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宰相之权的狄仁杰职务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大唐盛世,名相辈出,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狄仁杰等都是千古留名。其中生于贞观年间,卒于武则天时期的狄仁杰更是被誉为“青天明月,两袖清风”。狄国公作为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他为人正直多才,嫉恶如仇,在政绩上大有作为,深得百姓爱戴也深得女帝武则天器重,尤其出任宰相后,对开元盛世贡献颇多。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始于汉代,之后的各朝各代也都沿用但是机制不同,发展到隋唐时期分“中书”、“门下”、“尚书”,这三省长官职位皆为宰相。正如我们学过的中学课本中所述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掌责审议,尚书省职责为执行。三省六部制也确有其优点:

①明确了分工

②提升了工作效率

③牵制了各个部门的权力

中书省的总领导为中书令二人,门下省侍中二人,手握实权的尚书省其老大是尚书令一人,有左、右仆射两位副官。尚书省甚是庞大,下辖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六部分理各类政务又各自统领着四个司,共计有24个司。三省的总领导作为朝廷一品大员行宰相之职,于政事堂共议国家大事。唐太宗后基本不再设尚书令。贞观时,唐太宗常任用一众品位不高的官员与三省领导一同议政,并加持了“参知政事”类名号,也允许其执行相职。

唐太宗的如此任用制度不仅表现出自己作为帝王将选贤举能的范围扩大,励精图治,还起到了集思广益,牵制部下权力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不可谓妙哉。

古代宰相称谓的变化

先秦时期的“相国”之位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宰相职位,且当时还设左相和右相这两个丞相位。汉时,尚书令操握着相权,到隋唐时宰相称谓已改为“同中书门下”加后缀(有名无实)。

宋朝时须外加“枢密使或副使”。如宋朝包青天,曾当过枢密副使,故民间也称其为包丞相。到了元代丞相制返璞了秦制,丞相中最高位者是“中书令”,管制着左右丞相。明代初期复制的是唐代官制,也有宰相,好景不长皇帝便借着除去权侵朝野的胡惟庸之际,亦废除宰相制度。至于内阁制也是可追溯至唐朝。

在其位,谋其政,不同朝代对于官位的称呼却是有不同思路的。

以“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个官称来分析。按照“译文”来讲此官职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其组分为:同(副词)中书(修饰词)门下(修饰词)平(副词)章事(主语名词)。

用两个副词,“中书门下”可视为一个修饰词组合。这个官职的完整翻译该是:拥有与中书省、门下省长官相同办事资格的“科员”。有宰相资格,却不是宰相。这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皇帝的心思,他想让人去办宰相之事儿,便给了一群人这样的资格,只是资格而已,可见多么厉害的驭人之术。

何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前文说过,宰相一多,意见也自然就多,“政事堂”的作用于是乎也就体现出来,久之尚书的左右仆射也就成了挂职没有了“存在感”,政事堂也称“中书门下”也是因为其有实权者只有中书令和门下侍中。面对此况,皇帝自然宽不了心,为杜绝结党营私之患,就须将权力分散,遂往“政事堂”会议里加人,于是“参知政事”等应运而生。

风水轮流转,武则天掌管大权后,依据自身的文化品位,便将中书省改名为“凤阁”,门下省更名为“鸾台”,既文雅又不失对仗。如此一来,武则天时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唐朝实行的群相制在现在看来也是一种类似“常委制”,这也侧面显示出这种制度一定的先进性。

狄仁杰一生有两次拜相,武周时期的狄仁杰第一次出任宰相,就同任着地官侍郎及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到了神功元年狄仁杰又有了人生中的第二次拜相,这次本职是鸾台侍郎“兼职”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拜侍中。这一次狄仁杰成了鸾台省最高的领导。

在影视剧的桥段中,拥有宰相身份的狄仁杰去幽州微服私访,却被当地的跋扈刺史无故逮捕。审讯时,狄仁杰谈吐不凡,浩气凛然,对于刺史这种色厉内荏之徒毫无畏色。言语间让那刺史脸色转变,心中波澜起伏,狄仁杰已言罢意明,遂缓缓转身,自报身份道“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狄仁杰!”此话直接让刺史错愕,让这一州之长听后失了之前威容。

结语:

狄仁杰作为一代名相,流芳千古,古代的宰相制度随历史烟云变更换迭,真正的有才大能之人又岂会为品职所限,酒酿陈年好,最是功成时。

为什么有宰相之权的狄仁杰职务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看起来是不是女里女气的?这是个很具有时代特征的官职,实际上就是宰相。之所以看起来这么娘,那是因为被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给改的。在其他时期,这个头衔其实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我们先弄清楚,“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来源。

唐朝行政管理制度的核心,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三省六部制,这个体系源自隋文帝杨坚时期。

公元581年,杨坚篡夺北周、建立隋朝后,在崔仲方的建议下,第一时间改革官制:

废除了北周六官制(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恢复汉、魏时期的旧制,设置“三师、三公、五省”。

之所以说汉、魏旧制,是因为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为了分散尚书省权力而诞生的中书省、门下省,则形成于三国时期。

隋朝的“三师、三公、五省”中,前两者只是荣誉虚衔,五省才是核心。而在中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这五省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

尚书省是中央最高权力机构,最高长官是尚书令,等级为正二品,麾下统领六尚书,即我们所熟知的“六部”的主管官员: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对于尚书令的地位,史书中形容是“总领百官,仪刑端揆”。李渊在位时,李世民曾担任这一职务,但随着李世民称帝后,这个职位就一直空置了。

武德中,太宗为之,自是阙而不置

尚书省还设有左右仆射各一名,级别为从二品。起初是作为尚书令的副手,而当尚书令一职闲置后,仆射实际上就担任了最高长官。杨坚时期,长期担任俩仆射之职的,是当时最杰出的两位政治家:高颎、杨素。

中书省的最高长官是两名中书令,等级为正三品。中书令的任务相当的威风:“掌军国之政令,缉熙帝载,统和天人。入则告之,出则奉之,以厘万邦,以度百揆,盖佐天子而执大政也”。即天子的辅政官。

门下省的长官,则是侍中二名。“侍中之职......所谓佐天子而统大政者也”。

在左右仆射之外,“隋文帝废三公府僚,令中书令与侍中知政事,遂为宰相之职”,也就是说,自隋朝开始,三省的长官其实都是宰相,即所谓的群相制。

唐代史料中也称,凡是军国大事,侍中与中书令“参而总焉,坐而论之,举而行之”,也就是说,一起给皇帝做参谋、一同讨论、达成一致后施行。

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避免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一手遮天、从而篡权夺位的局面(比如当初杨坚本人)。此外,还能集思广益、缓解“偏听则暗”的情况。

隋唐一体,李渊、李世民时期,以尚书省左右仆射各一人及侍中、中书令各二人,为知政事官。

当然了,皇帝才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谁当宰相,还是他说了算。李世民时期,经常给予其他官员参与朝政大事的殊荣。

但这种大事不能师出无名,总得给个头衔。当时正处于摸索时期,名头非常繁杂,有“与宰相参议朝政”,或者“平章国计”、“专典机密”,还有“参议政事”。

公元643年,李世民特批,让担任太子詹事的李世勣参与商议军国大事(特诏同知政事),并且给了个很特殊的头衔:“同中书门下三品”。自此以后,尚书省的仆射也自带这一名号,而其他除中书令、侍中之外,而又有幸参与军国大事的官员,都配以这个有点拗口的头衔。顾名思义,他们虽不是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但跟他们享有同等权利、待遇。

说白了,三省最高长官的权力再一次被稀释了,不得不佩服汉语言的灵活、古代帝王的套路......

而到了公元682年,唐高宗下诏让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秘书员外少监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担任“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诞生了一个最长的宰相头衔。

第二年,李治又任命黄门侍郎刘齐贤知政事,也许是为了念起来省事,改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自此之后,所有的宰相,必定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号,这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权势的标志。更夸张的是,即使你贵为尚书省的仆射,但如果没有这个头衔,不好意思,你只是个管理尚书省的官员而已,但并不是宰相。

公元683年底,李治驾崩,唐中宗李显即位;但他的位子还没捂热,就被老妈武则天赶下了台,从此,武后实际上掌控了大唐的权力。

新官上任三把火,像这种有谋朝篡位心思的,为了跟前朝划清界限,上台后一般都喜欢大肆修改地名、官名,比如当初的王莽。此时的武则天虽然还没改国号为“周”,但已经默默开始了布局。

公元684年9月,武则天点燃了她的第一把火:

改尚书省为文昌台,左、右仆射为左、右相;

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其他的乱七八糟的在此不啰嗦。

因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变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大唐的宰相们,从此有了个这么个女里女气的头衔,但倒很符合当时的实际。

不过,具体叫啥不重要,有权才最关键,所以在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狄仁杰牛皮哄哄的亮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名号后,其他人几乎立马会显示出肃然起敬、战战兢兢的神情。权力,确实是个好东西。

参考资料:《隋书》、《旧唐书》

为什么有宰相之权的狄仁杰职务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唐太宗贞观八年,右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于此。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平章”意为评议辨别,引申为断决处理。受此衔者,是唐代非中书令,门下侍中而又实际担任宰相者。自唐代后期及五代,“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宰相。

武周篡唐,为了显示与旧制不同,遂改尚书省为文昌台、都台、中台;中书省为西台、凤阁、紫微省;门下省为东台、鸾台、黄门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狄仁杰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那就是武周朝廷的真宰相。

凤阁、紫微、鸾台,这些称谓虽不及中书门下来的庄严威仪,但形象生动,更富于文学气息,所以用于官职虽不久即废,但却流传下来,经常出现在诗词歌赋之中,用来代指朝廷。刘克庄《方岩尹主课渔溪》“贯虱心推白社族,执牛耳属紫薇公”,石孝友《鹧鸪天·贤圣相逢信有因》“紫薇花下丝纶手,采石江边衮绣身”,柳永《望海潮》“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诸句中,用“紫薇”、“ 凤池”来暗喻朝廷,表达诗人报效国家、一展身手的胸襟抱负。

为什么有宰相之权的狄仁杰职务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我是老白,为您解题。

狄仁杰一生历任十数个官职,每一任上都有建树,累职受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这一官职是武则天时期叫法,脱胎于三省六部制。凤阁其实就是中书省,鸾台是门下省,另外还有下辖吏、礼、兵、刑、民、工六部的尚书省。平章事就是宰相,是三省的一把手长官。

把宰相称为平章事始于唐太宗时期,把中书省称为凤阁、门下省称为鸾台始于女皇武则天。

清宫典藏狄仁杰画像

武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也就是中书省和门下省行政一把手,行使宰相职权。

第一次狄公的宰相生涯比较短暂,只有不到三年,693年正月,武承嗣伙同酷吏来俊臣诬陷狄仁杰谋反,将狄仁杰下狱。

狄仁杰深知酷吏的手段,他宁愿死在皇帝手下,也不愿死在这些酷吏手下,他反其道而行之承认了谋反的罪名,并写下诉状藏在棉衣里,请狱卒带给家人。家人持诉状上告朝廷。

武则天见狄仁杰承认谋反,开始彻查,弄清了狄仁杰是被诬告的,就将狄仁杰释放,贬官为彭泽县令。

在彭泽县令任上,狄仁杰政绩卓著,深得百姓爱戴,彭泽的百姓为他建立了生祠供奉,以纪念其对彭泽的功德。

公元696年,万岁通天元年,五月。

契丹首领李尽忠和孙万荣率兵起义,攻陷营州,并且杀死了营州都督赵文翙。

十月,契丹又攻陷河北冀州。

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破格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刺史。

狄仁杰到职后,缮修守具,令百姓返田耕作准备长期作战,一通操作猛如虎,契丹人情知无机可趁,只能退兵。

不久,狄仁杰改任幽州都督,武则天赏赐狄仁杰紫袍和龟带。

孙万荣兵败被杀后,孙的部将李楷固等投降了武周。朝廷大臣因为李楷固等人曾经屡胜周军,想把他们处死。

狄仁杰介入,说服了武则天宽恕并重用了降将李楷固等人。

李楷固最终带兵平定了继续反武周的契丹人。

一年后 ,公元697年闰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召回朝中,第二次官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另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其宰相职务。

狄仁杰成为辅佐女皇治理国家大政的左右手,武则天赐予狄仁杰紫袍、龟带,紫袍上书写“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金字。

公元698年,二月。

武则天有意向立侄子梁王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以政治人物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勿让权予侄。

狄仁杰说:“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

武则天说:“此朕家事,卿勿预知。”

狄仁杰答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武则天采纳了狄仁杰的意见,为表示心意,三月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赐武姓,使李唐得以维系。

狄仁杰为武则天推荐了一大批尽职尽责的官吏,其中就包括赶武则天下台的张柬之。

可以说武周还政于李唐,核心关键人物就是狄仁杰。

狄仁杰最终病逝于洛阳家中,武则天听说后震颤良久,痛哭道:“老天何故夺吾国老如此早?!”、“至此,朝堂空也!”

武则天追赠狄仁杰为文昌右相,谥号是文惠。

唐中宗继位后追赠狄仁杰为司空,唐睿宗又追封之为梁国公。

老白说:

把中书省和门下省称为凤阁、鸾台,是比较文雅的称呼,属于女皇武则天的首创,以彰显与前朝的不同。其实部门、官职功能和太宗、高宗朝是一样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宰相。

头条千万要,关注第一条,我是老白,动动小手给个关注。

为什么有宰相之权的狄仁杰职务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这都是武则天搞的花样。

简单捋一捋。

大家都知道,隋唐中央官制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政令,属于决策机构,又叫内史省,长官称中书令,也叫内史令。门下省是审议驳回机构,长官称纳言。尚书省负责处理日常政务,属于执行机构,长官称尚书令,辅助左右仆射各一人。因李世民曾做过尚书令,后遂不设,以尚书仆射为最高长官。

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为朝政,行使宰相权力,但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

唐太宗贞观八年,右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之名始于此。唐高宗永淳元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

三省分权,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通典》:“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宰相者必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

武周篡唐,为了显示与旧制不同,遂改尚书省为文昌台、都台、中台;中书省为西台、凤阁、紫微省;门下省为东台、鸾台、黄门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凤阁、紫微、鸾台,虽不及中书门下庄严威仪,但形象生动,更富于文学气息,所以后世常用来代指朝廷。如柳永《望海潮》中“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用“凤池”代指朝廷。

为什么有宰相之权的狄仁杰职务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宰相”这个具体职务,所谓“宰相”,只是对某一类职务的俗称而已。就以“宰相制”达到巅峰的唐王朝为例,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主官都是“宰相”,但他们的正式官职名称都不叫“宰相”。

唐王朝的“宰相”

唐王朝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叫尚书令,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在潜邸时期干过,所以贞观之后长期空置,尚书省以左右仆射为事实最高长官。中书省的最高长官是叫中书令、门下省的最高长官叫侍中,中书令、侍中与尚书左右仆射都是“宰相”,但他们的正式官职名称并不是“宰相”。

唐王朝“宰相”的权力是相当大的,门下省甚至有权驳回皇帝的旨意、拒绝执行!一旦“宰相”们做大或者拧成一股绳,那还真够皇帝喝一壶的。为了防止“宰相”权力过重,唐王朝对“宰相”进行了大规模分权。除了分置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对“宰相”进行分权之外,唐王朝又在三省“正编宰相”之外加设了许多“编外宰相”——同中书门下三品。为何要叫同中书门下三品呢?因为唐王朝的“正编宰相”除尚书左右仆射是从二品之外,中书令和门下省侍中都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说白了其实就是“跟中书令、侍中待遇一样”的意思。后来,为了让一些级别够不上三品的官员能够进入权力中枢,进一步对“宰相”进行分权,唐王朝又设置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职务,同样属于“宰相”序列。

如此一来,“宰相”的权力被大大分散了,只要是人,就不可避免会发生矛盾,“宰相”之间发生矛盾的机会大了,自己内部都斗得不可开交,还有谁能够威胁到皇帝的权力和地位呢?这里有必要说一说,尚书左右仆射虽然比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和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品级高,但相互之间并没有上下级关系,只是礼仪待遇相对高一些而已,权力都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直接对皇帝负责。互不统属,也变相降低了“宰相”们报团的可能性,唐王朝的皇帝们为了限制相权,也算是煞费苦心了!

何谓“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看过电视剧《神断狄仁杰》的人想必对“狄胖子”让人眼花缭乱的官职都记忆深刻,什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内史……这些又是什么官呢?这还要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说起。在完全掌握实权,准备改朝换代时,为了配合舆论造势,武则天下令将尚书省更名文昌台、中书省更名凤阁、门下省更名鸾台……说到这里其实就已经非常清楚了,所谓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其实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换言之,并不是像提问者说的什么“狄仁杰行宰相之权,为何职务却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因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本来就是“宰相”之一,狄仁杰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理所当然行使“宰相”之权,这里面不矛盾。

再来说一说内史这个职务,内史其实就是中书省的中书令。隋唐时期,中书省曾数易其名,除了凤阁之外,中书省还曾经用过内史省这个名字,而内史省的最高长官就叫内史。武则天改中书省为凤阁之后,凤阁的最高长官同样叫内史。换言之,“狄胖子”由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变成内史,其实就是由“编外宰相”变成了“正编宰相”——中书令。

最后再说一说,为什么唐王朝的宰相只是三品官。唐王朝的三品与清王朝文职按察使、武职绿营参将的三品根本不是一回事。唐王朝的品级设置相当复杂,比如电视剧《神断狄仁杰》中李元芳的千牛卫中郎将,品级是正四品上。有上自然有下,换言之,唐王朝不仅仅是九品十八级,每级又分作了上下,相当复杂。因为实际等级多了,“宰相”的从二品、正三品已然是非常高的级别了。再往上,除了唐太宗李世民担任过的天策上将、尚书令之外,基本都是虚职。如三司、开府仪同三司等等,说白了其实就是给大臣提高待遇用的,没有什么实权可言。如果皇帝给了你一个开府仪同三司、却没有给你实际职务,基本上就是让你回家养老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