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离开刘邦,想去哪?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韩信离开刘邦像去哪?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韩信为什么要离开刘邦,离开刘邦后可以去哪?
一、韩信为什么要离开刘邦。
韩信离开刘邦是在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领兵到达南郑的时候离开的,这时候离开刘邦的不只是韩信,还有很多人。
《史记 汉高祖本纪》记载:“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
这时候,逃跑的还有很多将领和士兵,逃跑的原因是想家了。刘邦出生在沛县,在沛县起兵,手下嫡系多是这里的人。现在被封到关中,跟着刘邦在关中干,多长时间才能回家一次,所以,很多将领和士兵看不到希望,逃亡回家。
不过,韩信逃亡可不是因为想家,韩信也没有家庭可想。
韩信逃亡是因为韩信以为得不到刘邦的重用。韩信先投靠项羽,得不到重用。又投靠刘邦。这时的官职是“治粟都尉”,管理粮食的小官。韩信多次与萧何聊天,萧何看出了韩信是个人才。可是韩信等了一段时间,还不见刘邦提拔自己,以为刘邦不能重用自己,就逃跑了。可见,韩信逃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是因为自己受不到重用。
当时刘邦已经被整日逃亡的将领和士卒搞得不胜其烦,当手下人报告萧何也逃跑了的时候,刘邦大怒,如失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又回来了,刘邦又高兴又生气。质问萧何“那么多人逃跑你不追,为何要追一个韩信?”
之后就是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立下战功。
二、如果韩信当时逃跑了,韩信可以去哪里?
1、可以确定的是,韩信不会自主创业。
当时,天下大乱,自主创业,拉起一杆人马的人很多,但是,韩信不会。
为什么呢?
韩信是兵家奇才,但是他缺少领导人的魄力。韩信之前穷困潦倒,四处混饭吃,还向漂母要饭吃,除了一颗雄心壮志,什么都没有,一个人四处流浪。
可是,我们发现,刘邦在起兵前的状况比韩信强不了多少,可是刘邦就能笼络一大批人。
在楚汉战争的时期,韩信已经平定了赵、齐,并且是齐王,这是韩信自立的最好时机,韩信放弃了,或者说就没有这种想法,而是帮助刘邦平定了项羽,项羽失败之后,韩信也就彻底失去了自立的机会。
另外还有,韩信是大将军,为汉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在汉朝朝廷中,并没有韩信的嫡系,这也就看出了韩信不善于拉拢人才。
这几点原因就决定了韩信既是逃跑成功也不会去自主创业,另外拉起自己的势力。
2、项羽那里,韩信也不会再去了。
韩信就是因为不被项羽重用,才从项羽那里跑出来的,现在,应该不会再回去了。
3、韩信能去的地方,是其余的诸侯王。
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韩信此时如果从刘邦这里逃跑出来,很大可能会找一个势力较大的诸侯王投靠。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萧何月下追韩信,成就了刘邦,也成就了韩信。
韩信离开刘邦,想去哪?
韩信,一个永不过时的人物!我回答过关于韩信的好多问题,这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用他的才能抒写了很多传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传奇人物自然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我们都知道韩信最后是为刘邦效力的,但是,起初他效力过项羽,由于在项羽帐下不得重用,从而转投刘邦,去了刘邦帐下,刘邦也没有重用他,一气之下的韩信要离开刘邦,这时刘邦麾下的萧何把韩信追了回来,这也就是一代佳话“萧何月下追韩信”。至此,韩信开始全力效力刘邦,并最终帮助刘邦一统天下。那么,如果当初萧何不去追韩信,韩信离开刘邦,他的下一站会是哪里呢?
那我们先来看看当时除了项羽和刘邦,还有哪些大的势力值得韩信去投奔呢。都知道项羽当时是诸侯联军的首领,当然有很多诸侯了,比较出名的有以雍王章邯为首的前秦朝的一些降将,还有项羽册封的韩王成、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这些王当中肯定有一个会是韩信前去投奔的对象。那么我们分析一下他会去向哪里?首先,韩信肯定不会去投奔属于秦朝降将系列的章邯那一波人,因为他们已被项羽彻底打服,早已没有了那份雄心壮志。其次,韩信也不会去投奔项羽册封的那些诸侯王,因为对于项羽来说,韩信属于背叛者,他不可能也不敢再去项羽的地盘某差事。
但是,在这些诸侯中,有一个人比较特殊,就是后面的胶东王田市。并不是田市有多牛逼,只是田市后面有田家,田市父亲田是齐国贵族后裔,颇有能力,反秦战斗中败于章邯,自己也死了。其堂弟田荣跟田横便立田市为齐王,但是朝中大权在田荣跟田横手里,所以说投奔田市也就是投奔田荣田横兄弟。那么,如果韩信不效力项羽跟刘邦的话,田式集团是他最好的去处。原因如下:
1,田家兄弟在齐国有一定的威望,有一定的实力基础,而且田家兄弟礼贤下士,做人方面没问题。
2,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田家兄弟是第一个敢反项羽的人。田荣死后,弟弟田横举起大旗继续战斗。这种胆量,气魄是最吸引韩信的。因为韩信明白,当时的天下,想要有所作为,必须打倒项羽,田家兄弟这种不屈不挠的前仆后继的精神,正是韩信所需要的。凭借自己的才能帮助主子扭转乾坤,一统天下才是韩信想干的事。刘邦最后一统天下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不管怎么说,韩信最后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实现了他人生的目标~帮助自己的主子以弱胜强,一统天下。他的能力没人能否定,至于他最后悲惨的下场我们不做过多的评论。
韩信离开刘邦,想去哪?
韩信离开刘邦,也就是假设萧何月下没追上韩信,让韩信继续仗剑闯天涯,那么他会去哪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当时都有哪些诸侯可供韩信选择,很简单,把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列一下就很清楚了。
韩信想要得到他所期待的位置,也只能在这些人当中选择。
韩信的诉求是什么?在项羽的手下,韩信只不过是一个执戟郎,在刘邦的手下则先后升为连敖、治粟都尉,如果说是我们普通人,这种跳槽、这种提升,已经足够让我们满意了,但是韩信不同,他志向远大,他要当大将军。
他在项羽的身边呆了一年多将近两年,已经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了解,他知道他能做什么,所以,虽然刘邦给他的官职远高于执戟郎,但是,这种后勤工作还是韩信不希望接受的。
所以,即便不能直接做大将军,韩信也希望能够统领军队,带兵打仗。
那么,谁有可能满足韩信的诉求呢?首先,在贵族阶层里面是讲究论资排辈的,所以贵族出身的诸侯王,韩信的机会是非常渺茫的,这一点在项羽手下已经证明了。
所以,像齐国三王(田巿、田都、田安)、赵王歇、魏王豹、韩王成这样的基本上可以排除了,三秦(章邯、董翳、司马欣)和吴芮、英布、共敖等人,跟项羽走得又太近了,韩信也是会首先排除的。
而韩广很快就被臧荼拿下了,所以,韩信的备选项也就只剩下了四个将领出身的诸侯,即臧荼、张耳、司马卬和申阳。
在这四个人当中
韩信的首选很可能是臧荼和张耳,这两个人一个坐拥与汉相类似的地缘环境,另一个颇有养士之名,相对而言,韩信选择张耳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至于司马卬和申阳,一来实力比较弱,二来地缘环境也比较差,机会相对要小一些。
不过,历史的发展我们也知道,张耳在不久之后,就被陈馀打跑了,随后又在韩信的帮助下,反攻陈馀,最后荣升为赵王。
假如当初韩信真的去投奔张耳,并得到重用,真的很有可能一举战胜陈馀,最终帮助张耳开创一个不一样的局面。
韩信离开刘邦,想去哪?
韩信离开刘邦,想去哪?关于这些史书没有记载,结合韩信的经历及人物性格,笔者认为他不会另起炉灶或投奔他人,而是重返家乡,重新过着无拘无束的平民生活。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一公元前196年),早年投靠项羽,在项羽处得不到重用后,即投奔刘邦。在刘邦处,深得丞相萧何的赏识并多次举荐,但仍得不到刘邦的重用,韩信深感怀才不遇,心灰意冷,于是见到有人逃离就跟着也逃走。可是逃去哪呢?其实当年的韩信也没想好。重新投奔项羽不可能,投奔其他诸侯未必能得赏识,韩信不禁怀念起从军前在家乡自由自在的日子。
那时候家虽贫,常常依靠别人度日,但母亲死后,无牵无挂。一人想去哪就去哪,饿了就蹭饭吃,闲时钓钓鱼玩玩牌,那处游山玩水,不用看谁的脸色,没有勾心斗角,多好。想到这韩信快马加鞭,朝老家的方向赶去。
没料到,后来被萧何追回,得到刘邦的重用,官拜大将军。为刘邦平定四国、击败项羽立下赫赫战功。在功成名就时,却因刘邦惧畏他的才能而不得意,终日闷闷不乐。后来,刘邦、呂后令萧何诱骗韩信入宫以串通反叛为名,杀了韩信。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相信韩信在九泉之下一定会后悔,当年听了萧何之劝,不然不会落此下场。如果历史可以重来不要什么功成名就,只要平平安安。
韩信离开刘邦,想去哪?
项羽那边肯定是不会去了,也不甘心回家种地,刘项之外好像就是田荣最强了。
韩信(?-前196),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为避免与同名的大军事家、淮阴侯韩信相混,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韩国被灭后一直在韩国故地生活,后随张良入关任将军之职,不久又任韩国太尉,领兵攻取韩国故地。韩国平定之后受封韩王。并随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1]
天下平定后,汉高祖刘邦认为韩信的封地都是战略要地,便将其封地迁移到太原以北的地区,迁移封地之后不久,韩国都城马邑被匈奴包围,因韩信屡次向匈奴求和,朝廷怀疑其有异心,韩信遂起兵反叛,投靠匈奴。汉高祖刘邦率军亲自征讨,韩信逃往匈奴,并多次率军攻打汉朝,还引诱了代相陈豨造反,在其又一次带兵攻汉之时,被将军柴武在参合斩杀。
韩信
韩信投靠匈奴的时候,和自己的太子同行,等到了颓当城,生了一个儿子,因而取名叫颓当。韩太子也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婴。到孝文帝十四年(前166年),韩颓当和韩婴率领部下投归汉朝。汉朝封韩颓当为弓高侯,韩婴为襄城侯。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弓高侯的军功超过其它将领。爵位儿子传到孙子,他的孙子没有儿子,侯爵被取消。韩婴的孙子因犯有不敬之罪,侯爵被取消。
韩信
韩颓当孽孙韩嫣,少年是皇帝的玩伴,太子时得宠,后因出入永巷不忌,以奸闻于太后,被王太后赐死。他的弟弟韩说,韩颓当庶孙因作战有功封侯,并多次受命为将军,最后封为案道侯。儿子继承侯爵,一年多之后因犯法被处死。又过一年多,韩说的孙子韩曾被封为龙额侯,继承了韩说的爵位。
韩信离开刘邦,想去哪?
韩信是一代传奇名将,但他还不是名将时,几乎没有人认为他会成为名将。所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此,伯乐寻找千里马难,作为千里马,怎样才能进入伯乐的慧眼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韩信不仅要做千里马,更要做自荐的毛遂脱颖而出。
韩信的跳槽史:吃饭是为干大事韩信从年轻时就素有大志,却不能从事谋生之道,没办法养活自己,只能到处混饭吃。秦末大泽乡起义后天下大乱,项梁起兵渡淮过淮阴,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队,吃饭从此不成问题了,但无所知名。
项梁在定陶战死后,韩信理所当然归属于项羽了,在楚营中担任大帐前执戟郎中。由于多次向项羽提军事建议不被采纳,韩信觉得在楚营中无法发挥才能,于是投奔了汉营。
韩信在汉军中官至治粟都尉,并先后搭上关系,已得到夏侯婴、萧何的赏识,只是还未被最高领导汉王刘邦认可和重用,然后他的心又开始活动了。
是离开还是留下?韩信毕竟不凡,创造出第三项选择。韩信深知用兵之道,定会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他的长处就是对自己的信心所在:军事统帅才能,而他的短处就是不能从事平常百姓的谋生之道,不想庸碌一生。所以他绝不会彻底离开军营,因为只有战场才是他的前途希望所在,才有他可以交心的朋友和达成他建功立业的宿愿。
首先要认识到,韩信是军事谋略这么厉害的人,如果他真想跑掉,就一定跑得了;如果他自己不想被萧何或者其他缉拿逃兵的追兵抓到,他就一定能躲避得开。
所以,凭借他与萧何的接触和了解,他判断认定萧何一定会追,所以一定要让他能追上,并且追的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最好是双方骑马追逐近一昼夜的行程,才能若即若离,不会追丢也不会轻易就能追上。
事实就是萧何骑马狂奔最终追上了韩信,并为了劝返他而做出了更加郑重的承诺:回汉营后马上向刘邦推荐韩信当大将军。
并且韩信逃离的事实也加重了萧何说服刘邦的筹码:韩信不是一个满足现状混日子的人,再不重用韩信,他还会再次逃离。
结果也很圆满,和萧何一同返回去后,韩信终于如愿被汉王拜封为大将军。从此流传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佳话。
史料记载中的疑点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从史记的记载看,有几个疑点,支持上述的分析:1、萧何听谁说的韩信逃亡了,这个人与韩信和萧何的关系都不简单;2、告诉萧何的人怎么知道韩信是逃亡而不是请假或出差;3、韩信真的要逃亡应该要偷偷地干,怎么让人这么快就知道了?4、为什么萧何动作如此急迫,连找人去报告刘邦的时间都没有,以至使刘邦误认为萧何跑了?
通过之前的分析判断,能解释上面的4个疑点。因此,我更倾向于认为韩信这是假装逃亡为了引起萧何和刘邦尽快重用他,而使出的“欲擒故纵”之计,故意叫人放风给萧何。
结论:韩信离开刘邦汉军营,想得是被追回去当大将军,而不是打算去别的地方。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