而每次曹操遇到危险,难以决策的时候,也是荀彧出谋划策,成功改变曹操的思路,使得曹操走向了正确的道路。这里面比较出名的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是徐州陶谦去世后,曹操准备先去拿下徐州,再回军击败吕布,结果遭到荀彧的劝阻。荀彧认为,徐州不好打,且吕布在后方为祸不小,应该先打吕布,最终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彻底击败了吕布,将吕布赶出了兖州,成功收复兖州,维护了后方的稳定。如果当时荀彧没有劝阻,曹操进攻徐州,背后再遭到吕布的偷袭,曹操很可能大败!

第二次是荀彧劝曹操迎接汉献帝。最开始的曹操,其实也是和袁绍想法差不多,不愿意迎接天子,毕竟谁愿意给自己找个祖宗呢?结果荀彧一番分析,认为可以借此收拢天下人心,成功的说服了曹操。之后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自己的争霸之路带来了非常多的便利,如果当初曹操没有迎接天子,他的征战哪里还有这么顺利?

第三次是官渡之战时,荀彧劝曹操一定要顶住!当时曹操因为缺粮,一度想要回军许昌,不想继续打下去了,结果荀彧果断劝阻曹操,成功的把曹操给劝住了,最终找到机会,火烧乌巢,一举击败袁绍,反败为胜。此战若没有荀彧劝阻,曹操回师,那他很可能就失去了争霸天下的机会!

荀彧在曹操的征战生涯中,立功颇多,而曹操对荀彧也是非常重视,大事小事都和荀彧商量,甚至和荀彧结为了儿女亲家,两家拴在了同一根绳上,共同进退!可既然曹操如此重视荀彧,两人的关系也是如此的好,为啥曹操还要送荀彧空食盒,逼杀荀彧呢?

曹操逼杀荀彧

曹操之所以逼杀荀彧,实际上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荀彧阻挡了曹操的称帝之路!很多人会为曹操辩解,认为曹操没有称帝之心,人家至死都是汉臣,实际上这只是因为曹操的寿命不够而已!如果说曹操的最后几年,没有刘备关羽捣乱,或者说他多活几年,曹操是肯定会称帝的!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在为称帝做准备了!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派董昭去问荀彧的意见,按照正常的想法,曹操和荀彧并肩作战数十年,且又是儿女亲家,荀彧应该会满足曹操的这个愿望的,会站出来支持的,结果荀彧却直接表示了反对,并说出了这么一段话!

《三国志》: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在很多人看来,曹操想要升官,加封九锡其实很正常,为啥荀彧要这么反对呢?原因只有一个,在曹操之前,天下只有一个人曾加封九锡,这个人就是王莽!王莽干了什么大家都知道了吧,这位仁兄可是灭亡了西汉的!这么一看,曹操什么心思大家就明白了吧!曹操是想走篡汉的这条路!这就是荀彧反对他的理由!

当初荀彧之所以投靠曹操,除了在曹操这里可以进入决策层,可以大展才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这人在当时是比较忠于汉室的!追击董卓时,那么多诸侯,最终却只有曹操一人出手,可见曹操是心系汉室之人!在荀彧心目中,曹操是匡扶社稷之臣,就像霍光那样,对大汉有再造之恩,所以曹操跋扈一点,凌驾于天子之上也未尝不可,毕竟没有曹操,就没有天子,可曹操想要加九锡,最终篡夺汉室,让曹家成为皇室,子孙后代都可以凌驾于汉室之上,这怎么可以?所以荀彧坚决反对!

曹操想要称帝,荀彧坚决反对,矛盾不可调和,于是曹操借东征东吴之机,把荀彧调了出来。在此之前,曹操出征,荀彧留守后方是惯例,但这一次曹操却将荀彧调出来并送荀彧空食盒,说白了,这就是逼杀荀彧!

《魏氏春秋》: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魏氏春秋中说的是曹操送荀彧空食盒逼死荀彧,而三国志中并没有如此记载,只是说荀彧“以忧薨”。对于三国志的这个说法,其实本文认为,这乃是隐晦地说曹操逼死了荀彧,因为在在史书中,汉武帝临死前带走的钩弋夫人、东汉末年被何进逼杀的董太后都是“忧死”,可见史书中的“忧死”,其实就是一种非正常死亡的记载,暗指被逼杀。所以说,整体来看,荀彧其实就是被曹操逼死的!

那么曹操难道就不能再和荀彧商量商量吗?毕竟两人并肩作战这么多年,真的就必须逼杀荀彧吗?实际上,曹操之所以采取这种果断措施,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曹操称帝之路不可放弃

曹操最开始也是忠于汉室的,但随着他权利地位的提升,他不仅仅再代表一个人了,而是代表了一个集团,曹操身后站着许许多多的功臣名士,为了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家族,他也不得不走上这条路。当然了曹操自己内心,应该还是想称帝的,称帝可以带来无上的荣耀,而且如果不称帝,学习当年的霍光,那么等曹操死后,曹氏家族、曹氏亲信必将受到清算,谁愿意看到自己绝种呢?所以说曹操此时已经是骑虎难下了,必须往前走,荀彧阻止他,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在迫害曹氏家族,这曹操如何能忍?

二、荀彧能量太大

上文我们说过,荀彧相当于是曹魏集团的二把手,整个文臣集团都以他为首,大多数官员也是经荀彧的举荐、提拔的,如果荀彧公开反对曹操,那么这批人会持什么态度呢?会坚定地支持曹操吗?很悬!所以说,为了内部的稳定,曹操一定要把荀彧给尽早地调出来,以免事态不可控!

估计当时的荀彧,没想到曹操会这么绝情,仍然想着和曹操谈判,哪知道曹操雷霆一击,直接要逼死荀彧!空盒子摆在荀彧面前,实际上就是告诉荀彧,这碗饭你吃不了了,自己离开吧。如果你选择自己离开,那我曹操还会给你体面,你的子孙后代仍然会得到优待,如果你不体面,还想继续斗下去,那我曹操就帮你体面,但到时候,你的子孙后代,可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事实上,当年汉景帝对待周亚夫,其实就用过类似手段,只不过周亚夫没有选择自尽,结果被汉景帝连根拔起。有前车之鉴,荀彧也没招了,为了子孙后代的安全,他只能选择自尽。

有时候斗争就是这么残酷,几十年并肩作战的朋友,在涉及最根本的利益时,很容易翻脸!所幸曹操在逼杀荀彧之后,并没有污蔑荀彧,还是给了荀彧应有的待遇,而且并没有将荀家斩尽杀绝,这也算是曹操的仁义了。

结语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荀彧很可能就是被曹操给逼死的!曹操想要称帝,而荀彧坚决反对,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且荀彧实力强大,曹操没有办法,只能采取雷霆手段,逼杀荀彧!至于说曹操送荀彧空盒子,实际上就是告诉荀彧,你吃不了这碗饭了,自己选择自尽吧,这是给你的最后体面!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魏略》《魏氏春秋》)

曹操称魏王,送荀彧一个空食盒是什么意思?

曹操爱玩“猜谜”游戏

曹操爱玩文字游戏,爱玩猜谜游戏是出了名的。和曹操有关的著名文字游戏好几个,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杨修和曹操玩猜谜游戏,最后巧解“鸡肋”,却被曹操借故杀害的故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与刘备对垒于汉中, 两军相持不下。曹操见连日阵雨,粮草将尽,又无法取胜,心正烦恼。这时士兵来问晚间的口令,曹操正呆呆看着碗内鸡肋思想进退之计,便随口答道:鸡肋!当“鸡肋”这个口令传到主簿杨修那里,这家伙自作聪明,怂恿兵士们收拾行装准备撤兵。兵问其故。杨修说: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今丞相进不能胜,恐人耻笑,明日必令退兵。于是大家都相信了。这件事被曹操知道了,曹操便以蛊惑军心之名砍了杨修的头。

曹操杀杨修仅仅是因为“鸡肋”吗?

答案并不仅仅因为杨修说中了曹操的心思,而是因为之前的一系列举动,让曹操动了杀杨修的心思。杨修才思敏捷,聪颖过人,舌辨之士,恃才放旷,得到曹操赏识器重,让其辅佐次子曹植。在发生了阔门、一盒酥、曹操梦中杀人、吴质等事件后,曹操对杨修心中已暗存芥蒂,暗暗戒备,到后来杨修暗中插手废立太子之事,引起曹操极大不满和嫉恨。这才使得曹操以“鸡肋”为借口,痛下杀手,将曹植的羽翼剪除,以断绝曹植的夺嫡之念。

杨修的死,第一因是他已经威胁到了曹操政权的延续,在封建王朝参与太子废立是大臣的大忌;第二因是他恃才傲物,过于高调不懂得和光同尘,最后被曹操借故杀害。《三国志》是这样说的:“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空食盒”也是字谜
  • 曹操送空食盒给荀彧,是不是手下人误会了,忘记放东西在食盒里?

这种可能性不能说不存在,但是可能性非常之低,几乎不可能发生。首先我们看看当时曹操和荀彧的官爵地位:

建安十七年(212年),汉献帝准许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丞相萧何故事。建安十七年(212年),荀彧担任尚书令,爵禄为万岁亭侯,曹操又请献帝加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

以曹操和荀彧的官职爵位,相当于一国总理兼军委主席向常务副总理赠送食品,两个国家重臣之间的礼节馈赠,谁会有这么大的胆子敢“空置食盒”?

在中国古代,赐食和馈食都是一种上对下的礼节。中国古代君主的赐食,本质上是一种 赐食之意不在“食”的特殊饮食现象。

与其它实物赏赐如田亩土地、金银玉器或钱币绢帛的赐与相比,熟食及酒水的赏赐,因其成本耗费低廉故而成为古代君主对臣下惯常采用的一种示恩奖励手段。《汉书· 石奋传》:“奋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府伏而食,如在上前”。另据《资治通鉴》卷二二五载:“元 载、王缙为相也,上日赐以内厨御馔,可食十人,遂为故事”。 在此两类材料中,一类是对致仕养老的官员不时赐食,体现出天子不忘旧臣的关怀;另一类是对现任宰相每日赐食,反 映出人君对在职权臣的宠爱。

所以从正常的礼仪和惯例出发,既然赐食是一种荣耀和恩宠,那么必然会要求严格的遵守赐物、赐食的礼节,也不可能出现赐食结果是空食盒的“乌龙”事件。

因此,赐“空食盒”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曹操故意为之。

  • 曹操为什么故意要赐“空食盒”?

既然我们刚刚说道,赐食是一种君主对臣下惯常采用的一种示恩奖励手段。那么结合“空食盒”的结果,我们可以推出,曹操赐食而用空食盒,实际上是有其独特的用意的。

  1. 暗示荀彧已经失宠

曹操在三国的君主中,是一个特别善于笼络人才的君主,从他屡次下求贤令,甚至求贤若渴的行为来看,他确实是一个重视人才、爱护人才的领导人,但曹操也具有两面性,他可以对一个人才含情脉脉,也可以对不信任不喜欢的人冷血无情。

曹操曾经给太史慈写信送礼。

曹操听到太史慈的名声,便派人给他送来一个密封的小匣子,打开一看,里面没有书信,只是装了一匣中药材:“当归"。当归是一味治疗女性疾病的良药,故有思念丈夫之意。古人常用妾妇思念丈夫来比喻臣下对君主的忠诚。曹操给太史慈寄去当归,寓意明白,请太史慈回到北方当大汉朝的忠臣。古代诗文中常用当归比喻“应当归来”之意。

曹操不光给太史慈送信送礼,同样也给诸葛亮送信送礼。

曹操曾经给诸葛亮写了一封只有一行字的信: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给诸葛孔明寄上了五斤鸡舌香,这又是什么意思?鸡舌香即丁香,形状钉子,又叫丁子香。是古代人含在嘴里,去除口气,增添清香,用来给自己增加颜值的一种香料。东汉时就规定,给皇帝汇报工作的郎官,要口含鸡舌香,以确保在近距离和皇帝交谈中没有口臭,不会熏倒皇帝的万乘之躯。发展到后来,口含鸡舌香就成了在朝为官的代名词。 这样一看,就明白曹操送诸葛亮鸡舌香的含义了。暗示诸葛亮,曹某人希望和你诸葛亮一起为皇帝效力,口含鸡舌香,同朝为汉官。以此来向诸葛亮示好,很文艺地表达了招贤纳士的诚意。

可见曹操不仅是个有心人,还是个大大的有心人、文艺中年,送礼送信都非常别出心裁,虽然说“以表微意”,但是一切尽在不言中,既不显得唐突,又不显得铜臭逼人,反而让被送礼的人和看客生出非常温馨的感觉。

但是,对于几十年的老同事、儿女亲家荀彧,曹操的送信送礼就不是温情脉脉了,而是显得格外的冷血和无情。空的食盒=没有恩宠,这对于同样是文艺中年兼大帅哥的荀彧来说,打击是非常巨大的,这种暗示已经说明他和曹操的合作之路已经走到了尽头,两人之间再无恩情!

为什么曹操要这么冷酷无情?

那是因为荀彧和曹操在曹操篡权称帝一事的立场上,是持截然相反立场的。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不但如此,因为荀彧的影响力,甚至逼得曹操发誓永远不进爵魏公,两个志同道合的人,在现实的巨大利益纠葛之前,走向了决裂。这也引得曹操大为不快,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扣留在军中。然后才有了上述“空食盒”的事情。

  • 空食盒的真正目的是“隐诛”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在床曰尸, 在棺曰柩。羽鸟曰降,四足曰渍。死寇曰兵。——《礼记·曲礼》

从古代的礼仪礼节中可以得知,士大夫死亡称为“不禄”,直译就是“不再吃朝廷的俸禄”,因此后来人们常常用“不禄”来借指官员、士大夫的死亡。

曹操既然故意给荀彧送去空的食盒,那么其中一层含义就是告诉荀彧,你的“食禄已空”,而熟读史书的荀彧,则已从中体会到了曹操虽然没有说出口,但暗藏在心中的言论。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三国志》的说法是荀彧最后“忧虑而死”。这种死法更接近“隐诛”中的“忧死”。所谓忧死,简单来说就是“是指当事人遇到重大变故后忧愁惊惧,导致发病而终 ”。如果光看《三国志》还看不出什么的话,那么《魏氏春秋》中就写得很明白了: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说:”彧之死,操隐其诛。”这一推论颇具史识,曹操对处死荀彧讳莫如深而以 “隐诛”的方式,应当是惮于荀彧背后的颍川荀氏对于曹操立国根基的颍川士人集团的影响力。

附“隐诛”:“‘隐戮’称作‘隐诛’,此处的‘隐’为隐讳,即掩藏案情,不让公众见闻犯人的定罪与处死过程。”也就相当于“秘密处决”。

其中,隐诛一般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隐诛与显诛相结合,如赐死下狱死第二种是真正的隐诛,如忧死风旨暗害,这一类是完全秘密的,从开始诉讼到最后判决都处于隐蔽的状态,其死因通常以犯人自杀、病故、或其他死因加以掩饰。

小结

荀彧毫无疑问是死于曹操的政治迫害,而采用“赐空食盒”这种“隐诛”的方式,既让曹操不动声色的诛杀了阻挠自己篡位的大绊脚石荀彧,又让荀彧保留一个体面的死亡方式,最大程度上减少政局的动乱,从而让自己的篡权夺位的道路更为顺畅。

而荀彧,则是在绝望和痛苦中,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保住了对大汉王朝最后的忠诚之心。

苏轼这样评价荀彧:汉末大乱,豪杰并起。荀文若,圣人之徒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子云: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荀彧,可以担“大臣”之名而无愧。

曹操称魏王,送荀彧一个空食盒是什么意思?

荀彧骨子裡是忠君報國的,在他的理想中,輔佐一位明主平定天下禍亂恢復漢室是唯一的正道。曹操赤壁之戰大敗而歸,異姓稱王的主要目的是鼓舞士氣,同時也讓對手再一次明確:天子在我手中,天下的正義在我手中,你看天子賜我為王,乃是勉勵我繼續平定天下。

曹操的這一行為在衛道士荀彧看來無異於不臣之心,他一生對曹操的冀望瞬間崩塌。在曹操看來,一個共同價值觀崩塌的人是不可再用了,更何況當著群臣的面,你荀彧如此辱罵我。

以上是空果盒「而非食盒」的心理背景。

空果盒的用意其實是很高妙的。我們知道楊修之死,曹操又是在門框上寫個活字,又是在盒子上寫個一盒酥,楊修都識破了,深知曹操心思,結果曹操把他殺了。這件事可以看出曹操一貫喜歡玩一些隱喻把戲。那麼送荀彧空果盒自然也是一種隱喻——盒中無果,君自采「裁」之。——這是最表層的意思,楊修尚且深知我意,你荀彧與我數十年相伴勘稱知音,怎會不懂這層意思?

空果盒最深層的意思是表達兩人之間的情感,在曹操本心而言,荀彧如此表現實在該殺,但畢竟相交甚久,沒有荀彧又怎能打敗袁紹平定北方,怎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說荀彧是我曹操戎馬一生中居功至偉的人之一,我不能殺。

而荀彧聰明過人,也是最能把握曹操心思的人。果盒送到,一般都會以為盒中瓜果有毒,這就無所謂了,你要我死,我也就遂了你的心願,死便罷了。可以想象荀彧打開果盒那瞬間的心情,我想他是有一絲欣慰的,你沒有要毒死我,你畢竟還唸著舊情,你讓我自裁,以保全我作為一名漢室天下謀士文臣的最後名節,你讓我為漢室殉國。這是最好的歸宿。

以上乃揣摩,真相只有曹荀二人懂了。

曹操称魏王,送荀彧一个空食盒是什么意思?

荀彧(yu)字文若,东汉曹魏集团曹操的首席谋士,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

有一天,曹操命仆人送来一个盛食品的锦盒,荀彧打开一看,里面空空如也,荀彧顿时明白了,处理完手头公务,在午时三刻服毒自杀,死时五十岁。

东汉时期,荀彧一生追随曹操身边,出谋划策。从前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县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汉献帝。而荀彧由于受正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应该迎接汉献帝。

曹操纳其言。果然事后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从此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显现出来了,这也使曹操一举成为了东汉末年最有实力的军阀。所有这一切,荀彧功不可没。

荀彧追随曹操多年了,随着曹操野心越来越大,他明白曹操心里想的是什么,曹操目的不就是想做“九五至尊”吗?

汉献帝就是个傀儡皇帝,在曹操亲信的鼓噪下,皇帝决定给曹操加封九赐。可荀彧却极力反对。

荀彧为什么极力反对曹操加封九赐呢?原来,人臣封九赐是顶格封赐了,董卓就是封九赐,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往往都是得陇望蜀。再想进一步,那只有夺皇帝位了。荀彧是汉朝的忠实拥护者,他对这些极为敏感,所以坚决反对主公曹操加九赐。

曹操为此十分恼火,随后命仆人送给了荀彧一个锦合。荀彧打开空的锦盒,一下子明白了,我食汉朝俸禄已经到头了,以曹操之性格,对加九赐这事不会善罢甘休,要么我死,要么曹公加九赐,今天的空食盒不正是暗示自己——锦盒无食,请君自采(自裁)吗?所以,荀彧刚好处理完公务,于是服毒自尽了。

(文/秉烛读春秋,👍点关注。)

曹操称魏王,送荀彧一个空食盒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敌我双方的将领也都有书信,但是总有一些劝降的话不好说,于是古人们就用礼物来表示自己的心意。而三国时期的曹操更是用这招用的得心应手,他一生就送过别人好多东西,送关羽赤兔马,送太史慈中药,送诸葛亮口香糖,送荀彧空盒子,今天我们来拆解一下曹操送东西的用意。

赤兔马本来是董卓从西凉带回来的宝马,董卓为了拉拢吕布,于是就把马送给他了。之后吕布就杀了老东家丁原,投奔到了董卓门下。之后吕布兵败给曹操,赤兔马也就落到了曹操的手里。机缘巧合之下当时的关羽也暂时投奔到了曹操手里,于是曹操就效仿董卓来了一出“宝马赠英雄”。但是关羽不是吕布,他虽然接受了赤兔马,但却还是一直思念着刘备。

曹操当时听说太史慈在东吴做事,但是曹操也知道太史慈才华出众,曹操想要太史慈弃吴归魏,于是就给他写了一封信并且在心里放了一些当归。当归是一直种中药,而曹操送太史慈当归也就是说:当归当归,适当而归,拉拢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曹操曾经给诸葛亮送过“鸡舌香”,这鸡舌香也就是北方的丁香,在东汉时期也是一种名贵的香药,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避免口臭,是口香糖的老祖宗,在蜀魏形同水火的时候,一代枭雄竟然送诸葛亮口香糖,我们来分析下原因。东汉时期尚书郎要“含鸡舌香伏奏事”,这是东汉时期在朝为官,跟皇上说话的一种象征。曹操送诸葛亮鸡舌香,就可以理解为:我曹操希望能和你一起口含鸡舌香同朝为官,而不是希望你去辅佐一个卖草鞋的。

建安十七年的时候,曹操想要加封为国公,并且加封九锡,历史但凡加了九锡了的基本上都篡位了。而此时的荀彧却说:“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个时候荀彧就惹怒了曹操,荀彧是从曹操最弱的时候投奔的他,一起走过了最黑暗的年代,一手成就了曹操,他以为曹操是周公在世,没想到最终荀彧还是看错了曹操。

之后曹操就送荀彧一个空盒子,而荀彧打开之后看到什么也没有,于是就被迫服毒自尽了。而曹操送荀彧空盒子可以理解为,你所忠心的大汉不过只是个空盒子,你为何还在苦苦的坚持。另一种意思就是委婉的告诉荀彧现在他已经没用了,留着也只是个空盒子。还一种就是盒中无果,请君自采,这句话的意思就很明白了,就是在劝荀彧自裁。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曹操称魏王,送荀彧一个空食盒是什么意思?

其实看看时间就知道了。荀彧当时确实是不得不死,曹操的处理方式也留给了他一点尊严。

当初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的人里面就有荀彧,而且他也清楚地知道曹操迎接汉献帝最后的结果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这一阶段他和曹操的利益是一致的,利用汉献帝,打汉室旗帜,来平定四方。

但是他却更希望出现汉室统治下与世家大族共治的局面,这和曹操最后不得不篡位的结局产生了矛盾。

曹操走到这一步也基本上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不进一步变现手中权力,曹家和夏侯家的利益就难以保全,所以他一步步为篡位做准备,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而这在东汉从来没有先例,曹操这就是要掀桌子了。

荀彧当然在这件事上反对曹操,这引来了曹操的不满。荀彧表达了他三国杀台词里“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的意思,曹操意识到了原来的大功臣荀彧变成了他篡位路上绊脚石。

当曹操带他去南征孙权,让他劳军的时候,荀彧就“以忧卒”了。按照小道消息的说法,曹操送给了他一个空食盒。直接意思是这里没有他吃饭的位置,所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你现在对我没有利用价值,甚至是我的阻碍,你自己看着办吧。荀彧也心领神会,就这样死了。算是死的比较体面,不需要曹操治他的罪,保持了最后的默契。荀彧的后代在曹魏时代再也没有掌握过大权,反倒是在西晋的时候,因为站对了队,保持了一定的权势,这也侧面体现出荀彧的死并不简单,就是曹操想把他整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