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车儿在偷盗典韦的双铁戟时为什么不直接将熟睡中的典韦刺死?
三国演义中,曹操在宛城之战中,损失可谓是非常的惨重,儿子、侄儿、爱将典韦都战死了,令曹操伤心不已。而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曹操霸占了张绣的婶婶邹氏。在张绣指挥军队进攻曹营时,典韦拼命死战,最终为曹操赢得时间,得以成功逃离,那么问题来了,之前典韦酒醉,胡车儿为何不趁机将典韦斩杀,反而是偷盗了典韦的兵器?
宛城之战
最开始张绣其实也是真心归降曹操的,但由于曹操起了色心,霸占了张绣的婶婶,令张绣十分恼火。张绣的权力本来就是来自于他的叔叔张济,曹操此举完全就是在打张绣的脸,于是张绣找来了贾诩,商量对付曹操的方法。由于大家都知道曹操手下典韦,英勇非凡,有他的保护,大家在短期内不一定能够拿下曹操,所以张济命胡车儿趁典韦酒醉,将典韦的武器偷过来,这样典韦没有了称手武器,实力将会大减。
然而,虽然张绣的计划实施的很顺利,但却小觑了典韦的勇猛,即便典韦酒醉且没有趁手兵器,他仍然尽力挡住了寨门,张绣的士兵花费了大力气,长时间才成功进入寨门。我们来看看典韦当时有多猛!
演义原文:时敌兵已到辕门,韦急掣步卒腰刀在手。只见门首无数军马,各抵长枪,抢入寨来。韦奋力向前,砍死二十余……群贼不敢近,只愿远以箭射之,箭如骤雨。韦犹死拒寨门。争奈寨后贼军已入,韦背上又中一枪,乃大叫数声,血流满地而死。死了半晌,还无一人敢从前门而入者。
正是因为典韦的勇猛,成功的在寨门拖住了张绣军的步伐,才使得曹操成功的逃离,要是没有典韦拼命阻拦,张绣军一拥而入,曹操完全来不及跑的。
那么,张绣贾诩千算万算,为何不直接让胡车儿将醉酒的典韦斩杀呢?反而是要偷典韦兵器这么麻烦!实际上,胡车儿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胡车儿杀不了典韦
典韦在当时时出了名了高手,曾经一人击败吕布手下四大猛将,成功突围,可以说,他是曹操手下第一高手!张绣、胡车儿他们都是久经战阵之人,知道典韦勇猛,有他存在,他们短时间内近不了曹操身边,所以他们选择将典韦灌醉。但是典韦毕竟也是身为曹操的护卫,职责所在,虽然喝醉了,但是没有醉得像想象中那么厉害。从后面典韦的反应我们也能看出来。
原文:韦方醉卧,睡梦中听得金鼓喊杀之声,便跳起身来。
典韦一听到喊杀之声,立刻便跳了起来,可见,典韦睡得很浅,并没有醉得很厉害而陷入深度睡眠。所以一旦有风吹草动,典韦都能立马跳起来动手。
而且看典韦之后的作战,那基本就是一个人形坦克,身上受伤多处,仍然保有战斗力。当时典韦身中数十枪,仍然拼命厮杀,搞得敌人都不敢短兵相接,只能用弓箭远射了,由此可见,典韦在爆发起来后,战斗力是有多么的强!胡车儿想杀到典韦是多么的困难,因为一旦一刀没能杀死典韦,典韦爆起,死的可能就是胡车儿了!
二、杀典韦,胡车儿逃不了
就算胡车儿运气非常好,真的就把典韦给杀了,那胡车儿其实也是逃不了的,而且整个行动计划都有可能失败。因为当时的军帐中虽然只有典韦一人,但是军帐门口就是步卒侍卫。为何这么说呢?首先典韦身为曹操的护卫,不可能凡事亲力亲为,有很多事情都是由小兵去办的,所以他帐外肯定是有几个步卒帮忙传令,打下手之类的。其次,在听到敌军来袭时,典韦发现自己的双戟被盗,连忙拿着步卒腰刀出战,腰刀哪里来?不就说明典韦帐外有亲兵步卒吗?所以说,胡车儿根本不敢动手,因为一旦动手,必定有血腥味和血迹,这些常年作战的士兵都非常聪明的,一闻味道就知道怎么回事了,所以说一旦动手,胡车儿根本不可能走出曹操大营。而曹操听说此事后,肯定会有所警觉,说不定早早的就跑了。这样的话,张绣的计划就会功亏一篑,说不定最后还会落得个身死的下场!
结语
典韦勇猛,有他护卫,曹操才能有时间逃离。而胡车儿之所以选择偷盗典韦的双戟,而不是趁机斩杀醉酒的典韦,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杀不了典韦,二是就算杀了典韦,行动目标也会暴露,最终功亏一篑!所以胡车儿只能选择偷走典韦的兵器,降低典韦的战斗力。
胡车儿在偷盗典韦的双铁戟时为什么不直接将熟睡中的典韦刺死?
既然说到三国演义,那就得按三国演义的剧情分析。
曹操南征张绣,张绣在贾诩的建议下投降。曹操就接受了张绣的投降,每日与张绣在一起饮酒,一日,曹操问侄子曹安民:城中可有妓院?曹安民说:张绣叔叔张济的妻子可漂亮了,是否有意?曹操同意,下令曹安民领50兵士去把张绣的婶娘找来,当场就纳为妾。
这事让张绣知道后非常愤怒,便请贾诩商议,贾诩建议乘军队换防,来个突然袭击。张绣答应了,但因为惧怕曹操手下的护卫典韦,于是张绣又找来偏将胡车儿商议,胡车儿建议说:想办法把典韦灌醉,把他的双铁戟偷走,就不用害怕典韦了。张绣同意了。
于是张绣预先准备好弓箭、士兵,等到了适当的时间,让贾诩请典韦过来喝酒,乘机灌醉,喝到很晚,典韦才回营,而胡车儿就随典韦众人一起跟随典韦进入,乘机偷走典韦的双铁戟。
当天晚上,张绣军首先放火,分散曹军注意力,然后立即发兵攻打曹操,大军杀向曹操的中军大帐,曹操大呼典韦,典韦醒来后,找不到双铁戟,只好拿上腰刀,一出帐门,张绣军已经杀到,典韦杀了几十人后,也被张绣军杀死,而曹操乘机从后门逃走。此战中,曹操长子曹昂与侄子曹安民都战死。
胡车儿为什么不直接杀了典韦呢?
1、打草惊蛇。杀了典韦等于直接开战了,典韦是曹操的护卫,离曹操很近,曹操马上就知道了,这个时候张绣军还没有做好准备,而曹操的力量也比较集中。
2、计划安排。张绣军的计划是:偷兵器--放火--突袭,偷兵器是拔掉典韦的武器,放火是分散曹操的兵力,最后才是突然袭击。
3、没有必要。没有兵器的典韦,就不再勇猛。拿了典韦的兵器,等于拔了老虎的牙齿,就不再害怕典韦,反正到时候突袭也会杀了典韦。
胡车儿在偷盗典韦的双铁戟时为什么不直接将熟睡中的典韦刺死?
演义中有两个惨痛的案例告诉我们,偷戟最稳妥,杀典韦结果会更坏!
胡车儿偷戟目的是为了让张绣毫无后顾之忧的突击曹营击杀曹操。
怎么能确保张绣的突击无后顾之忧呢?那就是让曹操得力的护卫典韦丧失战斗力。让典韦丧失战斗力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悄无声息地杀死典韦;一种是悄悄地偷走典韦的双铁戟,让他战斗力打折。
如果能够悄无声息地击杀典韦,效果肯定是最好的。因为按照张绣、胡车儿的设想,典韦失双铁戟就好比猛虎失去了爪牙。然而事实证明没有双铁戟的典韦依然强悍。
时韦身无片甲,上下被数十枪,兀自死战;刀砍缺不堪用,韦即弃刀,双手提着两个军人迎敌,击死者八九人。群贼不敢近,只远远以箭射之,箭如骤雨。韦犹死拒寨门,争奈寨后贼军已入,韦背上又中一枪,乃大叫数声,血流满地而死。死了半晌,还无一人敢从前门而入者。
正是典韦的死战以及其勇悍的表现吓住了张绣军,给曹操逃跑赢得了时间。
那么张绣和胡车儿商议的结果为何是偷戟而不是击杀典韦呢?那是因为他们得考虑失败的风险。
按照他们的计划,典韦是被灌醉了。但是典韦是不是真醉了,谁都不敢确定,万一典韦是千杯不醉,故意装醉呢?如果是这种情况,刺杀就面临极大的危险。
刺杀失败,张绣会连信儿都得不到。得不到信息会有什么结果,东吴的太史慈告诉了我们答案。
李典擒戈定并后槽至。辽询得其情,立斩于马前。只听得城门外鸣锣击鼓,喊声大震。辽曰:“此是吴兵外应,可就计擒之。”便令人于城门内放起一把火,众皆叫反,大开城门,放下吊桥。太史慈见城门大开,只道内变,挺枪纵马先入。城上一声炮响,乱箭射下,太史慈急退, 身中数箭。
太史慈安排了一个亲信戈定趁乱混入合淝城,策反自己的同乡后槽兵,企图在城内点火制造混乱,里应外合打破张辽镇守的城池。结果内应暴露,被李典活捉,张辽将计就计设下圈套,太史慈毫不知情,被乱箭射死!
同样的,胡车儿如果刺杀失败,一旦被活捉,典韦或许没这样的谋划,但曹操有啊!给张绣下个套还不是轻轻松松的事?
即使典韦真的大醉,想毫无动静的杀死他那也是不可能的。演义中就有一个类似的事件——范疆、张达刺杀张飞。
原来张飞每睡不合眼,当夜寝于帐中,二贼见他须竖目张,本不敢动手。因闻鼻息如雷,方敢近前,以短刀刺入飞腹。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五十五岁。
张飞也是大醉,被杀死前大叫了一声,因为之前张飞的士卒见张飞喝醉都躲得远远的,这才让范疆、张达有机会逃脱。典韦个人是醉了,但是护卫们没有醉,也没有像张飞的护卫那样躲开,一旦闹出动静,给曹操护卫反应过来,突击曹营依然难度不小。
所以保险起见还是偷戟好,见到戟就证明事情成功了,就像白门楼事件,魏续、宋宪绑了吕布,曹军依然不敢乱动,二人扔下吕布的方天画戟,曹军才敢放心进城。
退一步讲,胡车儿即使偷戟失败,也可以一口咬定是想见识见识典韦的双铁戟,这对戟也是名声在外的,想见识见识也是人之常情。
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偷戟是张绣和胡车儿一起商议的,作为商议者和执行者,胡车儿肯定不会把自己放在一个危险的境地,典韦的武力是众所周知的,没必要犯傻冒险。
其实偷戟的方案还是很成功的,要不是张绣军被典韦的彪悍吓住,人死了都不敢进,耽误了时间(死了半晌,还无一人敢从前门而入者),说不准曹操就挂了。
胡车儿在偷盗典韦的双铁戟时为什么不直接将熟睡中的典韦刺死?
这个问题,如果从表面来看的话,胡车儿不动手无非就是要按计划行事罢了。在张绣的计划中,偷走当时曹营中最勇猛的典韦的兵器,就是为了在之后的放火和袭营中让曹操不知所措,而先杀典韦或许会有打草惊蛇的可能,所以为了谨慎方面考虑,不杀典韦,才是正常节奏。
但遗憾的是,如果我们深扒这个问题,就能发现其他可讨论的点,比如说,一个武将失去趁手的武器,对于他战斗力的影响究竟会有多大呢?
显然,酒还未醒的典韦看到武器不在且营帐外一片大乱时,第一反应自然是懵逼,但接下来典韦用的是步卒的腰刀,腰刀可是短兵器,面对手持长枪的张绣军,典韦依然能砍死二十余人。后来刀砍秃了,典韦以人位兵器,又杀了近十人。张绣军看到典韦如此生猛的表现也是怕了,就用乱箭射之在手。只见门首无数军马,各抵长 枪,抢入寨来。韦奋力向前,砍死二十余人。马军方退,步军又到,两边枪如苇列。韦身无 片甲,上下被数十枪,兀自死战。刀砍缺不堪用,韦即弃刀,双手提着两个军人迎敌,击死 者八九人,群贼不敢近,只远远以箭射之,即使是典韦被乱箭射死,张绣军也不敢从他的尸体上迈过。
所以可以看出,典韦的武力和勇猛确实没得黑,他亏是亏在酒未醒以及兵器不占优势的情形下。所以并不是说典韦失去了双戟就不厉害了,而是说典韦没有趁手的长兵器去防御,导致自己毫无优势,可别忘了先前典韦可是有一人独败郝、曹、成、宋四将所领的近万军马的战例啊。
当然,同样战死的重要人物,还有曹昂和曹安民。其实在那种场景下,就算典韦双戟在手,生还的可能性也很小。
同样,宋宪和魏续在擒吕布时,也是先盗其方天画戟,再用绳紧紧将其捆住,吕布醒来时已被五花大绑不能动弹,所以宋宪此时的盗戟之举只是为了给后来的夏侯渊所看,告诉他吕布真的被捉了。
除此之外,胡车儿盗戟却未杀典韦的更重要原因,就是为了突出典韦的生猛了,很少有武将能够霸气到就连断气之后也能给敌军造成很大的威慑力。逻辑文史姨看过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两例类似典韦阵亡的场面。一是在《荡寇志》中,假意投降梁山的李成先是背后刺死了杨志,接着与梁山的混战中被鲁智深用禅杖拍碎了脑袋,即使是这样李成的躯体依然还凭借意识向前冲锋,险些刺中了宋江。
第二个就是《绘卷水浒传》中的石秀了。我们知道在原著中石秀死于昱岭关的乱箭里,但在森下翠的笔下,石秀活生生变成了典韦。在昱岭关中伏之后,石秀自知逃跑无望,便在箭雨中继续向昱岭关冲去。
在石秀的周围,方腊兵纷纷倒下。石秀一边躲着箭,一边顺手砍倒了方腊兵。不久,弩兵拉开了距离,向石秀定下了弩的目标。石秀一边接受箭一边战斗。如果石秀前进的话,方腊兵就会后退。石秀挥舞着刀,一边砍着箭一边前进。箭射中石秀的手臂,扎到脚上。不久,也不知道上哪儿了。可是,无论哪支箭,哪支箭,都无法阻止石秀。
石秀七次冲锋。然后,第八次,石秀终于倒下了。看到无法动弹的方腊兵们,战战兢兢地向石秀靠近。
石秀突然又站了起来!
感到吃惊的方腊兵,崩溃一样向后逃跑。石秀砍掉在前头的方腊兵。接着又打倒了四人。不久,石秀的动作停止了,他的身体上就被数十支箭刺中了。
石秀倒下了。方腊兵们暂时远远地卷着身体动弹不得的石秀。好不容易一个年轻的士兵迈出脚步的时候,石秀站了起来。年轻的士兵尖叫着,方腊军齐放的箭填满了石秀的胸膛。
“这个乱世,怎么突然如此安静…”
然后,石秀仰面朝天倒下了。从那以后,石秀再也没有动过。尽管如此,方腊兵们也不敢接近石秀。
文/逻辑文史游
胡车儿在偷盗典韦的双铁戟时为什么不直接将熟睡中的典韦刺死?
曹操喜好女色,行军打仗十分辛苦,需要女色来释放压力,缓解紧张神经。而且曹操是个熟女控。对于女人,他不怎么挑剔,人妻最佳,妓女其次,小萝莉最次。他每攻占一城,必先搜罗美女,先试用一番,感觉不错的纳入后宫,一般的赏赐给下属。
曹操有十五个妻妾,其中有几个就是从别人手里抢来的。杜夫人算是其中一个。
杜夫人原来是吕布下属秦宜禄的老婆,美貌过人,远近闻名。关羽一早就听说了,多次请求曹操攻占下邳城后,将此女赏赐给他。本来曹操不以为意,关羽几次三番讨要,让曹操心生好奇,到底是什么美女,让关羽如此动心。待下属带来杜夫人之后,一看果然天姿国色,曹操立马就将其纳入后宫独自享用了!
但是好色,也让曹操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
且说,张绣在贾诩的建议之下,投降了曹操,每天好吃好喝的款待曹操。这天曹操吃饱喝足没事干,就想找点乐子。于是,向下属问道:“附近有没有妓女啊!”曹安民立马会意,知道曹操想女人了,于是就悄悄说:“昨天我在旅馆,看到有一个女子,生的娇美动人,听说是张绣的婶子。”
曹操听说是美女,而且还是人妻,立马动了心,就让下属将她带过来。片刻之后,张绣婶子来了,曹操一见,果然风韵无比,当晚便行苟且之事。一连几日,曹操乐不思蜀。
后来张绣知道了,十分恼火。于是就和贾诩密谋杀掉曹操,但颇为忌惮曹操的贴身护卫典韦。典韦武功盖世,神勇无比,善使一对铁戟。于是贾诩找来了胡车儿,胡车儿献计先请典韦喝酒,然后趁其不备,混入典韦随从中,找机会偷走武器。
这天晚上,贾诩就请典韦喝酒,期间不停劝酒,典韦不知不觉喝大了。酒席散了后,典韦烂醉如泥,走路颤颤巍巍,双戟拿着已十分不便。混在随从中的胡车儿眼疾手快,立马将双戟接过来。典韦就在随从的搀扶下,晃晃悠悠的回到了营寨。
至于说,胡车儿为何不当场干掉典韦?一则,护卫非典韦一人,胡车儿虽力大无穷,但也难敌众人;二则,张绣尚未布局好,胡车儿如果杀掉典韦,容易打草惊蛇,坏了张绣的计划;三则,典韦虽醉,但其余威尚在,胡车儿犯不着以身犯险。
胡车儿在偷盗典韦的双铁戟时为什么不直接将熟睡中的典韦刺死?
胡车儿盗戟在《三国演义》里是非常有名的一段,因为他盗走了典韦的戟,导致典韦战死,曹操狼狈而逃,还痛失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这场战役可以说是曹操一生中最痛心疾首一次败仗。
演义作品描述的宛城之战非常精彩,但有人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胡车儿盗戟的时候,典韦已经醉卧在床,为什么不直接将典韦刺死呢?有人说当时典韦并未睡熟,胡车儿下不了手;也有人说典韦不是张绣的目标人物,这次计划主要是奔曹操去的,所以为了不打草惊蛇,此时还不能杀典韦。
其实我们所看到胡车儿盗戟的情节,大多是影视作品,当时营帐之中只有胡车儿与典韦两人,如果此时要杀典韦,绝对是最佳时机!但如果我们看《三国演义》的原著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那胡车儿力能负五百斤,日行七百里,亦异人也。当下献计于绣曰:‘典韦之可畏者,双铁戟耳。主公明日可请他来吃酒,使尽醉而归。那时某便混入他跟来军士数内,偷入帐房,先盗其戟,此人不足畏矣。’”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胡车儿有特异功能,背着五百斤的东西还能日行七百里,比梁山好汉里的神行太保戴宗还要厉害。再看胡车儿说的话,他要在张绣灌醉典韦后跟着军士混入帐房,这样就清楚了,典韦来喝张绣的酒不可能一个人来,肯定会有陪同人员。典韦喝醉后,这些随从也必定会护送他回去,直到送进帐房安置好,甚至还会留下几个陪同在身边,根本不可能出现电视剧中那样,只有胡车儿与典韦两人在帐中。
因此,胡车儿的计划就是跟着典韦的随从混入帐户内,趁着他们安置典韦休息的这个空隙时间,把典韦那双重达八十斤的戟给偷出来,这项工作对于胡车儿来说轻而易举,因为他的最高纪录能背五百斤。不过,历史上真实的“宛城之战”却并非如此,胡车儿没有盗戟,张绣也是被迫反曹。
真实的宛城之战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年,曹操南征宛城,守城的张绣并没有抵抗,而是直接开门投降。曹操进城后纳张济的妻子,也就是张绣的婶婶为妻,这让张绣对曹操起了恨意。但也只是恨,并没有做出任何举动,反而是曹操对张绣的恨非常不满意,密谋要杀张绣。
结果曹操要杀张绣的事泄漏了,张绣为了自保只能先下手为强,偷袭了曹操,因此爆发宛城之战。
《三国志·卷八·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
宛城之战发生的时候,典韦并没有丢失双戟,他先是用长戟与张绣军交战,一戟击出,张绣军十几支矛被摧断!后来典韦身负十几处伤,估计是舞不动八十多斤的戟,便改用短兵器进行迎战,也杀死不少张绣军。最终,典韦寡不敌众而战死。
“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馀矛摧……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
以上就是《三国志》里记载“宛城之战”的前因后果,与演义内容有所不同,但对于曹操为何要杀张绣,《三国志》中并没有说明,于是宛城之战爆发的原因就成了一个谜。
曹操因为纳了张绣的婶而引来怨恨,但张绣并没有做出威胁曹操的事出来,只是一个恨字就引来杀身之祸,有点说不过去,而且对方是曹操,一位有着雄心壮志的英雄,为何会做出如此鲁莽之事?关于这一点,如果我们再往后分析会觉得更让人难以理解。
曹操在宛城之战中失去了大将典韦,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此时的张绣无疑就成为曹操的杀子仇人。但是到了建安四年,张绣再次投降曹操时,曹操竟然拉着张绣的手一同出席宴会,并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彼此结为儿女亲家!对于这样的曹操,我只想说:“我真的猜不透你啊!”
强占一个女人而招人恨,就要把恨自己的人杀掉;为了顾全大局,又可以与杀子仇人冰释前嫌,挽手共宴。《三国志》里的曹操要么就是有多重人格,要么就是在宛城之战这段记载中,少了某些非常重要的细节,曹操要杀张绣的理由绝对不会如此简单!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