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作业靠手机搜题,这样能行吗?

孩子今年是初三,作业能完成但是靠手机搜题,我不会解,这样能行吗?

手机搜题能不能用呢?

关键是看你怎么用了。

我曾经带过一段时间的数学课,由于是在农村学校,师资严重不足,一个数学老师受伤请假一个月,以前没有教过数学的我带了一段时间的数学课。小学的数学知识对我来说,还是不难的,但是,要想让学生学会,可让我大费周章。

首先就是学生抄作业的问题,第一天讲过新知识之后,第二天学生的作业正确率相当高,我还有点沾沾自喜,这些学生挺聪明啊。纠正过一些错误的问题之后,就开始讲新的知识。过了一星期,我发现了问题,这些学生是聪明过度了,在作业本上做的非常好的题目,要让他说出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茫然不知所措。

及时和数学老师沟通,数学老师的一番话点醒了我,数学老师说:学生太会抄了,各种辅导书上的练习题都有现成的答案,辅导书上甚至还有课本和练习册上的练习题答案,就算没有买这些辅导书,也可以在手机上搜题,学生只要看到答案,抄到作业本上就算完成了,根本不去考虑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像一些较为正式的作业,我从来不让他拿回家做,这样,你才能在作业上看出哪些知识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学生掌握的还不好。

哎呀!

由于常年教语文,还真没想到这个问题。语文不怕你抄答案,背个古诗,写个生字,也没什么可抄的。

其实,像生字和古诗,你抄着抄着就把它抄会了。数学题就不一样了,你如果不理解做题思路,你抄他几十遍,还是不会做的。

所以说,对于数学题目,关键是理解思路。

如果你在手机搜题之后,原封不动的抄到作业本上,这样是毫无用处的,对你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这样肯定是不行的。

那么,怎么用手机搜题呢?

我儿子已经上初中了,有些不会的数学题目,常常向我请教。个别题目,我有时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怎么办呢?用手机搜题。

把答案搜出之后和儿子一起理清做题的思路,然后再让儿子独立完成这道题目。其实,老师教给你的,也只是做题的思路,你如果能通过搜出的答案理清做题的思路,目的就达到了,再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你就会做了。

孩子做作业靠手机搜题,这样能行吗?

我的手机里也装有作业帮。

作业帮到底该不该装,孩子到底能不能用?我的建议是:不必视作业帮为洪水猛兽,可以让孩子有限度的使用。前一段时间北京四中老师的“不要让孩子使用作业帮”的说法我觉得过于绝对,应该结合不同情况来谈“作业帮”问题。

我自己的孩子是这样用作业帮的。

家里的手机和iPad全部上密码锁,非经我们同意,孩子无法进入电子世界。

孩子的日常作业基本都由他自主完成,遇到难题,则会求助于我们,但初中往上,涉及到的知识点和数学难题都越来越复杂,我们家长也常常会被难倒,这种情形下,求助作业帮就成了不二选择。

孩子用作业帮的的流程通常是这样的,我们给一定的时间,规定时间内做不出难题我们就会让他用“作业帮”。孩子自己先看作业帮,弄懂解题思路后,我们会把作业帮收走,然后让孩子自己独立解答,解答完毕后跟作业帮再对一下过程和答案,然后再给家长讲一遍,这个过程下来,孩子的做题思路就基本能梳理清楚了。

当然,用作业帮,要防止孩子“小偷懒”现象,比如孩子根本没有用心去做,只是在假装努力,等着最后查作业帮来解决问题,这其实涉及到孩子的学习态度问题。要最大程度上规避这种问题,需要家长对自己孩子有足够清晰的了解。

总之,我觉得家长也不必视作业帮为“洪水猛兽”。在作业帮环节,完全自由,民主(把使用作业帮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孩子)和完全禁止皆不可取。设置一定界限,父母发挥好监督作用,让孩子有限度的使用作业帮,让学习插上新技术的翅膀,无论对孩子,还是对“有余心而无余力辅导孩子学习”的家长而言,未尝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

以上,供参考。

孩子做作业靠手机搜题,这样能行吗?

我是老师,我明确地告诉你:孩子做作业靠手机搜题,大多数学生不行!先说说我在批改作业时学生作业情况:

①学生作业全对,和标准答案一字不差;

②学生作业全错,满屏红叉;

③学生作业有对有错!

以上三种情况反映出的问题:

第一种学生:作业正确率百分之百,一字不差。可以肯定:直接抄袭作业帮上的答案,一字不落。

第二种学生:作业正确率为零,全部红×。可以肯定: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作业连应付都不想。随便写点,对此与我无关。

第三种学生:作业有对有错,正常表现。可以肯定: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端正,作业独立完成。有错题,实属正常。

这三种学生的考试成绩:

①第一种学生:学习成绩差;

②第二种学生:学习成绩最差;

③第三种学生:学习成绩优秀或不错

绝大多数使用作业帮,都会最终养成不良习惯: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独立思考,要到难题不愿刻苦钻研,有困难,不找警察,就找作业帮!

学习上完全依赖作业帮,不思考、不钻研,想要好成绩,那真是太难了!

使用作业帮的学生,只有10%左右的人没有负面影响:

这类学生,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他们的作业,是独立完成的。他们也有下载作业帮,遇到难题,经过刻苦专研,还是没有解题思路,也会看看作业帮的答案。但绝不会抄袭答案,只是看看解题思路和方法。难题最终还是靠自己解决。

这类学生,属于高度自律的孩子。他们对待作业的态度是认真严肃的!

所以,如果孩子使用作业帮,一定要慎重。对于绝大多数没有自律的孩子来说,作业帮就是作业害!

当然,家长在检查学生作业时,可以适当用一下,解决难题!

孩子做作业靠手机搜题,这样能行吗?

靠手机搜题,作业是完成了,可孩子真的会吗?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会非常明确的跟家长和学生说,绝对不要使用手机搜题。

孩子已经到初三了,有些作业不会做,是很正常的。家长不会解,也是正常的。既然都是正常的,就应该用正常的方式去解决,而不是选择依靠手机。

1.长期手机搜题,会养成手机依赖症。

碰到不会的题目,正常做法应该是自己深入思考。如果孩子知道,不会的题手机一搜就出来答案,那结果很可能就是,连自己思考的过程都省略了。

更有甚者,有的孩子图省事,不管简单题还是难题,都直接在手机上搜答案抄。作业倒是都完成了,还能做对,家长开心,学生高兴,看起来很是和谐。

不过等到考试时,直线下降的成绩就会说明一切。

2.长期手机搜题,会延长作业时间。

初中生还是未成年人,自制力比较差,面对各种诱惑时,往往不能把握好尺度。尤其是在使用手机问题上,成年人都容易上瘾,又何况是初中生。

按理说,用手机搜题,不会的题都能很快解决,作业时间相对应该较短。但实际结果是,越用手机搜题的学生,在没有家长严格监管的情况下,作业时间越长。

好不容易拿到了用手机的机会,孩子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搜完了题,借机再玩玩别的。等家长问时,孩子就会说,我还没有搜完呢。

其实,真不会做的题,空着就可以了。等到第二天,问问老师或同学,就可以解决了。作为老师,真不希望学生用手机搜题。或者说,手机搜题,就是一个坑。

我是一位教师,专注教育领域。感谢您的阅读,期待您的关注。

孩子做作业靠手机搜题,这样能行吗?

初二时,我教过一个小孩,名叫卢燕。

平时作业,卢燕的作业比谁都认真,准确。但是一考试起来,就见鬼,往往考个三四十分。

这样的分数,你相信他平时的作业是自己做的吗?她平时的作业确实不是她自己独立思考完成的。

据他的父母交待,他们在卢燕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遇到不懂不会的题就百度,搜手机。因为他们自己文化比较低,认不来几个字,加上要打理生意,平时比较忙,根本顾不上孩子的学习。

在卢燕小学高年级时,卢燕自己已经能够独立使用手机搜题了,没有父母的监督引导,孩子已经习惯依赖手机了,也习惯直接用手机代替她自己的思考了。

所以她平时的作业找不到几乎任何的破绽,而一到考试,她的成绩就几乎垫底,不及格常有之,所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孩子做作业,靠手机搜题,百害无一利。至少也是利大于弊!

望家长深思!慎行!

孩子做作业靠手机搜题,这样能行吗?

靠手机搜题来完成作业,那当然是不行了。

合理使用搜题能帮助学习,过度使用搜题,则会严重影响学习。

孩子在写作业的过程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经过苦思冥想仍然找不到解题的办法和思路,借助手机搜题来给自己提供一些解题思路和方法是完全可以的。

我的孩子有时候也会使用手机搜题,只不过在搜题之前,他对某一个问题是经过苦思冥想的,搜题只是为了给自己提供一个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参考。

但是依靠手机搜题来完成作业,这显然是不行的。

这说明孩子对手机搜题已经产生了依赖心理。对于问题自己不愿意去想办法解决,而是依靠搜题来完成。这样,孩子的学习过程自己并没有思维,没有动脑,实际上就是没有经历学习过程,学习能力自然不会提高。

这样使用手机搜题的方法来完成作业,实际上无异于是在照抄。

因为,这个过程孩子几乎没有动脑,没有动脑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低效的,或者是无效的学习。

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和孩子好好的进行沟通,帮助孩子尽快改正这个不良的习惯和心理。

第一、作业先尽可能自主去完成,遇到疑难问题自己先想办法思考和解决,万一解决不了的打上记号留下来,继续往后完成其他任务,等其他任务完成后,再回头思考遗留下来的疑难问题,看能不能找到解题的思路和办法。

第二、手机搜题,是给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提供一个思路和方法,并不能够依赖手机搜题来完成作业任务。使用手机搜题,主要是学习解题方法、思路和技巧,并不是直接去抄答案。

第三、参考人家的思路、方法和解题过程后,一定要进行自主内化,一定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并且能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手机搜题合理使用是可以的,但要用在恰当处,用在需要处。而依赖和主要依靠手机搜题来完成作业那是不可以的,要尽早的纠正,要不然危害真的很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