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统治播州700多年,一直拥护朝廷,为何明朝万历时就造反了?
杨家统治播州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统治播州的杨氏是怎样一个家族?有如何可以统治播州长达700多年,将一方土地牢固的占领在自己力量范围之内?播州的杨氏家族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也称得上创奇,占领我国西南地区700多年,经过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后被明代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帝倾尽全国之力征讨。杨家对播州70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杨家对播州的统治开始于唐末。唐朝末年,我国的西南方向崛起的一个由南方少数民族组成的南诏国,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为获得财富对播州地区开始屡次入侵,进行烧杀抢掠,此时的唐朝藩镇林立,朝廷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平定南诏、抵御南诏国对播州地区的侵扰。朝廷无能,只能开出条件召集有能力的藩镇统治者出兵收复播州。此时正值僖宗时期。
皇帝诏令一出,任越州太守的杨端主动向朝廷请缨出兵收复播州,杨端自行准备了兵器粮草带着自己的兵力浩浩荡荡的向播州出发。越州太守不负众望击退南诏国,唐僖宗履行承诺将杨端封侯,杨氏家族世代控制播州。
杨氏家族对播州的统治历经四朝,在每个朝代都有着不俗的影响,在宋末元朝攻入中原是杨家是南宋一朝抗击元朝的主力军队,后迫于元朝势力强大被招安,在招安后给予杨家赏赐,杨家经过几朝的朝廷赏赐积累,自身发展积累,势力极其强大。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 ,杨氏家族随之归降明朝后被明朝统治者看作是苗疆土司,继续世袭播州。由此看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杨氏家族对播州的统治都是认可和默许的,为什么到万历年间,在国力依旧衰微的情况下仍然要征伐播州?
这一切的原因要从杨氏的最后一位土司杨应龙说起,杨氏家族本是由杨氏祖上一起攻城略地的“五司七姓”来共同管理,杨应龙掌权后,对待“五司七姓”极其不友好,靠着杀人立威使得在杨氏家族内部就不得人心。杨应龙杀死原配这件错事是引发朝廷征伐播州的导火索。杨应龙的原配妻子是谁,她的死为什么会引发朝廷征伐播州?杨应龙的原配妻子是张天师的族女,张天师一族在汉人中是千年名门这样的家族中的族女被杀害,势必会使杨氏家族招来仇恨,一时间杨应龙内忧外患。
张天师一族与杨氏家族内部的“五司七姓”一起状告杨应龙有谋反之意,此时正是万历初年,原本崇祯帝并没有彻底取缔杨氏家族播州势力的意思,后土司杨应龙在明朝抗击倭寇的时候谋反彻底激怒了崇祯帝,崇祯帝派遣全国大部分兵力去平定杨应龙的叛乱。结局以朝廷顺利平定叛乱,土司杨应龙自杀宣告结束,这一战也宣告了杨氏家族对播州700多年的统治结束。
有人说杨氏家族的崛起经过了700多年却毁在了杨应龙一人的手中,这话从整个历史事件来看没有错,回顾杨氏家族此前历朝历代的发展史,无一不是在顺应朝廷顺应时代的发展下进行,杨氏家族以帮助朝廷平定叛乱发家,后又被朝廷平定了派乱,时隔700多年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又是一个因果轮回。在历史上每个家族都有时代所赋予的历史要意义。杨氏家族在唐末的历史责任是平定南诏的叛乱,在宋末的历史责任是抗击元朝,在明末如果杨应龙同样履行责任保护明朝的疆土,认清自己的责任,杨氏家族会继续发展。
杨家统治播州700多年,一直拥护朝廷,为何明朝万历时就造反了?
谢谢悟空之邀。
播州杨氏,一个传奇的家族,占据西南700多年,历经4个朝代,传承了29世不衰,明朝倾全国之力征讨,发兵24万,8路兵马,历经数月,最终才飞灰湮灭。杨家700多年基业尽毁。
01打南诏国太原杨氏劳苦功高,杨端被唐僖宗封为播州侯,自此杨家成为一个世袭的家族政权。(1)唐朝末年,西南崛起了南诏国,屡次侵入播州,烧杀抢掠,唐朝已衰落,平南诏国有心无力。
僖宗乾符三年(876年),皇帝昭告天下,招募天下勇士出兵收复播州,收复播州者可永袭播州。
时任越州太守的太原人杨端,向朝廷请缨出兵播州。杨端自筹军马粮草,帅领当地9家豪强子弟兵4000余人前往播州。
杨端帅军大败南诏国,唐僖宗封他播州候,成为世袭的家族政权。
(2)杨家经历了唐、五代、宋、元、明朝,一直是播州地区的世袭统治者。元朝入中原的时候,杨家是宋朝抗元主力,元朝建立以后被招抚。
经过几代朝廷的封赏,加上杨家自己的经营,“统辖了19个司和诸苗族峒寨,范围至今贵州东北部和重庆綦江”。
明朝建立后,杨氏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继续世袭播州。
02播州杨氏最后一任土司杨应龙狂妄自负,阴狠嗜杀,极不重承诺,树敌无数,杨氏基业尽毁。杨应龙是杨氏政权第29代统治者,阴狠嗜杀。万历十四年(1586),杨应龙升任都指挥使,因从调有功,加封为骠骑将军。(1)杨氏祖上一起打天下的“五司七姓”(七姓指的是田、张、袁、卢、谭、罗、吴七家,五司指重安张氏,余庆毛氏,白泥杨氏,容山韩氏,瓮水犹氏),700多年来势力盘根错节。
杨应龙掌权后,因其为人狡诈多疑,好杀人立威,所辖五司七姓不堪其虐,纷纷叛离,和杨氏分道扬镳。
(2)杨应龙早有不臣之心,欲占据整个四川,独霸一方。他的居所雕龙饰凤,内用太监,俨然以皇帝自居。
(3)这只是杨应龙作死的开始,接着他又做了一件更愚蠢的事,杀了原配,最终引发了朝廷灭播州的导火索。
杨应龙宠爱小妾田氏,听信小妾谗言,竟然把原配妻子杀死,就是一败家子。
其原配妻子是张天师族女,“张天师家族的祖上是张道陵和张鲁,当过曹操的亲家,和孔孟家族一样是汉人中的千年名门”,其族女嫁给杨应龙是下嫁,杨应龙高攀了。
(4)一时间杨应龙家里家外仇人遍布,不仅只有天师府,几门亲家都成了仇敌。
有野史说杨应龙喜爱的小妾本是族弟杨瑞龙的未婚妻田雌凤,具体如何无法考究,如果真有此事,杨应龙可以说把自己作成了播州最大的祸害了。
03杨应龙反叛朝廷,不久在播州之役中败亡,传承了700多年的杨氏统治消亡。(1)杨应龙杀人立威,夺宋氏田庄,杀宋氏族人,宋氏也是杨氏祖上一同打天下的家族之一,逼得宋家上京告御状。
(2)“此后杨应龙又抢夺余庆长官司长官毛守爵家的土地,夺取播州长官司何氏的地产,把何家掌门人何恩逼得弃官而走”。
(3)天师府也告御状,状告杨应龙预图谋反。当年与杨氏一起打天下的部属与之离心离德,不但跟着天师府告御状,还在播州之战中消极怠工。
(4)杨氏政权传至杨应龙时,播州已经经营的既富又强。“播州介于川、贵、湖之间,远于王化,山川深阻,地势险要,方圆二千里,为西南夷中之最大者,民悍而财富”。
养马城中,百万雄师擎日月;海龙屯上,半朝天子镇乾坤。——海龙屯对联杨应龙又建海龙屯,固若金汤,杨应龙有恃无恐。
(5)初时明万历皇帝并没有真正想拿下杨应龙,还是想让播州政权承袭以往。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土司杨应龙反了。
明朝没有防备,措手不及,此时明朝正在抗倭援朝,派出攻打播州的军队迟迟不能攻下,还吃了败仗。
万历皇帝大怒,第二年又派李化龙从8省调24万大军,分8路向海龙屯进发,在海龙脱惨烈鏖战144天,双方死伤4万多人,最终平定叛乱,杨应龙自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平播战役”。
自唐朝以来历700多年,传承29世之久的播州杨氏政权,永远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04结束语。任何豪强家族的崛起都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经营,但再厉害的家族也会出现某代败家子。
杨氏的行为一直以来非常低调,不管是真心向朝廷,还是神离貌合,杨氏都能做到与朝廷相辅相成。
可惜到了杨应龙掌权时不仅跋扈嗜杀,周边汉人州府和苗人土司都深受其害,祖宗经营的人脉让他断绝干净。
不安分的行为任何朝廷都不会相融,最终只会走向灭亡。
“平播战役”虽然明朝胜利了,但明朝倾尽国力,庞大的消耗使得明朝国力空虚,从此走向衰落。有人说明朝的衰落是从万历年间开始的,原因就在此。
杨家统治播州700多年,一直拥护朝廷,最终却毁在最后一代土司杨应龙手里。
杨家统治播州700多年,一直拥护朝廷,为何明朝万历时就造反了?
杨应龙造反,原因不在于朝廷,在于他自己。
盘据播州将近八百年的杨家杨家发迹始于唐朝,而令杨家飞黄腾达的杨家先祖太原人杨端,在当时只是一个越州太守。
“杨端其先太原人,仕越之会稽,遂为其郡望族,后寓家京兆。”——《杨氏家传》
唐朝末年,李唐皇室早就没有了开国初期那种见谁打谁的军事力量,就连国内的那种地方政权都掌控不了,就比如位于云南的南诏国。
南诏国虽然不大,仅仅在云南一带,但是依靠着山川繁多的优势,愣是将李唐皇室抵挡在门外,还经常跟李唐皇室唱反调,联合其他国家攻打唐朝。
对于反复无常的南诏国,唐僖宗忍无可忍,但是又无能为力,只能出下策,要是谁要是能够拿下南诏国,南诏国就归谁所有。
作为越州太守的杨端准备搏一把,看能不能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率领当地九家豪强子弟,前往云南。
唐僖宗怎么想都没有想到,他一直拿不下的南诏国,竟然被杨端拿下。
其实杨端能够拿下南诏国,这主要是由于南诏国的统治者不怎么精明。
虽然在士兵数量上高于杨端,但是却被杨端欲盖弥彰,出其不意,给直接拿下。
杨端表面上是攻打的娄山,但实际上却是在度赤水,度过赤水,就大举进攻,要了南诏国的命。
话都已经说出来了,不能不算数,再加上杨端已经夺取了南诏政权,取代了南诏政权,要是唐僖宗出尔反尔,说不定杨端就是下一个南诏政权。
自此之后,杨家便在当地扎下根来,唐朝的时候他们说了算,宋朝的时候他们说了算,元朝的时候还是他们说了算,明朝的时候也是他们说了算。
而他们在这长达四个朝代的时间里,并没有闲着,一直忙着扩张势力,等到明朝的时候,他们的势力范围已经以播州为中心,扩展到了上千里。
四川、云南、贵州都有一部分的领土属于他们的势力范围,拥兵是将近十万。
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历经四个朝代不衰,其主要原因在于特别会来事。
他们知道自己偏居一隅,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不可能是中原王朝的对手,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向中原王朝臣服。
无论是唐朝,还是宋朝,或者是元朝,以及后来的明朝,他们采取的态度都一致,虽然当地是我管的,但是该交的税收,我是一分钱也不会少。
杨家这么懂事,历代的朝廷自然也不含糊,再加上杨家占据的地方大多数都是穷山峻岭,朝廷也没有必要跟他们来争夺
如果杨家就这么老老实实的在播州呆下去,他们一定能够坚持到清朝,但可惜的是出现了一位叫做杨应龙的家主,将杨家的基业直接毁掉。
为非作歹也就算了,竟然动了吞并整个四川的野心杨应龙跟他以往的先祖都不同,他的先祖基本上一个个都安分守己,而他一不安分,二不守己。
如果说他仅仅在播州杀几个人,或许明朝不会管他,毕竟因为几个百姓的命,就影响到他与朝廷之间的关系,实在是不值。
真正让朝廷看不下去的是,他竟然在播州当起了皇帝,虽然他之前的先祖实际上是播州的皇帝,但是却不敢像他这么明目张胆。
竟然敢将自己的生活规格提升到皇帝的层次,皇帝有什么,他也有什么。
云南、四川、贵州的官员都将杨应龙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但是却没有人向朝廷上报,原因很简单,因为一旦打起仗来,拖累的就是他们。
到时候如果打了败仗,说不定还会被拉出去砍头。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越来越看不下去,播州分别有七大姓:张、田、袁、卢、谭、罗、吴,都是地方上一手遮天的宗族。
如果将杨应龙比作是皇帝,他们就是诸侯。
杨应龙的正妻张氏是张家的,但是杨应龙由于宠爱小妾田氏,冷落了张氏。如果仅仅只是这样,那么后来肯定掀不起什么大波浪。
可恨的是,田氏独占了杨应龙的宠爱还不够,还想要杀掉张氏,但毕竟自己只是一个女子,势单力薄,杀掉张氏几乎不可能。
所以他动用了一招传统的独门绝技——枕头风。
日复一日的败坏张氏的名声,以至于有一天张氏跟杨应龙发生冲突,杨应龙直接将张氏杀掉。当时张氏的母亲也在现场,也被杨应龙杀掉。
这口气,张家怎么可能忍得下去,当即就将杨应龙的所作所为都上报到朝廷。这一上报,贵州的官员也跟风上报。
但是四川的官员却打算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因为杨应龙的版图三面挨着四川。
杨应龙统治的地区,基本上是山区,而山区的人由于落后,基本上都不读书。不读书,自然就逞凶好斗,远远强于四川的官兵战斗力。
每当附近有少数民族叛乱,四川的官兵都应付不了,都是要找杨应龙的士兵才能应付得了。时间一久,杨应龙就意识到四川的官兵根本不堪一击。
再加上四川方面的官员态度比较温和软弱,于是他动了一个绝对不该动的想法,占领四川,公开与明朝作对。
因此,从万历二十年起,他就时不时地攻打明朝的城池,而明朝也时不时的对他发起进攻,但基本上都是小规模的纷争。
最大的一场,朝廷也就是死了三千人。
当时朝廷已经有人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再压制不住杨应龙,说不定附近的少数民族都会揭竿而起,到时候整个西南都将乱成一锅粥。
但由于当时的明朝正在朝鲜与日本作战,注意力也都在朝鲜,如果同时再对抗一个杨应龙,两面作战,恐怕会出现意外。
朝廷采取的态度是安抚。
万历二十二年,朝廷为了稳住杨应龙,特地派了副部级官员兵部侍郎到四川与杨应龙谈判。
杨应龙多多少少还是识趣的,他知道自己已经引起了朝廷的注意,要是朝廷举重兵打过来,至于会发生什么事情谁也不知道。
因此,杨应龙给足了朝廷面子,朝廷要他将职位让给他的长子,他就让,要他将他的次子送到重庆当人质,他就送。
朝廷为了他能够记住自己的错误,特地罚了他四万两银子。这四万的银子对于朝廷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他一个土皇帝来说,也算得上是一笔巨款。
杨应龙从始至终就没有想过真正臣服于朝廷,他之所以臣服,只不过是缓兵之计,等到兵部侍郎一回去,他就又重操旧业。
别说是四万两银子的,他就连一千两银子都不会给明朝。
恰巧的是,他的次子病死在了重庆,他想要回次子的尸体,但是重庆的官员不肯,要你儿子的尸体可以,拿四万两银子来换。
他一怒之下招集八万大军,明摆着与朝廷对着干。很不巧,当时朝鲜战争已经结束,而他即将完蛋。
自食恶果对于明朝在朝鲜的战争情况,杨应龙并不是不知道,但不知道他是由于在大山里呆久了,目光短浅,还是缺了一根筋,或者想学他的先祖杨端。
虽然实力上有着明显到不能再明显的区别,但是他依然敢大规模攻打南川、江津、綦江。这一打,彻底激怒了万历。
原本万历并不打算讨伐他,毕竟万历与他的关系也不算差,每次万历要修宫殿,他都会将上品的木头送到京城。
为了嘉奖他,万历还亲自命他为都指挥使,虽然只是个衔,但足以看出万历对他的看重。
万历命令李化龙持上方宝剑,率领八路大军,总计二十万的兵力攻打杨应龙。这种势头,明摆着就是奔着要杨应龙的命去的。
杨应龙本来以为靠着娄山关与海龙囤这两道在山里的天险,足以抵挡明朝的大军,等到时间一长,再与明朝谈判。
但是却不曾想,这两道天险仅仅只两个月的时间就被明军攻破。大势已去就杨应龙知道明朝不会放过自己,哭了一场就上吊自尽。
历经一百十四天的播州叛乱,终于平定,而以他的长子以及弟弟为首的六十九个人被押到京城,处以磔刑。
从此以后,播州纳入了朝廷的势力范围,再无杨家。
如果杨应龙多读一点书,或者到京城去走一走,了解一下天下的大势,再认识几个朝廷的朋友,播州叛乱就不会发生,杨家的统治也不会结束了,杨应龙输就输在不知天高地厚,葬送了祖祖辈辈打下来的基业。
杨家统治播州700多年,一直拥护朝廷,为何明朝万历时就造反了?
播州之乱的起因不算复杂。
明朝建立后,原臣服于元廷的贵州土司悉数归顺明朝,统治播州的杨氏家族也在其列。
起先很长一段时间,明朝与土司的关系都还算不错,明廷没想要逼反土司们,而包括杨家在内的土司们也没想过要造反。毕竟杨氏家族统治的播州盛产木材和铅,这都是明朝需要的重要物资,而杨家人也特别懂事,每笔贸易都会拿一半利润出来打点衙门的各级官员,生意做得飞起,所以明朝和杨家的关系没得说,大家有钱一起赚,其乐融融。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家合作那么愉快,为什么杨应龙和明朝会打起来呢?
归根结底来说,两方面原因。
第一,杨应龙是个不安分的人,据说他小时候在北京的国子监学习过,不仅接受过很好的教育,而且还颇有眼界。他虽然只是区区播州土司,但他的志向很大,并不只安心于在播州地界称王称霸。
第二,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凋敝,播州的生意不好做了。逼得杨应龙只能向外发展。
万历年间,小冰川期效果开始显现,水旱灾害频繁,农业减产。与此同时,西班牙还被英国揍了,一直在给明朝输入白银的西班牙人突然完蛋,这对明朝东南沿海的出口外向型经济是非常严重的打击。
对于明朝社会而言,东西卖不出去,而朝廷又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宏观调控手段,于是这导致的结果就是“白银荒”,社会经济凋敝,包括播州杨家的木材贸易在内,大家生意都不好做了。
生意不好做,没经济来源了,该怎么办?一般来说,两种办法——等死,或者出去抢。
前面说了,杨应龙不是软脚虾,他是有大志向的人,于是他就选择了后者。在当时,围着播州一圈,无论是其它土司的地盘,还是明朝直接统治的地界,都让杨应龙这厮给祸害惨了。
当然,如果杨应龙仅仅只是祸害百姓,这都算了,毕竟万历时代,朝廷非常虚弱,地方政府要粮没粮,要兵没兵,尤其是夹着播州的四川布政使司和贵州布政使司,除了贪官不缺,别的什么都缺,每年地方官都需要靠别的省和像杨应龙这样的土司接济,不然衙门穷的连工资都发不出了。所以杨应龙在下面胡搞,四川和贵州的衙门都懒得管。
但问题是,杨应龙他不是只欺负无权无势的小老百姓,他见明朝官员不管自己,就愈发的无法无天,不仅把其他土司也揍了,就连朝廷的面子也不给。
比如杨应龙当时因为宠一个妾,将原配妻子与丈母娘杀害。而他的妻子是诰命夫人,这等于是打了朝廷的脸。
还比如当时播州的罗氏家族,也是世代承袭播州宣慰同知职位的世袭土司,在播州是地位仅次于杨氏的大姓,然而就因为抢地皮这种小事情,杨应龙居然杀了罗氏全家,简直无法无天到了极点。于是就有了所谓的“五司七姓”联名告杨应龙谋反事件。
PS:明朝西南有真、播、白泥、余庆、重安、容山六长官司。以及田、张、袁、卢、谭、罗、吴七个世为目把家族。五司七姓联名告杨应龙,等于是所有土司一起跟杨应龙翻脸了。
杀诰命夫人,而且还土司告土司,这事情肯定是盖不住的,所以官司很快就打到了万历皇帝那里。但由于当时万历皇帝不太想管这事,于是这个事情就又被推到了下面,交给四川和贵州巡抚负责。
当时的贵州巡抚叶梦雄主张收拾杨应龙,但四川巡抚李化龙却有不同意见,因为他当时要调杨应龙的军队协同防守松潘,于是他就上奏朝廷希望暂不调查杨应龙罪行,让杨应龙戴罪立功。而杨应龙也就躲过了这一劫。
过了一段时间,朝廷再次询问,让四川和贵州会审这个案件。杨应龙不傻,贵州方面肯定会要他命,而四川方面好说话,于是他就跑到重庆接受勘问。不过四川官员经过一番调查核实后,也认为杨应龙有罪,且依刑律当处死,于是杨应龙就被四川官员借机狠狠敲诈了一把,表示愿以二万金赎罪。
正在杨应龙筹钱赎罪时,明朝在朝鲜与日本打了起来,急需要征兵援朝,杨应龙见机立即上奏,愿率五千播兵讨倭以赎,同时把儿子留在重庆做人质,于是朝廷也就准奏,释放了杨应龙,准他戴罪立功。
不过,由于此前征倭大军已经出发,杨应龙没赶上趟,而没有征倭也就无军功可供他将功赎罪,所以杨应龙虽然被释放,但并不表明他的罪行被勾销了,于是四川的官员就继续催促杨应龙,交钱赎罪。
杨应龙当时已经回到了播州老巢,四川衙门的继续勘问,他当然是懒得理了。同时由于他扣押在重庆的儿子水土不服死了,而他讨要遗体时,四川方面坚持让他先给钱再赎遗体,激怒了他,于是他就派人杀了前来勘问的官军,正式走向了反叛的起点。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杨应龙虽然准备就绪了,如果朝廷那边还是靠地方政府那帮混吃等死的家伙,这仗肯定是打不起来的。只要杨应龙愿意交钱,这事最后肯定还是不了了之。但杨应龙运气不好,他反叛时,明朝已经打完了朝鲜的战争,十几万身经百战的大军,以及一大波很会打仗的猛人,比如刘綎,麻贵,吴广等回国无事可做,于是这帮精锐就都被万历皇帝派到了播州。
最后的事情没什么好说的,朝廷铁了心的要削平播州,在刘綎,吴广那帮人眼里,这哪是去打仗的,完全就是去抢劫的,他们的大刀早已经饥渴难耐,杨应龙此时就算他不想反叛也不行了,于是播州之役也就因此到了无法收拾的局面。
杨家统治播州700多年,一直拥护朝廷,为何明朝万历时就造反了?
从某种方面来说,播州杨氏恐怕是自秦一统天下以来存在时间最久远的“割据政权”。
自唐乾符三年(876年),播州杨氏第一代领袖杨端率兵入播州,从播州前任首领罗太汪的手中夺下播州的统治权后,杨氏历经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等五代,长达725年的时间而屹立不倒。
而播州杨氏之所以能屹立播州725年的时间而不倒,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杨氏识时务。自播州杨氏掌控播州以来,纵观杨氏历史,除末代首领杨应龙公开反叛朝廷外,其余历代杨氏首领皆是服从于中央政府的统治,从来不反抗朝廷,更不会反叛朝廷,中原王朝让他干嘛就干嘛,出兵就出兵,出钱就出钱,出粮就出粮,从不反驳一句。
唐亡宋立,播州杨氏第五代首领杨实率播州上下军民归附宋朝,赵匡胤仍命其掌控播州。再宋亡元立,杨氏第十六代首领杨邦宪就于向忽必烈上书:“本族自唐至宋,世守故土,将五百年,今愿纳土内附”,携播州上下军民向元廷投降,忽必烈任命他为绍庆、珍州、南平等处边宣慰使职,仍掌播州。元亡明立,杨铿率播州上下军民归附明朝,朱元璋让其仍领播州宣慰使,执掌播州。
从中可以看出,每当旧王朝出现必亡的趋势后,播州杨氏就不会再对其效忠,而是会迅速的携播州等世袭地投靠新王朝。当然,播州杨氏的降是那种纯粹的投降,只要中原王朝没有露出败亡的迹象,他们就绝不会出现降而复叛的情况。因此,每次新王朝的统治者一看到杨氏这么识时务,也就不会过多的为难杨氏,为了安抚民心,也多会让杨氏继续执掌播州。
但是一个政权,一个家族总有灭亡的时刻,这点就连汉唐这样强盛的王朝都不可避免,因此播州杨氏自然也就无法避免。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杨氏第三十代领袖杨应龙起兵反明,播州杨氏也就走向了覆灭。
随着杨应龙的公然反叛,明万历皇帝任用前都御史李化龙为平叛大军统帅,总督四川、湖广、贵州三省军务,征浙江、福建、云南、广东等省24万兵士,分兵八路征讨播州,其中总兵刘珽出綦江;总兵马礼英出南川;总兵吴广出合江;副总兵曹希彬出永宁;总兵童无镇出乌江;参将朱鹤龄出沙溪;总兵李应祥出兴隆卫;总兵陈璘出白泥。
而后,明军历经114天,耗资二百余万两,斩杀杨应龙军2万余人,最终平氏杨氏叛乱。如此,杨氏对播州长达725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那到这里很多就不明白,为何杨氏保持了700余年“识时务”的传统,会在杨应龙的手里被破坏掉呢?杨应龙为何就一定要反叛明朝呢?
其实杨应龙最初是没有反叛明廷的意图的,在万历二十八年前,杨应龙对于明廷还是十分恭顺的,朝贡、替明廷平叛等事情是没少做。《明神宗实录》中,“杨应龙差杨羙等进马二匹贺登极,赏表里钞绽如例”、“杨应龙备马匹差官赵凤鸣等赴京进贡及庆贺”、“杨应龙差长官杨正芳进马匹庆贺万寿圣节”、“杨应龙遣长官何邦卿等来朝贡马三十匹……时应龙又以开采献巨材六十”等杨应龙朝贡明廷之事是随处可见。
此外,在万历十五年,杨应龙还曾因进献明廷良木有功,被万历皇帝赏赐飞鱼彩叚,授予“都指挥使”职衔。再如据《明史纪事本末》所载:“蜀三面邻播,属裔以十百数,皆其(杨应龙)弹压,且兵骁勇,数赴征调有功”,当时蜀地多发生土司叛乱,而这些叛乱多数由杨应龙率兵平定。
由此可知,杨应龙在此前是绝无反叛之意,如若想反,他就不会隔三差五的朝贡明廷,更不会出兵替明廷平叛。到这里,很多人就不明白,为何此前如此恭顺的杨应龙会突然反叛明朝吗?这之中到底有何隐情呢?
实事求是的说,杨应龙的反叛多半是明朝地方官逼出来的结果。
在说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搞懂播州的行政区划问题。在明朝,播州的区划曾经过数次的变更,先是洪武五年,播州归四川布政司管理,洪武十五年,播州又被划归贵州都指挥使司管理,到了洪武二十七年,播州又重新划归四川布政司管理。再之后,播州大部分地区归四川管辖,但黄平、凯里地区却是归贵州管辖的。就是说,在理论上,四川、贵州两省主官对于播州都有管辖权。就是在这样混乱的管理下,最终间接造成了杨应龙的反叛。
万历十八年(1590年),杨应龙听信小妾田雌凤的谗言,杀害嫡妻张氏及其母,妻叔张时照与所部何恩、宋世臣等人为报仇,遂向明廷诬告杨应龙谋反。黔蜀两省主官在获悉此事后,则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在四川则谓应龙无可勘之罪,在贵州则谓四川有私庇应龙之心”,贵州巡抚叶梦熊力主勘问,并希望借此事来剥夺杨氏对播州的世袭统治权,改由朝廷直接派官员管理。而四川巡抚李化龙觉得此时松潘地区动乱不安,播州周边的明军又被外调,不应再刺激杨应龙,所以“疏请暂免勘问,候征兵御虏之后再为议处”,即希望暂免勘问。
此后,朝廷在接到奏报后,因播州隶属贵州、四川两省,遂下诏让四川巡抚李化龙、贵州巡抚叶梦熊协同处理“杨应龙谋反”一案。而后,杨应龙在接到朝廷要审问他的诏令时,他并未反抗,而是老老实实的前往今重庆受审。受审期间,因主审官之一四川巡抚李化龙并未想处置他,再加上当时四川士大夫们纷纷向朝廷求情,他们认为杨应龙有功于朝廷,蜀中叛乱多由他率兵平定。再之后,时丰臣秀吉进犯朝鲜,朝廷急需用钱用人,而杨应龙又愿意献金赎罪并带兵征倭,朝廷遂下令将他释放。
而后,因杨应龙正欲前往朝鲜,战事就已结束,所以他得以重回播州。可就在这时,新上任的四川巡抚王继光是个强硬派,他重提要勘问杨应龙一事,要求杨应龙再次前往重庆府受审,可这次,杨应龙却并没有乖乖的前去受审,而是抗命不出。这下可好,王继光本来就认为杨应龙有谋反之心,这次杨又抗命不出,就更是让他坐实了杨有谋反的意思。于是乎,在接到杨应龙抗命不出的消息后,王继光就与总兵刘承嗣进攻娄山关,欲直接擒拿杨。
可王继光这人打战是真不行,非但没有擒获杨,反而是被杨打的大败而回。随后,不甘心的王继光就上奏万历:“乞会同贵州抚臣相机酌处,止擒首恶,不及无辜”,希望朝廷允许其调用周边卫所军去擒拿杨应龙,随后万历答应了王继光的奏请,但也同时下诏:“如应龙父子悔祸,许自缚请罪,即与奏闻定夺,否则罔赦”,只要杨应龙自缚请罪,就网开一面。
而杨应龙最初对朝廷用兵,其本意并不是谋反,只是因为不堪朝廷的审问,故而加兵泄恨。在本质上此时的他还是不想反叛明廷的,所以在得知朝廷欲动用大军来捉拿他时,他就立刻上奏朝廷“何思之愬,七姓之词,皆属仇陷,乞戴罪立功”,杨应龙希望朝廷能允许他戴罪立功,赦免他的罪行。可杨应龙这个请求并未被朝廷所接受,因为万历的要求是“自缚请罪”,然后由朝廷来依律治罪。
再之后,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兵部侍郎邢玠就任贵州总督后,即“檄重庆知府王士琦诣綦江,趣应龙安稳听勘”,此时杨应龙眼见朝廷已经要动真格的了,遂赶紧“面缚道旁,泣请死罪,愿执罪人,献罚金”,他自缚请罪于邢玠,并自请死罪,当然他也希望朝廷能免他死罪,只要能免死罪,他愿献黄元等12人抵斩,并愿献银四万两赎罪。同时杨应龙为表示对明廷的忠心,还自愿辞去他的宣慰使之职,让其长子杨朝栋代行土司之职,并让次子杨可栋留在重庆作为人质。
可以说,杨应龙的诚意是很足的,不但自愿辞去一切职务,还让自己的亲生骨肉前往重庆去做朝廷的人质,认罪态度可谓是非常好的。
可此时,明廷的做法让人看起来好像是一定要让杨应龙造反似的。先是杨应龙留在重庆的质子杨可栋不明原因的暴病而亡,后地方官又直接拒绝杨应龙要接回儿子遗体的请求,并不顾杨应龙的丧子之痛,要他先缴纳赎金,再提迎回其子遗体的事情。
如此,明廷这般做法,总让杨应龙寒透了心,就在明朝地方官的步步紧逼下,他自知明朝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放过他,于是杨应龙先是拒绝缴纳赎金,后又“分遣土目,置官据险”开始防备明廷接下来可能的进攻,最后又派兵袭掠余庆、大呼、都坝,四川江津、南川诸邑,贵州洪头、高坪、新村诸屯等地。就这样,杨应龙与明廷彻底决裂,正式起兵造反。
总得说,杨应龙会反,多半是地方官处置不当的结果。正如时任礼科给事中杨东明所言:“第重庆之狱,未结即放,既放旋提,我多反复,致其生疑,非真有叛状而遽请用兵,遂据险出掠,冒难逭之诛,皆处置失宜之过也 ”,他认为最初将杨应龙定罪后,就不应该放他,而后既然放了他,也就不要再追究。可是地方官在处置这件事,却是反反复复,拿了又要放,放了又要拿,这样做让杨应龙岂能不生疑呢?而后,杨应龙初也根本就没有反叛之心,可地方官却擅自对他用兵,最终就在地方官这一步步的处置失当下,终让杨应龙走向了反叛明廷这条道路。
当然,或许逼反杨应龙,是明廷故意为之的事情。毕竟在当时,明廷一直想将播州这块西南最富庶的地区划归中央直接管理,只是当时明廷一直找不到借口去动杨氏,因为杨氏实在是太恭顺,如果平白无故的动他,很有可能会导致西南地区直接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而这绝不是明廷想要的结果。由此,很有可能当时的明廷为了找了个借口去动他,再做出逼反杨应龙一事。
杨家统治播州700多年,一直拥护朝廷,为何明朝万历时就造反了?
播州主要就是现在的贵州遵义,播州的土司杨应龙之所以造反,不是蓄谋已久,而是被朝廷刺激坏了,不得不反。
杨应龙不是成心要造反,是被逼反的,而杨应龙这次造反,选择跟明朝军队死磕,消耗了明朝国力,实际上等于是万历为孙子朱由检挖了个大坑。
说起来杨应龙是不折不扣的播州土皇帝,但杨家从唐朝唐僖宗的时候就开始对播州进行统治,可以说"自古以来",杨家就是播州的主人。
千百年来,播州的老大一直姓杨,历经五代十国南北朝、宋朝、元朝,多少皇帝都能跟杨家和睦相处,不说君臣好,也是哥俩好。
总之,大家彼此相安无事,天下太平。
历代皇帝不是不想收拾杨家,而是成本太高。
你想,播州地形复杂,山高路远,属于偏僻地带,粮草难以保障。
而且杨家在播州经营了近七百年,可说是树大根深,盘根错节,到处都是他的打手,到处都是他的臣民,关键是人家也从来不反对中央朝廷,你们爱哪朝哪代,我们奉你正朔,但你也别来我这一亩三分地指手画脚。
百姓从小受的教育就是杨土司伟大,正确、慈祥、仁爱,是当地人民的好领头羊,中央朝廷想把他摆平实在是太难了,犯不上跟他生气。
小小的播州跟神州大地相比就是九牛一毛,有他不多,没他不少,只要他不造反,听号令,有头脑的皇帝才懒得管他。所以说,杨土司的统治比皇帝还要牢靠,都说是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土司,除了遇到脑残皇帝,杨家统治一定是幸福平安万年长。
可是杨应龙土司点儿背,偏偏遇到没有头脑的皇帝万历。
要说杨家也不是跟朱家有什么仇,朱重八建立明朝后,杨家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赶紧千里迢迢到京城表忠心,献礼物,承认朱家的领导,这不是很和谐的吗?
而明朝皇帝也够意思,继续认可杨家对播州的统治,还把杨氏先辈追认为宣慰司,还对他说播州的赋税你意思意思得了,只要你拥护朱家领导,其它事都不是个事儿。
公元1571年隆庆五年,杨应龙世袭了父亲杨烈的宣慰司一职,成为播州第29任土司。请注意,公元1572年,朱翊钧即位,这是个10岁的娃娃。杨应龙听说后是个小朋友当皇帝也没有当回事,心说中原的事跟自己无关,还是大路朝天各走半边而已。
可是没想到,正是这个小朋友日后要了自己的命。
杨应龙情商很高,很会来事,他上任15年间,几乎年年向明朝进贡,每次都是捡好的送,自己有什么,就给皇帝送什么;自己没有的就是去外面买也要送。
尤其是,万历皇帝要大兴土木装修皇宫的时候,杨应龙一声令下,大量稀缺木材就源源不断运到了北京。
而且杨应龙也不仅仅是经济上讨好万历,政治上也紧跟皇帝的步子走,和朝廷保持高度一致。
每当边疆局势发生动荡,少数民族发动叛乱的时候,杨应龙不但没有袖手旁观,而且积极配合帮朝廷搞定叛乱,维持社会稳定。
杨家的军队有战斗力,每次他出手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是力挽狂澜。
说的这里大家都纳闷,杨应龙这样的优质地方领导,居然会造反?就像陈佩斯说朱时茂,你这样浓眉大眼的家伙也会当叛徒?
说白了是万历吃饱了撑的,手下大臣脑子进水。
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斗争离不开女人,杨应龙故事也起源于女人,这个女人叫田氏,是他的小妾,长得漂亮,很讨人喜欢。
一旦小妾得宠,正室就很受伤,土皇帝家的土皇后就不干了。
女人吃醋后,一哭二闹三上吊,还搞什么封建迷信厌胜之术,想夺回失去的爱,但难免会用力过猛,掌握不了分寸,反而适得其反。
其实男人变心之后,你越是努力,男人越厌烦厌恶,你怎么做横竖都是错。
女人在老公跟前闹大不了离婚,可是女人在杨应龙这样的土皇帝老公跟前闹,那就不是离婚那么简单了,杨老公直接把正妻杀了,还搭上了岳母。
杨应龙杀了岳父岳母,这对土司统治者来说,简直太平常了,根本就是不是个事,可是妻叔张时照不干了,就诬陷朝廷杨应龙。
这时候贵州巡抚叶梦熊也妒忌杨家的统治,垂涎播州土地,还说杨应龙不尊重他,不买他的账,就趁机落井下石,也告了杨应龙一状。
这样一来就连不上朝的皇帝万历都犯浑了,拿杨应龙开刀,派遣十万大军围剿杨应龙。
1592年杨应龙兵败被押送到四川会审。由于造反的大罪,按明律,杨应龙当斩。
就在这时,倭寇进犯朝鲜,杨应龙便主动要求戴罪立功,走到半路朝廷反悔,令杨应龙班师。
随后,新上任的四川巡抚王继光发扬痛打落水狗的精神,翻出杨应龙的案子,要将他搞臭,杨应龙再次跟朝廷翻脸。
这时候杨应龙也始终没有打算跟万历死磕,他积极向皇帝认错,决心"痛改前非"。
万历皇帝听从了大臣建议,愿意给他"重新做人"的机会。这时候其长子杨朝栋承袭了他的职务,次子杨可栋留在四川做了人质。本来这事就算过去了,可是不久之后杨可栋突然死了,好好的一个小伙子,说死就死了。
人家来问死因的时候,你好歹找个借口,不管说是躲猫猫,吃饭死、睡觉死都行啊,可四川官员就是不说明白,他老子杨应龙能不急吗?
而且四川官员不但不明不白让人死在自己地盘,还不给人尸体,要拿钱来赎,这是人办的事吗?只要是个人都急了。
1596年,怒发冲冠的杨应龙反了,这次可是真反了。
杨应龙军队战斗力爆棚,明军战斗力很菜,杨家军所向披靡,明军望风而逃。直到明朝调动八省军队30万兵马,才将杨应龙摆平。
杨应龙死了,明朝也快完蛋了。因为这场万历发动的、纯粹没事找抽型的“内战”,断断续续打了好几年,耗尽了明朝的国力,让明朝这辆破船更加风雨飘摇,给了后金军发展壮大的机会,为西北快递员李自成真正造反奠定了基础,也给朱由检上吊准备好了绳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