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建立曹魏,为何只传几代就迅速衰落?是曹操不会选择继承人吗?

三国时期,曹魏其实是三个国家中最强大的,按理说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曹魏一统天下,结果曹魏只传了几代就迅速没落,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是因为曹操不会选择继承人,选择的曹丕能力不行,使得曹魏崩溃,这是真的吗?

曹魏

曹魏的真正开国君主实际是并不是曹操,而且曹丕!曹操打了一辈子仗,但仍然是以汉臣自居,没有走上篡位的那条路,不过曹魏的基本盘确实是曹操打下来的。曹操去世前,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其实没有多少选择,除了曹植就是曹丕,其他人都比不上这哥俩。而这哥俩里面,曹丕实力最强,且年龄最大,最具有合法性,最终,曹操为避免发生动乱,只能选择曹丕!

曹丕继承魏王之位后,很快就准备好了篡汉自立,汉献帝退位,曹丕进位登基,国号魏。而曹丕在位期间,其实也算是做的不错,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力稳步提升。不过很多人对曹丕的两项政策提出了质疑。一是打压宗亲,二是重用士族。大家认为正是因为这两个措施,才使得后期士族做大,曹魏宗亲势力抵挡不住,曹魏才会迅速没落。

实际上,这个说法还是值得商榷的。首先说打压宗亲!实际上曹丕除了打压自己的亲兄弟,对其他宗亲还是比较友好的。打压亲兄弟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历代皇帝干这种事情的人并不少,没办法,兄弟是对自己皇权最有威胁的人。曹丕在位期间,虽然打压曹植等兄弟,但是还是很重用曹真、曹休他们的,给了他们很大的权力。所以说曹丕打压宗亲其实是需要分两面看的,那么后来的曹氏宗亲为啥就不给力了呢?实际上仅仅是因为后继无人,后面的宗亲里面没能出现大才而已,而下一任皇帝曹叡确实在这方面做的不足!锅应该他背。

再说曹丕重用士族,其实这也是很无奈的。很多人都批评曹丕的九品中正制,说这种选官方法有问题,然而当时经过汉末大乱世,东汉的选官制度已经不适用了,相对来说,九品中正制是能为当时的曹魏提供不少的人才的。所以说,站在曹丕当时的立场,他做的这两件事都没有丝毫问题,曹操没有选错继承人,曹丕还是不错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是什么导致了曹魏的快速没落呢?

实际上最该为此负责之人应该是魏明帝曹叡!他主要做错了两点,才给曹魏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一、没能好好的培养宗亲

曹魏最大的权力拱卫实际上就是曹氏、夏侯氏的宗亲,曹操、曹丕时代,也是靠宗亲势力掌权的,然而到了曹叡这一代,随着老一辈的牛人去世,新一辈的人才却没有撑起来,这是曹叡的一大失误。曹叡在位时期,各地战争其实还是比较多的,但他却没有利用这些战争来培养出几个优秀的宗亲人才,真的是有很大问题的,非但自己的人才没有培养出,还培养出了司马懿这么个狠人,结果全被司马懿一锅端了,令人哭笑不得。

二、托孤出了问题

魏明帝虽然有才,能压制群臣,但由于他生活过于放纵,英年早逝,不得不托孤于大臣。而曹叡的托孤方案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曹叡其实有两个托孤方案,最开始的时候他的托孤大臣是这些人:曹宇,曹爽,曹肇,夏侯献,秦朗。清一色的曹氏宗亲,而他的这种方案很快就遭到了众臣的反对,因为这里面完全没有制衡,全是宗亲说了算,那些士族怎么办?无奈之下曹叡又重新给出了一份托孤方案,让曹爽和司马懿一同辅政。可以看到,曹叡还是学习了他老爹曹丕的方法,让宗亲和士族共同辅政,共掌权力,不过他却没有学到精华

曹丕托孤,选了两个宗亲,两个士族,但是两个宗亲的实力和威望都是比较高的,能压的住士族,不会出现被架空的情况。但是曹叡选择用曹爽去压制司马懿,这就有点不妥了,无论是实力还是威望,曹爽都远远弱于司马懿,当两人发生争斗时,大多数人都还是偏向于来支持司马懿。最终,司马懿铤而走险,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了大权。也是因为众臣的支持,司马懿才能成功击败曹爽。而自此以后,曹魏大权也被司马懿给掌控了,曹魏迅速没落。

曹叡的这个托孤方案存在巨大的缺陷,以一个没啥经验的曹爽来和司马懿斗,怎么可能成功。完全可以换一个威望高一点的宗亲嘛。不说压制住司马懿,至少也不能和司马懿差得太远。

结语

曹魏建立不过数代就快速落寞,实际上并非曹操选错了继承人,曹丕本人还是很有才能的。真正出现问题的是曹魏第二代皇帝曹叡。在宗亲人才方面,他没有培养选拔出大才,在托孤方案上,他也犯下大错,最终使得司马懿成功篡权,曹魏走向灭亡。

曹操建立曹魏,为何只传几代就迅速衰落?是曹操不会选择继承人吗?

曹魏短命,是偶然现象。而造成偶然,导致政权短命的人,不是曹操。主要责任在于曹丕和曹叡。

曹魏立国时,曹丕吸取两汉的教训,对曹氏宗室、外戚、宦官,防的非常死。对门阀士族则非常好,堪称是皇权与门阀共治天下。

此等操作,也不是不行。

但关键在于,曹丕的皇位是篡来的。

既然他能篡,门阀士族当然也能篡。

因此,曹魏政权要想活得久,那它每一代皇帝的素质就不能低,威望要足够高,必须要能震慑住门阀士族

否则一旦皇纲失统,门阀士族蔑视皇帝。皇权旁落几乎是必然的。

实际上,东汉建立时,也是皇权与豪强共治天下的二元统治结构。

其它势力,诸如外戚、宦官、诸侯王,其实也是通通都靠边站的。

刘秀为了防诸侯王和外戚,甚至立了规矩:

“诸侯王不许滞留京都,不得交结宾客,不能结党营私。”

“外戚不得封侯当政。”

可后来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

皇权与豪族共治天下,太过于理想化。

士人发起狠来,真有可能会改朝换代。

比如,168年的窦武、陈蕃谋诛宦官。

七十多岁的陈蕃带着门生故吏攻击皇宫

还比如,189年的十常侍之乱,袁绍、袁术带兵攻击皇宫

他们为什么都要攻击皇宫?

明面上的解释,宦官居住于皇宫内,拿皇帝做挡箭牌。为了铲除宦官,只能杀进皇宫。

可历朝历代,攻击皇宫都是死罪。

他们不怕死吗?

或许他们杀入皇宫,初始目的就不单纯。

就像十常侍之乱,袁绍下令,宫中没胡子的都要杀掉。最终以致两千多人被杀。

袁绍难道不知道皇帝也是小孩,没胡子吗?

显然,他是知道的。

或许,他就是想趁乱把皇帝“恰巧”干掉。

绍既斩宦者所署司隶校尉许相,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宦者或有行善自守而犹见及。其滥如此。死者二千馀人。——《三国志·袁绍传》

这种事,不好说。没人能保证陈蕃、袁绍之流的目标不是皇帝。

总之,在皇帝看来,相比于其它势力,士人太难驾驭了。

所以,东汉皇帝重用外戚、宦官,在自己和门阀之间再加两道防线,以确保安全。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虽然用诸葛亮的话说,东汉皇帝重用外戚和宦官,是“亲小人,远贤臣”之举。

可是在东汉中后期全是小皇帝,都没有威望的情况下,恰恰是因为外有宗室与地方官作为辅弼,内有门阀士族、外戚、宦官相互制衡,朝廷才又撑了一百余年。

如果没有这重关系,东汉怕是早亡了。

而且事实也证明,当外戚、宦官玩完后,东汉真的名存实亡了。

曹丕继位后,他不想重用外戚,宦官,对诸侯王也是极力打压。想着与士族共治天下。

那首先,他自己就必须要活得够久。

其次,要在有生之年帮继承人树立起足够高的威望。

然而,曹丕是个短命鬼。继位六年去世。

并且,他短命也就罢了。在他执政的六年时间里,他在继承人的培养上也着实拉跨。

想当初,曹操虽然曾经想过立曹植,但他真决定曹丕继位后,对曹丕还是不错的。给曹丕搭班底,组建太子党,让曹丕后面能顺利接手权力。

可曹丕对自己的继承人,简直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

他不想立曹叡,想立曹礼,就一直故意空置太子位置。也不培养曹叡。

后来,是因为郭皇后生不出儿子,曹叡被过继给了郭皇后,晋升为嫡子,曹丕才开始培养曹叡。

但是直到此时,他仍然不册封曹叡为太子。

又后来,曹丕是感觉自己要死了,不能再继续拖了,才匆忙立曹叡为太子,继承皇位。

等到曹叡继位后,由于他一直不是太子。他的班底,基本可以说没有。

曹丕给他配的几个文学官,也因为曹叡长期不上位,而缺乏辅政经历。

所以曹叡上台后,完全没有可用的亲信,只能继续依靠曹丕留下的几个老臣。继续委任他们在军政两届发热发光。

在这些人当中,就有司马懿。

而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不仅在政坛上积累了威望,同时在军界也积累了威望。

这在曹操时代是不能想象的。

曹操时代,虽然士人也得到重用。但他不可能把军权交给士人。

但是在曹丕、曹叡时代,曹魏的军权却让士人掌握了。

本来曹丕在继承人问题上就已经很坑了。没想到,曹叡比曹丕还要坑。

曹叡也是生前没立继承人,等到要死的最后一天才立了个八岁的小孩曹芳作为继承人。

这也直接导致曹芳继位后,没有任何根基与政治资本。比起曹叡当年的情况还要糟糕。

他只能依靠曹叡给他选的两个辅政大臣,一个是曹爽,一个是司马懿。操持朝廷政务。

而曹爽家族也好,司马懿也罢。

这都是在曹丕、 曹叡两朝就已经收割了非常多政治资本,触碰到权力核心的家族的人。

曹芳面对他们,能有什么君主威严?

就像东汉的小皇帝一样,面对权臣,毫无抵抗力。一个不小心,就被废了,或是被人下毒害死了。

而更糟糕的是,由于曹丕的操作,曹芳此时想仿效东汉皇帝,拉拢太监翻盘,也变得不可能了。

所以当曹芳继位后,他与大臣的政治资本差异是立马显现出来的。

从他继位开始,他不是作为以曹爽为代表的功勋派的傀儡,就是作为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士人的傀儡。

他想翻盘,可能性几乎是零。

曹丕、曹叡爷俩的操作,坑儿无下限,几乎就等于是自己亲手送出了政权、军权。国家不早亡才怪。

总言之。曹操的选人没问题。

曹丕、曹植、曹彰。怎么看,也是曹丕的素质最均衡,最适合作为继承人。

曹魏的短命,也是偶然大于必然。与曹操没有直接关系。

只能说,司马懿太能活了。曹丕、曹叡的操作也太坑了。

如果不是他们的骚操作,按照正常的发展轨迹,曹魏不可能只有45年的名义国祚,29年的实际国祚。

曹操建立曹魏,为何只传几代就迅速衰落?是曹操不会选择继承人吗?

魏国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因为创建者是曹操,后世史家多称曹魏。

曹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但国祚确实最短的,只传了三代、五位皇帝就宣告灭亡,仅仅历时46年。

曹魏为什么衰落如此的快,难道是曹操选择接班人这一环节出了问题吗?其实不然。

先说说曹操的接班人——魏文帝曹丕

曹操选择曹丕,因为曹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文武双全、雄才大略、治国有方。

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说,曹丕“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

曹丕六岁时学会了射箭,八岁时学会骑马, 十岁开始就随父亲南征北战,长时间的军旅生活不但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而且还让他更有政治头脑,提高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

军事上曹丕即位后有五大建树:

一、命曹真督军大破羌胡联军,平定河西,遣使复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并设置了西域长史府。

二、曹丕任命田豫为持节、护乌丸校尉,在牵招、梁习等将领的努力下多次击败鲜卑。

三、命夏侯尚、徐晃招降蜀汉宜都太守孟达,大破刘备义子刘封,收复上庸三郡。

四、三次亲征东吴,虽然没有取得太大战果,从气势上压倒了东吴,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五、以征吴之名,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以臧霸、孙观为代表的地方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政治上严禁官宦干政,不再让宦官担任中常侍,改由知识分子(士人)担任。

同时他还改革两汉的察举制,建立了九品中正制,统一了选拔官吏的标准,澄清了吏治。

经济上休养生息,减轻百姓负担,继续贯彻屯田制,保持了魏国经济繁荣,使命国库充实,“累积巨万”。

文化上,他提高知识分子地位,提倡百花齐放,大兴儒学。

在巩固政权上,他在任用司马懿的同时,又时刻对他保持一定的警惕,如自己亲自带兵打仗,让司马懿担任留守。

即使在临终托孤时,也没有让此重任完全交给司马懿,而是让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和司马懿共同辅佐自己的长子,皇位继承人曹叡。

私德方面,他善待曾经跟自己争夺继承权的曹植,没有进行清算,还有比自己小20多岁的小弟曹干。

曹丕去世时主张后事简办,“不树不坟,”,不让自己的嫔妃为其殉葬、守灵,让她们各自回家。

无论从哪方面看,曹丕都是一个合格接班人,是帝王中少有的明君、贤君和有作为的政治家。

如果曹丕是个庸才,他不会让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政权,顺利完成政权更迭,作为曹魏政权的第一代皇帝,曹丕是合格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曹魏还如此短命?

曹丕在位时间太短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阳,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承丞相位,称魏王,在当年十一月受禅称帝。

此刻的曹丕刚刚33岁,年富力强、风华正茂,本来可以大展宏图,巩固统治,将所有影响曹魏政权稳定的势力全部铲除,好好培养接班人,保证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能顺利交接,让曹魏江山得以延续。

可是英雄命短、天妒英才,曹丕在黄初七年(226年)就撒手人寰,病逝于洛阳,时年只有39周岁。

上天给他的时间太短了,不到六年;如此仓促,让他根本来不及完成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以至于他死后大权落入野心家司马懿手中,为曹魏的灭亡埋下伏笔。

曹操在接班人问题上的犹豫不决

曹魏政权的短命,跟曹操在接班人问题上的犹豫也有很大关系。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上面还有个哥哥曹昂,按照嫡长子继承的惯例,是轮不到他的。

但是在征张绣的过程中,由于曹操的一夜风流,让跟随出征的曹昂死于非命。

按说这之后,正妻卞夫人所生的曹丕就是法定接班人。

但是曹操并没有这样的打算,产生了传位给曹冲的想法。

曹冲是小妾环夫人所生,显然有违嫡长子继承的祖制。

曹操之所以这样做,是有缘故的;因为曹冲聪明伶俐,是个神童,五六岁时智力已经“有若成人”。他不仅聪慧过人,并且天性仁厚爱人,常常为不慎犯了过失的人想方设法脱罪,“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

为此,他深得曹操的宠爱。可惜天不遂曹操所愿,曹冲在十三岁时就夭折了。他死后,曹操曾对曹丕说:“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下之意是要将曹丕定为接班人了。

可是此后曹操又开始青睐曹植,引发了曹丕、曹植兄弟间的一场夺嫡之战。

曹丕为了在这场生死攸关的大战中取胜,不得不依靠司马懿。

曹操明白司马懿不是泛泛之辈,对他充满警惕,他曾经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

但是曹丕为了争夺继承权,只能依靠司马懿,这就无形中提高了司马懿的地位,为其赢得了政治资本,树立了威望,也为其篡夺政权、架空曹叡打下基础。

如果曹操在一开始就坚定不移选择曹丕为接班人,也许曹丕就不会那么依赖司马懿,司马懿就不会尾大不掉,曹魏也许就不会那么短命。

曹家的第三领导人曹叡并不合格

曹丕有十个儿子,但是在选择接班人问题上没有多大余地,因为其余九个儿子有两个夭折,其他七个儿子也大都短命,没有活过20岁的。

因此曹丕只能将皇位传给嫡长子曹叡,合理合法。

曹叡在接班的时候已经二十二岁,也老大不小了,完全具备了接班资格,历史上这个年龄登基的皇帝数不胜数,根本没有必要托孤。

曹丕之所以托孤,说明他不成熟,不具备接班的条件。

因此在他在位的十六年的后期,大权旁落,司马家族做大做强,将曹魏进一步推向死亡边缘。

曹魏生存环境恶劣,内忧外患

曹魏建立的时候,如果统一天下,曹叡虽然平庸,但也可以做个守成之君,司马懿有野心也不会得逞。

偏偏曹魏成立的时候,四周强敌环伺,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曹魏大多时间是在与蜀汉、东吴的战事中度过;而且其内部也不稳定,反朝廷势力蠢蠢欲动、兴风作浪。

西南有蜀汉咄咄逼人;诸葛亮在曹叡即位的第三年(228年)就开始对曹魏发动大规模攻势,短短六年中发动五次北伐。

东南有东吴不断挑衅;东吴也对曹魏发动两次大规模战争,一次是黄初七年(226年)八月孙权攻江夏、襄阳;一次是青龙二年(234年),东吴大军进攻合肥。

东北则有公孙渊闹独立;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并且联合鲜卑,制造动乱。

曹魏内部也不稳定,先后发生了两次叛乱,驻守新城的孟达反叛和西平郡的麴英反叛。

曹魏危机四伏,曹叡靠着司马懿一次次渡过难关,但也让司马懿逐步树立了权威,一步步夺取了军权。

司马懿在对外战争尤其是在对蜀汉的战争中获得了培植个人势力的机会,为灭亡曹魏创造了条件。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36岁的曹叡驾崩,临终将皇位传给与齐王曹芳,托孤曹爽和司马懿。

实事求是地说,曹叡也不是昏君,对司马懿的崛起不是没有警惕,他开始打算立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以托付后事,但是被其拒绝。

他这才转而依靠司马懿,但仍旧让曹爽一同为顾命大臣以牵制司马懿。

曹魏内外交困,曹叡不得不依靠司马懿。

假如曹丕交给儿子曹叡的是一个统一的政权,或者蜀汉、东吴和公孙渊非常弱小,采取保守战略,对曹魏不构成任何威胁,司马家族的影响也不会扩大那么快,司马懿也没有底气和实力发动高平陵事变,窃取曹魏最高权力。

正是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才导致曹魏短命。

当然曹丕的政策方针也不能说没有失误,他登基之后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不遗余力削夺藩王权力。

曹魏藩王的权力跟汉朝有天地之差,藩王不但没有治权和兵权,封地还时常变更,举动受到严格监视,

这个政策虽然避免了藩王作乱,但是也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无法对外臣权力实现制衡,在司马懿夺权的时候没有作为。

曹丕削藩的方针没错,错在时机不对,削藩只能在一统天下,政权巩固之后进行,曹丕的削藩显得操之过急。

总的来说,曹操选曹丕接班是没错的,再没有比他更合适的接班人,而且曹丕也很胜任,只是他太短命,继任者又太无能,将曹操费尽心血建立的政权毁于一旦。

曹操建立曹魏,为何只传几代就迅速衰落?是曹操不会选择继承人吗?

不是。曹魏的问题在于,曹操接班人都享年不久。

曹丕大概四十不到就死了,他的儿子大概活了三十多就死了。实在是英年早逝。

曹操本人还算长寿,65岁去世。

曹操的政权里其实挺矛盾的,有支持汉献帝的一帮汉朝老臣,有支持曹丕的,比如司马懿,蒋济等人,还有一些其他派别,其实,曹操在的时候威权大,可以控制,但是他死后就不是那么乐观了。

曹丕废除汉献帝,得罪一大批汉献帝的旧臣,有些将领可能会打着汉献帝的名造反,所以,曹丕很累,上朝要处理很多事情,然后,能力又不及曹操,加上贪色,提前把身体掏空了。也就英年早逝了。

(曹操剧照)

那么,曹丕的儿子曹睿更是三十几岁就死了。

众所周知,司马懿是曹丕的支持者,到了曹睿死的时候,变为四大辅臣之一。有强大兵权。那么,司马懿家族做大,做强。

加上,曹操,曹丕时代的老臣都基本凋零了,那个时候就是司马懿最厉害了。

(司马懿剧照)

司马懿用计谋杀了曹爽,(曹爽是谁?曹仁的儿子,曹操的堂侄子)。这一次战斗称为高平陵之变。

大概事件我描述一下: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

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

魏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

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高平陵事件后,司马懿彻底控制了曹魏政权的军权。皇帝形同虚设。基本等于傀儡。

司马懿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师掌握朝政,大权在握,司马师死后,其弟司马昭继承他的大司马,大将军职务,权倾朝野,封晋王。

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后来废除曹魏皇帝,自己称帝,灭吴,灭蜀,三国归晋。

司马炎是为晋武帝。

话再说回来,曹操一代雄主,选择继承人是没有问题的。

一方面大儿子曹昂早死,聪明的曹冲13岁就死了,曹操看起来生了不少孩子,他看的上眼的也就三四个,可以选择的不多。

曹丕比较低调,各方面也还可以,也有军功,文采也行,又有大臣打包票辅助,比如司马懿等人。曹植是个文人,不懂交际,又恃才傲物,所以曹操不会把政权交给他的。

所以曹操各方面全面考虑用曹丕为接班人。

所以说不能说曹操选接班人不对,以上就是我的分析。

因为曹操也没有办法啊,他最钟爱的长子曹昂死在宛城之战,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找曹丕做继承人,也只是矮子里抽将军,实在没有比较好的人选。相对来说,曹丕是一个比较好的 选择。

可是,曹操需要的接班人是什么类型的?

你们要想想,魏国是不需要文学家做皇帝的。曹操是如何得到重用的,都是靠权谋。

曹植虽然文采风流,但是不代表治理国家有能力。所以,文学才华不能给曹植增加分数。就算他当时有很多粉丝,也没有用。这只是文学女青年对于文学才子的迷恋。

然后,有一次曹操经过曹植的房间,发现他和他的门客在饮酒作乐,曹操不快。

而曹丕呢,虽然文学水准不及曹植,但是做人很好,比较顾全大局,而且,有军师司马懿在辅助,

更加如虎添翼。

况且曹丕是曹操第二个儿子,在长子曹昂死后让曹丕作继承人,理所应当,因为废长立幼为君王大忌。然后,曹操有次问谋士贾诩:到底何子当立?

贾诩说:君莫学刘景升。(荆州牧刘表废长立幼,导致败落)。君亦莫学袁绍。(袁绍立幼子袁尚,导致兄弟相残,均被曹操击破),曹操听之计,贾诩一句话,曹操坚定了传位给曹丕的决心!

相反,曹植只有零星几个文人给他出主意,特别是杨修,屡屡出奇特的主意,屡次冒犯曹操,得罪曹操,

所以曹操迁怒于曹植,最后以霍乱军心之罪杀死杨修,也是给曹植警告。

这一点,曹植不及曹丕。曹植缺少政治谋略,曹丕则不然,低调而隐忍不发。

另外,曹操长子曹昂战死,曹冲聪颖,可是16岁时,继承人的不断意外死亡。

让曹操没有时间过多考察皇子的长短处,相对而言,选曹丕是个很好的选择。

避免,因为帝王更替,而导致皇权旁落的一个好方法。

曹丕此人,工于心计,曹昂在时,一直低调辅助,而且懂得隐忍,不像曹植那样狂妄不背,曹植不如曹丕的地方很多,比较高调就是其中之一。

(曹操雕像)

另外,纵容门下杨修,也是其中之一因素。

曹操当然希望他的魏国江山永固,所以是从综合的角度来看诸位皇子的表现的,如果仅仅是文采风流,是不能作为统治集团的首脑的,因为前面已经说了三国时期的状态就是乱世,乱世是要英雄去平定的。

曹操自己也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之子若豚犬耳。“,

由此可见曹操作为一代雄主,他是不会轻易托付江山于曹植的,因为他知道文人是干不出大事情的,而曹丕低调行事,内藏锋芒,是可以托付的。

而曹彰是名将军,曹操本身就不是以武力见长,那么自然不会立光有武力的曹彰为继承人。

事后证明,曹操选对了继承人,在曹丕统治时期魏国经济大为发展,也扩展了疆土,他最大的举动是将汉献帝请下了台,让汉献帝禅位给他,汉献帝被封为山阳公,安度晚年,曹丕他追封曹操为魏武王。

(曹操为啥不自立为王,取代汉献帝呢,有种说法是:曹操一直以汉臣自居,他在世只将汉献帝变为傀儡,而不是罢黜。)

以上就是我分析,曹操为啥继承人选曹丕的原因。

正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

三国往事皆争霸,乱世英杰数不穷。

这就是我的分析。

谢谢各位观看。分享,转发,关注。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谢谢大家。

曹操建立曹魏,为何只传几代就迅速衰落?是曹操不会选择继承人吗?

曹操是建立曹魏的创始人,但他始终没有取代汉献帝!因为曹操懂得隐忍,他不想做的太过,只在丞相的位置上做到最后,目的是为曹魏成气候打好基础,为子孙后代铺好基石。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在这二十五个儿子当中,曹操仔细环视一周后,认为最有出息的只有四个儿子。

长子曹昂,可惜在他抢张秀的婶婶邹氏时战死,是他一生最后悔的事情。第二位他最喜欢小儿子曹冲,曹冲自幼聪慧过人,六岁的孩子就以石称象,名冠古今,曹操大加赞赏给予厚望。

但曹冲在十三岁时,染病不治而亡,曹操曹植为其哭泣不止,曹丕来安慰父亲曹操时,曹操道:“仓舒之死,对我来说是不幸,对你们来说却是大幸?”

说的很明确,如果曹冲不死,曹丕和曹植就没什么戏可演了。现在只有曹丕和曹植是太子的人选,曹操的二代接班人。

酒的确是个好东西,可曹植没有把握好,机会让给了曹丕。曹丕坐上皇帝六年后,英年早逝四十岁时就魂归故里。

曹操、曹丕、曹植史称建安三曹,文学成就都非常的高,如果让曹植做个文人,不是帝王恰如其分。曹植的文学成就高于曹操和曹丕,别看老曹酒后横槊赋诗,气吞山河,若论文学他不是曹植的对手!

我们来看,为什只传几代就衰落了呢?

曹丕死后长子曹睿继承了王位,曹睿公元226年-239年在位,239年病逝于皇宫,时年才36岁。接下来是魏明帝曹睿的养子曹芳继位,公元239年-254年在位。曹芳八岁即皇帝位,因控制不了政局,败给了司马懿,四十三岁愤恨而终。

曹芳死后,司马昭没有立即篡权,让曹睿的孙子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曹髦坐了皇帝,曹髦不像曹芳那样窝囊,他十分痛恨司马氏的专横跋扈,派人讨伐司马昭,没想到反被司马昭所杀,在位六年,死时二十六岁。

有句话说的好,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司马昭还是没有急于称帝,他推举曹奂(246年-302年),魏武帝曹操之孙登基。这位曹魏最后的皇帝260年-265年在位,只坐了五年就成了亡国之君,取代他的是司马炎。

由此来看曹魏只延续了五代,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而曹氏家族延续了五代,已经是很不错的事了,他们不是“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而是麻袋换草袋一代不如一代。”

说明了一个问题,从曹操创业开始,他的二代还懂得江山来之不易,一定要守住这份基业,但到了第三代或第五代,根本没有了这个概念。

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创业容易守业难,曹操的子孙后代除曹丕以外,他们没有守住这份江山的能力。

为什么呢?因为从曹睿到曹髦,不及曹操才能的三分之一,没有曹丕的二分之一。他们输在了智慧和军事上,是没有魄力的人,很难成就一片天下。

迅速衰落原因还有曹操的问题,《易经》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回看曹操的一生,杀了多少无辜的生命。建安三年(198年)冬引兵大举进攻徐州,曹操“屠彭城”坑杀男女数万口,“泗水为之不流”。随后又继续进攻,所过之处皆斩杀一空,乃至“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官渡之战时坑杀降卒,发生在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兵败之后。这次战事所坑杀的降卒前后有七万多。曹操自己给汉献帝的奏章里也承认:“凡斩首七万余级。

曹操草菅人命,杀业太重,受到了因果报应的定律,他的江山是夺刘家的,司马氏就夺曹家的。儿子除了早亡病故以外,就是被司马氏害死。

有句话说得好:“做人做事做七分,且留三分给自己。”但曹操把事做的太绝了,没有给别人留一线生机,太为缺德阴损了!才遭到这样的果报。所以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始终记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

是曹操不会选择继承人吗?

不是这样的,按当时来看曹丕和曹植只能二选一,曹操也为此大伤脑筋。从个人能力上来说,曹丕多年随曹操征战,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文学成就颇有建树。可以说曹丕文武双全,是难得的人才!

而天下才独占八斗的曹植,也是可造之子,但曹植为人狂傲不羁,且我行我素,这令曹操大为失望。接班人终于落在了曹丕的肩上,曹操的选择是正确的,曹丕上任后,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可惜魏文帝曹丕去世的太早,不然曹魏江山不会衰落的那么快。

至于曹丕以后孙子辈的问题,曹操已经作古多年,是他左右不了的事情,曹操在接班人的选择上没有失败。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许这就是王朝更迭的周期率吧!

我是禅悟净慧,欢迎阅读我的其它文章!谢谢!!

曹操建立曹魏,为何只传几代就迅速衰落?是曹操不会选择继承人吗?

不是曹操不会选择继承人,而是曹魏的政治基础不稳,不扎实,反对势力太大了。而且国家政治结构也不稳定,没有忠实的力量支持曹魏政权,继承人短命只是一个方面原因。

曹魏的政治基础不稳

曹操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除了个人的卓越才能之外,关键还在于他的政治旗号,他是为了复兴汉室而起兵的。虽然后人说他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奸臣,是为了篡汉,但只要汉献帝还在,天下还是汉朝的。因此投奔他的人很大一部分还是冲着汉献帝这杆大旗的,这就是为什么终曹操一生不敢称帝的原因。

东汉是一个依靠豪强世族统治的国家,到了东汉末年各地的豪强世族势力很大,它们广占良田,拥有城池和武装,而且都在朝中作官,相互之间都还实行联姻。虽然说黄巾起义以来消弱了不少豪强世族的势力,但是天下的大多数资源依然掌控在豪强世族手里。

曹操是宦官的后代,天生的让那些豪强世族看不起,不愿意拥护他,这也是司马懿等人最开始不愿入仕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啥袁绍受到很多人拥护,就是因为他出生在一个五世三公之家。为啥能力很弱的袁术也敢称帝呢,也在于此!

曹操三番五次的发布求贤令,推行“唯才是举”,也是想改变这种政治结构,让寒门的人多支持他。因此他不惜在铜雀台落成典礼上穿绿袍,因为绿袍是寒族出身的人穿的,红袍是世族出身的人穿的。

曹丕称帝为了获得豪强世族的支持,釆用了陈群提出的“九品正中制”,这等于说是向豪强世族妥协了,用“九品正中制”换取了他的皇帝宝座。这样一来曹丕又得罪了曹操时期提起来的寒族官员,因他们在政治上没有出路了。

虽然说曹丕暂时用“九品正中制”换取了豪强世族的支持,但他们在骨子里还是看不起曹魏政权,还是一心想选来一个他们的代言人,于是司马懿就出现了。到了魏明帝曹叡死了以后,原来跟着曹操打天下的那一批寒族将领都死完了,朝中再也没有忠心支持曹魏的政治基础,只剩下豪强世族的人了。

不封王,不封功臣,不利于曹魏的统治

西汉的统治是靠两种力量支持,一个是外戚,一个是功臣,刘邦死后吕后帮他延续了汉朝,吕后死后功臣又帮他延续了汉朝。东汉则是靠外戚和宦官,外戚和宦官轮番上台,保证了每个小皇帝顺利延续。虽然说功臣、外戚和宦官的权力大了都是祸害,但它对政权的稳定同样有功。

曹丕上台后一不封王,二不封功臣,还对他的几个兄弟极力打压,对跟随曹操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也不封侯,这样就没有对曹魏死忠的人,没有利益谁愿意为你出生入死。另外,曹丕为了僻免外戚干政,不重用皇后家外戚,把曹叡的妈都逼死了。到了曹叡时也同样没有重用太后、皇后家的人,因此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反而打的是郭太后的旗号。

因此说任何事情都是两面性的,分封制不好,可是不分封也不好,秦国速亡与不分封有关,项羽速亡也与大肆分封有关。司马炎建立西晋后封了很多王,结果攘成八王之乱,可是西晋能够延续到东晋,还是靠的是封的王。

曹丕、曹叡短命,曹叡托孤失当

曹丕称帝后只当了七年,四十岁死了。曹叡只当了十三年,三十六岁就死了。两个人总共只当了二十年皇帝,二十年对于一个新王朝来说很快,根本来不及在老百姓中建立威信。比起四百年的大汉实在太短了,所以魏明帝曹叡死的时候,很多汉朝的老臣都还活着,他们都还很想回到汉朝。说白了新王朝建立时间太短,旧势力还没退去,人们对新王朝还没有感情。假设曹叡再多活三十年,那就是司马昭也老死了。

曹叡没有亲儿子,死的时候挑了一个不明不白的养子曹芳,即位时才八岁,这就导致皇太后与小皇帝不亲,不是小皇帝的保护神。曹叡给曹芳留下的托孤大臣只有两个,这明显是个缺陷,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杀了就可以独揽大权。而且这两个托孤大臣一个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一个却是没有啥政治才能的草包将军曹爽。结果刚开始曹爽想专权,排挤司马懿,司马懿蛰伏忍让骗过曹爽,最后抓住机会一举发动高平陵政变。如果曹叡留下的托孤大臣是四个,而且政治才能都差不多,司马懿就不敢轻易发动政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